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1686)五月上旬,萨布素率所部两千人从瑷珲出发,月底逼近雅克萨城。罗刹侵略军负隅顽抗,清军于六月初从南北两个方向发起猛攻。经过多次激战,清军毙敌百余人,其中包括督军托尔布津,迫使罗刹侵略军撤回城内固守。因为重新修筑的城墙比较坚固,一时难以攻克,萨布素便于城周围筑垒挖壕,长期围困。清军长期围困的策略取得显著成效,到年底,八百多罗刹侵略军大部分死亡,仅剩一百五十余人,因为粮食、弹药严重缺乏,危城指日可下。
沙皇对康熙帝的多次和平倡议都漠然置之,当他得知己方部队在雅克萨失利,而且援救不成,才大吃一惊,转而接受停战谈判。
康熙皇帝向来不愿意用战争解决问题,而是尽可能通过谈判等非战争手段平息争端,而当战争不可避免时,他就毅然迎战,决不畏缩和屈服,不达目的不罢休。
康熙帝主动撤军,本意是促成两国早日实现和谈,哪知道对方使团竟因清军解除了对雅克萨罗刹侵略军的包围,反而对和谈采取了消极拖延的态度。
当时的使者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文率庞大使团及2000余人的军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正月从莫斯科出发,次年春天,得到清政府主动停战撤军的消息后,便不再急于到北京谈判,于八月到达贝加尔湖东岸的乌的柏兴(今苏联乌兰乌德)之后,就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停留了将近两年之久,主要忙于镇压蒙古各族人民的抗击罗刹斗争,而不与清政府联系和谈事宜。
康熙帝从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的奏报中得知,罗刹使已到外蒙地区,便一再派人敦促。康熙二十七年(1688)二月二十三日,戈洛文派遣的斯捷潘?科罗文到京,安排谈判事宜。
俄国使团为了显示武力,以加强在谈判中的地位,建议谈判地点放在色棱额地方。康熙帝表示同意,并且仅用数日就组成了清政府谈判使团。五月二日,清政府谈判使团出发,行前康熙帝向首席谈判代表索额图等发布谕旨,回顾两国冲突,系罗刹侵我边境、收纳我逃人所致,因此责任在对方。
皇帝谕毕,索额图率领使团起程,行到喀尔喀蒙古地区,正值噶尔丹进攻喀尔喀土谢图汗,路途受阻。康熙帝闻报立即遣人召回使团,另与其使者商定会谈地点。
康熙二十八年(1689)四月五日,信使洛吉诺夫到达北京,索额图与之谈判,双方商定了新的会谈地点,尼布楚。
清政府立即组成新的谈判使团。同年四月二十六日,使团出发。康熙帝根据噶尔丹攻占喀尔喀的新形势,预见到与噶尔丹的战争将在所难免,为了避免将来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决定对罗刹国作出重大让步,争取早日达成协议。因此,他向索额图等宣布了新的谈判方针。
谈判地点就在尼布楚城与河岸之间,临时搭设帐篷为会场。双方商定,两国使臣“应在每一件事上平等”,“任何一方不凌驾于双方之上”。 双方各带三百名卫士赴会,士兵“除佩刀剑外,不带任何武器”。还商定在会场外各置五百人的卫队。
第一次谈判开始,罗刹国方代表戈洛文采取恶人先告状的办法抢先发言,颠倒黑白地说康熙“未经宣布,突然派兵侵犯沙皇陛下国界 ”,首先挑起战争。沙皇为此派出“无数精兵,携带大批弹药”,前来“讨平敌人 ”,中国应赔偿其“损失”。并强迫中国政府接受“两国以黑龙江至海为界”的条件,企图割据黑龙江以北的中国广大领土。
中国代表索额图针锋相对地严正指出“鄂嫩河、尼布楚系我国所属茂明安诸部落旧址,雅克萨系我国人阿尔巴西等故居,后为所窃据”。由于罗刹国人入侵中国雅克萨等地,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中国才被迫进行自卫反击战争。
索额图根据事实揭露了当时沙俄侵略中国的过程,“细述其原委”,力“斥其侵犯之非”,并宣称:康熙“并未谕令他们向沙皇陛下方面割让一寸领土,同时没有令他们去侵占对方领土”。戈洛文理屈辞穷,竟蛮不讲理地说:“没有时间来讨论历史事实。”
结果,第一次谈判没有取得任何结果。
第二天,双方代表举行第二次会议。戈洛文仍顽固坚持罗刹国的侵略方针,胡说什么黑龙江这条河流“久已属沙皇所有”。
索额图对罗刹国的方案表示坚决拒绝。戈洛文见第一个方案难以实现,又假装让步,抛出以牛满河为界的第二个方案,企图使中国作出更大的让步。索额图根据康熙帝早日缔约划界的指示,一方面拒绝戈洛文提出的第二个方案,同时声明可以把原属于中国的尼布楚让给罗刹,即在石勒喀河北岸,两国以尼布楚为界,石勒喀河南岸以音果达河为界。
