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爱国主义教育丛书:郭沫若
23270300000003

第3章 乐山夺魁起风潮

1905年10月,嘉定府的乐山高等小学开始招生,只招90名。1906年春天正式开学。

这消息传到了沙湾。人们都把它当成了一件大事。一般乡下人的看法是,县考是考秀才的。前几年虽然停止了科举考试,现在县立高等小学招考,就等于考秀才。

沙湾就有十几户的子弟准备去报考,各家父兄都准备亲自送他们的子弟进城。

沫若也报了名。他父亲放下了店中的事,亲自送沫若进城。那年沫若刚13岁。

考试的前两天,各家就相约包了3条船。那天一清早,他们就浩浩荡荡地动身了。

到了嘉定,他们先找了一个客栈住了下来,第二天休息了一天,第三天便参加了考试。

考试的地方就是前几年乐山县考秀才的考棚。那天差不多全县有两千人应考,不少考生看上去已经有三四十岁了。学校只招90名,因此大家都很紧张。沫若的父亲也替沫若捏着一把汗。

考生一个挨着一个进了考棚,又按着自己的编号找到了自己的坐位。前后左右有不少监考人,面孔都很严肃。

考卷发下来了。沫若拿到手一看,是一道国文题和几道数学题。题目不难,他心里有了底,就不慌不忙地做起来。他先做完数学,后写作文,一口气就将作文做好了。他向前后左右一看,还没有人交卷。于是又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什么毛病,他就第一个交了卷。

沫若走出考棚,走到考场为他们预备的点心桌前,尽情地饱吃了几块点心。然后,坐在草场上休息,等到大家全部交完卷,考场门打开了,他才走出考场。

头场考试在第二天就揭晓了,公布出来的大红榜上,沫若的名字被排在第27位。和他同来的沙湾十几名考生中,他考了第一,而且年龄最小。

他父亲非常高兴,鼓励沫若不要掉以轻心,要把复试考好。

第三天复试了,沫若又早早地交了卷。

复试结果,在公布的90名被录取生中,沫若被排在第11名。

沫若的父亲平常是不大有笑脸的。这几天,他的脸上经常挂着笑。别人夸奖沫若,他总是一面谦虚,一面得意。他还带着沫若走了嘉定的好几家亲戚朋友。

沫若的大舅说:“我们杜家一门风水传给五姨娘了!”五姨娘就是沫若的娘。

沫若的张二姨爹说:“八老表和大老表一样,年少成名,可喜可贺!”因为沫若的大哥也是13岁考中的秀才。

沫若父亲总是说:“哪里,哪里!客气,客气!”内心却是十分高兴。

1906年过完春节后,沫若便进入了乐山高等小学。

高小的课程非常贫乏,新知识不多,不少课程还不如家塾里沈先生教的。除了帅平场先生的讲经引起他的兴趣外,其他课程知识都很浅。因此,课余时间沫若都在操场上玩耍、打兔子洞,做沙塔,捏泥人,翻跟斗,不到晚上他是不进自习室的。

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临近了,沫若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还是一天到晚玩耍。等到考试公布成绩时,沫若竟然考了第一名。

这下引起了极大的风潮。特别是那些年龄大的学生们,吵吵嚷嚷闹翻了天。

“郭开贞平时不用功,为什么有那样的成绩?”

“老师包庇郭开贞!”

“学校不公平!”

还有说得更难听的:“因为郭开贞有个小白脸嘛!”“我们也去买根红头绳把头发缠起来吧!”

他们撕了成绩榜,还推举了代表,去找学校领导,要求查卷子。

教务长帅先生给他们查了卷子,找不出不公平的证据。可是,他们还缠着帅先生改榜。帅先生被他们逼得没办法,终于找了一个理由,说郭开贞端午节请了3天假,扣了几分,把他降到了第三名。

沫若非常生气,认为帅先生欺软怕硬,向恶势力低头,他决心找机会报复,出这口恶气。

机会来了,上学期带头向学校抗议,要求改榜的那位徐老童生,因为家里有事,开学时回校迟了几天。这时,吃饭的饭桌已经编排好了,老师便把他编到沫若一帮小同学最末一桌来。

这位徐老童生饭量既大,吃菜又不让人,吃了这边,筷子还要夹到那边。小同学们对他讨厌极了。一天中午,沫若和小同学们约定,大家每次盛饭不要装满,吃得快一点,让饭瓢不要落到老童生手里,同时吃菜也不要让他占便宜。

大家就这样秘密执行起来,那顿饭可苦了那位老童生。一桶饭一会儿就被沫若他们几个小同学抢光了,菜盆子也吃得底朝天。老童生吃了第一碗,第二碗始终没有吃上。他气呼呼地跑到校长室报告校长易老虎。易老虎把沫若等7个小同学叫到伙食管理处,严厉地责问他们:

“你们为什么不把饭给他吃?”

