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王朝铁血路:霸主韬略
23049500000012

第12章 乱世起千古枭雄(2)

“可是,”这时,曹操的面色却一下凝重起来,语气也更恳切,“总有人认为我势力过于强盛,生性不信天命,说我有称帝的野心,这种胡乱的推测使我常常感到不安。我常读史书,见齐桓、晋文、乐毅、蒙恬等人,虽然都兵势强大,可都坚持君臣大义,每当我想起,更是深深被其所触动。而我之所以说出这些肺腑之言,是恐怕别人不信我啊。”听了曹操的一番话,众人无不动容,他们没有说话,纷纷望着曹操。

而曹操的语气也更加恳切而坚决,说道:“想让我放弃所统领的军队,回到武平侯国是不可能的。如果非要说出个理由。我确实怕放弃了兵权,就会被人谋害,又要替子孙打算,也要考虑固定安危。我不能让位,因为天下还不太平,至于封地,我愿退让。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两万户的封地交还国家,只享受武平县一万户的租税,以此减少别人对我的诽谤,同时也略微地减轻了我的责任。”

此刻群臣终于忍不住安静,一致称赞道:“丞相高虑,丞相英明。”曹操也笑了笑,还命令呈上美味佳肴,大家开怀畅饮。

文武官员轮番敬酒,一时觥筹交错,颂辞不断。曹操的兴趣也是越来越浓,他连饮数杯过后,便命人取来了纸和笔,当即赋成一首《短歌行?对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刚作成,曹操便命歌伎谱曲入乐,还当场慷慨奔放地高声吟唱了一遍,感情深沉,表达了他感慨人生短促和思贤若渴的心情。并且这首诗也是自《诗经》之后,四言诗中难得的优秀篇章,人们听后皆会有所动容。

同时,听出曹操思贤若渴的众人,在一旁又纷纷劝慰道:“丞相思贤若渴的心情,我们都可理解。不过如今丞相身边,文武齐备,天下贤士莫不归心,哪里还用得着这番焦虑呢?”

“不!天地间,人为贵。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君主,都是得到了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天下。当初他们得到人才时,全不是偶然碰到的,而是当政的人访求来的。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访求人才最迫切的时刻,你们想一想,现在难道没有穿着粗布衣服,怀有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难道就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的污名,还未受到重用的人吗?”曹操说到这里,也越加激动起来,“如果你们有谁能帮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的被埋没人才,一定要‘唯才是举’,即使是那种被认为不孝但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人,也要把他推荐给我,不能有遗漏!”众人听后连声称是。而说到这里,有个人的身影在他自己的心中越来越清晰。

那一年去征讨孙权临行前,曹操和文武大臣欢宴。众人免不了对他颂扬一番。尚书董昭说道:“丞相栉风沐雨,30余年,扫荡群雄,为民除害,自古以来,人臣拯救国家,从没有建立像您今天这样伟大的功业。以您这样伟大的功业,不可能长久屈居臣属地位,您深以为德行赶不上古代,内心感到不安,您愿意保持自己已有的名声节操。然而,您身为大臣,如果使人因这件大事,对您怀疑,不可不多加考虑,建议您应晋级‘公爵’,加‘九锡’,以此表彰您对国家的特殊贡献。”众人纷纷附和称是。他听了,心中十分舒服。什么叫“九锡”?“锡”即“赐”的意思,加“九锡”,就是要皇帝赐给九件特别贵重的东西,这是古代大臣少有的最高荣誉,通常也是旧王朝的丧钟,新王朝的喜讯。“我看不必。”不想,在旁一直不说话的荀彧突然开口了,又一次与众人持议相左,不过这一次后果与以前截然不同,“丞相本是大义起兵,一心一意,辅佐朝廷,安定国家,忠贞诚恳,谦恭退让。君子爱人,应磨砺他的品德,不宜采取这种行动。”他听着听着,皱起眉头,心中不乐意,但又不便发作,只得表面赞成,把称魏公的事暂时搁起。

