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课不知不觉就走神
——集中注意力
小海是一名初中生,入学时成绩虽然算不上突出,但也还算过得去。可是一个学期下来,小海在班级的名次急剧下滑,成了成绩倒数的学生。为此,小海的父母很是着急,主动到学校找到了班主任刘老师了解情况。
刘老师对小海的父母说,小海有上课走神的问题。很多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小海一开始也的确很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但是一会儿他就开始走神。有时候发愣发呆,不知在想什么。
起初,刘老师以为小海是故意不想听课。但在与小海谈话之后,刘老师得知小海并不是故意的,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脑子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开了小差,小海也在为自己的这个毛病苦恼。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小海的父母十分着急,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小海改掉这个坏毛病。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青少年在学习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青少年学习中的大敌,的确要引起父母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非常大。现代社会条件下,青少年的智力水平并无太大差别,因此课堂上听课的质量就成了决定成绩好坏的关键。不过,很多青少年在上课时很难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经常会走神。事实上,走神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使得他们在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时,心里觉得很委屈。
其实,对于青少年来讲,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更是一个多梦的时期。爱思考、好想象正是青少年的特点。上课的时候,这些特点在无意中体现出来,就导致了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果青少年长期这样下去,就会严重影响听课效果,导致学习上的缺漏不断累积,和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自信心,恶性循环,最后自然会与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
案例中的小海刚入学的时候成绩并不差,属于中等学生,可见其成绩下滑并非智力因素所导致,而是因为处于青少年期的他,上课不经意间就会走神,从而影响了听课的效果,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通常来说,学习成绩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注意力能否集中,可以说,注意力是保证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除了青春期的因素外,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首先,睡眠不足。很多青少年都有睡眠不足的情况。学习时处于一种应激状态,睡眠不足导致青少年在上课的时候注意范围缩小和注意持续时间的缩短,会直接影响听课效果。
其次,烦恼多,压力大。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的时期,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有自己的烦恼与压力,比如交往的烦恼、升学的压力。这样,在上课的时候,青少年就会不自觉地想到这些事情上面,而且经常还越想越麻烦。
再次,心中没有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多数的青少年在学习这件事情上,目标往往不明确,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或者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心中揣着这些“不知道”去上课,自然难以集中精力。
作为家长,需要了解到的注意力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影响,会随生理和心理一道走向成熟。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由于这一时期特定的心理、生理状态导致了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许多家长不了解青少年的发展特点,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布置大量的功课,要求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对孩子来说很难做到。应该说,绝大部分青少年的注意力发展是正常的,家长大可不必过于担心。但是要遵循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规律,关心并训练他们集中注意力。在此期间,家长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作为家长,与其没完没了的斥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如通过教育孩子提高对所学课程的兴趣,使之在主观上提高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要知道“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孩子在听课时难以集中精神,而玩电子游戏时却能够专心致志,不受干扰,这是因为孩子们对电子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培养兴趣是训练青少年集中注意力的一个手段。也许孩子们对课堂所学的知识不如对电子游戏那么感兴趣,但是,可以培养对所学知识的间接兴趣。比如说通过把知识融入游戏中间,通过游戏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只要有兴趣,听课的自觉性就强,注意力就会集中了。
2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孩子在上课时分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无法定位当前的学习任务。所以要想集中注意力,就必须时刻提醒孩子把注意力稳定在学习目标上。有了目标,孩子才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3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可以维持正常的脑功能,如果青少年晚上休息不够,白天大脑对外界的干扰因素的抵抗力就会降低,上课自然就会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出现上课走神的现象。此外,睡眠不足还会造成记忆力减退和逻辑推理能力下降。因此,家长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并意识到,孩子注意力的维持本身就是有时限的,如果睡眠不足或者过度疲劳,注意力自然就会分散。
2一提学习就头疼
——摆脱厌学情绪
小明是某中学一名初一的学生,从小到大,小明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但是进入到中学以后,小明突然开始讨厌起学习来,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他的表现也大不如前,遇到好“欺负”的老师,小明就经常不去上课,遇到比较严厉的老师,小明虽然不敢逃课,但是上课也不听讲,只是趴在桌子上睡觉。放学回家后,小明把书包扔在一边,既不复习功课,也不做家庭作业,而是躺在床上看电视,要不就是玩手机、发短信。每当父母一提到“学习”这两个字,小明就表现得特别烦躁,还用两手捂住脑袋在床上打滚,并且说自己头痛、难受,不让父母再提“学习”。为此,小明的父母伤透了脑筋。
如今,很多的青少年都有厌学的情绪,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发明显,已经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了。而且,不只是成绩不好的孩子厌学,就连那些成绩非常优秀、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家长眼里是好孩子的青少年都存在厌学情绪。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学习是件很烦心的事,一提起来头就会疼。
其实,学习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途径,大千世界奇妙的事物有很多,学习本应该是一件令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应该符合青少年的天性。但是一旦机械的、枯燥的重复取代了刚接触知识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时,孩子就会感到丧失了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便会产生厌学情绪。
学习本身是耗费精力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始终是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倦怠。不仅如此,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一个人无论进行什么性质的工作,时间长了,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厌倦情绪。
