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23209200000051

第51章 以色列的基布兹和莫沙夫(1)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色列是典型的劈裂的文化,所谓劈裂的文化是说一个国家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很难和睦相处(亨廷顿,1996年)。尽管以色列的公民都是犹太人,但是这个国家看上去像是一个由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差异极大的不同部落组成的国家(戴维,1998年,第5页)。许多国家都能解决自己内部的民族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异问题,或者至少将这些民族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异减少到最低程度,但以色列人之间吵得难解难分,因此在以色列生活困难更大。据估计,已经有100多万以色列人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移居到其他国家居住。不过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当中有许多不愿公开承认自己再也不想回到以色列居住。在许多以色列人的眼里,承认永远不想回到以色列就是背叛。

以色列著名的哈伽沙什三人剧组有一个喜剧保留剧目,剧情所表现的就是这种矛盾心理。该剧说的是,一对以色列夫妇在到美国旅行的时候顺便拜访了几年前移居到美国的朋友。客人问主人打算什么时候回以色列,主人回答说:“你们这不看到了吗,我们就坐在我们的行李箱上,所有的东西都打点好了,随时准备起程回家。只要儿子大学一毕业我们立刻就会赶回我们可爱的祖国以色列。”客人问主人儿子多大了,结果吃惊地得知他们的儿子“已经三岁了”。

以色列于1948年建国,就是这短短的历史也比许多古老国家的历史复杂。很难找出一个能够表现这个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和冲突的文化象征来。我们选择基布兹(kibbutz)是因为基布兹与以色列的历史和价值观交织在一起,而且有关基布兹在全球化经济中能够生存下去的辩论也反映了现代以色列各个部落之间的激烈辩论。基布兹是以色列人的农业集体组织,在犹太人定居巴勒斯坦的过程中、在犹太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大概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比基布兹更能体现以色列独一无二的特征了。正如劳伦斯·迈耶所写:“基布兹是犹太复国主义开拓精神的最高象征,是犹太人实现自己梦想的组织手段。犹太人的梦想就是回归故土,辛勤耕耘,自食其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复兴一种古老的文化。”(迈耶,1982年,第327页)

第一个基布兹兴建于1909年,今天已有260多个。虽然至今仍有许多基布兹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已经有不少开始从事各种工业生产。在以色列的610万人口中,只有不到3%生活在基布兹中,但基布兹及其民主和平等的性质对以色列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超过其人口的比例。

基布兹的基本原则是:-财产共有,成员绝对平等,民主协商,劳动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共同抚养管教孩子,集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但是对于基布兹也有不少批评之声,因此就产生了一个变种,这就是莫沙夫(moshav)。莫沙夫约占基布兹的30%,其成员可以保有一定数量的私有财产,个人自由也更大些。本章主要介绍基布兹,最后一部分简单谈谈莫沙夫。

基布兹的成员不论做什么工作都没有工资,他们的基本需求,如衣、食、住、医、教育等,全部由集体提供。吃饭通常在基布兹的食堂一起吃,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基布兹的成员每周开会商议各种事务,并以投票表决的形式作出决定。许多工作都是大家轮流做,像基布兹的领导职务,如行政主管、工厂管理人员、监督等每两、三年换一次人,尽量不让权力集中在某一个人手中。一个基布兹的成员少则百人,多不过两千,因此明确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并非难事。

基布兹作为新型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集体所取得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世人也通过基布兹了解了以色列人的民族特征。基布兹还是一种生活理想,按照其创建者们最初的设想,基布兹应该成为社会的核心,而不仅仅是社会的替代物。

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布兹,有必要回顾一下这个国家的历史。以色列的历史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以色列是一个濒临东地中海的小国家,长400多公里,宽约100公里,与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埃及相邻,邻居都是阿拉伯国家。以色列的地形反差巨大,既有高山也有平原,既有沃土也有荒漠,不同的地形有15种以上。

以色列的历史是一部独一无二的被压迫的历史,基督徒和穆斯林在不同的时代统治过这个国家。以色列人从一开始就崇拜单一的上帝,当时周围的民族信仰的都是多神教。以色列人因此而受到迫害,沦为奴隶,这才有了在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的经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起源于犹太教。穆斯林认为,穆罕默德升天是在耶路撒冷,基督徒则把耶路撒冷当作耶稣的升天之地,于是耶路撒冷成了三大宗教的圣城。犹太教与另外两个宗教的区别在于,犹太教探索生活之每一个方面的“意义”,基布兹就是这种独特思维的反映(史密斯,1958年)。

