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设法使嫉妒的消极作用向积极方面转化。这主要靠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激发宝宝的竞争意识和自强信念,培养宝宝的创造精神。关键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抓住对嫉妒对象“成功”原因的分析。父母帮助宝宝弄清别的小朋友是如何获得“成功”的,是怎样“奋发努力”的,从而使宝宝改变只从结果进行比较的低层、简单的思维。二是要指导宝宝进行自我分析。父母帮助宝宝拔出自身的弱点和“赶超”别的小朋友的优势和途径,避免自弃、自悲、攻击、执拗等不良心理的浸扰。
(3)帮助宝宝摆脱伤害性情感的困扰,保持愉悦舒畅的心态,促进宝宝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这是疏导的主要任务。父母需从多方面努力:一是要注意对宝宝进行精神鼓励,如:他搭的小房子是不错,不过,你会拍球,拍得也很好。在宝宝妒火中烧时,父母不能火上浇油,如骂宝宝“无能”、“没出息”等。二是要对宝宝进行积极的情感暗示。三是要转移宝宝的注意方向,使宝宝用另一种情感冲淡或代替嫉妒心。如讲讲故事,或者带宝宝出去走一走等等。
十四、父母的行为对宝宝的影响
父母主要是通过语言对宝宝进行教育的,但在有些情况下,非语言性行为的教育效果,往往可以超过语言的教育效果。
表情宝宝看到妈妈对他微笑时,就会形成积极的情绪,会很乐意、很愉快地与父母交流,或按父母的指示活动。微笑可以沟通彼此之间的感情,消除隔阂、顾虑和不安,激发宝宝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信心。例如,宝宝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后,父母立即以严肃的表情表示不满,宝宝会敏感地察觉这种表情变化,明白自己做错了事而父母不悦,多数宝宝会马上纠正。这时父母的表情效果,可能比狠狠批评他要好。
手势和动作
手势与动作可以表达出父母的意向。如当宝宝克服困难阴片拼摆出来时,父母可以跷起大拇指或拍手来表示对宝宝的祝贺和赞许;如果宝宝扶起摔倒的小朋友时,父母可以亲吻孩子,这比直接用语言说“今天你敝了一件好事”的夸奖,更具有精神卑的鼓励作用。又如宝宝从幼儿园回来后,妈妈可用手摸一摸宝宝的头、手表示对他的关心与爱护。
目光
即通过目光对宝宝进行暗示教育。不同的目光表示不同的含义。如发现宝宝的不良行为时,立即投以不满的目光,宝宝会接受父母的暗示,停止当前行为。对2~3岁的宝宝来说,当他表现出良好行为,父母在投以肯定、赞许目光的同时,应该配以微笑的表情,或点头的动作,帮助宝宝明确父母肯定的意向。对宝宝进行目光教育需要训练与培养,父母平时对宝宝说话时,应该面对宝宝,让宝宝通过耳听、目视,理解谈话内容,明确不同目光的意义。
(第三节)做好入小学前的准备
一、重视幼儿向独立生活的过渡孩子到了五、六岁,无论从事复杂活动的能力,还是知识的积累程度及语言的发展水平,都已具备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条件。但是,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仍然是幼儿向独立生活过渡迈出的一大步,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二、使孩子具有健壮的体格,以适应小学生活小学是对儿童开始进行有系统的初等文化知识教育的学校。是根据教育部门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科书进行教学的。每天上课四至五节,每节一般为四十五分钟,两节课之间休息十分钟,课后还需要儿童完成一些家庭作业。小学的教学大纲为儿童提出了比幼儿园高得多的要求。就拿语文来说,第一学期除要求儿童识字四百个左右外,还要求儿童学会端正地书写汉字,正确地理解简单的课文。为了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儿童付出对他们说来相当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如果没有足够健壮的身体是不可能适应这种要求的。因此,父母要和幼儿园密切配合,想方设法保护幼儿身体的健康。
首先,要注意搞好家庭环境卫生。所谓环境卫生,不仅是指室内要清洁整齐,空气清新,要求孩子有自己的被褥,脸盆和毛巾,以减少儿童感染疾病的机会;而且还应该尽可能保持住室周围环境的宁静,保障住室有适度的照明,以保护孩子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保护稚嫩的神经系统健康地发育。有些家庭习惯从早到晚开着收音机,使孩子耳朵里经常充满着嘈杂的声音,时间长久了,就会使孩子神经疲劳,听觉迟钝。
其次,要有合理的生活制度,要保证幼儿有充分的睡眠时间,按时进餐和有一定的户外活动。幼儿常常因为睡眠不足而影响健康。现在不少家庭居住条件较差,住房比较拥挤。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尽量地使自己的活动不致影响孩子的休息。如孩子已经上床睡觉,父母则不要在房间里大声说话。如果父母下班较晚,就应该对孩子的洗漱,休息预先作出妥善安排,免得由于孩子等待父母归来而妨碍了孩子的活动和休息。
目前,影响幼儿遵守正常生活制度的另一个因素,是电视的逐渐普及。有些父母有每天带着孩子看电视的习惯,也有的父母迁就孩子,允许孩子每天晚上看电视,不按时上床睡觉,结果使幼儿得不到充足的休息,或者养成睡懒觉的坏习惯。再则,幼儿长时间看电视,会使眼睛受到损害。因此,决不要让孩子无节制地看电视。
幼儿机体的生长发育还需要丰富的营养。所以,保证幼儿的饮食中有一定量的肉食、奶类、蔬菜、水果等是必要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吃得越高级越精细就越好。根本的是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另外,主副食品的种类可多一些,以保证消化系统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对多种营养素的需求。
