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当代]教学理论发展与孔德拉秋克《教学论》选读
23380100000015

第15章 孔德拉秋克《教学论》选读(8)

既然学生认识的基本对象是用语言讲述出来的现成的、概括的和系统的知识(人类的概括的经验),那么教师的生动的语言就是获得知识的最重要来源。由于具体讲出的话都充满了概念,教师就能借助讲话来传授知识。词作为传达知识的特别信号在概括和接受知识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词在人生活中具有传达信息的作用,在教学中就把口授作为讲述材料的方法。

在教学论中,口头讲述按照其外部形式可分为几种方法:讲解、叙述、讲演。讲解是一种举例证明事理的形式,叙述是一种平铺直叙的讲述形式,讲演是占用整堂课的长时间的讲授教材。尽管表面形式不同,但这三种方法都注重一点:说明材料,或者换句话说,向学生解释材料。在叙述时,或者特别在讲解、讲演时,教师都总要说明和解释些东西。由于这些讲授方法具有这一共同点,就可以对之提出一些共同的教学论方面的要求。

由于讲述的科学学科包含系统的科学事实、理论和概念,所以对讲述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它在科学上的可靠性和价值。

讲授的专业知识从其对职业的重要性来说应是有价值的。

因为教学科目是许多相互联系的科学知识要素的体系,所以这一切知识要素(表象、概念、事实、理论)在结构上都应当彼此相互联系起来。因此基本要求就是所讲述的材料要有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确的体系。

在讲述中应当明确地断定和区分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

必须把知识报导的内容特点列入报导的质量指标,这里所指的是报导的概括水平或其具体性。

讲述的特点应当是有说服力的,语言形象和富于情感。讲述时应使所有学生都能跟随教师的思维进程,把主要的东西记在笔记本中。

讲述包括许多不同的教学方式:谈话、读引文、作板书、演示直观教具、提出研究性问题和有关以前学过材料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要点、作出概括及其它。

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积极地思维,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在讲述中加入一些趣味性因素,有时甚至是讲些幽默的话,提出引起好奇心的问题等等,会有助于做到这一点。

教师讲授教材并非是简单的转述。讲授时教师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要利用各种思维操作、讲授方式。

每种讲授(讲演、叙述、讲解)在结构上都可分为三部分:开始、中间和结束。在讲述的开始部分,教师永远必须解决“讲授新教材从何处开始?”的问题。一些教师是让学生回忆前一题目所讲过的东西,另一些教师是让学生简单地、概括地、确切地回忆以前讲过的,与新材料有关的内容。

有时则是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宣布课题并说明其意义。往往讲述是从演示实物及其图像和提出“这是怎么一回事?”“关于这个东西你们知道些什么?”等问题开始。在开始讲述时,教师常常要向学生讲些科学、生产和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可以就事件的经过或其它作点离题的说明。讲述开始的方式很多,但根据所讲述的材料它们都可能得到适当的应用。

但是在开始讲述时,不管采取什么材的方式,讲述首先要提出新的认识任务,稍微向学生说明一下它的意义,创造出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掌握这些材料的愿望,寻找解决新任务的途径。

讲授新知识时如能同时保持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此时要把已知材料同新材料的一切要素相互联系起来提供给学生,新教材不仅能增多学生新知识的数量,而且能使已获得的知识成为质量上新的、达到概括水平的知识。讲授新材料永远应当以学过的材料为基础,并与之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应当认真研究学生过去的认识经验。

如能同时研究两三个彼此相近的对象、现象,如能比较个别的对象、现象、过程,往往就能取得良好效果。在采取问题教学法讲授材料时也会得到好的效果(参看第六章)。

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谈话,读原着的个别段落,读引文、摘录等等的方式。极其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讲授中的最重要的地方,引用例证和实现科目内部的与科目之间的联系。

好的讲授永远要包括概括和推理。可以就课题的各个问题或整个课题进行概括,通过概括就可以提出要点,把它与次要的东西区别开,并简略地复述一下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意义。

讲演

上面已经说过,讲演的特点是教师要用比叙述更长的时间(整堂课)来讲授教材。讲演通常不被教师和学生间的对话打断,它要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声调昂扬、发音清楚、快慢适中。

