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雀赋诗思今生】
一年,曹操在邺城建起了一座铜雀台。这座铜雀台可谓雄伟壮丽,它濒临漳河,台高十多丈,左面有玉龙台,右边有金凤台,其上更有双层桥相通,整个建筑金碧交辉,雄伟壮观。
不仅如此,它的名字本身也饱含深意。“铜雀”是一种名贵的酒器,“雀”又写作“爵”,有“爵位”、“爵禄”的意思。曹操自从迎帝迁都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越来越重,但又怕被人说专权,因而便想借着“铜爵”的因由,在邺城兴建这么一座铜雀台,以显示他高贵的爵位,并以此作为自己晚年的最大享乐,表明并无其他奢望。
铜雀台建好了以后,在一天清晨,和风习习,阳光灿烂。曹操汇集了文武百官,要登台摆宴欢庆。只见他头戴嵌宝金冠,身穿绿锦袍,玉带珠履,居高而坐。文武百官依次侍坐两侧。
这时,由于大家平日里都知道曹操诸子能诗善文,所以纷纷要求他们一展文才。曹植首先应声而起,他在众人面前挥笔成章,不到一会的工夫便写成了一篇《登铜雀台赋》: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此诗一出,众人纷纷称赞,就连在一旁听他诵读的曹操也不禁连连点头。然而他望着这个才华横溢的儿子,又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曹操除了那个夭折的曹冲之外,就是对这个儿子最情有独钟,因为他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可是这个儿子的狂妄却胜过了自己。
在曹操要立储君的时候,确实有不少人支持儿子曹植,可反对他的也不在少数。那时他的大儿子曹丕和三儿子曹植都是才子,他都很喜欢,但更喜欢曹植。曹植性情机警,多才多艺,十几岁就能诵读诗书,辞赋数十万言,诗词歌赋都比曹丕强,而且反应也十分敏捷。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写的文章,问曹植:“这是你叫别人代写的吧?”曹植立即跪下说:“出口成章,下笔为文,请父亲面试!”于是曹操当即令他作文,果真奇妙,从此便对他特别厚爱,要求也特别严格。又有一年,曹操南征孙权,派曹植留守邺城,临行前,告诫曹植说:“我从前任顿丘令时,年龄23岁,回想自己那一时期的所作所为,今天仍没有什么可悔恨的;现在你也23岁了,能不努力上进吗?”曹植连声称:“诺!”这一次曹植的表现也让曹操很是满意。
曹操虽然很看重曹植,但他也知道,要立曹植为太子,还需要一番踌躇。曹植身边的一些人,如丁仪、杨修等文人早早地看出了这种苗头,他们见很久以来太子都未能确立,便在曹操面前竭力夸奖曹植。一次,丁仪就曾这样对曹操说:“三公子天性仁孝,又聪明绝顶,文章绝伦,当今天下贤才君子,不论老少,都愿同他相交,为他效命。这真是魏王的洪福啊!”可是曹操却笑了笑,说道:“你过奖了!子建(曹植字)确实不错,但怎如你说的那样好!不过……”忽然,曹操在此处犹豫了一下,他心中想到一计。
曹操用机密函件,向外界探防对两位儿子的印象,结果,发现陈群、贾逵、华歆等人都反对曹植,主张立曹丕;崔琰当时还活着,他还是曹植的侄岳父,却偏偏公开回答:“按照《春秋》大义,法定继承人应属于长子。而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爱、孝顺、聪明,应该继承正统,我誓死维护这项原则。”甚至人事管理官也跟他说:“用次子代替长子是古代最大的禁忌,请殿下多多考虑。”因此,曹操见反对立曹植的人不是少数,只好暂作罢论。
不仅如此,想起来那个曹植也太不争气了。曹操知道由于曹植从小备受宠爱,从小养成了一种放纵不羁的性格。到现在他很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儿子曹植见天高气爽,正是游乐的好时节,便约了几位好友,驾了一辆车,向洛阳大街飞驶而去。车子经过原东汉的王宫。儿子就下令:“快给我打开司马门!”司马门是王宫的外门,在宫墙内有司马官守卫,所以叫司马门。而司马门除了皇帝出宫,平时是绝对不准开启的。这时,献帝虽早已迁往许都,但洛阳的王宫仍然是东汉王朝的象征。所以平时仍有官员把守,司马官见曹植要私开宫门,便劝阻道:“请公子原谅,私开司马门,我们担当不起……”“什么担当不起,我就是要开,快,快!”
