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展皇权儿时尽现真本色】
天寒地冻,大雪纷飞。黄昏时分,咸阳城内的灯火星星点点,地上积雪盈尺,满天的云霾显得格外沉重。
当时的秦始皇在百姓眼中已是个十足的暴君。由于身边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秦始皇总认为自己是个正确、英明的皇帝。他不能容许别人对他和他所制定的一切政策进行抨击。
一次,秦始皇自阿房宫视察工程回来,心情特别好,便下令当晚大宴群臣。可本应热闹的酒宴,最后却变成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大战,且双方的措辞都十分锋利。秦始皇一直保持沉默,而不知不觉也已过夜半。
终于,秦始皇听到后面越来越不耐烦了,他还发现他的儒家门客似乎对新制度不满,要求改革,心里便这样想道:“朕不仅给了你们尊贵的地位,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钱财来养活你们,可到头来,你们整天研究的是如何反对朕的新构想,简直是一群食古不化的愚儒!”
于是等到天色快明,他打了个呵欠,意兴阑珊地对丞相李斯说:“辩论到此为止,李丞相就将这次议论作对策,而后奏朕。”
左丞相李斯和他的法家门客,本来就反对儒家门客的循古思想,得知皇帝也对他们不满,便花了整整10天的时间拟好了奏章。李斯双手捧起奏章,说:“陛下,臣已经拟好了奏章请陛下过目。”内侍接过奏章捧到始皇帝面前,秦始皇翻开奏章看到:
“昔日诸侯相争,各有其国,而且是争相招士,养成了私人教学和游学的风气。现在天下已经统一,法令从一而出,百姓应努力从事农工,士则应学习法令制度和各种刑法。但现在这些儒生所教出来的士人,不学习有用的实际学问,整天只知道钻研古书,乱发议论,妖言惑众,导使百姓对陛下所创的法令制度怀疑,为害之大,不是任何罪行可以比拟的。同时,这些人只要说到有新法令颁布,就用他们所学的那套旧经典一一驳斥,不但个人在内心不服,而且在外群聚非议。以批评陛下来成名,以唱反调为高明,哗众取宠,成群结党来专门制造谣言诽谤政府,这种情形要是不迅速设法禁止,就会造成百姓不再信服政府任何行政措施的危机,必须要禁!”
秦始皇看完之后,觉得这个李斯真的很对自己的脾气。始皇帝最怕的是臣民不服他的措施,最恨的是百姓的反抗,看了李斯的奏章,觉得言之有理,就笑着对李斯说:“李爱卿的看法,朕深有感受。那么爱卿就尽快研究出对策。”李斯一听很是高兴,因为他的对策其实早就拟好了,只等着皇帝开口呢!
李斯朝着秦始皇一拜,说道:“凡是秦国历史的所有的史书全予以焚毁,不是掌管图书的官方博士类人员,任何人不得私藏诗书及诸子百家书。这项命令交由郡守、郡尉等地方官吏执行查禁,搜出的书简全部加以焚毁。凡是两人以上讨论诗书的,论斩弃市,以古制来批评责难现今制度的灭族,官吏知情不报者同罪。接到焚书令30天内不执行的,无论官吏百姓,一律判劳役四年,发配北边筑长城。实用学问的书简,如医药、卜筮、园艺等例外,有人想学习政治、刑名法令,可由官方办理的学校教授。”
看着始皇帝好像犹豫了一下,李斯连忙接着说,“再不查禁古籍,再不禁止儒生私人办学和结社,很快中央集权的新制度就会遭到质疑和挑战,尤其是孟轲的‘民为重’的学说,更直接动摇皇上的权威统治。”