此外,不会学习也是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孩子往往学习时集中不了注意力;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能筛选知识中重要的内容;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孩子如果不会学习,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就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面对青少年一提学习就头疼的现象,身为家长,应该做到:
1帮助孩子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父母为孩子确立一个适当的学习目标,可以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起到指引的作用。而所谓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是指要切合实际,不要笼统地提出要求。应该具体地告诉他每天要完成的课程进度。所谓适当,是指学习目标的难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他觉得付出努力就能达到,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潜力。如果学习目标定得太高,就会使他丧失信心;而定得太低,他又会觉得不用努力就能实现,从而失去兴趣。
2帮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孩子都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他们会按照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一个总是失败的孩子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也就不去努力了。对于一个经常完不成作业的孩子,家长最好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习题,让他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再调整作业的难度。如果孩子的学习不好,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孩子不聪明,家长可以从学习态度、意志力等方面去寻找原因,千万不要说他笨,让他在别人的评价中否定自己。
3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激励
如果孩子能够经常自我激励,相较于其他孩子,他能更容易地走出某一场考试失利带来的心理阴霾。要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激励的目标。那么就要让他学会自我暗示,经常对自己说一些能够提高信心的话,如“我一定能成功”。另外还要让孩子在行动中摆脱消极情绪。如果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对学习产生恐惧,那么就要告诉他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能消除这种情绪。
4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种观点当然不错。但若老师抱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条不放,一方面强化苦观,常念苦经,大讲特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常做苦事,倡导苦干,用时间加汗水的方法来推进学习活动,那么只会使过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学生苦不堪言。如此这般,青少年对学习如何能产生兴趣?以苦为乐,恐怕大部分学生做不到,表现的往往是痛恨学习。要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就应该改进教法,想方设法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抓住事物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用感官上的刺激,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在教学时,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3一听“考试”就如临大敌
——走出考试恐惧误区
小玲是个很用功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回家后认真完成作业,平时也十分听老师、父母的话,总之,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小玲是一个很乖的学生。
小丽就在小玲家楼下,两个人是同班同学,平时上学、放学都在一起。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小丽平时学习不如小玲用功,在课堂上,许多小玲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小丽却回答不出来。可是,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小丽都比小玲高出十几分,这给小玲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不知不觉间,期末考试又临近了。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小玲不停地看书、复习,生怕自己考不好。父母劝小玲早点睡觉,可是小玲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就是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很快又被惊醒。到了第二天早晨,小玲又早早地醒了,看到母亲端来的早餐,觉得没有胃口,吃不下去。从家里到学校这一路,小玲的脑子里满是关于考试的事情,手脚也不自觉地发抖。进到考场之后,小玲感觉自己的脑子里空荡荡的,之前复习过的东西突然间全都不见了。小玲为此惶恐极了,手心都攥出了汗。最终,这次考试,小玲又考砸了。
从以上案例中小玲的表现来看,可以断定她患上了“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症”是学生由于对学习成绩、考试反应过度而造成的焦躁不安、心神不宁,常伴有睡眠不稳、噩梦、食欲不振、心慌、发抖、头痛等症状。考试焦虑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小玲身上所表现出的对考试的过分不安和畏惧就是考试焦虑症的典型特点,颇具代表性,应引起我们广大家长、老师的足够重视。
考试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本来,考试应该是教师发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自我检验,自我测评的一个好机会。考试本应是学生学习的朋友和助手,却由于分数的特殊作用成了学生可怕的敌人和对头。考试的作用被扭曲了,而学生就成了直接的受害者。
一些孩子在考试前担心自己考不好,觉得会被父母责骂,同时在学校里也抬不起头,这种想法可谓是造成孩子心理负担的主要原因。
每当考试临近,有考试焦虑情绪的学生大部分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具体包括记忆力下降,精神难以集中,注意力易分散,思维停滞。记得很熟的单词怎么也想不起来,做了多遍的题目,却突然看不懂是什么意思。生理上则容易出现疲倦、失眠、多汗、厌食、心跳加速、头脑混乱,甚至引起神经衰弱的症状。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提出了很多不适当的要求,如每门课要考多少分、力争考上某某大学等,孩子的心理负荷过重;或者错误地夸大考试与个人得失及前途的关系,过分渲染考试失败的情景等,这种做法也会使孩子在过大的压力下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通常来讲,如果学生考试的结果达到了老师、父母以及自己考试之前对自己的要求,那么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所引起的愉快的情绪,会极大地促进人的行为动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考试的成绩和老师、父母以及自己当初的设想差距很大,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所引起的沮丧情绪,就会极大地压抑人的行为动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孩子的考试焦虑。因此作为家长,要学会给孩子减压,给孩子打气,不能没上战场,就从心理上败下阵来。
备考时期,很多考生在重重压力之下,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考前失眠、焦虑,甚至考试恐惧等现象。遇到这种情形,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消除过度紧张心理,使他们在考试中能够发挥出正常水平:
1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要合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一个人的身上。因此难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但是一旦要求失当,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提出的要求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同时,要尊重孩子,不能苛求,当孩子未达到要求时,千万不要嘲讽挖苦,或者板着脸不搭理,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压抑,或是出于逆反心理对抗家长,从而加重孩子的焦虑。父母应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谈话时应以平等的语气商讨。如果孩子脾气倔犟,也要耐心教育,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甚至采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须知任何与孩子心理和生理发展违背的行为和方式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的。
2让孩子明确考试的目的,端正对待考试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