经曹植一再厉声催逼,司马官只得听从,破天荒头一次为一位贵公子打开禁门。曹植快马加鞭,像一阵风似的驶出了宫门,同时,他的笑声也越走越远。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件事第二天就让曹操知道了,并且曹操对此感到十分愤怒。他把曹植喊到面前,狠狠地训斥了一顿,曹操告诉这个狂妄的儿子,私开司马门,有杀头之罪,何况,这不仅仅是一个违反禁令的严重事件,而且还要授人以柄,说我们曹家有纂汉的野心。而曹操为了这件事,更是好几天都寝食不安。后来,曹操终于下令把那个管司马门的官员定了死罪,接着,又发下话来,说:“开始我认为,子植是儿子中最能成大事的。这次,他私开司马门,使我不得不另眼看待他了。”从此,曹操对曹植的宠爱日渐减退,形迹也日渐疏远,还正式确立曹丕为太子。
可事情还没有完,令此时的曹操感到更可气的是,他的儿子还跟杨修十分友善。曹操是很不喜欢杨修的那副小人嘴脸,可儿子却一直主动地跟杨修交往,那杨修也不敢拒绝。因为曹植思虑不周,杨修便揣摩曹操的心意,预先写好若干问题的答案,交给曹植,对曹植助手说:“大王手令送过来,参考问题性质回答。”于是,曹操给曹植的问题刚刚下达,答案已送回案头。如此几次,使曹操对曹植敏捷的反应大为惊奇,可经过调查,真相大白,曹操也对曹植更加疏远,对杨修则万分厌恶。于是到后来,考虑到杨修又是袁术的外甥,便找了个借口把杨修逮捕,将他处死了。再想到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曹仁在樊城被关羽包围,曹操令曹植急速带兵前往营救,不想,曹植竟被曹丕存心灌醉,爬都爬不起来,自己又发了一顿火,只好改派徐晃前往。
想到这里,曹操便深深地叹了口气,他的左右问他,“在此大好时节,为什么唉声叹气?”曹操也没有答话,他现在心里非常悔恨当初自己为什么没能教育好曹植。
这时,突然一阵排山倒海的欢呼声打断了曹操的思绪。他遥遥望去,在广场中央一个魁梧的将军将一把大刀舞得虎虎生风。他定眼一看,原来是他的“黄须儿”曹彰。在他的这些个儿子当中也只有这个儿子是个武将。曹操也很喜欢这个憨憨的儿子。
现在的曹操也还记得这个儿子从小就很有力气,勇猛善射,武艺高强。曹操曾把他拉到身边问他:“你不读书,不懂圣贤之道,只会骑马射箭,这是一夫之勇,有何可贵?”曹彰憨憨地说:“大将军带领十万大军,驰骋疆场,立功建业,何必要读书呢?”他听了哈哈大笑。等到这个憨儿长大以后,跟随着自己南征北战,果然骁勇善战,屡建奇功,颇得他的欢心。因为曹彰的胡子是金黄色的,他就给这个儿子取了爱称“黄须儿”。有一次,他立了大功,曹操要召见他,大哥曹丕悄悄对他说:“你虽然立了功,但不要自夸,应多讲讲自己的不足。”结果曹彰见了曹操,果真像曹丕说的那样,把功劳都归手下的将领,反而说自己如何不行,曹操听了大喜,摸着胡子说:“黄须儿竟是个奇才啊!”只是曹操怕这个黄须儿有勇无谋,误事,所以对他还是有所不放心,不敢重用,更没有考虑立他为太子。
曹彰舞完刀之后满身是汗跑到曹操面前,跪拜道:“父王,孩儿这套刀法舞得怎么样?”曹操捋了捋胡须,倒满一樽酒,大声说道:“赐酒!”“黄须儿”曹彰急忙答谢:“谢父王。”双手接过酒樽,仰头一饮而尽。曹操满意地看着这个“黄须儿”,哈哈大笑。
看着曹植在酒桌上的放浪形骸,他将目光慢慢转移到了众人交口称赞的大儿子曹丕身上。但是他总是对这个儿子不怎么感冒。有一次,他带兵出征,曹丕、曹植都在路旁送行。曹植歌功颂德,出口成章,左右都十分注意,曹操也觉得脸上有光;相形之下,大儿子曹丕在辞别之时,又是下拜又是泣涕满面,使曹操当时跟左右也都很是伤感,所以当时大家都认为曹植辞藻华丽,但不如曹丕忠厚。可是曹操心里比谁都清楚,曹植纵情任性,对自己不肯克制,而曹丕施用权术,知道树立自己形象,王宫中人跟曹操左右,也对他称道。
都是自己的儿子,可这三个儿子的个性却是各有各的特点。想到这里曹操自己放声大笑。他的左右疑惑地望着他,不知怎么回事。只听见曹操大声说道:“各位还有什么好的诗文快与孤说来!”一阵骚动,接着,文官们都争着赋诗作文,大多称颂曹操的功德巍巍。曹操在仔细听过之后,笑着说道:“诸君太过夸奖了,想当初,我刚举孝廉,年纪很轻,又非知名人士,恐怕被世人看做平庸无能,故决心办好地方政教来树立名誉,不想没多久,便招来祸端,只得称病回乡,春夏读书,秋冬狩猎,只想等到太平之日,再干一番事业……”
左右之人笑道:“丞相雄才大略,怎能长久埋没深山。”
曹操很是高兴,继续说道:“不想朝廷任命我为典军校尉。不过,我当时只是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以便死后可以在墓碑上写一句‘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也就心满意足了。后来讨董卓、剿黄巾、除袁术、破吕布、取袁绍、击刘表,直至身为丞相,人臣之贵已极,也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如国家没有我这个人,真正不知会有多少人要称王称帝呢!”
听到此处,众人对曹操齐声称颂,气氛也愈来愈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