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考父首次任命为士时,是低头走路,再次任命为大夫时,是弯下腰走路,三次任命为卿相时,身体像伏在地上,沿着墙边走路,像这样谦虚的人哪个能不对他尊敬!然而有些人,首次任命为士就自高自大,再次任命为大夫就得意忘形地在车子上跳舞,三次任命为卿相就敢呼叫叔伯的名字,哪里还有唐尧、许由那种谦让!
这里将谦虚的人与骄傲的人作了对比。
阳子居到东边的沛地去,老子往西边的秦国去,两人相约在郊外见面,阳子居来到梁地遇见了老子。老子在路途中对天仰叹道:“起初我还认为你可以教导,现在看来不是这样的。”
阳子居默不作声。到了旅馆,服侍老子梳洗,把鞋子脱在门外,跪着上前说:“刚才我就想对先生请教,您忙着赶路,因此没有打搅。现在空闲着,请问我的过失在哪里?”
老子说:“看你傲慢无礼的样子,哪个愿意跟你在一起?最洁白的好似存在着污点,道德高尚的人总是有不满足的感觉。”
阳子居愧然变色道:“我恭敬地接受先生的教导!”
阳子居来的时候,旅馆的人是恭敬相迎,店老板亲自安排他的坐席,店老板的妻子给他拿梳洗用具,原来坐着的人给他让位子,做饭的还让出灶边。等他返回时,旅馆的人不再敬畏他,能够跟他争席位了。
这段故事说明一个人骄傲,只会自取其辱,令人瞧不起。
庄子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讲的故事,都包含着很深的道理。他曾经讲过一个河泊与海神的故事。
秋雨绵绵,大水淹没了黄河中的小岛,几乎要漫过高大的堤岸了。向对岸望去,一片迷茫,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黄河的河泊看了,非常得意。它以为再也没有什么地方的水量能超过黄河了。可是当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只见茫茫一片海水,无边无际,看不到尽头。河泊这才知道自己的无知,对海神说:“俗话说:‘有些人懂得一些道理,就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这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呀!如果不是今天看到您这样辽阔,我可真危险,那样我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耻笑啊!”
北海神说:“对生活在井里的青蛙,不能讲大海的广阔,因为它住的地方限制了它的眼界;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讲冰,因为它从来活不到冬天;对于孤陋寡闻的人,不能游博大精深的道理,因为他受的教育太少了。今天,你摆脱了黄河的局限,看到厂大海的宽阔,知道’厂门已的浅陋,可以同你谈谈道理啦。天下江河的水量,没有大过海的。你看,千万条江河,不停地流向大海,却永远灌寸;满它。排水道日夜不停地排水,它也没有—T:涸的时候,,无沦是春夏秋冬,还是大雨干旱,海水都不会减少,,大海的水量,是江河无法相比的,,即使这样,我也从不拿这个来自夸炫耀。为什么呢?因为拿大海问天地相比,那又是多么渺小啊!我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这个故事启示人们,知识的海洋是没有穷尽的,万万不可因为自己有一点点知识就骄傲门满。
唐代大将李相,最喜欢读《春秋》,他误将《春秋》,卜鲁国大夫叔孙蜡的“蜡”读成“若”。
有个小吏在他旁边侍读。每当他把“蜡”(ch必)渎成若时,小吏的脸色就不好看。他发现这一情况后,便问小吏是何原因。
小吏躬身回答:“小人过去曾蒙老师教过《春秋》,今日听相公把“蜡”读在‘若’,才明白老师把‘蜡’读成‘绰’是大错了。”
李相见他说是老师读错,便从书架上取出《经典释文》让他看。小吏一看才明白李相把字形看错f。他委婉地说明正确的读音是“绰”而不是“若”。李相听了,觉得自己身为大官,每日读《春秋》,多次读错字而不自知,很是惭愧。于是就拜小吏为“一字师”。
小吏见他如此虚怀若谷,具有如此广甩舶胸怀,不耻下问,深为感动。将自己所学全教给他,李相学问大增。
所以说,要想长进学问,必须谦虚。
虚怀若谷的人为人处事十分谨慎虚心。他们品德高尚而能保持处事恭敬,官高禄厚而能保持谦虚,智慧超群而能保持所知不多;知识渊博而总以为自己浅薄。他们从来没有自满的时候。“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刁;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种人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指教,能不断地充实自己,以致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战国时期的齐王虚心纳谏,他采取邹忌的意见,终使齐国走向强盛。
纽约的第七街,是美国时装工业的中心,在美国近五千家大服装公司的激烈竞争中,约南露珍服装公司居于首位,董事长大卫·斯瓦兹由此而得“时装入”的美誉。他谦虚谨慎善于用人。一天,他看见—位身着蓝色时装的少妇,衣服非常新颖,得知足她的丈夫为她设计的,马上决定聘请她的丈夫为设计师。但是这位光+倔强自信,高傲暴躁,断然拒绝了。斯瓦兹感到,这种人往往才能很高,将来前途不可限量。于是频频走防这位先生,以“三顾茅庐”的精神几次登门拜访,诚心相待,终于使这位叫杜敏的人感动了,出任斯瓦慈的设计师。在他的建议下,斯瓦兹首次采用人造丝做衣褂,——步领先,占尽风头。斯瓦慈若不是有虚怀若谷的心胸的话,怎能做到这些呢?
