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人生叫平衡
22669500000034

第34章 言谈类——让你能言善辩(7)

立论首先要对准要害;其次,劝人的道理要具体实在,要“对心思”。还要善于说明正反两方面意见及其可能会导致的后果。因为劝说者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要比单从一个方面人手更有说服力,要帮助对方把尽可能多的意见及其可能出现的后果统统摆出来,供对方思考、权衡和选择。

这样通过分析比较,晓以利害,对方会“择其善者而从之”。这种说理分析,必须注意遵循思维的逻辑顺序及其规律,才能产生征服力。

陈毅同志认真剖析了对方观点的不正确性,认真地考虑了正反两个可能的解决办法,使他推荐的方法成为解决该问题必然的惟一方法,呈现在对方面前。对方觉得他的说法是严密的、无懈可击的,不但感到自己应当接受,而且必须接受,这样对自己才更有利。

1949年底,商务印书馆由于经营不善,发不出薪水,董事长张元济先生到上海市委找陈毅市长,要借20亿元(合后来20万元)以救燃眉之急。

这位八十高龄的老先生比陈毅父亲的年纪还大,陈毅在小学时就听到过他的大名。但是,陈毅想,这笔钱不能借,可是如何回绝张老先生呢?

陈毅直言不讳地说:“如果说人民银行没有20个亿,那是骗你的。我不能骗你老前辈。只要打个电话给人民银行就可以送给你。你老这么大年纪,为了文化事业亲自跑到这里来,理应借给你,但我想,还是不借给你为好。20个亿搞到商务一下就花掉了。还是要从改善经营想办法,不要只搞教科书,可以搞些大众化的年画,搞些适合工农需要的东西。学中华书局的样子,否则不要说20亿,200亿也没有用。要你老先生这么大年纪,到处轧寸头,我很感动,不过我不能借这个钱,借了是害了你们。”

一席话把张元济说通了,他高兴地说:“我完全接受你的意见,我不借钱了,你这话很爱护我们商务,使我很感动。”

由此可见,坦白地向对方亮底牌,不但把所掌握的实情全部说出来,同时,还要透露出自己的动机及某些设想。这是获得对方同情、理解的好办法。

立论也可以用寓理于事法。即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用事例来代替说明所要阐述的道理。

孙中山先生在某次讲演中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南洋爪哇有一个财产超过千万的华侨富翁。一次,他外出访友,却因未带夜间通行证和夜灯而无法返回,因为当地法令规定,华人夜出如无通行证和夜灯,一旦为荷兰巡捕查获,轻则罚款,重则坐牢。出于无奈,他只得花一元钱,请一个日本妓女送自己回家。因为荷兰巡捕不会问日本妓女的客人。

孙中山说:“日本妓女虽然很穷,但是她的祖国很强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动也就自由。这个中国人虽然很富,但他的祖国却不强盛,所以他连走路也没有自由,地位还不如日本的一个娟妓。如果国家灭亡了,我们到处都要受气,不但自己受气,子子孙孙都要受气啊!”

这饱含悲愤的一番话,如同电击一般地打在听众的心弦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就是寓理于事的妙处。

寓理于事,首先要考虑选择一个较为恰当的事例,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搜集大量的事例,并且能从这些事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批驳对方,最常用的是层层递进法,也可叫层层扒皮法。

齐景公饮酒,田桓子陪侍,远远看到晏子来了,就对齐景公说:“请罚晏子酒。”

齐景公问:“什么理由?”

田桓子说:“晏子穿黑布衣、鹿皮裘,乘着粗劣简单的车,驾着瘦弱的马上朝,这是掩蔽了您对他的恩赏啊!”

齐景公说:“好。”

晏子坐下后,斟酒的人捧着觞递给他,说:“国君命令罚您饮酒。”

晏子问:“什么理由啊?”

