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众杀手已无还口之力,田不礼咆哮起来:“滚开,都给我出去,真是白养了你们!”然后转头盯着赵章说,“殿下,趁我们的机密还未泄漏,请率众夜攻东宫!”
赵章已然乱了头绪,问道:“能……能行吗?”
田不礼冰冷地答道:“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我们突然一袭,或许可以取胜。”
于是没有了主意的赵章也只好说道:“如廷尉言。”
二人整齐随同前来的兵士,共得200余人分作两队向东官赵惠文王处扑去。
信期在城头远望,只见有两队黑影正向东宫逼近,便脱口道,“不好,有兵马前来。”遂即下令:“紧闭城门!”
不多时,赵章的兵马杀到,见宫门紧闭,便点起火把进行强攻,信期令兵士在城上射箭抛石,赵章和田不礼几次进攻都被打了回来,双方鏖战至天明,赵章的人马损失殆尽。东宫城门下也留下一片尸体。
赵章与田不礼略作商议,两人现在后退无路,只有拼死一战。于是,他们令兵士找来几根大木,冒着箭雨运到宫门前用力撞击,厚厚的宫门发出了刺耳的破裂声。眼看着宫门即将被撞开,只听身后喊杀声大起,赵章一看,是留守邯郸的司徒公子成和郎中令李兑。赵章暗想:我与二人友善,他们难道是前来助我?他向着二人大喊:“昏王已被我围困,东宫攻破在即,二位快来相助啊,事成之后,决不忘二位的大德!”
二人也不答话,径直向前奔到了跟前,李兑手持佩剑,喝道:“逆贼,休要异想天开,我等来取逆贼首级!”
原来,公子成和李兑在邯郸留守,暗相计议:安阳君久怀不平之气,现随王去沙丘宫,事难预料。他们最不放心的是田不礼。田不礼狡诈多谋,安阳君有勇武无谋略,极易受田不礼左右,万一他们干出图谋不轨的事,赵国岂不要大乱吗?论个人关系,李兑与田不礼还是较密切的,但他不希望田不礼起兵,他不相信他会成功。公子成这几年不大得志,新近才结束了他“称病不朝”的生活,重入宫廷,和赵章这个失意者在感情上也有些相通之处。他凭着老谋深算,猜得出赵章的企图。但是,公子成绝对不愿和赵章站在一路,他看不出赵章会有什么作为,跟他走,岂不要自找倒霉吗?这多年,公子成经历了仕途上的起落,他不能轻易冒险,因为一旦有闪失,自己将会跌入深渊,再无出头之日。
这样,他们在认识上取得了一致,把留守都城的事交给了公子绁等人,率兵前来护卫沙丘官,并准备应付突发事变,在赵主父和惠文王面前显示一下他们的忠诚。恰好,在他们日夜兼程刚刚赶来时,遇见赵章攻打东宫,便马不停踏迎上前去。在兴兵诛逆的旗号下,公子成和李兑完全抛却了往日的私情,他们把这一仗当做立功的好时机,指挥兵士,向叛军猛攻。
赵章的队伍已被信期杀得元气大损,又加上连夜攻袭的疲惫,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不多工夫,已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大部分将士被杀死,少数几人落荒而逃,赵章则单人单骑杀出一条血路,向西宫逃去。
“禀报大王,安阳君请求入宫避难。”
这时,一个奴仆急匆匆地跑进来对赵主父一跪。赵主父一愣,一杯酒端在嘴边很久没有喝下。过了一会儿,他才稍稍回过神来,问道:“这是怎么一回事?”
奴仆答道:“安阳君与田不礼兴兵袭王,李国尉奋力以拒,司徒和李廷尉的兵马也前来除逆,田不礼被杀,安阳君只身一人逃来。”
“快,领孤去看看!”说着,赵主父便急急起身向外走去。
赵主父登上城门,朝下一望,只见赵章站在那里,满身是血,十分狼狈。
赵主父惊问:“难道你真的图谋不轨?”
赵章泪流满面,连忙下马谢罪:“儿臣一时糊涂上了田不礼的当,愧对父王!”
赵主父这才信实了,他只觉得一阵眩晕,险些跌倒。
赵章哭求道:“父王,放儿臣入宫吧,儿臣宁可受父王重处,也不愿死在他们手里。望父王救救儿臣,父王若不肯降恩,儿臣就死在这里。”说着,他拔出佩剑,横在了自己颈前。
赵主父心里乱作一团。逆子和爱子的形象轮番在他面前浮现着。他想到赵章幼时不离膝下的情景,想到他读书时的聪慧、作战时的英勇、言谈时的孝敬,也想到他这次似乎是阴错阳差般的作乱。爱与恨、怨怒和怜悯的忽然使他没有了主意。但最后,还是他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爱子之心占了上风,他无可奈何地叹着气挥手命令兵士:“开城门!”
在沙丘西宫前,公子成和李兑追赶赵章的兵马停下了脚步。他们明明知道赵章已逃匿宫中,却不敢进去。因为那是赵主父的行宫,贸然闯宫,那还了得。
二人迟疑了半晌,公子成说:“我等与逆贼赵章已成仇人,今日之事,有他无我!”
李兑道:“进宫去抓?可大王对儿子素来十分仁慈,万一大王仍护着赵章,怪罪下来如何是好?”
公子成道:“我等兴兵诛逆大道而行,有何惧怕?我等进宫晓以国家大理,不怕大王不依!”
经公子成这样一说,李兑终于也鼓足了勇气。他向宫城守将说有要事要见主父。守将打开宫门,请他进入宫中。
少时,赵主父见到李兑明知故问道:“廷尉不在都城前来做甚?”
