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会休息,才会持久。”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午休和课间时间,同学们多喜欢在寝室、自修室或树荫下面休息,谈天或看书。毛泽东却独自攀登到学校后边的山上,赤膊在太阳底下走来走去。平日游泳时,也常于游泳后躺卧在沙滩上晒太阳。毛泽东称之为“日浴”。
美国作家汤姆·布朗喜欢去登山、郊游,观察动植物,从“自然感知”中得到休息。他说:“当波涛在面前咆哮时,我产生了一种如此完整的自然感知,使我的情感顿时进发。汹涌的波涛震动着我的躯体,品尝着带咸味的浪花,迎着凛冽的狂风,我感到自己变得更坚强了。下次,当你再散步去的时候,不论到哪里,请你张开双臂置身于大自然中吧,捕捉所有的情景、声响和感受,你将会为你的生活开辟新的天地。”
休息,能提高生命的效率。
有一个实验最能说明合理休息对减少疲劳提高效率有重大作用。1890年,意大利马迟拉做肌肉疲劳计实验,被试者用手指拉6公斤的重物:①每拉一次,休息两秒,则只能拉一分钟就要停止,并要休息2个钟头才能恢复原有效率,照这样干一天(以8小时计,下同)只拉120次;②同样速度,拉半分钟就停止,休息半小时可恢复疲劳,这样,干一天可拉240次;③每拉一次,休息10秒,就可以连续工作而不会疲劳,这样,一天可拉2400次。这说明,同样的工作,休息时间安排不同,效率差别甚大。所以,我们工作中应合理安排休息,尽量不要加班加点。
当然,人的休息应当适当,它是生命节奏美的需要。一个人总是忙忙碌碌,不讲效率,不讲质量,这样的生命是虚妄的生命。一个人总是休息,一味地休息,不适当地休息,像奥勃洛摩夫一样,这样的生命,同样是不美的。美的生活节奏,应该是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的,热烈而有振奋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相互交织的。
让我们学会休息,科学地工作,创造美的生活!
七 养与疗
养身只须自然,疗病方用针砭。
人食五谷杂粮,有病在所难免。生病之后,首先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治疗。否则小病易酿成大病。
《史记·扁鹊传》载有战国时名医扁鹊给齐桓侯看病的故事。
这齐桓侯,即齐桓公,但并不是春秋时“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那个齐桓公名叫小白,这个齐桓公是齐侯田太公的儿子田午,《史记》称他齐桓侯。
扁鹊去见齐桓侯。·他向齐桓侯仔细看了一下,说:“您有病!这病在皮肤里,现在还不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恐怕就要恶化。”齐桓侯不信,冷冷地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齐桓侯很不满意地说:“做医生的总喜欢把没病的人平白地硬说有病,以显示他医术的高明。嘿,真是无聊!”
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齐桓侯,说:“不好了,你的病进入血脉了,若不赶快治疗,就要有危险。”齐桓侯还是不信。扁鹊走后,齐桓侯又生了半天气。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去见齐桓侯,大惊道:“糟糕,您的病已经深入到肠胃了,再不治,就要没救了!”齐桓侯挺不高兴,理也不理他。
又过了五天,扁鹊一见齐桓侯,话也不说,转身就走。齐桓侯反觉奇怪,便派人去向扁鹊打听缘故。扁鹊说:“病在皮肤,是容易治的,用热的敷敷就行了;病在血脉,也不难治,可以用针灸的办法;病到了肠胃的时候,也还有办法,吃几服汤药,有治好的希望;只有病人骨髓以后,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了。现在,桓侯的病就是已经到了骨髓里了。”
五天以后,齐桓侯果然起不了床,病势十分沉重。急忙去请扁鹊,扁鹊早巳逃避。不久,齐桓侯就病死了。
这个故事,在别的一些书上也有记载,不过说法并不一致。例如《韩非子·喻老》,说的是春秋时的扁鹊给“蔡桓公”看病,故事的内容情节则基本相同。
《韩非子》在讲述这个故事的同时,还评论道:小病不治,就要逐渐加重而变成无法医治的大病,这叫做“大必起于小,族(多)必起于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病必须及时治疗,“讳疾忌医”最后坑害的只能是自己。
但中国还有句俗话,叫“三分治七分养”。这比例是否科学我们倒不必较真,但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却不能不重视:“养”很重要。
“养”按通常的说法,是指有病治疗以后,停止用药,停止劳动,增加营养的卧床静养。这只是普通意义的上“养”,虽然也大有学问,但属自然科学范畴,不在本文论述之内。这里要谈的养,主要是养心性。
郭蒙泉有一首诗写道:“近名终丧己,无欲自通神。识远乾坤阔,心空意境新。”“有就像无,实如同虚”,使天下的人士,都能“行走他们不得不走的路,禁止他们不得不禁止的东西”,而“我”介于其中又像没有介于其中,使“我”任其自然。这种境界与用强硬手段得到的,是两码事。
所以说我们现在提倡的“自我创造”,就是在突破名利观念的条件下,起码要有“行心如日月,肝胆照千秋”的风范,树立灵活超脱的思想,并不拘泥于事物,大公无私而不呆滞于事情,豁达大度而不束缚于人,器宇轩昂而不拘束于世俗的气象。同时,光明磊落而不用心机,真诚坦率而不耍权术,集义行道而不计较得失,独往独来在天地间,不计较毁誉、成败、生死,向灵境奔驰,如同天马行空,无声无息,无影无迹。坚定理想与信念,为了国家民族、全人类的幸福而准备牺牲自我,方可有大我所成。
如果仅仅以我存在于小我的圈子内,以我的成就存在于小我之中,这种小我有限度。如若能把我置于国家、民族、全人类甚至宇宙中去,自然我所成就的我,就是无限的大我,独创的大我。要想灵活独创这个大我,以不是人间所有的为贵,就应该去物趣存天趣,去俗机存天机。就不宜把人与人相等,而宜把人与天相等。
把人等同于天,就能胸怀宽阔,磊落大方,内外晶莹,没有半点杂物,一片风光霁月,一片天理流行,空灵恬淡,一派自然全新的景象。融和无间,逸韵无穷,就能与天地同化,与天地同参!
