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17岁那年怀揣几把花生、几个地瓜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跟随父亲到新加坡学习经商。他经营得法,获得成功,很快成了华侨三大巨富之一。陈嘉庚自己富了,没有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31岁时他加入同盟会,慷慨解囊捐助革命事业,孙中山曾得到他在财力上的支持。1913年,他从新加坡回到家乡,办起集美镇第一所小学,让穷苦的孩子都来上学,经费全部由他负担。接着,他又兴办了幼儿园、中小学和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业等专科学校,以及科学馆、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医院等,统称集美学村。他不仅捐资兴建校舍,还亲自物色校长、教员,亲自过问招生事宜。
陈嘉庚为了进一步培养报效祖国的高级人才,在1921年捐资四百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其设备之完善,在旧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他用自己在国外所有的不动产,作为集美学村和大学的办学基金。当他的企业有了危机时,债主强行将他的全部财产交由债权人指定的监管者监管,外国财团准备把他的企业收为附庸,条件是停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他听了十分生气,断然拒绝说:“企业亏蚀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为了维持学校,他还四处募捐和向银行贷款。他一生捐献的教育经费,相当于他企业全盛时期的所有不动产。他常说“金钱如肥料,散发才有用”,厦门大学至今已70多年,集美学村也近80年历史了,为祖国培育出大批人才。
抗日战争期间,陈嘉庚爱国之情更加强烈。他成了南洋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的领袖。为抗战募集了数额可观的钱款;宣传抵制日货;动员机械工人回国效力,有力地推动了广大华侨的抗日救国运动。他痛斥汪精卫之流的卖国行径,提出著名的“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提案,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他还向南洋华侨宣传延安精神和解放区的光明前景,创办了《南侨日报》,同国民党的污蔑展开论战,指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胜利在望,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解放后,陈嘉庚应毛泽东邀请,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常委,历任全国政协第2、3届副主席。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物质生活,不要一个子孙陪同,回国定居。
他对祖国的事业如此全心全意,慷慨解囊,而对自己,却克勤克俭到了苛刻的地步。他对周围的工作人员和子女们说:“该用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也不能浪费。”1961年逝世前,他立下遗嘱,没有把财产留给子孙后代,而是全部捐给集美学校作校产;并将国内银行300万元巨款全部献给了国家。
大公无私者将流芳千古。
贪婪自私者将遗臭万年。
三 仁与义
大仁大义真君子。
提到人品,人们常常用“仁义”与否来衡量。可见“仁”、“义”二字在人生之中是何等的重要。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对仁、义的倡导,莫过于春秋时的孔子了。乃至现代判断“仁”与“义”的标准,运用的还是孔子的学说,只是打上了现代的烙印而已。
在孔子的学说中,论“仁”的占相当大的部分。
何谓仁?子张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孔子。孔子的回答是:“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就是说:能在天下实施谦恭、宽厚、信诚、敏捷、施惠五种品德,就是仁了。·在孔子看来,仁比水与火更重要。他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之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水和火,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但是,仁是比水与火更重要的,世界上没有仁来维系,那么,领导与被领导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彼此冷漠甚至分崩离析而不可收拾。所以,仁是绝对重要的。水’火可以让人烧菜做饭生活得好好的,但一不小心也可以被水淹没被火烧掉。可是被仁害死的,至今还未曾见过。
中国有句名言:“杀身成仁”。对于这段话,南怀瑾先生发挥为:“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譬如有许多宗教家,有时碰到与他信仰抵触的事,他宁可舍掉生命,所谓以身殉道。为王道而死的,宗教徒中特别多,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这个观念,宁可牺牲,绝不为生命而妨碍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或信仰,宁可杀身以成仁。反面的意思,当然不会为了生命的安全,而去做违背仁义的事了。这就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了。”
南怀谨毕竟是台湾学者,思想上有他的局限性。其实,我们共产党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真的很多很多。
面对敌人带血的铡刀,17岁的刘胡兰大义凛然:“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怕死不当共产党员……”
江竹筠,历尽人间磨难,坚贞不屈……
张志新,尽管被割断喉管,也要喊出真理的声音……
当然,我们倡导仁义,并不是非得去慷慨就义。而恰恰应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求仁义。樊迟曾向孔子请教仁,孔子答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意思是说:仁在乎居谦恭之中,仁在做事认真之中,仁在与人交往忠诚之中。不管你在堂堂中原,还是夷狄之邦,都不可丢掉这些品质。
仁,不在天边,就在你周围,就在你眼前,就在乎平淡淡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由此,你要求仁,就要从眼前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此求仁,仁也在其中了。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仁的一种体现。再比如送别,真的是生活当中司空见惯的一件小事,但“杨晦送别”的故事,却充分体现了“仁”、“义”二字以及施仁求义的回报。
唐代杨凭,作京兆尹。犯了错误被贬为临贺尉。亲友们没有人敢来送他,只有栎阳尉徐晦一个人到蓝田来送别。权德舆对他说:“你送杨凭,确实厚道,难道你就不怕被连累吗?”他说道:“我徐晦自从做百姓而得到杨凭的赏识而提升,他如今降职调到远方,怎能不来同他告别?假使您有一天被谗言而遭放逐,我还是要将您看作同路人!”权德舆很受感动,在朝中称赞他。过了不久,李夷简上奏提升徐晦做监察御史。且对他说:“你不肯背弃杨凭,难道会背弃国家吗?”