荀彧是他最器重的谋士,董卓乱京以后,他一度投靠袁绍,后看到袁绍难成大器,便毅然投奔曹操。曹操一见,高兴地对别人说:“这就是我的张子房啊!”张子房,即张良,是汉高祖刘邦最得力的谋士。曹操也确实像刘邦对待张良那样信任荀彧。在保卫兖州、消灭吕布、官渡决战等重要战役中,荀彧运筹帷幄,屡建奇功,协助曹操转危为安,反败为胜,以至统一了整个北方。曹操简直像尊敬师长一样尊敬他,事无大小,总要先征求他的意见,还几次上表,表彰他的赫赫功绩,几次给他加官晋爵。荀彧为人坚持大义,行为端正,又有智谋,喜爱推荐贤能,兢兢业业地辅佐曹操。

然而,时过境迁,时位移人,今日之曹操已非昔日之曹操。曹操大军出发之后,曹操想想不放心,便上书献帝,要求荀彧到前线劳军。荀彧到谯县,才赶上大营,曹操留下他,以侍中、光禄大夫身份,担任丞相府军事参议官(参丞相军事),荀彧只得随军。曹操大军推进到濡径(安徽省无为县)时,荀彧称病,要求留下,曹操无奈,只好同意了。荀彧思前想后,忧虑成疾,果真一病不起。曹操一想起荀彧那倔脾气,就暗暗下定了决心。

一天傍晚,荀彧正躺在床上休养,忽传曹操派人来慰问他了。来人带了一盒珍贵食品,说是主公丞相的心意,荀彧有些疑惑,打开食品盒一看:空的!荀彧明白了,这是要他自己绝食。荀彧悲愤难言,在极度忧郁病苦之中服毒自尽了,死时才55岁。曹操得到荀彧自杀的消息,叹了一口气,感到有些懊悔,便下令厚葬荀彧,又追封他为“敬侯”。

想到荀彧最后被自己逼死,曹操眼泪就缓缓流了下来。他心里清楚荀彧每每到局面混乱、形势危急之时,头脑都异常冷静,不像一般将领那样为表面形势所惑,分析剖理,往往指出关键所在,提出一举定乾坤的谋略。但是他没有后悔,他知道那后悔药只有自己到坟墓里才能吃到。他现在还记得在争夺汉中时自己曾经讲过:“做统帅的遇到险情,心中怯弱时,不能只凭勇气和蛮力。统帅自当以有勇气为根本,动用时还要以智慧来驾驭,如果只知道蛮干,就仅仅是一个勇士罢了。”于是曹操与众人又痛饮了一会儿,直至午后方散。

【选官标准】

汉时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于禁和乐进,是曹操从士兵中提拔起来的大将;张辽和徐晃,是曹操从亡虏中选拔出来的大将。他们作为名将,辅佐曹操成就大业,均立有赫赫战功。被曹操任命为州牧和郡守的许多人,也都出身低微。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梦中杀人】

曹操生怕遭人暗算,扬言他有特异功能,谁若在他熟睡时靠近其卧榻,他虽在梦中也能觉察到。他还对侍臣和姬妾们说:“我睡觉时不可随便靠近我,一靠近我,我便杀人,而且我自己也不知道。”一日,曹操佯装熟睡,故意没盖被子,一个近侍忘了曹操“梦中杀人”的话,好心去给他盖上了被子,结果此人好心未得好报,被一跃而起的曹操一剑砍死了。从此,在曹操睡觉的时候,左右谁也不敢靠近其卧榻。

【杀粮官以塞众口】

在与袁绍对峙时,军中粮草已尽,曹操生怕士兵们因为吃不上饭而生变故,乃将粮官找来商量对策,粮官说:“分发粮食时可用小斛代替大斛。”曹操高兴地答应了。但这种弄虚作假的做法肯定瞒不过将士们,军营里顿时议论纷纷,皆骂曹操骗人。其实曹操何尝不知此法难以欺众,对此他早已胸有成竹。他对粮官说:“我要借你的头以平众怒,不然事情不好办。”遂将粮官斩首,令人挑着粮官的头在军营中示众,血淋淋的脑袋上还贴着曹操的亲笔判词:“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将军粮不足的责任推到了粮官的身上。众人见曹操已经将“贪官”斩首,也就消了气。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