谦虚,也有个“度”的问题。尤其是不能把唯唯诺诺、毫无傲骨当作谦虚,当作美德,也不能把乐于进取当作傲骨。
公元前258年,秦国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形势非常危急。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救。平原君:要在门客中挑选二十人同去,可是选来选去,只选出十九名,还差一人。这时,毛遂就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要求跟他前往。平原君说:“有才干的人生活在一个团体里,如同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锥尖会立刻露出来。你来我处居住已有三年,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才能。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是直到今天才请求进入袋子的。假如您早点把我放进袋子,那我早已‘脱颖而出’了。”平原君听他说得有理,便答应让他同行。
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合纵的事,从日出谈到日中,还定不下来。随员们等得不耐烦,但也无可奈何。毛遂便按剑登阶,对平原君说:“本来几句话就可以解决的事,怎么一个上午还没谈妥?”楚王听了,很不高兴,向毛遂呵斥道:“你是什么人?这样无礼,还不退下!”毛遂按剑上前,对楚王说:“大王这样斥责我,是不是仗着楚国人多?可您要明白,现在您的性命已操在我手里!楚国拥有数千里国土、近百万精兵,应该是天下无敌的。可没想到上次秦国几万兵马,却攻下了您们的国都,侮辱了您们的祖宗。这种仇恨,我们赵国都为您感到羞愧,而大王却不在乎。现在我们建议两国联合抗秦,就是为你们楚国复仇啊!”
楚王觉得毛遂的话很有道理,加上毛遂持剑威逼,便跟赵国立盟,答应出兵十万救赵。这件外交大事,就这样靠着毛遂的口才而终于取得了成功。
我们能把毛遂的自荐当作不谦虚吗?
在清朝末期,由于政治腐败,洪秀全在科场屡屡失意,转而发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从1851年11月1日金田起义举义旗,继而挥师出闽,攻长沙、破武昌、下九江,到1853年3月29日进南京城,定都为天京,其中不过一年半时间。其军事胜利极其辉煌,进取精神也可谓锐不可。在这时,洪秀全是—一个大大的进取者、成功者。
可是,到了南京后,洪秀全渐渐心中只有一座天京皇城,不再有明确的进取心了。在生活上,日益腐化,大兴土木建宫殿,年年生日挑选美女人宫,供他享乐。在军政上,正确的决策不多,且压抑部下明智与锐意进取的人才。甚至在一次朝会上,石达开恳请“天王不要耽:于半壁江山”。洪秀全竟说:“贤弟,我们能有这半壁江山,怎么还不够满足呢!”
这样,洪秀全既不能团结诸王,同心同德开创大业,又无远大的目标,致命地打击清王朝,于是,兵败身亡,天京悲剧就不可避免。
洪秀全认为半壁江山就应该满足,我们能认为他是谦虚吗?
所以,我们应该划清勇于进取与骄傲、邑盘遍旦与速、虚的界限。永不满足,大胆进取,敢于开拓。该傲时,也要大胆地傲。
孙中山与张之洞的一次交往便是这样。张之洞是清王朝末期较有作为的官吏,孙中山想鼓励他同情革命。
一天,孙中山去张之洞的府上拜见这位清朝大员,递上印着“孙中山”三字的名片,简单说明拜访因由,请门房传进去。这时,张之洞声名显赫,孙中山在他眼里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他不想见他,就传话开侧门,让孙先生吃一顿,请他方便。孙中山很生气,决不进侧门,又叫门房传话,说:“孙先生一定要见张之洞兄弟,面谈当世大事。”
张之洞捻着胡子想:这个孙先生有意思,胆敢称我兄弟,真犴!不禁灵机——动,也许是个人才呢?他想试试“孙先生”,便出个对子要孙中山对,于是叫人传出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先生胆敢称兄弟。
行门的人传出上联,孙中山听清了,在门前略一思考,立即对上: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布衣本可做王侯。
看六的人当即忙不迭地把孙中山的—下联传进去。张之洞一听,又惊又喜,立即传命:“开中门请孙先生。”
孙小山见了张之洞,便向张之洞晓谕小同八十;虐民主革命的道理,才有出路。由于二人思想有人壤之别,终于谈不拢,但孙中山的平等思想,卓越才华,使张之洞‘点都不敢摆大官的架子。
对社会而言,一切不平等都造成压抑,人的心理尤其如此。而平等使人正常,也同时获得堂堂正正的感觉\形象,门信也就随之而生了。而这些,来自敢于傲视一切。
谦虚是一种美德。
人不能右骱与佃不能无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