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这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比方说,天下虽然有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它们很容易生长,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在太阳下面暴晒一天,然后再把它们放在阴凉的地方冻上十天,这样,也不会有能活下来的。齐王并不见得不聪明,只是像我们这样能给他阳光的人,接触的机会很少,即使他能接受我的一些建议和帮助,可是我一离开,“冻”他的奸臣就会和我唱反调,带给他许多不良影响。这种情况,怎么能使齐王形成良好的思想和品庾向有所作为呢?
“一曝十寒”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做学问不能没恒心,不能努力少,懈怠多。
李白小时候,不肯用功读书,学习无恒心,经常去卜书本,出去游玩。一天,他又到郊外去闲逛,无意中在路上遇见一位老大娘。老大娘白发苍苍·,脸上布满皱纹。只见她双手抓住一根铁棒,低着头,弯着腰,专心致志地在一块石头上磨。李白觉得奇怪,便问道:“老大娘,您磨这根铁棒做什么?”老大娘说:“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更奇怪了,又问道:“您这么大年纪了,要把这么粗的铁棒磨成针,这怎么能做到呢?”老大娘抬起头,用鼓励的眼光看了一下李白,然后坚定地说:“孩子,不要觉得奇怪。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李白听了老大娘的话,很受感动。从此以后,他以老大娘为榜样,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这是老大娘劝孩子要持之以恒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是妻子劝丈夫要持之以恒。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占时,有一个外出求学的人叫乐羊子。在他外出学业未成时,有一次他回了家中。妻子很诧异,有礼貌地询问这是什么原因。羊子说:“长时间在外,想家了,没有别的原因。”他妻子拿起刀走到织布机旁说:“这机上的绢最初产白蚕茧,后来生于机杼;一条丝一条丝地加起来,才织成一寸绢,一寸一寸地织个不停,才能做成一丈一匹的绢。现在要是割断这根丝,那么就会前功尽弃,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你积聚学问,应当每天都知道自己所没有学会的,日积月累,努力学习,永不间断,才可成就学业。要是半途停下来,与割断这块绢又有什么两样呢?”羊子被妻子的话所感动,又回去学习,一连七年没有回家。
在顺境中能持之以恒,难能可贵;在逆境中能持之以恒,则难乎其难。
公元前99年,汉朝和北方的匈奴进行战争。汉武帝命令军队出征,其中有一支是李陵将军率领的五千步兵。李陵率军与敌主力相遇,被敌八万余骑兵包围。李陵的军队大战十余天,杀敌万余人。后来由于矢尽粮绝,伤亡过半,李陵被迫投降了匈奴。这个消息传到长安,很多大臣都指责李陵。汉武帝将李陵的母亲、妻子杀掉。当汉武帝询问史太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时,司马迁却说,李陵率军深入敌方,以寡敌众,最后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李陵平时和士卒同甘共苦,功劳显著,就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能超过他。
司马迁还替李陵辩解:他的投降一定是万不得已。只要不死,他是会找机会报答汉朝的。
司马迁的直言敢谏,触怒了汉武帝。结果,司马迁被加上“诬罔主上”的罪名,关进了监狱,并判处死刑。汉朝的法令规定,死囚可以用两种办法赎罪免死:一种是出钱赎罪,另一种是受“宫刑”(使人丧失生殖能力的刑罚)。司马迁两袖清风,是拿不出钱来赎罪的,因此,只能遭受残酷的、对人格极大侮辱的宫刑。
司马迁在狱中蒙受了奇耻大辱,精神上的痛苦超过肉体上所受的摧残。他在给朋友任安的信里说,当时的心情是“肠一日而九回”,每想到这个耻辱,“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他常常徘徊于生死的激烈斗争中。每当自杀的念头升起时,父亲的临终嘱咐就在他的耳畔回响。同时,先人遇困受辱之后发愤图强的事迹,也在他的脑海里一幕幕地浮现出来: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周游列国,结果到处碰壁,遭到困厄。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写了《春秋》,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丘明双目失明后,写成了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国语》。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中,写出了可以同日月争光的诗篇《离骚》。齐国孙膑精通兵法,他的同学庞涓当了魏国的将军,妒忌他的才能,把他召到魏国,捏造罪名,砍断他的两膝,并在脸上刺了字,想使他从此不能出头露面。孙膑逃出魏国,到了齐国,被任命为军师。后来,在孙膑的出谋策划下,齐国把魏国打得溃不成军,庞涓因而自杀。孙膑总结了战国中期战争经验而写成的《孙膑兵法》,终于得到传世。……