在中等技术学校的各年级中,都可进行讲演。然而讲演的数量可视学生成员和科目特点而定。对于在八年制学校毕业后升入中等技术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利用讲演的次数要比高年级少些。在高年级中和对于在十年制学校毕业后升入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可采用讲演考查教学制(лекпчионно—зачетнаясисмемаобучения),这种制度要求按照科目各基本课题采取讲演、课堂讨论、实验室作业和实习作业、考查等这样一些教学方法。

讲演开始前,最好告诉学生课题的讲述计划,这有助于学生跟随教师的思维进程及阐述材料的逻辑。

应当注意教学生学习作听课笔记,学生喜欢详细地、连贯地记下教师所讲的一切,因此他们常常请求教师讲慢些。即使在正常讲述速度下,他们通常也来不及记下许多东西,常会歪曲讲演者的思想,漏掉主要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讲课时需要让学生详细作笔记的部分。要预先定出应当用较慢速度讲述的部分,应当特别强调的地方和应当重复阐述个别思想的地方。教师必须(即使是有重点地)检查听课笔记,加以分析,指出缺点。最好是让学生看一份示范的听课笔记,这样的听课笔记可以由教师自己准备,或是利用学生自己记的笔记。对于口头讲述的上述要求不仅适用于讲演,而且也适用于叙述和讲解。

讲解

在解答一类新习题,研究语法规则、定理等时应使用讲解的方法。在教学生学习生产文件、完成生产劳动任务时也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讲解的特点是利用一些有逻辑联系的推理,在此基础上以论证的形式进行讲述。

叙述主要是以描述或陈述的形式讲述事实材料。当必须简短地讲述社会生活事件,描述自然现象等等的时候,常广泛地采用叙述。

讲解和叙述常结合在一起,占用一部分上课时间。

谈话在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称为谈话的问答教学法。

这种方法与上述方法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对话形式讲述教材的。

根据目的,教学谈话可分为讲授式、启发式、问答式三种。

当能根据学生已在某种程度上了解的事实和原理来说明某个问题时,可以应用谈话的方法传授新材料。组织得很好的谈话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他们作出有根据的回答,独立作出结论。教师也有可能纠正学生在判断和回答用词上的错误。

积极地讨论问题能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是检查和巩固所学材料的重要手段。

为了用谈话的方法讲述材料,教师应拟定谈话计划。

问题的逻辑应当严密,问题必须简短,措词明确。应当避免那些只要求作二者择一回答(是,不是)的问题。提问题时必须遵守逻辑顺序,并逐步地增加其难度。

启发式谈话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起来,他们会寻求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推测和迫使他们论证自己的结论。在同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似乎是在作出发现。这样,学生意识中的往往是零碎的表象和概念便能具有系统化的性质。

在现代教学中,当必须重复个别的确切的措词,必须按一定的算法作出答案时,常使用问答式谈话。

谈话使学生有可能向教师以及班上其他学生提出问题,综合课、实习课、复习概括课上都可以应用这种方法。

学生利用教学用书教学经验证明,教学用书的传导知识的作用日益增长。正是在高度的科技进步的条件下,必须培养未来专家能独立从事充实知识的工作,教育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书面学习材料。教学用书,特别是教科书不仅起着传导知识的作用,而且具有使学生得到发展以及进行探求研究活动的作用。教科书能教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并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书中的科学结论如都得到确凿的论证,理论的阐述都合乎逻辑,材料都有充分的根据,准确、明白,再加上书中语言简明易懂,这样用教科书来完成教学教育过程的任务就大有可能。

利用书本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利用教科书和其它印刷材料就能独立获得和完善知识。

尽管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在利用教科书方面都有一定的训练,但还必须教导他们:怎样更有效地利用书籍,怎样寻找文献资料和确定它是否符合学习目的,怎样摘录需要的词句,怎样画图,列公式,作图解,怎样拟定读书计划和做读书摘要,怎样在阅读书籍过程中利用直观材料,等等。

如果提给学生的问题不是要求简单地重复读过的东西,而是要求深入地理解对象和现象的各个本质方面,说明因果关系,解答问题,证明或推翻某一原理,这样就会提高掌握材料的效果。能要求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材料来说明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产现象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在课堂上应经常提出一些教科书中没有直接答案的问题,而要学生能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应当教会学生深入研究材料的各种方式:区分出主要的和补充的材料(主要思想、关键问题、基本事实);找出对象、现象、过程中的相似处和不同点;弄清因果关系,概括具体材料;按照共同特征对材料进行分类;为学生应做的书面作业题目选取材料;找到并说明为演算习题所必需的材料;为专门给学生布置的问题(作业)找到答案;抄下不明白的术语并找到解释。