田桓子说:“国君赏赐给您卿的爵位使您尊贵,恩赐百万之金使您的家庭富裕,所有大臣的爵位没有比您更尊贵的,俸禄没有比您更高的。现在您穿着黑布衣鹿皮裘,坐粗劣的车,又驾着瘦弱的马来上朝,这是掩蔽国君的恩赐啊,所以罚您。”

晏子站起来,恭敬地问:“请问是饮完酒再解说还是解说完再饮酒呢?”

齐景公说:“解说完再饮。”

晏子说:“您赏赐我卿的爵位使我尊贵,我不敢为了显贵来接受,为的是国君命令能得以施行;恩赐百万之金来使我家过上富裕生活,我不敢为了富有而接受,为的是使国君的赏赐能够施行。我听说,古代的贤君,对受过丰厚赏赐却不照顾他的封国或家族的人,就责罚他们;对于所担负的工作不能胜任,就责罚他们。您的臣属,我的父兄,如果有的流离失所身处荒凉偏僻的地方,这是我的罪过;您的子民,我的属下,如有流散逃亡四方的,这是我的罪过;军事装备不充足,战车没有修造,这是我的罪过。像驾着劣马破车上朝,我想那不是我的罪过吧?再说,我凭着您给我的赏赐,使我父系亲属没有人没车坐,母系亲属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的亲属没有挨饿受冻的,国内一些闲散的士人等着我,然后才能点火烧饭的有几百家。像这样,是掩蔽国君的恩赏,还是昭显了国君的恩赏呢?”

齐景公听后,说:“好!替我罚田桓子。

晏子抓住“罚”字,以此为纲,针对田桓子认为他的“形象”“掩蔽了国君对他的恩赏”展开层层论辩。他首先说明受赐是为国为君,不是为了自己能够“显贵”、“富有”;接着指出什么样的人才该受责罚,哪些现象才属于“罪过”;继而把驳辩上升到第三个层次:他凭国君的赏赐,使父系、母系、妻家的亲属及一些士人的问题得到解决,阐明自己生活俭朴的原因和理由,最后“立”出自己的论点:这是“昭显”君主的恩赏,而非掩蔽。环环相扣,层层说理,句句驳在点子上,使田桓子无隙可乘,无言以辩,无力还击,终于使齐景公把酒“罚”于田桓子,可谓妙绝。

运用层层扒皮法,一是要迅速找准“扒皮点”,抓住要害,集中“火力”层层猛攻。二是要高屋建瓴,语势磅礴,一句句都要像重磅炮弹一般。三是取胜有望之际,要乘胜追击,置对方于死地,让其哑口无言。

其实,反驳的方法有很多。

清光绪元年,左宗棠受命督办新疆军务,率兵出关讨伐阿古柏,收复乌鲁木齐、和阗(今和田)等地。大军所到之处,入侵者望风而逃,眼看大英帝国扶植的阿古柏政权摇摇欲坠,面临覆灭危险。

英国公使威妥玛找到左宗棠,说道:

“中华地大物博,以仁义立国,为什么容不下小小的阿古柏,非要斩尽杀绝,未免太不人道了吧?”

左宗棠毫不示弱,反唇相讥道:

“贵国信奉天主,到处建教堂,讲人道,何不在英伦三岛划出块土地,叫阿古柏立国活命呢?”

威妥玛当即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走了。

左宗棠顺着对方“讲人道”的论点,指出“何不在英伦三岛划块土地,叫阿古柏立国活命?”驳斥对方怎么只要求别人“讲人道”,而自己却不“讲人道”呢?

寥寥数语,左宗棠便把英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本性揭露无遗,威妥玛当然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左宗棠用的是易位反驳法。

我国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所以科举考试时,为了避免冒名顶替,考生必须填写清楚自己的外貌特征,考官才能在考场上查对。

相传在明朝时,有个考生填写自己的面貌特征时,其中有一项是“微须”。考官巡堂时看见这个考生脸部有一点胡须,便勃然大怒,责问:

“你因何冒名顶替,考单上明明写着没有胡须嘛!”