李沆在他夫人请治第时说:“我身俸厚禄,经常得到赏赐,固然可以营辨。但是佛家以这个作为缺陷世界,哪里能得到都圆满如意呢!”竟然置之不理,自守他固有的现状。
《福寿全书》中说:“人能知足,随时随地都能自安,如若再无厌,则求望有可极。富可敌国,叹一命不沾!贵极人臣,恨九锡不加!作为你的造物主,不也难吗?”
天玄子说:“争名夺利,不如抱残守陷。穷奢极欲,不如乐道怡心。”这的确不假。有人说:“参透乾坤只半,识得人生难全。天道好缺而恶满,何为碌碌求圆。半贫半富半安足,半命半天半偶然;半痴半聋半糊涂,半真半假半疯癫;半用半舍半行藏,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梦半神仙;半有半无半苦乐,半荣半辱半因缘。一半尽在于我,一半听任自然。思量半世飘飘过,人生百岁不多年。识得半的玄机在,世间到处总悠然。”这些的确是为人处世的好道理。
能够守缺守半,自然无悔无忧了!所以洪自诚说:“自己的心目中,常常看到圆满,天下自然是没有缺陷的世界,自己的也常常能放得宽平,天下自然没有阴险的人情味了。”我的心能自在圆满于内,在人世间也就无处不自在圆满了。
洪自诚又说:“天以薄福待我,我以厚德来敬还于它。天要劳累我的躯体,我以怡逸的心情来弥补它。天给困难于我,我以大道来开通它。天还能把我怎么样呢?”这就是“守半守缺”的人,外在的条件不好,以内在的条件来补足它,外在的是缺陷,里面就能用大德来敬仰它,用心来弥补它,用道来开通它。这样虽是缺却能胜圆,虽是半却能胜全。
最可贵的人生就是有觉解、有了悟。所以抱残守缺,必须是有觉解、有了悟的抱残守缺,这样才是圣境。如果是无觉解、无了悟的抱残守缺,也就是凡夫俗子的抱缺守缺了。
一个人首先在于有觉解、有了悟,才能自灭功名富贵的欲望之心,是非毁誉之心,荣辱得失之心。灭到完全没有这个心思,这样就接近于道了。
功名富贵、是非得失等等一切的境象,对于人生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外在的装饰而已。而不可与人生内在的圣德尊严相比拟。所以陶渊明的诗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迩?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心能远,地就能偏。不仅地自偏,一切都能自偏。凡是外在的,都不能纳入。所以残与缺,也无亏于人生的完成与满足。
一个人能处在官位却能考虑到民间的烟火,自然不同于急功好利之徒;处在山林而有匡扶社稷的大志,自然不同于颓靡逐迹之徒;面对大利而有大义之心,自然不同于贪赃枉法之徒。而对大难而有成仁的念头,自然不同于苟且偷生的人士。抱残守缺而有圣贤人士的心境,自然不是凡夫俗子可比的了。
养心要养自然之心。人本是自然之子,但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一方面得以升华,以文化区别于动物,但同时也在被社会所异化,从而表示了许多非自然的属性,尤其是在商品化社会中,这种异化尤为明显。
糊涂养生学认为,养心首先要养自然之心,要保持人原有的那种质朴、纯真的自然属性。整日攻于心计,追逐名利,如何养生,如何养心?
回到自然去!在心态上回到自然去!这就是糊涂养生学的告白。
这一点中国的陶渊明特别值得称道、值得现代人学习。
陶渊明原是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一生仕途不达。原来在家乡附近得了一个小县令,他正准备赴任时,有名督邮前来视察,旁人提醒他“应速带是之”,要送些厚礼给他。陶渊明一听心里不高兴,督邮算个什么人物?乃乡里小儿。我怎能为五斗米折腰呢?这样他就找了理由辞去了这个县令,归乡隐居,回归自然。
返乡后,陶渊明过着耕读的生活,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精神上自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舟摇之以轻曳,风飘之而吹衣”,他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以后他写下了佃[花源记》,表达了他的理想。
自然可以开启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人久居闹市,心久系官场,人实际活得很累,一些荣华富贵、一些名声赞誉都是很表面的。月明风清时,人立于月下,就会突然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可笑、荒唐。整日绞尽心思与人斗,为官职而不耻说那些不愿说的话,为何要这样难为自己?
此时,放下来,走出去。到自然的怀抱中沐浴春风,攀登高山,放歌旷野,你会舒服许多。自然是功名的清新剂。因而,谈一谈陶渊明,读一读孟浩然的田园诗,你都会受到触动。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恬然。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度头歇。
天边树若齐,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只醉重阳节。
当你读到孟浩然的这首清新、恬淡的诗时,你一定会受到感染,大自然的多姿多态,诗中揭示的清幽淡雅的环境,都会冲击你的心灵。
人是社会动物,但人又是自然之子。
人养心,首先要把自己放置于自然之中,让自然冲淡掉社会给予的异化。
人们都知道发财就必须投入商海,要走仕途就必须投入官场,而糊涂学却让你放心于自然,离开商海,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这样,人的身心才能健康,即使工作照旧,也要常常回到自然去,让自然给予你力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