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结合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这条思想路线。他在对历史和现实经验的思考中,反复论证和阐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从而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开通了航线,并取得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举世瞩目的成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始终。邓小平在领导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仅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提出并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使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了起来,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增添了新的内容。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我国在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以后,不少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思想还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这对于我们党在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恢复党的各项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邓小平指出:“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可以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而造成这种状况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一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多年来,林彪、“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不准越雷池一步。二是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党内确实存在过去那种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三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的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造成干和不干一个样,甚至干得好反而受到打击,什么事不干的,四平八稳的,却成了“不倒翁”。四是因为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这种习惯势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愿接受新事物。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气魄,提出了要解放思想。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那么什么是“解放思想”呢?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依靠实事求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先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解放思想,一是强调全党同志必须从长期以来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中解放出来,要准确地完整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重新审视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认识所走过的道路,从而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扫除思想障碍。二是引导全党同志从“文化大革命”的悲剧经历中去思考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应当如何解决?为彻底否定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创造了条件。三是帮助全党同志从神化领袖的政治氛围中解脱出来,客观地评价毛泽东的功与过、是与非,从而保证了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工作稳步前进。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邓小平在当时多次提出要解放思想,其蕴涵着深刻的目的性,那就是要实事求是,即拨乱反正,把我们党的工作中心尽快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要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就涉及一系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如何对待“两个凡是”,等等。这些问题又是十分敏感而涉及全局的。邓小平以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为实现实事求是的突破口,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回归。1977年4-5月,邓小平在没有恢复工作的情况下,率先站出来从理论上反对“两个凡是”,他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我们要高举旗帜,就是要学习和运用这个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有丰富的内容,是完整的一套……怎么能够抓住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就片面的进行宣传呢?”“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
为了从根本上揭露“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和唯心主义实质,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廓清认识迷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内健康力量,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发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这场争论绝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思想路线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因而,在讨论面临种种压力而陷入困境时,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坚决支持。他号召全党全军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大会指出:“只有全党和全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才能正确地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行。实事求是,首先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从时代发展与世界科技和经济进步的实际出发,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使我们的思想从那些不合乎时代进步的传统观念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不再受到错误的观念的束缚,使我们的思想打开禁锢的枷锁,重新活跃起来,因此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批判“两个凡是”与坚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都是为了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也只有使人们的思想从那种禁锢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才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实事求是又是解放思想的目的与归宿。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解放思想是先导,实事求是是归宿。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回归,又为新的思想解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就是遵循着这样一个逻辑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是我们终于走出了阶级斗争为纲的迷雾,找到了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自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总是受到“阶级斗争动力论”的干扰,从1957年的反右斗争,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从社教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我们陷入了阶级斗争的怪圈而难以自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通过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使濒临困境的中国的社会主义重新获得了生机。
二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实惠,又使我们加深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坚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始终不动摇的信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使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和规律性有了更客观更实际的把握,减少了盲目性,更富有发展的科学性。改革开放使我们从“闭关自守”的格局中解放出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辩证统一实践发展过程,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它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最终成果。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不但为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扫清了思想障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统一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论上存在着许多误区,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等问题上严重脱离中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味地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致使我国生产力水平长期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大的改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不能真正体现出来。正如邓小平在1980年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澄清了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许多疑惑。第一,坚持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第二,社会主义不是理想的空中楼阁,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生活的改善上,综合国力的提高上。只有这样,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才有生命力,党的领导才能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得以巩固。第三,改革、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手段和必经之路,不会动摇社会主义的四项基本原则。二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起三方面的政治保证作用:一是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三是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或否定任何一条,否则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受到严重损害,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必将重演中国近代史那种四分五裂、备受欺辱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与四项基本原则的有机统一。在这一认识上的突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跨越的第一道门槛。
2.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统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那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1978年底,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个人先富起来的思想。他指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邓小平的这一观点,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按劳分配原则的准确阐述,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胆识和勇气。因为,长期以来由于对社会主义的一种狭隘理解,把社会主义原则教条化,加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平均主义盛行,出现了两个“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个人吃企业的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极大地挫伤了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扼杀了积极的生机和活力。正如邓小平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
在倡导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践过程中,邓小平深入探讨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问题。他反复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富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任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邓小平的这一系列论述,阐明了先富与共富的统一关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它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因为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才能带动落后地区的人民走上致富之路,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在当时也从理论上和政策上打破了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相混同的错误观念,从而打破了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现象。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手段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不能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同时,共同富裕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归宿,并确保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社会主义方向。由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原则,因此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还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在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时候,可能会造成一些人或一些地区在收入和生活富裕程度上的差别,但是由于我们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这样就确保了我们所走的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所以共同富裕确保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是途径和目的的关系。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只可能回到过去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先富与共富的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具体体现。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统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条件的变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探索,邓小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样就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中,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它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相统一的,一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确保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社会主义方向。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占主体地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就会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够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就会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提供新的思路。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整个所有制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它们对社会资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如何调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比例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协调发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结出的最丰硕成果。
(三)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与发展
思想路线是无产阶级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在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紧紧抓住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动力――生产力,党的一切工作始终围绕这个中心不动摇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力的发展史,马克思正是把唯物史观运用在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在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观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中,尽管历经曲折,我们的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路风雨兼程,经受了苏东剧变的考验,在社会主义处在低潮的情况下却展现出勃勃生机。
2.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上强调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长期以来我们党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问题上,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一直奉行阶级斗争动力论,从而陷入阶级斗争的怪圈而积重难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基本停滞不前。社会主义制度潜在的危机不容回避。邓小平一方面拨乱反正,引导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另一方面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曲折的教训中去总结、寻找发展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最佳途径,这就是改革。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通过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革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等等,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终于走出了困境,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
具体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之中,例如: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先富与共富的理论;一国两制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等等。这些都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十分经典的篇章。
总之,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与发展,就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突破创新,从中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实际出发,总结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也正是由于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与发展,才有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值得我们很好的去思考、坚持和借鉴。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共产党工作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