考生甚觉诧异,申辩道:“我明明写着有一点胡须,怎么就没有呢?”

考官说:“‘微’即‘没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说的就是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我跟谁在一起呢?”

考生不服,反驳说:“古书上说,‘孔子微服而过宋’(微服是指不暴露官员身份的装束),如果‘微’只作‘没有’讲,难道说孔子脱得赤条条地到宋国去吗?”

这位监考官仅仅根据《岳阳楼记》中的一处现象就轻率地得出所有的“微”都是“没有”的意思,考生列举反例,驳得监考官哑口无言。

这位考生用的是例证反驳法。

《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阿瑟·柯南道尔,曾当过杂志编辑,每天要处理大量退稿。

一天,他收到一封信,信上说:“您退回我的小说,但我知道您并没有把它读完,因为我故意把几页稿纸粘在一起,您并没有把它们拆开,您这样做是很不好的。”

柯南道尔回信说:“如果您用早餐时盘子里放着一只鸡蛋,您为了证明这只鸡蛋变味了,大可不必把它吃完。”

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也使用过这个喻证。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若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柯南道尔和钱钟书用的都是喻证法。

清朝乾隆年间,福建省有个“神童”郑大济。

一次,郑大济的祖父郑贡生得罪了县官。县官一怒之下,硬把全乡的皇粮都派给郑贡生交纳,并且限令他在三日之内交清,否则就以“抗交皇粮”治罪。这下可把郑大济的祖父急坏了。

郑大济见祖父整日长吁短叹,就向祖父问明情由。

郑大济听了哈哈大笑道:“这事好办,明天让我去见县官,我自有办法对付他。”

第二天,郑大济戴上祖父的帽子,穿上祖父的长衫,摇摇摆摆地闯进县衙。

县官见了这位长衫拖地的孩子,认得是郑贡生的孙子,号称“神童”的郑大济。县官便厉声喝道:

“没毛小子,为何自己的衣服不穿,要穿公公的长衫?”

郑大济理直气壮地回答:

“请问县太爷,我是公公的孙子,公公的长衫尚且不准我穿,那全乡的人还不是我公公的孙子,有什么理由让我公公来负担他们的皇粮?”

县官听了竟一时答不上话来,只好免了他祖父交“皇粮”的任务。

郑大济用的是以谬制谬反驳法。他先不急于反驳县官的荒谬论断,反而设一个更加荒谬的“圈套”,待将对方诱人自己设好的圈套后,便一语击穿其中荒谬之处,从而使对方的前一个论点也不攻自破。

《古今谭概》中说,齐宣王斩杀了谋叛之臣齐大夫邾石父,并欲灭邾石父的九族。

邾石父的族人求救于艾子,艾子求见齐宣王,问道:

“谋叛的只是邾石父一人,他的宗族有什么罪,要被杀呢?”

齐宣王说:“这是先王的法度,不敢废掉,法典上明明白白写着‘与叛同宗者杀无赦’。”

艾子说:“我也知道大王是不得已而为之。听说以前公子巫在邯郸投降了秦国,公子巫不是大王的舅舅吗?那么大王也是叛臣的族人,按照法典也应该连坐。希望大王马上自尽吧,不要因为爱惜自身而破坏了先王的法度。”

说着便从怀里掏出一根绳子来,献给齐宣王。

齐宣王哭笑不得,只好说:“先生,算了吧,我赦免他们就是了。”

艾子用的是捕捉破绽反驳法。抓住对方的破绽先不道明,而是让对方顺着你的意思说下去,恰到好处时再把致命的“刹手锏”抛出去,从而让对方自食其果,败下阵来。

总之,立论的关键是要准,即观点正确,立得住。反驳的关键是要透,即整就要把对方整住,驳他个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