清政府的重大领土让步,仍不能满足当时沙俄的侵略胃口。由于戈洛文的蛮横无理和恶劣的态度,使谈判陷入僵局。
更为卑鄙的是,在谈判过程中,戈洛文通过贿赂手段,收买随中国代表任译员的耶稣会传教士徐日升(葡萄牙人)、张诚(法国人)等。戈洛文派人秘密同徐日升和张诚联系,“允诺给予大君主的恩典和赏赐”,“耶稣会教士欣然同意为了贿赂而为罗刹效劳 ”,表示“将在传递信件时报告必要的消息”。
甚至,在谈判基本达成协议后,戈洛文秘密向传教士贿赂貂皮、黑狐皮和银鼠皮等,要求他们在交换文本中写上中国不得在雅克萨建筑任何房舍,而“不必通知(中国)使团,因为谁也不会知道他们在条约文本中用拉丁文写些什么。”
双方代表经过长时间的往返交涉,中国代表坚决拒绝罗刹代表的无理要求。同时,生活在尼布楚一带的各族人民,继续掀起英勇的抗俄斗争,使罗刹侵占的这一带地方“到处都出现动摇”,这使戈洛文手忙脚乱,惊恐万分,这也有效地促进了中俄双方谈判的进程。
到了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1689年9月7日),中俄举行仪式,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共六项条款,包括了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越界人员的处理、中俄贸易等内容。其中明确规定,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额尔古纳河为两国分界线。俄国撤出雅克萨及所有它在中国境内的军队和据点。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待议定。
《尼布楚条约》的缔结,使俄国取得了尼布楚周围及其以西原属于中国的领土,巩固了其在这一地区的殖民统治,并打开了与中国通商的门户,在以后的对华贸易中获取了重大利益。清政府在领土方面作了很大的让步,但收复了雅克萨等长期被俄霸占的领土,并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中俄东部国界。
条约签订之后,康熙帝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管理机构,充实防卫力量,加强边界与边境管理,对《尼布楚条约》规定的边界线和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广大边境地区进行了认真管理。
根据条约规定,康熙帝令在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诸地建立了两国边界界碑,碑上用汉、俄、拉丁诸文镌刻了尼布楚条约的条款,作为标记,并定期派人巡视界碑情况。在黑龙江流域,额尔古纳河东岸及吉林的一些地方设立了许多哨所,负责巡逻,防止俄国人越境窜扰。此外,还实行了定期巡边制度。康熙帝在抗俄、保卫与巩固东北边疆事业上的贡献,不仅博得当代人的称颂,而且流芳久远,受到后世的好评。
曾经日本人西本白川就以旁观者的立场论及《尼布楚条约》,认为它是康熙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胜利,而且这种政策一直延续到170余年后的《瑷珲条约》签订前。
因此,康熙保卫和巩固东北边疆,堪称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同时,《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经国内外学者研究证明,该条约完全符合世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
【康熙晚年废嗣的原因】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下令册立刚满周岁的皇二子、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这意味着胤礽长大以后,将肩负着大清朝兴旺的使命。但是,康熙晚年,就在胤礽即将实现父皇所托的时候,康熙竟然下令废掉这位皇太子。然而不久,又复立胤礽为太子,旋即又废。这二立二废,就如天上行云,变化莫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其实,胤礽是一位十分聪明的皇太子,自幼学习四书五经,骑射、言词、文学都很出色。康熙对皇太子的表现相当满意,但与此同时,由立太子而产生的皇储矛盾,也一天天尖锐起来。
