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李清照是来京城寻找她那收集资料的丈夫的,车过矾楼时,正值李师师在歌唱,她为李师师的嗓音所吸引、惊喜,才叫自己的仆人上楼去请李师师下来。李清照一见李师师,顿觉眼前一亮,真是罕见的艳丽之人!又见李师师对自己如此谦恭,不由怜爱之心大起,她伸手将李师师发髻上的簪花拔掉了几朵,轻声道:“太艳了,就俗了。”
李师师悟性极高,马上连声称是。李清照又诚恳地对李师师说:“姑娘,你的歌喉人间难求,委实是来自天上。希望你少唱那些低俗、妖冶的曲子,那样会玷污你的嗓子,毁掉你的嗓子!”李清照充满希望地对李师师说,“好嗓子应该配好歌啊!”
“多谢夫人的教诲。”李师师恭敬地向李清照道谢。
见李师师如此朴实、好学,李清照从身边箱匣里拿出一册自己手抄的作品集递给李师师:“难得有缘,这是我近日所做之词,请姑娘清赏。”
喜从天降,李师师双手战栗着从李清照手里接过,期待地说:“求夫人多多指点,师师一定恭听!”
李清照踏上马车,挥了挥手:“再见了姑娘!”车轮缓缓滚动,李清照打开窗帘,见师师正伫立街头目送,心中一热,忙命车停下,握着疾步走来的师师的双手,语重心长地:“姑娘,前途茫茫,善自为之!再见。”
李师师意犹未尽:“夫人……”
李清照已经换了一种活泼的语调:“我可是急着要去见我官人哪。”一阵爽朗的笑声中,马车已绝尘而去。
李师师目送李清照远去,伫立着,耳边依然回响着李清照“前途茫茫,善自为之”的话语声。
正在李师师出神之时,一群人簇拥着一个胖子向她走来。一见师师,胖子两腮微微抖动了几下,紧行几步,斜身一礼:“呀,众里寻卿都不见,猛然间,姑娘却在灯火阑珊处!幸会,幸会,嘿,有缘!”这胖子叫蔡攸,当朝宰相蔡京的儿子,与高俅的儿子并称京城二衙内。
“师师姑娘,我们蔡公子刚去镇安坊,扑了一个空……”
李师师尚未开口,楼上王孙公子那一群人已经下楼,双方立即争吵起来。正在李师师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老者轻轻一拉师师,将她从酒楼边门送走了。临别时,老者对李师师说:“姑娘,世事混浊,善自为之!”
瞬间两声“善自为之”,引起师师一阵强烈的心灵震撼,身子不由微微战栗起来。她明白这意思,是催她迅速脱离苦海,从良远去,和师傅的“快寻高枝托云霄”是一个意思!可要做到这四字中的善字可就难了。她不愿、不能,也不肯将自己的终身贸然托付给人,她多么渴望在自己身边能出现“待月西厢下”的张生、吟诵《洛神赋》的曹子建啊!
回到镇安坊后,李师师迫不及待地拿出李清照所送的册子,一首词一首词地读起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真是美不胜收。李师师请来周邦彦,让他教自己歌唱,一种清新、鲜活的唱腔从李师师口中吐出。虽然从此李师师欢笑少了,也不再唱那些低俗、妖冶的俚曲。可是,这种变化却不仅没有减少她的客人,反而使她的艳名更加红火了。
……
赵佶回到宫中,稍加调息,整装走上朝堂,心中却只是翻腾着刚刚过去的一夜经历。赵佶眼中的李师师,似乎是飞雪中的白梅,美丽,却冰冷高洁。
【李师师最爱的人】
其实在所有的客人中,李师师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彦。
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空幽会李师师。二人正耳鬓厮磨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一时无处藏身,只好匆忙躲到床铺底下。
宋徽宗送给李师师一个从江南用快马送到新鲜橙子,与她边吃边调情。这天由于徽宗身体没全好,才没留宿。徽宗走后,周邦彦填了一首词《少年游?感旧》讥讽:“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这首词将徽宗狎妓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
