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海盗:海上的峥嵘岁月与财富梦想
22994500000036

第36章 太平洋海盗(3)

四 日本海盗

日本海盗的主要舞台是濑户内海。我们不知道海盗是何时开始出现的,不过濑户内海自古就是物流的大动脉,因此推测在海上贸易开始的同时,就有海盗的出现了。在日本史上,濑户内海的海盗时代结束于平安时代。承平5年(公元935年)发生了承平·天庆之乱,造成海盗的灭亡。具体的动作发生在比较后面的时代,首先是平将门(?一940年)在关东自称“新皇”作乱,藤原纯友(?一941年)在濑户内海整合海盗,组织大海盗集团。纯友本来是一名取缔海盗的低阶官员,被派遣到四国。他在任期结束后并没有回到京都,而是成为海盗首领。不知道是因为觉得当海盗比较适合自己的个性,还是认为与其当一个永远无法出人头地的官员,倒不如投身海盗事业,这样会赚得比较多,总之他改行当海盗的理由不明。纯友以伊予宇和岛西边的日振岛为根据地作乱在濑户内海各地掠夺、放火烧京都、火攻九州岛岛大宰辅……朝廷采取怀柔策略,以升官诱惑纯友,可是纯友断然拒绝。朝廷下定决心与纯友对决,是在天庆4年(公元941年)5月的事情。任命参议的藤原忠文为征西大将军,派遣小野好古及源经基讨伐纯友。5月20日,纯友的海盗船队在北九州岛岛的博德湾败给朝廷军队。藤原纯友死了,但是濑户内海的海盗一样猖狂,而且完全不服从当时的领主,以半独立的姿态坚持,堂而皇之地存在着。海盗能够公然存在,跟濑户内海的特殊情况也有关系。濑户内海是一个大小岛屿散落的多岛海域,有些地方甚至不能用散落,而是要用密集来形容比较恰当。岛屿之间水路纵横交错,没有航空照片也没有精密地图的古代,想要在这片海域上航行,简直就跟走迷宫一样。此外,在这样的海域上,海流会撞上岛屿,形成复杂的流向,再加上水路狭窄,因此水流速度相当快。

交错的水路加上复杂的潮汐流向,在这样的海域上航行,必须要有相当的知识与特殊的航海技术。拥有这些的是海盗们。也就是说,海盗们是濑户内海航行的专家。因为濑户内海是西日本的海运大动脉,为了流畅的物流,就必须仰赖他们的技术。所以海盗能够大摇大摆地存在。濑户内海的海盗是特殊技术者,这也是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犯罪集团的海盗。他们是一群以海为生,几乎应该被称为“海民”的人。他们是武装贸易商人,是海上运输专家,也是从事制盐或是渔业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活动的海域范围是自己的领海,跟陆地上设有关卡要求支付过路费一样,他们也要求通过领海的船只要支付通行费用。如果老实支付的话,他们就会放行,如果不肯支付的话,他们就会毫不留情地掠夺船上商品。掠夺的一方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权利,但是被掠夺的一方则不那么认为,他们把海民视为海盗,十分恐惧。海盗并不是只存在于濑户内海。日本列岛四面环海,所以海民活动的舞台非常多。譬如北九州岛岛西边的佐贺有一个集团叫做松浦党。他们是武士,也是武装贸易商人,同时也雇用了许多被称为“海夫”及“船党”的海民。其它还有伊势志摩、霞之浦、熊野、若狭,举也举不完。将这些地方用线连起来的话,日本列岛可说是处处递布海民网络。海民在参与战争时,被称为“海军”,进行掠夺行为时,被称为“海盗”,而进出中国大陆沿岸及朝鲜半岛时,则被称为“倭寇”。“倭寇”一词并不是日文,而是出现在朝鲜半岛的《高丽史》里的词汇。“倭寇”一词最先出现在《高丽史》忠定王2年(公元1350年)2月一条中。