李兑道:“微臣是为诛逆而来。安阳君兴兵作乱,其党已被杀尽,听说他现在正在这里藏匿,请大王将他交出,以正国法。”
“怎么,章儿作乱?不会吧!”赵主父仍装作不解。
李兑道:“安阳君欲杀入西宫夺取王位,大王岂会不知?此十恶不赦之罪,大王决不可姑息,不然将失民心于天下。儿女事小,国家事大!大王含辛茹苦,兢兢业业这多年,好不容易得来了国富民安的局面,岂可轻易地付诸东流?若国人知道大王不分曲直善恶,护着逆子,必将对大王产生非议。古来不乏大义灭亲之人。大王英明一世,万不可因小失大!”
赵主父历来重视自己的名声,重视他创立的功业。在这个要名声、功业还是儿子的三岔路口,赵主父又徘徊起来。他思想中斗争很激烈,不知如何是好。“怎么办?”他痛苦地在心中自问。
他的手触到了腰间那柄青铜剑,这柄剑由父王赵肃侯传给他,伴他度过了30多年,可以说是他全部功业的见证。他又想到了那艰难的过去……他掂量得出这柄剑的分量。苦苦思索了半晌,只好同意李兑去搜。
赵章躲在一个偏殿里,李兑很快发现了他。李兑没有去报告赵主父,他怕赵主父再生变故,于是不容分说,一刀砍下了赵章的头,然后才去向赵主父回禀。
就这样,所有人都退下了,赵主父心绪太过于烦乱,他此刻只需要安静。
可以说,这段时间,赵主父一直都是在胜利的喜悦中陶醉着。胡服骑射的成功,灭中山的大胜,冒险入秦的凯旋,立储传位的顺利,使他倍加欣赏自己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他觉得自己继临王位虽不算久,但功业已远胜于先王,富有成效的治国措施在赵国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的。但在国家政权的结构上,他没有适应大势所趋,也没有按受赵国历史上王位争夺的教训,放松了实权政治,对二子的矛盾置若罔闻,终于导致祸起萧墙。
在杀掉赵章之后,李兑并没有离去,而是将这个沙丘宫团团围住,只准出不准进。一时间整个行宫的人也像蒸发了一样,一个一个都没有了。
因此,堂堂的一国之君,威震四方的旷世英主,瞬间变成了孤家寡人。方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好一阵子,赵主父的灵魂似乎在天空中漂浮着只剩下一具枯瘦的躯壳。他时而大哭,时而大笑。笑与哭一样的悲凄,都满含着无尽的懊悔。他把沾染着爱妃鲜血的佩剑提到胸前,注目良久像是很熟悉,又像是很陌生。忽然,他把佩剑的锋尖对准了自己的胸口,然后猛力地刺了进去……
【胡服骑射的推行】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胡服骑射,效法戎狄,将会遇到怎样广泛而强烈的阻力与反对,武灵王心中有充分的估计。
武灵王首先派王緤到老臣公子成那里,向他述说实行胡服骑射的用意和道理,转告他武灵王将身着胡服临朝,请他亦能穿胡服上殿。公子成表示:“中国是仁义之邦,用的是诗书礼乐,而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王緤被说得无言以对。赵武灵王听过王緤的汇报,感到有必要亲自前往。他到公子成家中,自请之曰:“儒者虽出于一师而流派各异,中国虽同礼而教化相离,何况赵国多山谷之地,为何不可取其便利?先时,中山国依靠齐国的强兵,侵略我土,俘虏我民,引水围鄗,赵国危难。今叔父顺从中国之旧俗,逆先主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望也。”武灵王一席话,诚挚而切于事理,中肯而合乎国情。特别他在谈话结束前所提到的“先主简、襄之意”、“鄗事之丑”,深深地打动了老臣的爱国之心。公子成激动地表示:“臣愚,不达于王之意,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续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武灵王听罢,非常高兴,当场向公子成赐予胡服。公子成亦表示,明日一定穿胡服上朝。
公子成是贵戚之中的老臣,在大臣之中是一位颇有影响、举足轻重的人物。武灵王既然说服了公子成,第二天便不失时机地立即向全国颁发了《胡服令》。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本是军事上的一项改革。它的制定和实行,是从赵国如下的国情出发:赵的边境与三胡、秦、燕为邻,多是山谷之地。战车与步兵,都不适应山地作战的需要,难以抵御胡人及中山国的骑兵。为此,赵国深受胡人入侵骚扰、掠夺之苦。赵武灵王总结这一历史教训,从赵国实际出发而制定的胡服骑射法令,目的即在于变法图强,排除外患,为赵国开拓疆土。但实施的结果,却使骑兵和骑射作为一种兵种和作战方式,不仅在赵国而且很快地被中原各国相继所采用。
胡服骑射,要在“骑射”。胡服,乃为适应骑射所需之物。但胡服,却为实行这项改革带来了颇大的阻力。自西周以来的中原各国的统治阶级,对居于四周的其他各族一贯采取歧视的态度,称之为蛮、夷、戎、狄,而视自己为礼仪之邦,妄自尊大。改穿胡服,向戎狄学习,自然被看做是大逆不道。在同这种习惯势力的斗争中,武灵王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远远地超出了军事改革和赵国一国的范围。在战国变法运动中,如果说商鞅变法在改革政治制度方面获得了成功,那么,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则在改革军事制度方面取得了胜利。胡服骑射乃是战国变法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它对后世的影响,仅就加强中原和北方各族之间的融合以及对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无疑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武灵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王。在刚即位的时候,就能在肥义的帮助下,镇定地退走五国之兵。赵武灵王从赵国游牧文化重于农耕文化的实际出发,通过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消除了分裂的内在隐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优化配置。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消灭了长期为赵国心腹大患的中山国,消除了赵国分裂的外在威胁,使赵国从外貌到精神真正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