问题初始于太子不孝。康熙二十年(1690)七月,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在出塞途中生病,想要返回京城,便令皇太子与皇三子到驿站前迎驾。胤礽到行宫看见康熙身体不适,容颜消减,竟然没有半点担忧之心。这使得康熙大为不满,他认为这位太子对自己没有忠爱之情,于是就让太子先回京师。后来康熙废太子时说对他已经包容了二十年,就是将这件事作为起点来说的。
后来,康熙又发现皇太子暴戾不仁,对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以至兵丁,任意凌辱,恣行捶挞,对检举他行为不端的人更是横加迫害。这些不孝不仁的行为,都是康熙一向深恶痛绝的。于是,康熙对太子逐渐产生不满。索额图系太子生母诚孝仁皇后的叔父、太子的外叔祖父,是竭力拥护太子的一股强劲势力。他帮助台资集结了一批大臣,私怀倡议,凡是皇太子使用的衣服饰物,都采用黄色;一切礼仪,都与皇帝相似;连太子的被褥也与皇帝一样放在门槛里面。后来康熙知道了,便命尚书沙穆哈将被褥移到门外,可沙穆哈惧怕皇太子党派,请求康熙颁旨,被康熙怒斥后革职。不久,康熙又发现内务府所属膳房人、茶房人在皇太子处出入,这是宫中所禁止的,便下令将这些人处死。索额图也因为多次违背皇帝的旨意屡遭申饬,这意味着皇太子已经失宠。
康熙四十一年十月,御驾南巡,行至德州时,太子胤礽病重。康熙决定先行回京,留太子在德州调养,并召来索额图前往侍奉。胤礽在德州与索额图朝夕相处,亲密无间,散布了许多怨尤之言。第二年,康熙便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为由,将索额图交由宗人府拘禁,不久死在幽所。在处理了索额图之后,问题不但没有解决,皇帝与太子之间的隔阂却日渐加深。康熙甚至怀疑太子要替索额图报仇而谋害于他,于是,废太子之事已经势在必行。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十一日,康熙一行人来到承德避暑山庄围猎避暑。随行的有皇太子和皇十八子等。围猎期间,白天炎热,夜间气温又较低,皇十八子胤衸突然患病。胤衸的生母是康熙宠爱的汉族妇女王氏,即有名的密妃。爱屋及乌,康熙对其所生的幼子,也较其他诸子倍加喜爱。胤衸的病情一天天严重,导致并发肺炎。康熙为此十分担忧,随从官员恐皇上年事已高而病倒,劝康熙不要太着急。只有皇太子无动于衷,康熙因此大为生气,责备皇太子不念兄弟之情,但太子反而愤然发怒。这件事使康熙看到了太子的冷漠无情,他既伤心、又担心。做太子时尚且如此,他日登上皇位、一手遮天,诸皇子又该如何?
除此之外,康熙还发现太子每到夜晚便贴近他的帐篷,从缝隙里窥视。他怀疑太子将有异动,因而将计划提前,决心立即废掉太子。在外巡视期间,一心争夺储位的皇长子胤缇跟在康熙身边,说尽太子坏话,极力撺掇康熙废掉太子,某种程度对废太子一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九月十六日,康熙回到北京,下令在上驷院旁设毡帏囚禁胤礽,并命四皇子胤禛与皇长子胤缇共同看守。当天,召见诸王、贝勒等副统以上大臣、九卿等在午门内集会,宣谕拘执太子胤礽之事。二十四日,正式下令废太子,并将其幽禁在咸安宫,与此同时,心爱的皇十八子病逝。这两件事,使康熙悲愤交加,心力交瘁。他多么希望诸皇子能够和睦相处,不再有伤心事发生。但是,事与愿违,皇宫里的政治斗争正是由于皇太子被废,而正式拉开序幕。
康熙在封建帝王中,是比较开明的人物。他在统一国家、捍卫主权、发展生产、提倡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毕竟不能超越历史、阶级的局限,也不能摆脱民族偏见。他一面重视科学,一面又以更大的精力去提倡束缚人们思想的宋明理学,作为自己统治的思想支柱;他提倡文化,又用文字狱打击士大夫。所以,康熙一朝在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虽然有可观的成绩,却依然不能越出封建的雷池,致使中国不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