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中东在地缘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也就是在那个时代,大量犹太人移居到巴勒斯坦。大部分移民辗转迁徙并非为了宗教的原因,而是出于犹太复国主义思想。

犹太复国主义是现代民族主义运动,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宗旨是在以色列的土地上复兴犹太民族。当时,犹太人在东欧不断受到压迫和迫害;在西欧,虽然他们名义上获得了解放,但仍然受到歧视,无法融人所在国家的社会。日益失望和绝望的犹太人决心把历史上的犹太人家园变成一个得到国际承认的、安全可靠的民族国家。19世纪末,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怀着犹太复国主义的理想移居到巴勒斯坦。他们排干沼泽地的积水,接收被遗弃的土地,建立农庄,发掘希伯莱语。就是在那个时候,基布兹与以色列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了,犹太复国主义先驱者们创建基布兹就是要为犹太人民建立一个新的社会。

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英国人控制了巴勒斯坦,犹太人源源不断地迁来,移民浪潮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人在这块土地上兴建城镇、村庄和工业,构筑社会、文化、卫生和教育事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犹太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种族屠杀,再次深切地感受到建立一个独立国家的迫切需要。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把巴勒斯坦分成两个国家:一个犹太人国家,一个阿拉伯人国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人的军队向这个新的国家发动了进攻。六个月后,就人数而论处于绝对劣势的以色列,以牺牲整个人口1%的代价赢得了这场独立战争。

紧接着,以色列国着手实现自己的犹太复国主义梦想。当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吸收如潮涌来的移民。以色列在建国后的头三年,接纳了67.8万移民,其中许多来自阿拉伯国家,以色列的人口因此而翻了一番。此后的10年中,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以色列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有些地区连水都没有,以色列人凭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灌溉设施在最贫瘠的地方建起了一片片果园和菜园。城镇、农庄、现代化工厂如雨后春笋,条条道路铺上了柏油,一支现代化军队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如果没有外来援助,要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不可能的。到1991年,以色列成为世界上人均接受捐助、基金和援助最多的国家,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

1956年和1967年,埃及先后两次向以色列发动军事进攻,结果都是大败而归。1967年的那次战争只打了六天,埃及、叙利亚和约旦损失惨重,以色列夺取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经过2000多年,耶路撒冷回到了犹太人的主权之下。然而以色列人放松了警惕,埃及人和叙利亚人于1973年趁犹太历最神圣的节日——赎罪日再次向以色列发动进攻,打得以色列措手不及。虽然以色列最终还是赢得了战争,但却遭到了重大损失。

如今,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共处于一块狭窄而拥挤的土地上,两个民族之间气氛非常紧张。国际大赦组织经常指责以色列侵犯巴勒斯坦人的人权。以色列人自己也有分歧,有一部分人支持巴勒斯坦独立运动。我们在本章中要介绍的是以色列,但是对于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不能只字不提。

了解了以色列和基布兹的来龙去脉,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说基布兹反映了以色列人的性格和以色列社会的许多基本特征。首先,基布兹所推崇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思想价值观念多多少少也反映在以色列的社会中。其次,以色列人的行为方式与以色列和基布兹的大小是相称的,以色列人所遭受的创伤在基布兹乃至整个以色列社会中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和独特的个性。

明确的价值观念

大多数社会都拥有明确的价值观念,其成员或多或少都认同这些价值观念。以色列人的价值观念就体现在基布兹中,并为整个社会所接受,像民主、平等、看重土地以及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相辅相成等。

基布兹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行彻底的和直接的民主。各种决定和规章制度均由全体成员投票表决,个别人或少数人无权决定大事。同样,就是在整个犹太社会中,民主意识也是根深蒂固。犹太人面临着许多个人的力量无法抗拒的危险,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化险为夷。犹太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培养出一种自我嘲讽的幽默感,就是这种自我嘲讽的幽默感挫败了自命不凡的自负感,加强了社会民主意识。政治民主是从社会民主演变而来的。社会民主也好,政治民主也好,都是由来自西方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的犹太移民带进来的,他们早在以色列建国之前就创建了许多基布兹。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由于基布兹成员所具有的巨大影响,以色列才得以保持政治民主。