此外,幼儿应该进行户外活动和游戏。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一定的活动量,对幼儿的发育是十分有益的。
三、培养孩子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
学龄前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几乎他们的全部生活都需要有成年人的护理。小学生的生活就和学龄前幼儿大不一样了。首先,小学的生活内容和幼儿园不同。小学生大部分在校的时间是从事课堂学习,课间时间很短,并由儿童自己支配。其次,在小学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与幼儿园里阿姨和孩子的关系不同,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不是生活方面的照顾。老师和学生的接触大部分是在课堂上,他们向全体儿童提出共同的要求。所有这些,就都要求儿童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这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所以家长必须在孩子的学龄前阶段,预先作好准备,才能使孩子适应学校的生活环境。如在幼儿园的大班,就要注意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父母摘菜,摆餐桌,端饭,扫地,擦桌子,整理小人书等,以逐步提高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否则,老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旦改变生活条件,孩子就会处处不能适应。还要培养幼儿初步的时间观念。办法是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帮助幼儿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让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只要经过父母的精心培养,幼儿是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的。
四、提高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如果说学龄前幼儿的主要活动是自愿参加的游戏,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学习。学习和游戏不同,游戏是幼儿自愿参加的带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学习却是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自觉努力。在学校里,幼儿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且有时要学习自己虽然不感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内容。这就是说,学习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质。
孩子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有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正是学龄前幼儿所缺乏的。学龄前幼儿的心理特征,可以用“心猿意马”来形容,这就是说,他们的心理过程,带有很大的不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着外部信息的调节和支配。他们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吸引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能系统地进行思维,也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它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幼儿的这种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发生变化。幼儿园教师和父母的任务,就是促进这种变化的过程,使幼儿在上小学以前,具备初步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使孩子能够在较长的时间里稳定注意力,集中精神。只有这样,孩子上学后才能在上课时思想集中,专心听讲,下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在幼儿园的中、大班里,老师还要通过各种活动,特别是游戏和作业活动,提高幼儿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父母应当积极配合幼儿园老师,在家庭生活中也处处注意提高孩子的这种能力。使孩子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所谓自觉性,就是能够清楚地看到行动的目的,并且积极地作出努力,以求达到这个目的。幼儿的活动,通常是即兴式的,没有确定的目的。因此,也很难有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贯彻始终的自觉性。为了提高幼儿的自觉性,父母在幼儿从事各种活动时,要启发诱导他们树立明确的目标,并帮助他们自觉加以实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逐渐为自己提出目标,如要求自己画一样东西,用积木搭一座房子,或者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等等。这时,成年人要支持他们、鼓励他们去完成自己预定的计划。