听到李斯说道这些,始皇帝的心情很沉重。他看着垂手而立的李斯,走到他的身旁,对他说:“你先下去吧,朕有点累了。”李斯走后,他习惯性地又在南书房室内踱起方步来。“朕是始皇帝,一切应该由朕开始!”他想,“但焚烧所有古籍,这是件大事,应该好好考虑!”秦始皇心中充满了犹豫,不知不觉还想起了自己年幼时的一些事情。
秦始皇现在经常想起小时候的事情,因为这样的感觉往往能使他的心情好起来。那个时候他还在赵国,他的名字也不是现在的名字,而叫赵政。记得有一次他的老师带着他和同学们去集市,让他们感受一下社会的现实。
在市集上也看到成群的难民,他们连这种破烂霉臭的栖身之处都没有。大都是老弱妇幼,女人们大都是背上背着一个,手上牵着一个,怀里还抱着一个婴儿,有的甚至还有一个拉着裙子边的小孩。女人和小孩都伸出手,用乞求的目光看着行人,希望能讨点儿什么糊口。
“老师,他们的父亲都去哪儿了呢?”突然,他惊奇地问道。
老师沉重地叹了口气:“秦国攻打赵国,仅长平之战赵国精壮男人就死伤40万,何况战事不断。”而再往前走几步,赵政的眼泪已模糊了他的视线:成堆的伤残军人,断腿缺胳膊地穿梭在市集行人和店铺间乞讨,有的还穿着破烂不堪的军服。上面沾满了血的痕迹。还有自己不能行走的,用两只或一只尚能支撑的手,一点一点地往前挪着,乞求施舍的目光在行人身上扫来扫去,更有四肢都残缺者,只能趴在地上嘴里衔着一只破碗乞讨。
赵政不忍再看下去的样子被老师发现了,老师便趁机教育他说:“战争是人间最残酷、最愚蠢的事,有什么问题国与国之间其实可以商量解决,可战争往往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制造更多的社会问题和人间悲剧。”
赵政听完老师的教导,又问道:“那为什么天下的战争几乎没停止过?国与国之间为什么要打仗?”
“那你为什么要打架呢?”老师意外的反问,令赵政一时回答不清。
“很多很多原因……但是我知道,要是有一个能压服众人而又公平的人,我们中间就会少一些打架。”此时的赵政双眉紧锁,表情就好像一个成人在沉思。
“国与国打仗和小孩打架很相似。表面上只为一个原因,其实原因多得很。”
“嗯,我明白了,”赵政说,“国与国打仗,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强大的能压制诸国的国家,就像小孩打架没人管一样,只要有人管得住,小孩们就不敢打架。周王室强盛的时候,战争就少得多!要想天下没有战争就要天下统一!”
老师感到很惊奇,因为赵政这么快就得出如此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答案。“假若别人不让你统一呢?”
“那我就打得他们愿意统一!”赵政此时甚至举起了自己的拳头。
老师长叹了一口气,说:“别人不服你打他服,你不服别人,别人也会打你,一个人打不赢,大家联合起来打你。这样战争还是越打越多,就像现在一样。”
“但联合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时我就可以一个个来收拾他们。”此时的赵政笑了,可老师却沉默许久。赵政的话似乎有点道理,但自古以来,天下分分合合,全是以战争开始,又以战争结束,周而复始。也许有股强大的力量镇压住诸多小力量,是暂时维持和平统一的唯一办法,总比战火不熄,民不聊生要好得多。而赵政也沉默了,他在想:有朝一日,拥有至高的权力时,一定要统一天下,让战争永远不再发生。
可是有一次,他又被一群孩子们围攻了,虽然他把他们打散了,但他忘不了那些孩子在一哄而散时留下的那句话:“杂种,看下回怎么收拾你!”赵政憋得脸红脖子粗,不顾一切地冲向一片小树林,边折树枝边吼:“我叫你打!我叫你打!总有一天我要杀光你们!”