后来徽宗痊愈,再找李师师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问是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彦也一定在屋内。脸色骤变,他不禁恼羞成怒,第二天上朝时,就让蔡京以收税不足额为由,将周邦彦罢官免职押出京城。李师师冒风雪为周送行,并将他谱的一首《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李师师一边唱,一边流泪,特别是唱到“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时,几乎是泣不成声。宋徽宗也觉得太过严厉了,就又把周邦彦招了回来,任命他为管音乐的大晟府乐正。至于李师师,后来也被召进了宫中,册为李明妃。但金兵进逼开封,徽宗将皇位让给太子钦宗厚,李师师失去靠山,被废为庶人,并被驱出宫门,地位一落千丈。据传她为了免祸,自乞为女道士。不久,汴京沦陷,北宋灭亡。金兵俘虏徽、钦二帝和赵氏宗室多人北返,李师师的下落也变得众说纷纭,扑朔迷离了。
【李师师的名字】
关于李师师的名字,有几说。一说李师师原来叫“李丝儿”或“李丝丝”、“李思思”,李师师被接进宫去后,一则嫌这名字不好听,“丝儿”听起来是“私儿”——私生子,难听;“丝丝”听起来,无论是“私私”,还是“思思”都不好。“思思想想”、“思思念念”,不吉利,所以改名为“师师”。《靖康野史》说,李师师曾自释其名曰:“‘师师’者,入宫师无盐,出宫师校书(薛涛)也。”
然而,说李师师这名字是艺名而非本名之说,只此一家。其他各家皆都说“李师师”这名字是她的本名。
那么,李师师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这得从她的呱呱坠地时说起。李师师的母亲,由于产李师师时已年近40,加之营养不良,操劳过度,造成胎位不正,骨盆硬化,形成难产。李师师下地时,母亲给她留下几件旧装改成的衣裤,便在大出血中呻吟着永远离开了她。父亲王寅,咬紧牙关,起早贪黑,又当父亲又当娘,以糨糊代乳汁,养活了她幼小的生命。
李师师初到人间便有点与众不同。别家的孩子生下来就知道用哭叫表示饥寒交瘁,然而,她不哭不叫。这可急坏了她的父亲。汴京有个习俗,凡是怕不长命的小孩,父母总要到寺院中找一个和尚拜为“师父”,以求得到神的保佑,称为“舍身佛寺”。
为此,王寅备了斋礼,抱着不哭不叫的女儿来到汴京城外宝光寺,将她拜给一位者和尚。拜师需经过受戒这一程序。当抱着她受戒时,老和尚以异样的神情打量了她一阵,说:“这是什么地方,你也来了!”这句话一出口,小师师忽然放声大哭。这哭声驱散了父亲的忧虑,却又使他产生了新的疑虑。他对老和尚这句话有某种不祥之感。
老和尚给这个小女孩起了个“法名”“师师”。原先叫王师师。后来王寅因罪入狱,死于狱中,小师师成了孤儿,被金线巷的李鸨母抱去,改姓李,就变成了“李师师”。
【李师师与秦观相恋之谜】
说到李、秦相恋,先要介绍秦观其人。秦观有两个“字”,一为“少游”,一为“太虚”。“太虚”是最初的字,是根据“观”这个字起的。“观”有几解,其中一为道教的寺院,一为观堂。“太虚”是按前者起的字,“少游”是按后者起的字,即按观赏景致解。《千家诗》七言部分第一首是程颐的《春游》:“云淡风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说明“傍花随柳”这种游览,是少年人的事,所以秦观的字叫“少游”。
“傍花随柳”是少年人的事,更是才子们的事。在古代,“才子”是和“风流”联系在一起的;才子必风流,风流必“傍花随柳”,“傍花随柳”必多情善感。秦观曾有一首词记述他的“多情”。词牌是《御街行》,全文为:
银烛生花如红豆。这好事,而今有。夜阑人静曲屏深,借宝瑟、轻轻招手。可怜一阵白苹风,故灭烛,教相就。
花带雨,冰肌香透。恨啼鸟,辗辘声晓,岸柳微风吹残角。断肠时,至今依旧。镜中消瘦。那人知后,怕你来潺愁。
这首词记述了这段“风流韵事”的全过程。
秦少游游扬州,刘太尉幕少游之名、爱少游之才而善遇之。
一日招少游饮,刘太尉命诸姬侍酒劝饮。诸姬中有一姬貌殊美,善弄箜篌。此乐既古,近时罕有其传,以为绝艺。此姬倾慕少游之才名,及见少游本人,潇洒倜傥,意颇拳拳。少游以借箜篌玩观丽与之亲近,相问答。既而主人入内院更衣,适值狂风灭烛。少游趁机暗中拥抱、抚摸,姬亦亲昵偎依,且云:“今日为学士瘦了一半。”但蜡烛重新点燃,随着光明来,黑暗去,这美好的时刻也就结束了。少游于是把这段难忘的时刻着之书帛。