文中在列举受到袭击的土地之后,又记载了,倭寇之侵,始于此。难道之前没有遭到日本人的袭击吗?并不是。同样在《高丽史》高宗10年(公元1223年)5月一条中,记载了“日本人袭击金州”。倭寇的袭击从公元1350年起,从分布式的攻击改为集中攻击,这跟日本、朝鲜半岛及中国的政治情况有很大的关联。首先是日本,公元1350年在日本史上正好是“观应扰乱”之年。观应扰乱指的是幕府内部的抗争,发生在幕府成立后12年。当时的幕府之首是足利尊氏,而老二却有两人。其一是足利直义,尊氏的亲弟弟:其二是高师直,他是足利家的老臣,担任执事(在当家身边负责处理杂事的人),等于是尊氏专属工作人员。直义与师直两人对抗,因为尊氏采取拥护师直的态度,所以足利幕府分裂为二。公元1352年,尊氏毒死了直义,这场对立才落了幕。然而在南北朝对立的时候,连幕府都分裂为二。这造成很大的混乱。观应扰乱剑时期,日本等于处在无政府的状态下。也观察一下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的政治状况。关于高丽王朝与日本的关系,高丽时代,日本跟朝鲜之间并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然而11世纪以后,日本常常私自到高丽去进行贸易活动,到了13世纪中叶,这些日本船开始被称为“进奉船”。不过这个时候蒙古开始猛烈攻击高丽。蒙古军于公元1231年开始出兵侵略高丽,一直到公元1259年高丽投降为止,蒙古军的攻击是非常顽强而且频繁。此外,公元1274年与1281年这两次蒙古军远征日本的时候,高丽也被迫出兵协助蒙古军。就这样,高丽将所有精力花费在抵抗蒙古军的侵略与远征日本上,造成国力衰退,当他们拒绝来自日本的“进奉船”的时候,这个“进奉船”在一夜之间便成了海盗,也就是倭寇。当时侵略各地的蒙古人,也就是统治中国的元朝的国力也在衰退中。元朝是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位期间1260年一1294年)建立的王朝。怱必烈在生前不断远征包含日本的各地,致力于势力的延伸,然而在怱必烈死后,元朝的国力却渐渐开始衰退。远征造成国力消耗是主要原因,而汉人对于蒙古人的统治的不满以及频繁发生的叛乱则是压倒元朝国力的最后一根稻草。公元1368年,朱元璋(洪武帝,在位期间1368年一1398年)建立了明朝。倭寇的规模并不一定,大概分为大集团跟小集团两种。大集团大概有10艘船队,有时候也会组成500艘的大船队,大举来袭。正确的人数不明,不过如果是大船队的话,应该上看几千人吧。至于小集团,大概是l艘到3艘左右,人数应该在50人以下。倭寇最喜欢抢夺的是食物,然后是被当作奴隶贩卖的人。当然如果有金银财宝的话,一定毫无顾虑地占为已有。然而很难想象倭寇把所有的掠夺品全都花在自己的享受上,观察几乎可以说是异常的袭击次数,自然会觉得倭寇的背后有一个不断消化掠夺品的巨大的胃。这跟日本的战乱应该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战争会消耗庞大的物资。譬如前面提过的松浦党。有学者认为不断地频繁侵略大陆的他们,跟南朝有关系。同样的,应该也有跟北朝有关系的倭寇存在,他们分别提供物资给两股势力。

因此,当然在公元1392年,南北朝统一之后,倭寇的袭击次数也渐渐变少,再加上室町幕府强化取缔倭寇,日本列岛也不需要伴随着战争而来的庞大物资消费量。如此可以看出前期倭寇的真正身分。就结论来讲,前期倭寇就是厂当中国大陆从元朝进入明朝,朝鲜半岛从高丽进入朝鲜,日本列岛从南北朝的内乱进入室町时代,各国都处于预料外的大变革期,因此才会出现海民们的暴力贸易活动,其背景是因为战乱的日本需要庞大的物资。到了15世纪,日本正式与李氏朝鲜及明朝建交,缔结贸易关系。明朝因为有严格的贸易管制制度(海禁政策),因此采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不过李氏朝鲜的贸易门户则是开放到守护诸侯及中小领主,因此,许日本领主都跟李氏朝鲜有贸易往来。有一本《海东诸国记》的朝鲜史料,详细记录了日本与李氏朝鲜之间向贸易。作者是申叔周(1417年一1475年)。这本书完成于公元1471年,书中记载着正式向朝鲜申请贸易的日本人姓名。这些人可能是守护诸侯的手下或是中小领主。看到他们自称“海盗”。“海盗大将”感觉好像是为了缔结贸易关系而要让对方觉得恐惧,其实并不是。胁田晴子在《室町时代》一书中指出:“并不是单纯为了逞强的称呼,应该是当时的警备人员或是负责取缔海盗的人员,也就是掌握海上治安,显示收取税金的制海权的范围。因此才会每一区都有海盗大将军吧。在日本与明朝贸易之时,室町幕府为了航海安全,因此命令“诸国各地的海盗们”加强警备,这个“诸国各地的海盗们”,指的就是这群人。海上专家以“海盗大将”及”海盗大将军”的称呼来表示身为海盗的骄傲。由此可知,南北朝的动乱期时,以倭寇的身分到处横行的海盗们,在动乱结束后,比过去更加坚持半独立的立场,堂堂正正地过日子。公元1477年,以京都为舞台、动乱了9年的应仁·文明之乱终于结束了。

聚集在京都的守护诸侯们全都回到自己的领地。然而也因此这次的动乱让足利幕府的威望下降,地方上的守护诸侯、守护代(由诸侯委任管理领地的代官)及国人领主(当地的豪门望族)们之间不服从足利幕府,想要自力的动作也就更加频繁了。就这样开始了下克上(身分地位在下者打败上位者,掠夺势力与权力)的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到来,让各地海盗们的活动热络了起来。海上运输、掠夺、对抗。特别是在对抗时,海盗们变身海军,成为各战国诸侯的有力战力,因此在战国时代有许多留名青史的海盗大将们。海盗们对于战国武将的天下统一之争有很大的贡献。然而很讽刺地,他们出力帮助的天下统一,到头来却断了他们海盗的命脉。天下统一等于秩序的形成。最高权力者统治天下所有人,才是所谓的天下统一。因为拥有海上航行的特殊技术,因此保有独立性的海盗们,对统一天下者而书,是非常危险的无政府主义者。在公元1582年(天正11年)的贱之岳合战当中,丰臣秀吉(1536年一1598年)打败了对手柴田胜家(1522年一1583年),后来又接二连三地打败了四国的长宗我部元亲(1539年一1599年)、东海的德川家康(1542年一1616年)以及九州岛岛的岛津义久(1533年一1611年)等人,着实地朝着完成统一天下的目标前进。在这过程当中,秀吉也致力于削减海盗,发布八幡船禁令,禁止所有海盗行为。一直坚持半自力的海盗们,被强制融入新的秩序体系。秀吉死后,掌握天下的德川家康对这样的政策方针执行得更彻底。时代已经不容许海盗们再以海盗的身分生存下去了。自古以来横行于日本海域的海盗的历史,随着战国时代的结束也跟着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