如果泛泛地讲,做人要讲“仁义”,把仁义当成道德范畴的一个词来理解也是可以的。但严格地说,“仁”和“义”在意义上是有区别的。“仁”是仁爱,仁慈。“义”是正义、道义、信义等等。
解扬是晋国的大夫。《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楚国围攻宋国,久久不肯退兵。宋国向晋告急,晋国派解扬到宋国去,告诉他们晋国将要出动全部军队来解救宋国。在路上遇到了郑国人,他们捉了解扬,把他送给了楚国。楚国贿赂解扬,给他很多钱,让他说晋国不来救宋国了。解扬不答应。最后被强迫了三次才答应下来。楚人让解扬登上楼东,向宋人喊话。结果,解扬没有听从楚人贿赂他所要说的话,却完成了要宋人知道晋君起兵救宋的命令。楚人要把他杀掉,他回答说:“君能够下达命令,这就是义;臣能够接受命令,这就是信。信能载义而行,就是利。行义就不能信别人的,要信就不能听从两种命令。你要买通我,这是不知命,我答应你,是为了完成晋君的命令。我死了但完成了任务,是尽了我的责任。你也有忠实的臣下,我能够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别的请求呢?”于是楚国人放他回到了晋国。
解扬对义有着他自己的理解。
古人很看重义。《yU子·说符》中说:“人而无义,惟食而已,是鸡狗也。”人若没有信义,只知道吃饭,那只能算是鸡狗之类了。汉代贾谊《新书·阶级》中说:“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不随便接近利益,不随便离开祸害,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正义。宋代邵雍《义利吟》中说:“君子尚义,小人尚利。尚利则乱,尚义则治。”意思是说:君子崇尚道义,小人崇尚私利。崇尚私利国家就混乱,崇尚道义国家就安定。清代李塔在《颜习斋先生年谱》中说:“临财勿忘义,见义生可轻。”意思是说,见得钱财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正义;面临正义的事业,可以牺牲自己。总之,关于“义”字,可谓“前人之述备矣”。至于“桃园三结义”之类的故事,人们更是耳熟能详了。
这里只说一段穷书生李勉的故事。
唐朝的李勉,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卖煎饼,母亲给人洗衣服。李勉白天帮助父亲看摊,晚上念书学习。李勉为人诚实、忠厚,街坊邻里无不夸赞他。他的文章常常被老师拿来作示范。大考时,姥爷卖了一头猪。凑足几十两银子,让他到京城参加科举会试。在仁升客店里,他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大的读书人王义,两人脾气相投,十分谈得来。他们同住一个房间,生活、学习在一起。一天,王义洗澡着了凉,晚上发高烧,说胡话。李勉侍候他,用湿毛巾给他擦脸降温,整整忙了一夜,王义的高烧还是不退。第二天,李勉请了医生给王义看病,医生说:“王义得的是急性肺症,必须赶快医治……”李勉说:“医生,请您多费心,王兄还要参加科举会试呢!”“参加会试?他的身体太弱了,先治病要紧!”王义昏昏沉沉,滴水不沾。李勉既要买药,又要煎药,整天手忙脚乱,但他没有怨言。好几天李勉没有看书了,会试的日子愈来愈近。店家看到李勉对王义这样热情,照顾如此细致,感动地说:“李秀才,你对王秀才的照顾,真比亲兄弟还周到呀!”李勉说:“出门人碰到困难,大家互相帮助就是了,不要挂在心上。”
王义知道自己的病情愈来愈严重,含着眼泪对李勉说:“贤弟,我已经快不行了,我的病拖累了你,耽误了你读书,我实在对不起你呀!”“贤兄,你好好休息,小弟照顾你是应该的,至于会试,今年不行,以后再考也不迟!”王义听到李勉说出肺腑之言,就紧紧拉着李勉的手说:“贤弟,我有一件事想求你,我的包袱里有银子100两,如果我不行了,你用它买副棺材,请人把我埋了,剩下的钱,就送给你用吧。”李勉噙着眼泪说:“王兄,你放心,我会想办法通知你弟弟的……”第三天,王义死了。李勉买了一副棺材,请了几个脚夫把王义埋了,并在坟上立一块碑,写上王义的名字、籍贯和死亡时间。办完丧事,离会试还有3天。李勉累极了,他多想好好地睡一觉啊!但他克服了疲劳,坚持考完了会试。结果,榜上有名,李勉当上了县令。
李勉虽然当了官,但王义的事,他始终挂在心上。他几次写信给王义的弟弟,都没有回音。转眼10年过去了,李勉已入朝作官。有一天,忽听家人传报,有个姓王的汉子找他。他立刻召见了那位汉子,一问,原来是王义的弟弟。他既高兴又伤心,不知不觉流下眼泪。王义的弟弟说:“恩人,你的信我都收到了,因家乡发大水,几次搬家,直到今天才来找你,实在抱歉……”
李勉把他哥哥怎样得病,怎样埋葬的事一一向王义的弟弟说了,“你哥哥的银子,用去20两,剩下80两,我放在棺材里。现在你来了,我交还给你”。接着,李勉带他到城外荒地王义墓前,叫人挖开坟墓,打开棺材。王义的弟弟流着眼泪,泣不成声。那80两银子,原封不动还给了王义的弟弟。王义的弟弟拿着银子,对李勉说:“大哥,听说你当时也很穷,为什么不用这些银子呢?”李勉意味深长地说:“不是我自己的东西,我是绝对不要的!”