想到这里,始皇帝笑了笑,他感到自己小时候的想法多么幼稚呀!但是老师的话却一直萦绕在他的耳边:
“孩子,天才和伟人都是孤独和寂寞的,无论得意与否,他都会受到一般人的排斥。你看到鹤立鸡群遭鸡啄的样子吗?你想象得出龙游浅水遭虾戏的惨状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同类。但是一旦白鹤展翅、声唳九天,鸡群只是望尘莫及,龙飞云霄,江海翻腾时,鱼虾也只能逃之夭夭,寻找栖身之处了。”
他慢慢踱到窗前,满地的白雪把外面的花园映得亮堂堂的。那棵槐树的枝条此时被积雪压得弯弯的。那是和弟弟成蟜一起载的。树还在,但是成蟜呢……他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呀,想到这里,始皇帝眼角湿润了。
那年他跟随母亲从赵国逃回秦国,就看到父亲背后躲着的小孩好可爱呀。赵政大大方方地走到他的跟前拉着他的手,叫道:“弟弟!”成蟜怯生生地回应着:“哥哥!”不过没有多久他们就成了好朋友。他那时和成蟜年岁差不多,同龄的小孩思想感情最容易发生共鸣,他们一见面就投缘,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因为是同师受教,几乎日夜都在一起,他很爱护这个弟弟,成蟜也敬重这个兄长,比同母兄弟还要亲热,从不吵架斗嘴,更没有动过打架的念头。父亲子楚由于怀疑赵政是吕不韦之子而偏爱成蟜,他心里清楚成蟜软弱淳厚,不是治理天下的君王之材,而赵政无论是性格或者才学,是非一般人所能有的,才10岁的孩子已颇具帝王之风度和胸怀。所以从私人感情来说他是想立成蟜为准太子,但从社稷的兴旺及国家的安定考虑,立赵政比较合适。父亲子楚当时打算先不立,到以后再看看他们兄弟二人的表现再作决定。
他的母亲楚玉夫人可急坏了,本来按照常理,赵政是长子,各方面都出类拔萃,无可挑剔。别人看来,准太子之位非赵政莫属了。可母亲心中清楚,赵政是从三岁起就与父亲分开了,母亲她自己也与父亲疏远了很多,感情也淡漠了,而成蟜自小在父亲身边长大,乖巧可爱。她明显感觉到父亲对成蟜要疼爱得多。她曾经想过要害死成蟜,除掉儿子的对手,可他们两兄弟好得一个人似的,形影不离,使她无从下手,而且她也有些不忍下手。他们兄弟两个的老师给他们讲了一个古吴国的故事:“因吴王的四个儿子争太子之位,手足相残,发生兵变,最终导致吴国的灭亡。”赵政立即拉着成蟜的手:“我和成蟜才不会重蹈这种覆辙……”“是啊,我和赵政曾撮土为香对天发誓,绝不会为争王位,兄弟自相残杀。赵政是嫡又为长,他要是得主,我终身都会辅助他。”成蟜插口说。“成蟜是我的兄弟,我也终身都会爱护他!”赵政他抢着说。
母亲楚玉夫人听到他们的对话,又是高兴又感到羞愧,同时也庆幸自己并没有狠心地对这个可爱的孩子下毒手。从此以后,母亲对他们两兄弟一视同仁,倍加爱护。赵政和成蟜在温馨欢乐的生活中学习治国富民的道理,立志以后能统一天下,人类不再发生战争。父亲经常以各种方式考核他们俩兄弟,发现他们进步非常快,而且相亲相爱,知书达理。赵政也处处像个长者一样教育成蟜要爱臣爱民、忧国忧民:“我们不但是锦衣饱食,无忧无虑,而且还要一批人小心伺候着。可天下食不饱肚、衣不蔽体、病无所医的人还大有人在,不使这些人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百姓就不会安居乐业,天下就不会真正和平。”成蟜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本来就佩服哥哥见多识广,这下就更是五体投地了。他把这些话说给父亲听,并问父亲:“为什么世间有那么多的穷苦人,那么多的战争?为什么一国之君制止不了?”父亲子楚很惊奇:“怎么突然问起这个问题呢?”成蟜把赵政的一番话说给父亲听,父亲子楚给他解释。父亲也开始对他另眼相看了。
此刻秦始皇怔怔地望着那棵槐树,成蟜的笑声似乎又在他的耳边回荡。而黎光尽散,他也一夜未睡,现在的他已经习以为常了。
忽然,有近侍来报:“前将军蒙武求见,正在宫门外等候。”这使他喜出望外。蒙武要行君臣大礼,秦始皇一却把拉住,坚持要其行宾主之礼。各人就座后,秦始皇便笑着问道:“多年来,朕想见见你,你只是装作不知。今天是吹什么风,竟让你舍得渭水上的神仙风景,来到咸阳宫?”“臣习惯了山野生活,早已变为村夫鄙人,是怕朝观陛下会失礼仪。”蒙武也笑着回答。
秦始皇随即又问道:“今天有何要事?”“的确是天大的事。”蒙武认真地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葛天之民也有天大的事?”秦始皇随口说道。“不是为臣自己,而为了陛下!”蒙武躬身答道。“为了朕?”秦始皇开始感到惊诧,但立即明白了蒙武的来意,他笑着说,“你来得正好,为了这件事,朕正想找你。”他说着话,一边拿起李斯的奏书,要内侍交给蒙武。蒙武读毕,又交给内侍。
秦始皇问:“蒙卿有什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