“哪个不把饭给他吃哩!饭桶是放在桌子上的。”一位小同学回答。

徐老童生说:“你们把饭瓢占着不给我。”声音里带着哭声。室外旁听的学生们哄笑起来。

易老虎向围观同学发起虎威来了,“笑什么!你们这些东西!”他又环视着7个小同学:“你们为什么不把饭瓢给他?”

另一个小同学说:“饭瓢少,8个人只有一只。但是他也太不聪明啦,饭瓢轮不到他,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碗挖呢?”

室外又发出了一阵哈哈笑声。

“你们这些小东西!你们才聪明啦,你们不怕短命!你们别以为我不晓得你们这些小东西捣的鬼!”

室外又是一阵哄笑。

这时又有一个小同学说:“易先生,我们平常实在抢不赢他,他吃得又多又快,我们都没有报告。今天他没有抢赢我们,就来报告了。”几个小同学都笑起来,室外的同学也哈哈大笑。

易老虎也忍不住要笑,但他终于没有笑出来。这种尴尬场面,易老虎感到不好收拾,但又想维持他的尊严。就突然拉下脸来,给了那个小学生一个耳光。那个小学生立时哭了起来。

沫若忍不住说了一句:“易先生,你真野蛮!”

“野蛮,野蛮!”室外的学生也叫了起来。

“野蛮校长,野蛮校长!”

“哪有文明时代还打学生的!”

“太不人道了,蔑视我们学生的人格!”

你一言我一语地都在批评易老虎。

易老虎的脸上红一块、白一块,有点下不了台。突然他怒气冲冲地走进了他的房间。一会儿他宣布要辞职,说学生不听管束,忤慢尊长。这把教职员和学生们都吓住了。教员、学生都推了代表去挽留。那天下午全校课都没有上成,一直闹到晚上,易校长才被挽留住。

郭沫若被记大过一次,其余6个小同学罚两个礼拜不准出校门。

沫若虽受了处分,但他敢于反抗易老虎的名声也出去了。他渐渐成为高等小学堂的一个小领袖。

1907年秋季,沫若由乐山小学升入嘉定中学。沫若满以为中学的教育要比小学高明,能够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结果,还是令他大失所望。例如那位教地理的先生,连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也说不清,还把地理和中国的风水迷信混为一谈。教英语的王先生,他说的英语谁也听不懂,还杂夹着湖北腔,在黑板上写的英文字,谁也不认得。教植物的蒋先生,用的是别人的讲义,把“天然景象”误抄成“天龙景象”,在课堂上大讲《易经》的“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教国文的罗先生,还是一位秀才,留学到过东洋。他在讲韩愈的《送董少南序》时,竟然不知道“望诸君”是乐毅,因而在解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犹复有昔日之屠狗者乎”这句话时,解释成:“你去把那些诸君的坟墓吊望一下罢,看那市面上还有没有从前那位卖狗肉的?”

只有一位黄经华先生,人品学问都很好,沫若很敬佩他。他教沫若班上的《春秋》,是根据廖季平先生三传一家的学说讲授的。那种今文经学的新颖见解,很符合沫若的胃口。由于在新学方面的知识得不到发展,于是沫若就将兴趣和努力进一步倾向旧学了。

这时期,社会上流行西洋小说,特别是林纾翻译的英国作家哈葛德的《迦茵小传》,司各特的《撒喀逊劫后英雄略》(即《艾凡赫》)风行一时。沫若都找来读了。书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际,冒险的经历,曲折的爱情,神奇的侠客生活,浪漫的情调深深地吸引了沫若,对他后来的文学倾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时他还读到了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办的报纸和书籍,如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和他的《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章太炎主编的《国粹学报》。他虽然不赞同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政治主张,但他却十分欣赏梁启超那种活泼生动富于鼓动性的文笔。他崇拜邹容、徐锡麟、秋瑾,佩服章太炎,敬仰孙中山。他决心要做个改造中国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