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22791600000042

第42章 外部资源——对外经济关系(1)

一、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开放的体系中运行的。作为开放的体系所体现的特点是:其一,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相联系,经济发展同时受制于两个市场;其二,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相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利用两种资源。如何面向两个市场,利用好两种资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处理的重要问题。

1.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走过了20多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践以后,对开放问题就有了深刻的认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政策,意味着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是不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的。以此为转折点,中国经济的发展开始走上了一条开放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和整个经济的转型,人们对于开放这一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的认识也日益深化。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发展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日益越出国界获得了国际化的形式,整个世界经济生活的开放趋势也随之不断得到加强和深化。

经济、科技国际化的进程是伴随历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而向前推进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国际间的商品流通,使国际贸易得到空前发展,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国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促成了商品交换关系的国际化。第二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促进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资本输出成为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最有力的经济工具,由此产生的资本国际化趋势,使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密切。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一系列新兴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老的工业部门因得到技术改造而以新的面目出现,新兴工业部门大批涌现。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大生产,已突破国界,扩大到国际范围,形成了生产国际化。与此同时,最新通讯技术的运用和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各种交往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国际经济生活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当今世界,经济生活国际化已经遍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资源、商品、劳务、技术、资金、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都被纳入了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洪流之中。

经济生活的国际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社会历史的进步。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正是立足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这一客观必然性。

首先,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其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分工与协作关系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断地提高和扩展。这时,分工与协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的范围内,而是以国际社会为出发点来发展生产和经济的联系。当这种社会分工与协作关系越出了国家的界限,就形成了在国际范围内的现象,生产的社会化日益发展成为生产的国际化。要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这一趋势,必然实行对外开放。

其次,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跨国公司为特征的跨国生产和经营,以国际贸易为特征的各国间的商品流通,以相互投资为特征的国际间的资本往来,以服务贸易为特征的技术和人才输出,以国际旅游为特征的人员流动,使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发展,今天可以说,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的界限正在淡化,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性经济组织,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了组织制度上的保证,使经济全球化发展能够在规范和有序的轨道上运行。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这一趋势,使世界各国都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一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不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而孤立地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生产和消费都已经真正成为世界性了。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不只是从国内经济体系来考虑,而必须置身于世界经济体系来考虑问题。要顺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必然实行对外开放。

再次,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地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求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接起来,要求面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来组织生产,闭关自守与市场经济的性质是格格不入的。中国选择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时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本质。因此,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然实行对外开放。

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对外开放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才能真正理解我们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基本国策的深刻内涵。

2.开放条件下的保护

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度也将不断地提高。但是,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并不是不要对国内经济进行保护。这里的保护并不是闭关自守,也不是封闭,而是在开放条件下的保护,开放与保护可以是并行不悖的。事实上,世界各国在开放过程中也都在不断地加强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因此,我国在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度的条件下,必须要处理好开放与保护的关系,既要看到对外开放的客观性,又要看到对内保护的必要性。无论是开放还是保护,总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是要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必须看到在开放条件下对国内经济进行保护的必要性。

第一,应该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中国家的界限在淡化,但国家的经济利益又在强化。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流通、投资、贸易、金融等跨国界的发展,使经济发展中的国家界限不那么清楚了,国家作为一国主权的体现对跨国的经济活动也难以进行完全的控制。对于跨国的经济活动,要求建立超越国家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协调结构来进行管理和调控。但是,任何一个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实质和核心是要更好地实现本国的经济利益。因此,经济发展全球化了,但国家的经济利益更加突出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利益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一致的,有时两者之间会产生矛盾。当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对本国的利益有损害的时候,国家就要运用权力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这种保护并不是否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而是把国家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的表现。只要存在着国家和民族利益,这种保护就不可能消失。