坚持性是顽强地贯彻到底,锻炼不断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幼儿的这种能力,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使孩子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努力,才能得到良好的结果。遇到困难应当好好地思考,想出有效的办法,完成预定的计划,不要半途而废。为了使幼儿学会克服困难,就要要求他们完成不太容易完成的任务,因为太容易的事,会使他们感到做成一件事,并不需要细心地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但给予幼儿的任务也不要太难,太难了会使幼儿丧失信心。总之,在幼儿确实遇到困难时,成年人应当给他以指点,帮助他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要尽量帮助孩子避免有始无终的失败结局,因为胜利的喜悦,最能鼓励孩子提高坚持性。
自制力是幼儿排除外来刺激的干扰,掌握自己的愿望,情感,从而控制自己行动的能力,是幼儿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坚持努力的心理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排除干扰,掌握自己愿望和感情的过程。有的父母不懂得培养这些心理素质对幼儿将来进行学习和劳动的重大意义,常常在子女专心画画时递给他一块糖果,或者在阅读小人书时向他们问寒问暖。这样做,无意中养成了幼儿容易分心的习惯,对于提高幼儿的自制力是十分有害的。我们应当在培养幼儿坚持性的同时,随时注意帮助幼儿增强自制力。如五至六岁的幼儿,很难长时间地端正地坐在椅子上,所以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医院的挂号员时,如果稍长时间没人找他挂号,他就会到别的地方去玩,这时成年人可提醒他:“挂号员走了,病人来看病到哪儿去挂号呀!”在成年人的启发诱导下,扮演的挂号员的责任感会抑制孩子离去的活动,坚守挂号员的岗位。
五、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心情
小学生在幼儿园的许多大班孩子的心目中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值得向往的形象。孩子们是十分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背着书包上学去的。
是什么吸引着大班幼儿,使他们愿意快快长大,成为一名小学生呢?小学和幼儿园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进行教学的场所。在那里,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能使孩子掌握某些在幼儿园不可能掌握的技能和技巧。所以,幼儿园的孩子对学校的向往,是建立在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的坚实基础上的。
幼儿好奇,好问,求知欲强,但是,这种求知的要求还有待于深化和发展。我们不仅应当教会幼儿园的幼儿掌握知识的方法和从事脑力劳动的技能,而且应当扩大他们对脑力劳动的需求,引导他们的求知要求向纵深发展。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是在幼儿园里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是在家庭中成年人对学习的积极态度的影响下巩固发展起来的。如幼儿在幼儿园自然教学中和同父母的谈话中获得了某些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就能大大激发他们进一步探求自然界奥秘的愿望。在讲过下雨以后,幼儿就会自然地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打雷?人为什么不能在树下躲雨?雨后为什么会有彩虹?冬天为什么会下雪等等和雨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父母应当注意倾听孩子的问题,并给予科学的答复,启发他们进一步提出问题,谋求更进一步的解答,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不满足于获得零星的知识,面是开始提出掌握系统知识的要求。这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基础。
当幼儿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父母和幼儿园的教师就应当向孩子介绍小学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幼儿园的教师还应当组织将要入学的幼儿参观小学。当他们看到小学宽大的校舍,学生上课时良好的课堂秩序,小学生大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小学生能写会算的技能,就会产生对小学生敬仰羡慕的心情,渴望自己成为一名小学生。父母还可以用具体范例来鼓励孩子向亲友中的小学生学习,鼓励他们早日升入小学。
幼儿有了这样的愿望,将使他们在辞别温暖的幼儿园,踏进小学大门时的心情是愉快的,也有利于他们克服进行系统学习和开始独立生活时必然会遇到的困难,较快地适应新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