在教学生学习钻研教学用书的各种方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书籍的兴趣,形成利用书本的必要的技能和技巧。

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他应怎样去利用参考资料。这种作业可以是让学生选择回答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对问题进行分类,区分出主要的东西,弄清对象、现象、过程、事实间的联系。作业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论证、作出结论,等等。

学生钻研书本应从理解习题的意义,一般地了解原文,找到问题的答案开始。

无论是就个别课题,还是就整个课程,都能在思想上把已学过的东西联成一定的系统,是很有益处的。

通常要多多注意让学生理解新术语和生词的意义。这就必须利用字典和百科全书。教师应让学生把新术语和新概念记在专用本子上。对于课文中不大明白的地方,要让他们反复阅读,思考其实质意义。

做实验室作业和实习作业时常常利用教学用书,在这里教学用书就是完成作业的指南。借助教学用书学生就能理解要完成的作业的理论实质。

学生在准备课堂讨论和写作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过程中特别需要利用教学用书。

利用教学用书是巩固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通常教师要让学生利用教科书巩固课堂上所讲的材料。同时要按照讲授计划,让学生阅读材料,把它复述出来并加以仔细的思考。最难掌握的地方要让他们反复阅读和复述。学生在掌握教科书中所讲的东西时,要参照自己的听课笔记。

如果除阅读和复述教材之外,还让学生做一些补充作业,而这些作业又要求他们把学得的东西加以具体化和使之更加精确,要求他们完成生产性任务,在实验室中、生产中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观察,则掌握材料的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应当就某些课题,让学生阅读科学报刊上的文章作为对教科书的补充。

反复地仔细分析要研究的对象或共图象,如:表格、略图、自然陈列品等等,对于巩固知识有巨大意义。

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用来完成巩固学生知识这一任务的方法之一。课堂讨论的目的是讨论学生准备写报告和作介绍性学术报告的个别题目。它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实验室,学生应当学会论述自己的思想,论证自己的看法。

课堂讨论有助于发展学生独立利用参考资料、写讨论发言稿和介绍性学术报告的能力。在准备课堂讨论时,学生可以利用听课笔记、各种参考资料、亲身观察的结果和自己的生活经验。

为了有效地进行课堂讨论,应当预先把讨论题目和发言计划交给学生,并检查每份发言。课堂讨论结束时,教师要作总结,分析研究问题所达到的深度和正确程度,评价学生作报告、进行讨论、提出并回答问题、利用直观手段等等的能力。

课堂讨论最好在每讲完一个课题或其个别问题之后按讲演——课堂讨论——考查这样的系统进行。

演示和观察

因为感觉过程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能形成感性认识范围,所以为了获得最充分的和有价值的知识必须有效地利用这种过程。在感性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基础上,能使学生形成关于对象和现象的形象观念,为他们积极地和自觉地掌握知识创造条件。

在教学实践中,直观手段是感性认识的手段。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列宁的这一公式对于教学理论、对于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具有很大意义。

在影响感觉过程的情况下,传导知识的基本手段是实物或其能影响感受器的图样。

鉴于人是通过感觉过程而认识外部世界的这种认识规律,教学论主张采用演示和观察的方法。

演示的实质在于用直观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感觉去认识所研究的对象、现象、过程。

为了获得有关对象、现象、过程的新知识,可演示各种直观教具:

实物、标志、图样。就许多对象来说,教师都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独立地观察实验进程和作出结论。

演示影片和幻灯片、生产对象等等对于获得新知识起着巨大的作用。使用幻灯片可以把动作再现出来,能演示过程、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学生从电影镜头中可以看到不能实地再现的现象(造山运动、晶体形成、血液循环及其它)。借助电影可以把一定的现象分解成各部分,观察现实中长期进行的过程。某些迅速发生的过程,在电影中可以通过慢镜头进行观察。

“演示”(来源于拉丁文demonstratio)一词的意义是展示东西给人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只是把影响视觉的东西列为直观手段。至于借助其它感官所感受到的对象、现象和过程,则均未提及。

因此除演示(影响视觉的方法)之外,还必须应用其它感性知觉的方法:影响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同时影响多种感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