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正是为这件事而来的,陛下,焚古籍的事千万不能做!”蒙武起身叩首说,“要是这样做,陛下会让天下人感到遗憾!”他下面有句话不敢说出,那就是始皇帝如果焚烧古书,会在千古历史上留下骂名的,因为他知道始皇帝的脾气,是不爱听不入耳的话。
“朕也决定不下来,”秦始皇皱着眉头说,“但李斯谈得对,让儒生这样煽动,百姓如此盲从下去,最后会损及朕的威信,动摇国本,你是为此事而来?”
“正是。”
“朕还没作决定。你是怎么知道的?”秦始皇怀疑地问,“你身居边荒僻野都知道了,那咸阳岂不是人人皆知了!”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蒙武笑着说,“李斯上这本奏书前,已和门客讨论多时,免不了风声四起。”
“那你来说说,为什么不可?”
“凡事都有个源头,没有古哪来今?诸子百家有如支川水流,然后集成江河,汇为海洋,要是学术思想没有源头,很快就会干涸。”蒙武忧心忡忡地说。
“杨朱就曾说,歧路多会走失羊。朕的意思是要天下定于一,法令制度定于一,学术思想也定于一,这样天下方能长治久安不乱。”
“防民之口有如塞川。”蒙武诚恳地说,“杜绝百姓的思想更是不可能的事,人心不同正如其面,各有各的想法说出来,才能集思广益,互作比较,让治国者选择最好的做法。”
“朕以为秦国的法令和制度都是天下最好的,不然不会如此迅速富国强兵统一天下;朕的作为也远超过三皇五帝,不然不会有这样空前的统一和广大的疆土。朕不明白这些愚儒和无知百姓为什么还要怀念旧制度,以古非今批评朕!”秦始皇越说越气愤。
听到了这样的一席话,蒙武一时插不上嘴。
“在背后,有人批评朕刚愎自用,不知遵守古制,不肯效法古人,他们不知道这正是朕大公无私的地方。朕不分封子弟,乃是鉴于诸侯一多,就会战乱不息,中原几百年的战祸,即可作为前车之鉴。再说,统一可以真正地发挥办事效率,各国各自为政,只会越做越糟!”秦始皇继续说着。
这时,蒙武正想答话,可忽然有近侍报告,朝门外聚集了大批儒生和百姓,说是要见秦始皇请愿。“蒙卿,你跟朕到外面去看看,这是秦国从来未发生过的事!”秦始皇说完,便带着近侍护卫,由蒙武陪同上了午门城楼。
只见城下跪着黑压压一片人。仔细一看,带头的是博士齐人淳于越,跟他跪在一起的还有20多位博士,后面则是数千名百姓。秦始皇很不高兴,他先问道:“淳先生,有事可以向朕当面说明,为何带了这么多的百姓同来?”
淳于越跪伏着说道:“他们不是臣等带来的,而是一路上自愿跟来的。”
秦始皇大声叫淳于越平身起来说话,然后说道:“众人散去,你有事进宫来说。”但众百姓听到秦始皇说话,先是高呼万岁,接着又一齐喊着:“我等想听陛下亲口答复,否则在宫门口长跪不起!”
秦始皇皱着眉头,众百姓各说各话,顿时现场一片嘈杂。“淳先生,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要朕答复什么?”他明知顾问道。
淳于越起身要群众安静,又再次跪下。秦始皇心头怒气暗生,他转向蒙武低声说,“你看,这就是思想分歧的好处,挟众威胁!”蒙武见状不妙,也赶忙柔声安抚:“请陛下息怒,且听淳先生怎么说。”
淳于越身体紧紧跪伏在地上,这样问道:“外传李斯丞相上奏陛下,要焚毁天下所有的经典古籍,不知可有其事?”
“李丞相虽然上奏,但决定权在朕,朕还未作决定。可是你这样聚众要挟,该当何罪?”秦始皇已忍不住愤怒。
“臣罪该万死,但焚毁古籍,断绝数千年的思想源流,这不仅事关天下治乱,而且涉及后世万代子孙,臣不得不冒死劝谏。”淳于越连忙伏地叩首。
而秦始皇也勉强再次忍住怒气,和颜悦色地对他说:“这件事朕自有考虑,你先带百姓散去。”
可淳于越再叩首道:“这事由臣引起,臣万死不能辞其咎,但求陛下亲口答应不予批准,让臣等及百姓安心!”
“朕说过自有考虑!难道你等要当面逼朕屈从?”秦始皇终于怒声说道。
“臣劝陛下分封子弟,是为了巩固国本,愿大秦千代万世流传下去!臣怒斥周青臣谄媚,也是为了陛下好,但想不到引来丞相如此议论。”
“朕并没有怪你!朕也说过决定权在朕!”秦始皇不耐烦地高声说。
但淳于越额头已经叩得鲜血直流了,依然坚持说道:“请陛下亲口允准,否则一旦焚书令下,陛下在历史上留下污名,臣亦成为千古罪人!”
秦始皇已经很是生气,他一拂衣袖转向蒙武说,“这个老头子实在顽固!不要理他,就让他们跪在那儿,看他们能跪到何时!”蒙武正待进言,却只见淳于越忽然翻身跌倒,滚了几滚,腿一伸直,就不再动弹了,原来他早就服下剧毒,此刻已中毒身亡。
“让朕去看看。”秦始皇见状一惊,说着就要下城楼。
蒙武劝阻他说:“群众很容易发生骚乱,陛下还是先回南书房。”
秦始皇没有下得城楼。就在这时,他看到人群乱奔,你推我挤,全围上来看淳于越的尸体,竟有人在混乱中高声骂道:
“赵政,你要是焚书,就会留下千古骂名!”