以色列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议会民主。执法机构(政府)受立法机构(议会)的制约,但法律保证司法机构的绝对独立性。议会由120名议员组成,每四年选举一次,全国只设一个选区,议席按得票比例分配。这样,只要获得1%的选票,不论多小的政党也可以在议会享有发言权。以色列人所推崇的政府是一个不仅仅代表某一个政党的意志,而是代表若干政党的共同意志的政府;以色列人不愿听从某一个政党的政治主张,而愿接受综合许多政党的基本要求的政治主张。在这种政治制度下,以色列的各种利益集团,甚至小宗派,都享有较大的影响力,政党之间的协商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政党之间的协商并不总是那么高尚,当某些宗教集团决定着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时,政治协商就会导致向那些宗教集团作出不那么民主的让步。严守安息日的法律、禁止饲养和买卖猪的法律、禁止世俗婚礼和禁止离婚的法律就是这种让步的结果,相当多的以色列人都不能接受这样的法律。现在已经有了进行选举改革的议论,但行动并没有跟上来。最近还有成千上万的人走上街头示威游行,要求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减少小团体的数量,削弱它们的势力,迫使竞选议员的人也向选民负责,而不仅仅向政党负责。

民主在以色列究竟有多重要,通过军队在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也可以看出来。出于需要,军队在以色列人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以色列并没因此而成为一个军事社会。普通以色列男人在长大成人以后要把自己一生中相当一部分时间奉献给军队,除了三年的义务兵役之外,作为平民每年至少要拿出30天时间从事预备役活动。以色列的军队是高度职业化的军队,同许多其他国家的军队一样也有严格的纪律,但是以色列军队训练士兵首先靠的是以身作则,而不是靠命令和惩罚。作家阿莫斯·埃隆指出:

尽管某些民主国家的军队仍然是贵族机构,但以色列的军队不是贵族机构,没有任何人试图粉碎新兵的意志。以色列的军队是一支由自由公民组成的军队,官兵的差别缩小到最低程度,等级特权很少。以色列的军事法典明确宣布,军官没有任何特权,只有责任。对军官,通常直呼其名……没有军礼服……书面文件中使用军衔称谓,口语中则很少使用。军官退休成为平民以后仍然使用军衔称谓就会遭人白眼……军官的更迭异乎寻常地迅速,军官绝不会成为终生职业,多数军官一到40岁就会退役。这种做法有助于防止形成一个军事阶层。(埃隆,1971年,第252页)

因此,这是一支因为需要而存在的军队,不是一支因为意愿而存在的军队。以色列的防务需要产生于犹太人遭受迫害的悲惨历史,产生于战争状态,产生于这个国家狭小的生存空间。尽管以色列的生存条件十分不利,但以色列希望保持一个民主的而不是由任何精英控制的社会。迄今为止,以色列人的这个愿望没有落空。

基布兹接近于社会平等的理想。在基布兹这样小而封闭的社会中,所有成员一律平等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基布兹内部关键职位的定期轮换是保持平等的有效手段。

平等原则就是在整个以色列社会中也是首要原则。在霍夫斯泰德对53个国家的文化进行的研究中,在权力距离这个维度上,以色列排位倒数第二,奥地利倒数第一,也就是说以色列属于最反感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的国家。人人平等的观念在以色列有其历史的和思想的根基。

经历了2000多年的压迫,犹太人对于滥用权力非常反感。许多以色列人都认为单纯的权力斗争不可取。受这种思想的支配,以色列人蔑视权威,蔑视权威成为以色列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以色列的无政府主义倾向来源于早期开拓者们所推崇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当时有些人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由农业集体和工业集体构成的网络,主张这些农业集体和工业集体尽量少依靠强制,多依靠自觉自愿和互让互利。尽管这种思想没有成为现实,但是平等的信念却至今不移。在整个以色列社会中,特别是在基布兹和合作运动中,自觉自愿比服从权威更受推崇。社会的成员花费很多时间从事各种志愿活动,像额外工作、有组织的公益活动等。还有大量基布兹成员志愿在军队的精锐部队中作为军官服役。在基布兹内,志愿完成这些任务几乎成了一条社会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