第二,应该看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国际竞争力还不强,与发达国家还不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这一事实决定了我们对经济进行保护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所受到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在与发达国家的交往中有着更多的不利因素,因而在对外开放敞开大门的时候不能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完全没有保护的开放是难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没有保护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意味着不能趋利避害。事实上,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保护,就是发达国家也是从本国的经济利益出发,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对本国经济进行保护。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只是看到开放的必然性,而没有看到保护的必要性。应该把开放和保护结合起来,根据本国的国情和特点对经济进行保护。

第三,应该看到,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护的方式和具体内容正在发生变化。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对国内经济的保护不能直接与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相冲突,而应该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来实行保护。这就要求深入地研究采取怎样的保护方式和对什么内容进行保护,使保护既有合法性,又有实际效果。这实际上是要做到怎样利用现有的国际规则,有效地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日趋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都不能不考虑他国的利益。因此,在保护本国利益的时候有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即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本国的利益,但也要照顾到别国的利益,只有在“双赢”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地实现自身的利益。再次,应该从总体把握好开放与保护的关系。从某一点来看,开放与保护是相矛盾的,但两者又是可以统一的。这种统一性就是体现在国家利益的一致上。无论是开放还是保护,都是为了更好地增进本国的经济利益。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该开放的就开放,在一定时期该保护的就保护,把握好了这一点,也就能够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从我国加入WTO以后的实践看,国外对我国设置的贸易壁垒明显增加,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设置障碍。除了长期困扰我国出口的国外反倾销、保障措施调查以外,以安全标准为理由的技术性措施,以及检验检疫措施、知识产权、通关程序等贸易壁垒对我国扩大出口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保障措施、检验检疫标准、技术标准等手段,对我国的出口设置各种壁垒。截至2002年3月底,共有30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489起,累计涉及出口额近150亿美元。面对形式多样的非关税壁垒,我国必须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尤其是政府部门要对国外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保持高度的警惕。国外采取的某一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某个行业或政府的某个部门来看,可能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影响,但如果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或从其他产业的发展,或从长远来看,可能会构成对我国的一个贸易壁垒,从而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面对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必须积极应对,要积极运用WTO的规则,行使WTO赋予我们的权利,与各种贸易保护主义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同时,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合理的保护,一方面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一个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这对于稳定和扩大出口,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提高外贸水平和改善外贸结构

1.对外贸易理论

对外贸易是一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和基本内容(这里的对外贸易是指有形商品的进口和出口)。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外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来看,通过对外贸易可以从别国取得自己没有的资源,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市场条件来看,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市场范围,为本国的生产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从国际收支来看,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有效地改变国际收支状况,为经济的平衡运转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是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得到证实的,因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发展对外贸易,并制定各种政策来促进贸易的发展。

发展对外贸易之所以能够给各国都带来好处,而不是只给其中某一方带来好处,这不仅在实践上被人们所认识,而且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关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什么能够给双方都带来好处,对这一问题最早进行理论探讨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说明了贸易双方只要其中有一方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在分工和贸易的基础上,就能够使双方都从中得到好处。

斯密根据他的分工理论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1)一国按其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优势条件,从事专业化生产,可以节约本国的劳动,提高生产力,增加本国的财富。

2)各国都有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优势条件,以此产品去换取自己生产不具有优势的产品,而不是自己去生产。这样,各国都能够从中获取各自的利益。

3)世界各国都按此原则向专业化生产发展,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就可以发展国际贸易和增加世界财富。

按照绝对优势的理论,一国应当生产并出口生产效率比别国高的产品,同时,应当进口生产效率比别国低的产品。这样做的结果,贸易双方所得到的利益比没有贸易、闭关自守情况下要大得多。

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为使双方都能够从中得益的前提是,一国必须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参与国际贸易是否也能够得到利益。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这一问题。

李嘉图认为,绝对优势并不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唯一先决条件。他认为,一国不一定需要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才可以参与国际贸易,只要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或相对优势也能够参与国际贸易,并在贸易中得到好处。各国都以其比较优势的条件参与国际贸易,进行专业化生产,不仅使本国从中得到好处,也能使世界共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