人活在世上,若真的能大仁大义,真是—种崇高的境界。
四 诚与伪
展示自己需诚,保护自己可伪。
诚即真诚、诚实。
做人应该真诚、诚实。
宋代邵雍《待物吟》中说:“待物莫如诚‘,诚真天下行”。
唐代武则天《臣轨下》中说:“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
苟子说:“君子养心,没有比真诚再好的。做到真诚,就没有其他可做的,只有用仁爱守身,只有用正义做事”。他还说:“诚心执守仁爱,仁爱就表现于外;仁爱表现于外,就显得神明;神明,就能够使人转化。诚心施行正义,正义就能够做到;正义能够做到,就显得光明;光明,就能够使人改变。”
王阳明先生则认为:“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古人的这些论述,其核心就是倡导一个字——诚。
古人诚实忠厚地做人的佳话,也可以说俯拾皆是。
范仲淹青年时代就以诚实忠厚、勤奋刻苦闻名。为此,好多人愿意与他交往,甚至一些年纪大的人也愿与他结成忘年交。
范仲淹的家乡有个阴阳术士(以占卜、看星相、炼丹等为业的人),是个风趣幽默、知识广博的人。范仲淹在读书之余常向他讨教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之类的知识,两人相处得很融洽。可惜这位阴阳术士患有痨病,加上他没日没夜地钻研炼丹术,就更加重了他的病情。在他临终前那天,他让人把范仲淹请来,做了最后一次谈话。
术士对范仲淹说:“我早就看出你是个不寻常的青年,将来一定会干一番大事业,可惜我看不到那一天。不过,我要你答应我一件事。”范仲淹说:“您讲吧只要我能办到,我一定尽力去做!”,术士严肃地说:“不是尽力去办,而是一定要办到。要你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勤奋地读书,诚实地做人,将来去干一番大事,不要像我,一辈子碌碌无为。”范仲淹含泪道:“我一定做到。”
术士又叫人拿来一个用火漆封了口,并加盖印章的裹囊交到范仲淹手里。说:“这里面有我祖传提炼‘白金’的秘方,还有一斤炼成的‘白金’。我儿子年幼无知,传给他,我不放心。现在我把它交给你,希望它日后能对你有所帮助。”
范仲淹推辞说:“您的好意我感激不尽,可这样的宝物我不能接受。您可让家人收藏,待后再传给小兄弟。”术士见他推辞,急得直瞪眼,又剧烈地咳嗽起来,他挣扎着说:“你若不收……我死……也不能瞑目了。”
术士死了。范仲淹捧着这裹囊,泪如雨下。他知道术士看他生活艰难,想帮助自己好专心求学,才将这珍贵的遗产传给自己,而术士家里也不富裕。只有发奋读书,才能不负他的这番美意。
此后,范仲淹更加勤奋读书,并常以那裹囊来激励自己,也从来没想过要用这笔财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一些富家听说他藏有神奇的秘方,都想花大钱买,却被他一口回绝。连当时皇上的宠臣李太监想借那个炼白金的秘方看看都不成。待那术士的儿子长大后,范仲淹才将裹囊原封不动地交给那位术士的儿子。
范仲淹“封金不纳”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诚。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篮(xi希)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他窃符救赵,调动魏军迫使围攻赵都邯郸的秦兵退却,受到赵国上下的称颂。但担心兄长魏王追究窃取兵符的罪责,便在赵国长期住了下来。
信陵君,礼贤下士,善识人才,广交好友,天下闻名。留在赵国后,他仍四处招纳贤士,交结五湖四海的朋友。当他听说赵国的处士(不做官的士人)毛公、薛公素有贤才,胸有谋略,颇有远见,便派人去召请。但毛、薛二人有意躲避,不肯来见信陵君。信陵君托人四处查寻,听说毛公藏身于赌徒之中,便一个人秘密地到赌徒中去察访,终于结识了毛公。又打听到薛公藏身于卖酒人家,于是又独自悄悄地到卖酒人家去寻访,终于也结识了薛公。
信陵君每日与毛、薛二公促膝交谈,论及天下得失之事,二公侃侃而谈,识见高远,睿智启人,信陵君颇得教益,遂引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