这段“佳话”,各书的记述略有不同。有的书说,刘大尉乘船赴京,秦观搭刘太尉的船,故事发生在船上;有的书说刘太尉乘画船夜游二十四桥,邀少游随之。总之,故事发生地点不是在刘宅,而是在船上,所以词中才写“岸柳微风吹残洒”;若在玉堂画楼,就该是“院柳”而不是“岸柳”了。
秦观是一个风流才子,这是事实。但其人还有另一面,这就是振兴民族之志。他的“傍花随柳”,一方面固然是当时的时代风尚使然,但也是志不得伸的一种消极抗议,一如陆游所表现的那样。陆游“尚思为国成轮台”,但“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于是放浪形骸,并自序“放翁”。秦观也是这样。秦观之志,唯师师知之,所以秦观和李师师是“同志之谊”。
秦观和李师师的情谊,是“有诗为证”的。在秦观的《淮海集》中,还保留着他当年赠给李师师的《生查子》: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看遍颍川花(一作“洛阳花”),不似师师好。
秦观和李师师的情谊,是“先交人才后交心”。先是彼此爱慕才华,后来是理想的相通。
秦观像陆游那样,一心想为民族的振兴贡献出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不但不被重用,反而因与苏轼有交往而受株连。绍圣元年(1094),被贬为杭州通判。还未到任,又被御史刘拯劾以“影附苏拭,增损(神宗)实灵”,途中接旨,贬为处州(今浙江的水县)洒税监税。接着,又被连续不断地增加罪名,加重惩罚,迭遭贬谪。无符元年(1098)被“编管”(囚禁)雷州(今广东海康县)。可谓真的是被逐向“天涯海角”了。去雷州,途经湖湘。他所走的“路线”,恰好是循屈原当年所走的“路线”:“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循此路去潇湘。”
在沿着潇湘南下的途中,秦观在郴州旅舍写下了传诵千载的怀念李师师的绝妙好词《踏莎行?雾失楼台》。词云: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李师师接到秦观的这首词后,痛哭失声。她流着泪和道:
君如刘郎,妾似洪度。相逢何年知何处!树梢月冷鸟鹊寒,美人可叹是迟暮。
孰寄梅花,孰传尺素!长亭短亭无重数。杨柳岸抛相思泪,为我流向潇湘去。
李师师在与秦观的交往中、注意向秦观学习填词作词,以唐代着名女诗人薛涛为楷模,所以她在词中自比“妾似洪度”(薛涛字洪度)。自秦观离京后,李师师心灰意懒,无心歌舞,自叹,“宿酒残叶无意绪,春恨春愁似水。谁共说厌厌情味!”以致“曲恨积,黛眉翠”,“流苏腰肢瘦”(《方是闹居士小福》卷下)。在当时那种对获宠者献媚奉承、对被贬黜者落井下石的风气下,李师师公开表示对秦观、苏轼等人的同情,因此时人说李师师“有大丈夫侠气”,并赠以“飞将军”的绰号。
秦观的这首《踏莎行?雾失楼台》词和李师师的和词被宋徽宗听到了,徽宗于是渴望见一见这位才女。他后来见到李师师,问起秦观等人的情况,李师师乘机向宋徽宗反映:苏门四学士,都是忠臣而有才华。他们的—再被贬谪,甚至遭囚禁,是冤枉的。宋徽宗于是下诏赦免了他们。秦观被赦时,已经是重病缠身。极度悲愤的情绪,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极坏的营养,使秦观患了严重的肺结核病,不断吐血。他遇赦奉召回京,走到滕州,即“呕血而死”。李师师闻讯,痛不欲生。传说靖康之变后,她逃出京师,南下潇湘,要去寻找秦观的坟墓。传说她曾说过,“我死后葬我于秦学士墓侧!”由此可见她对秦观的一往情深。
李师师美丽且冷艳,气质优雅,通晓音律书画;她有才情且多情,周邦彦、赵佶、燕青这三个毫无关联的名字因她而放在了一起,李师师的爱情把历史文化、侠义文化和宋词文化连在了一起,给自己加深了几分神秘与传奇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