司马迁深深被这些命运坎坷的人物取得的辉煌成就所感动,从中得到巨大的鼓舞。他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受辱之后,就一死了之,岂不轻于鸿毛。他决心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去,完成那草创未就的著作。
司马迁出狱之后,大概在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做了中书令。从此,他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伺候,更接近汉武帝了。他一心要坚持著述工作,依据早些年获得的渊博知识和在狱中亲身遭到迫害的感受,奋笔疾扫,夜以继日。经过四年的努力,他五十三岁时,终于完成厂他的巨著——《太史公书》。这是司马迁用一生的血汗换米的著作,是继《春秋》之后的又一部伟大作品。这那门记载了从远古到西汉武帝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在东汉末年,大家习惯地称之为《史记》。这址司马迁毕生的理想、血汗和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结晶。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七 谦与傲
谦虚是美德,傲骨是脊梁。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千百年来人们用无数切身体验总结出的人生至理。
毛泽东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王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祸,只一个傲字。”
傲与谦相反,骄傲的人与人交往时不屑与人为伍,学习儿蔑视他人,似乎自己远远超乎于其上。所以,王阳明尢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王阳明先生虚怀若谷,谦逊自持,所以,集众善为一身,好友、学小荟f…‘门,创立一代“心”学,风靡海内外,名噪一时。
骄傲是—二‘种不幸,自负是一种毁灭。人,一旦陷于骄傲,就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就会丧失判断是非的客观标准,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与良言。’骄傲又是无知的代名词,它使无知与浅薄的人更加狂妄与自满。有人说:“谦虚的人马到成功,骄傲的人途穷日暮。”谦虚的人,永远不会失算。
所以,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本身立志要高,心地要宽,不可有一点无知无以之辈的俗见,必须认识真理,修身养性,否则就好像在飞尘小拍打衣服,在污泥中濯洗双脚,如同凡夫俗厂,怎能超凡绝俗出人头地呢?
待人接物如果没有留一些余地的打算,就好比飞蛾扑火,怎能使自己的身心摆脱困境而感到愉快呢?所以我们办事为达到目的,绝不可盲目努力,一定要任其自然,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老子说:古代精通刁:”‘道”的人,微妙深远而又通达,保持了这个“道”的人,就不会骄傲自满。正因为他小骄傲自满,所以能够去旧更新。
此处指出厂精通于“道”的人,从不骄傲自满。
老子还说;大国对小国应忍让尊重,就能获得小I叫的信任和归顺。小国忍让尊重大国,就能获得大国的存纳。所以大国谦让就有所得,小国谦让就会被包容,,大国谦让小国只不过是容纳保护小国……
晏子在齐国当宰相,有,—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他丈夫坐在围有大盖顶的车上,赶着四匹马,意气扬扬,很是得意。等到车夫回家,妻子提出要离开他,丈夫问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而身为齐国宰相,名显诸侯。今天我看到他外出时,心情深沉谦恭,总觉得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你身高八尺,只是为人车夫,然而看你的样子像是谁也比不上似的。我就因为这才要离开你。”从此以后,车夫改变了以往的性格,变得深沉稳重多了。晏子觉得奇怪而询问原因,车夫对晏子说了实话。晏子便向齐王推荐车夫做下大夫。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谦虚必有所得。
吴王在长江乘船漫游,登上了猕猴山。成群的猴子看见人,惊慌地四处逃跑,在荆棘丛中躲藏。有一只猴子跑来跑去,对吴王显示它的敏捷。吴王用箭来射它,猴子敏捷地接住了射来的箭。吴王便命令随从人员齐射,猕猴被射死了。
吴王回头对友人颜不疑说:“这只猴子,为了向人们炫耀它的灵敏,自恃它的身手来傲视我,以至于得到丧命的下场!应该引以为戒呀!唉,不能以你那傲慢的态度来对待人啊!”颜不疑很受感触,返回后便拜董吾为师,以纠正自己傲视人们的缺点,,抛弃了奢侈,舍弃了显贵,三年以后,国家的百娃便更加称赞他。
这里吴王借猕猴骄傲披杀这一事例,指出骄傲的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