“赵政,你这个昏君,还不如那个桀纣!桀纣虽然暴虐,却不至于愚蠢到焚毁古籍!”
一见这种情况,蒙武着实担忧了起来,他小心地看着秦始皇,深怕他一怒之下,下令将这几千人一并问罪。于是他急忙对秦始皇说:“陛下,不要跟这些刁民一般见识,他们一骚动起来就是这样,还请陛下移驾回南书房!”
谁知秦始皇没有表现出暴怒反到大笑了起来,他冷静地看着城下像开水沸腾般哄乱哄的民众,听着百姓的怒骂,转脸对蒙武说:“你看看,这就是阅读古籍的好处,他们知道有桀纣,也知道拿来和朕作比较!”
“群众都是这样,仗着人群遮掩壮胆,就放肆了起来,还请陛下息怒。”蒙武继续为这些民众说着好话。
然而,秦始皇却笑着说:“蒙卿,不要担心,朕现在没有怒意。”可他这一笑,反而使蒙武更为忧心了。因为蒙武熟知他的脾气,那就是只要他在怒极时转为微笑,下面一般就会是出人意料的残酷行动。
“虎贲军为什么还未出动驱散民众?”蒙武心里想。就在这时,响雷似的马蹄声从城两侧传来,原来是虎贲军出动了。一时间,跪求和叫骂的群众全都纷纷四处逃散,逃慢的挨了鞭子号叫着,只有20多位博士仍围在淳于越的尸体周围不肯离去。
在抓了200多名没来得及逃走的群众后,虎贲军都尉来到城下,在下马行过军礼后向秦始皇启奏道:“陛下,该如何发落这些群众和跪在淳于越尸体周围的博士?”
秦始皇先是看了一眼蒙武,然后转脸对都尉说:“将他们都放了,让他们回去吧。”
蒙武这才总算是长舒了一口气。
“交代奉常,淳先生予以厚葬!”秦始皇又转向近侍说道。而一旁的蒙武还未说话,秦始皇就又对他说道:“回南书房去,你过了这么久的田园生活,此次到宫中应该换换口味,在我这里多停留几日,只是不要再谈国事了,国家的事联自会处理!”
当然,这样一来就等于是完全封住了蒙武的口。而回到南书房后,秦始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朱笔在李斯的奏书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可”字!
【“皇帝”的由来】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39岁的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通知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做“制”或“诏”。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焚书坑儒的具体真相】
焚哪些书?
为了打击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复辟势力和消除隐患,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庆寿的筵会上,采纳了李斯提出的焚毁儒家经典等书籍的建议。因为在筵会上,博士淳于越提出应当进行分封,建立诸侯国,如果“事不师古”是不能长久的。秦始皇听后,让群臣各抒己见。李斯则争锋相对地指出,这些博士儒生面对新政权、新制度,提出“不师今而学古”,主张分封,恢复礼制,用儒家经典为依据,“以非当世”,散布不利于中央集权制的言论,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因此建议:
一、请史官把《秦记》而外的各诸侯国的原有史籍一律焚烧掉,以尊一统。
二、除博士官所藏外的儒家经典,如《诗》、《书》和百家的著作,都要送到当地政府烧毁。
三、有敢于谈论《诗》、《书》等儒家经典著作的人,要弃市处死;宣扬古代而诽谤现政权的人,要灭其宗族。
四、对上述各项,官吏发现而不加以查处则与之同罪。
五、令下30日而不烧毁,则处以黥刑,罚为戍边和筑长城。
六、保留医学、药书、卜筮和种树等书籍。
七、有欲学法律的,以狱吏为师,禁止私学。
秦始皇同意了这一意见,进行了焚书,实行了空前的文化专制政策。虽然目的在于从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中加强统治和巩固中央集权,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却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古代文献典籍的摧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大浩劫。
为什么要坑儒?
第二年,接连又发生了以宣扬怪异,通鬼神,能求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对秦始皇的欺骗和诽谤事件的暴露。方士卢生欺骗秦始皇说:“为求得仙药,人主必须‘微行以避恶鬼’,然后才能得到长生不老的仙药。”秦始皇急于得到仙药,开始了“微行”,其行止不让外人知道。当他巡幸咸阳旁的宫殿区和巡幸梁山宫室,发现有人知道他的行踪,认为是随从侍臣等传出去的,因而把身边的人杀掉很多。
而卢生则借此与方士侯生相互为谋,指责秦始皇“刚愎自用”,反对他的集权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对他的法治,“专任狱吏”,而“博士虽七十人”和掌“侯星气者”的方术士300人均不被重用。同时二人也知道仙药无从得到,最后必将被绳之以法,因此逃去。秦始皇知道受骗,又遭诽谤,而方术士和儒生的政治观点一致,因此,他又迁怒于在咸阳的儒生身上,把散布不满集权制的460余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焚书坑儒虽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但其方法也充分地暴露了秦始皇的暴虐,不仅对古典文献的保存,而且对于文化学术的交流发展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所确立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同文字等一直影响着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他顺应历史的发展,大胆革新,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然而,在中央集权制建立后,他为了追求淫逸享乐,完全暴露了他的阶级本性,成为一个昏庸残虐的暴君。因此,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