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22791600000043

第43章 外部资源——对外经济关系(2)

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不同国家的生产成本差异程度的不同,为相互之间的分工和贸易互利创造了条件。各国都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用这种产品与其他国家交换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会对双方都有利,因而是最合理、最有利的国际分工原则。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支配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也不论其资源是否丰富,总能够找到在某种产品生产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只要正确利用这种生产上的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就能够有效地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如果各国都这样做,则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们以比较优势理论的各项假定为前提,提出了产生比较优势差异的原因是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因而被称为“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起因不是各个国家在不同产品上固定不变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是各个国家在不同产品上的变动中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引起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供给有丰有歉,因而相对价格也不相同,结果,生产的各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也必然不一样。所以,各国生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对于国际贸易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该理论假定在两个国家,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两种产品。若其中一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较低;另一国的资本资源丰富,利率较低。两种产品中,有一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根据生产要素的禀赋条件,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成本和价格的相对优势,因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资源丰富的国家根据其资本要素充足的条件,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具有成本和价格上的相对优势,因而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由此得出结论,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可以利用国际贸易这一机制,发挥自己在某些要素上的资源优势,生产和出口需要较多的该国资源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该国资源匮乏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上述理论虽然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是要说明,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自己的国情,合理地进行分工,按照自由贸易的原则来发展各国间的贸易关系,就能够给各国带来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各国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应当积极地发展国际贸易,实行外向型的经济政策。

2.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量是指进出口贸易的数量和规模,质主要是指进出口贸易的结构。从量的方面来看,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就是要增加进出口的数量,而在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出口是起着决定性意义的。这是因为,要扩大进口的数量和规模,关键是要有外汇支付能力,而外汇支付能力的大小则取决于创汇能力的大小,出口是决定一国创汇能力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出口能力大,创汇能力也大,进口的能力也就随之提高。可以说,出口能力的大小基本上决定了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因此,各国都千方百计地提高自身的出口能力,以此来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但是,要提高自身的出口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出口能力的大小主要是取决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是无法立足于国际市场的。而决定一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有竞争力,关键的因素是在于该国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一般地说,发达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则缺乏竞争力。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提高自身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根本的是要提高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要采取各种措施和政策来达到这一目标。光靠资源优势出口初级产品是不能真正提高对外贸易水平的,也难以真正达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建国50多年来,以改革开放为标志,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1)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发展

在1978年以前,对外贸易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在这一时期,总的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中间的发展起伏较大。从取得的成绩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贸易的国别和地区看,建国初期,与我国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只有46个,1978年扩大到160多个,其中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我国签订了政府间的贸易协定或议定书。在50-60年代,由于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禁运,使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受到人为的限制,贸易地区比较单一,贸易渠道比较狭窄,主要是局限于港澳地区和苏联、东欧地区。70年代以后,我们先后与日本、美国和欧洲共同体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了贸易关系,贸易地区逐步拓宽,贸易渠道逐步多元化。

二是从贸易额看,1950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11.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5亿美元,进口额为5.8亿美元。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扩大到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和贸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是从贸易结构看,建国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矿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划分,197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16.6%提高到46.5%。而初级产品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83.4%下降到53.5%。进口商品中,我国一直是以生产资料为主,从1950年到1978年,进口总额中生产资料平均占81%。其中,50年代占91.5%,60年代占71.6%,70年代占81%。在生产资料进口中,又以机器设备、金属材料、化工原料和化肥为主。这样的贸易结构,对当时我国恢复经济,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1950-1957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比较迅速。这一时期主要是积极发展了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关系。同时,随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不断深入,以及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的成就,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5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1.01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1.75倍,平均每年递增15.4%。从1958-1962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大起大伏的状态。1958年,在“大跃进”思想的影响下,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上提出了“大进大出”的错误方针,致使对外贸易发展脱离实际。先是出现了1959年进出口总额猛增到43.8亿美元,比1957年增长41.2%的不正常现象,紧接着由于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的破裂,我国经济陷入极大的困境,进出口贸易总额出现了连续3年大幅度下降的局面。1960年,进出口总额下降到38.1亿美元,1961年为29.4亿美元,1962年为26.6亿美元,基本上倒退到了1954年的水平。

1963-1965年,国民经济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外贸易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几年间,对外贸易总额平均每年以16.8%的速度递增。

“文化大革命”10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又出现了起伏波动的态势。1967-1970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处于停滞状态,进出口总额平均每年递增仅1.6%。1971年以后,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经济建设出现好的转机,加上当时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主要是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等因素,使对外贸易逐年增长。1975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7.5亿美元,比1970年的45.86亿美元增长2.2倍。1971-197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每年平均增长26.3%。1976年,结束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对外贸易才开始走上了正常的发展的轨道。

总之,在这一时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起伏曲折很大,总体看发展并不理想。因此,197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速度上,都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到1978年,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仅占0.75%,居世界第32位,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2)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大会,它结束了“左”的错误思想对经济建设的干扰,实现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转变,把改革开放作为党的总政策。从此,我国的经济建设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对外贸易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贸易大国,并正在向世界贸易强国迈进。2000年底,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将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进出口贸易总额迅速增长。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也迅速地增长,而且是高速度地发展,实现了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20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098亿美元,在世界上的排位上升到第6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10大贸易国。但是,应该看到,这与我国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地位还不相称,用人均指标来衡量,差距更大,还不能说是贸易强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条件更好,并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贸易总额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是贸易结构趋于合理化。由于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比较落后,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层次一直是比较低的。即出口是以矿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进口是以工业制成品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能力的基础上,贸易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从出口来看,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大大降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迅速提高,其中,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也开始出口。2001年,机电产品出口118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4.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6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7.5%。从进口来看,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有所提高,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重有所下降。整个贸易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是对外贸易关系迅速发展,贸易地区更加多元化。我国已经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形成了多元化的贸易格局。我国不仅同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迅速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快速增长,尤其是在我国的周边地区,形成了稳定的贸易伙伴。2001年,我国对世界三大经济主体的出口总额1402亿美元,占整个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53%。其中,对美国的出口543亿美元,对日本出口450亿美元,对欧盟出口409亿美元。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整个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30%。其中,对香港地区出口465亿美元,对东盟出口184亿美元,对韩国出口125亿美元,对俄罗斯出口27亿美元。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也有较大的增长。其中,对拉丁美洲出口82亿美元,对非洲出口60亿美元。对外贸易格局的多元化发展,为我国进一步拓宽贸易渠道,全方位地发展对外贸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面临一个新的贸易环境,发展对外贸易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把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安全放在首位,把握好对外贸易发展的大局,既要看到发展对外贸易的大好形势和有利条件,又要看到其中的矛盾和斗争,把握好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具体说要做到以下三个结合。

一是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权利与义务相平衡,是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原则。在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关系的时候,既要履行规定的义务,又要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应该要履行成员国的义务,但是,履行义务是有特定内容的,而不是无限的,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而且,履行义务也都是有前提的。当其他国家要求我们履行义务时,我们也要求他们履行承诺和义务。我们在向其他成员国开放市场、增加市场准入机会时,其他成员国也同样要向我们开放市场、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不能因为要履行义务而束缚自己的手脚。这样,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二是遵守规则与运用规则结合起来。遵守贸易规则是发展国与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无疑要遵守国际上同行的贸易规则。但是,现行的许多贸易规则是在各国相互谈判直接妥协的产物,存在不少灵活性。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强调遵守规则、机械地套用规则,而是要很好地研究规则、运用规则。在世贸组织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已有的条款来保护自己、发展自己,不断地提高运用条款的能力和本领,在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把握好主动权。

三是扩大开放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结合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经济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增加。尤其是国际经济问题政治化趋势十分明显,这对我们在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建立与开放的市场条件相适应的行政执法制度,建立能够对国际市场变化和国际经济摩擦快速反应的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加快发展,化解和规避风险,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开放和发展中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3.改善贸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