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心:青少年常见问题心里解析
23423200000002

第2章 学习:没有天生的优等生(2)

考试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和别人争名次,归根结底是为了检查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根据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担心其他同学比自己强上,是毫无意义的,它不仅会使自己远离当前的中心任务,把精力白白地浪费在毫无价值的猜测上,而且还会使我们丧失应有的信心和勇气。告诉孩子们,考试时他们应该做的是:抓住重点,排除杂念,汲取其他同学成功的经验,立足于自我潜能的发挥上。

3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要防止青少年的考试焦虑现象,作为父母,应尽量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切不可动辄就施高压、搞处罚。父母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己对孩子的管理、教育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产生的问题。平时,要尽量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与孩子交心,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要把孩子培养成自信、豁达、活泼、开朗的人,那么家庭环境一定要整洁、舒适、有条理;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民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氛围,这是让孩子远离焦虑、实现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4就是对它没兴趣

——逃脱偏科的怪圈

露露从小就很讨厌数学,认为成天的算啊算啊一点意思也没有。上了中学以后,露露面对枯燥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更是感觉到毫无头绪,因此越发的讨厌数学,看到数学二字就两眼发黑,听到别人提到数学头皮就发麻。

可是没办法,数学是“主课”,不学也得学。中考即将到来,露露的压力很大。露露知道自己其他的几门功课实力都很强,如果有什么差错,就肯定是出在数学这一科上面了。为此,露露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在并不感兴趣的数学上,但却发现自己根本提不起兴趣,效率低下,是在浪费精力和时间。

偏科是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们头痛不已。

青少年在学习中出现偏科,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文科或理科突出,其他方面较弱;第二种是暂时性的偏科,表现为有一科特别突出,其他科目平平;第三种是一科较弱,其他都较强。偏科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就是不用心去学习不感兴趣的科目,成绩也比较落后;而对感兴趣的科目则下很大工夫,成绩突出。

偏科的出现,本身并不存在智力方面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个人能力结构的特殊性所导致的,是很常见、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人总会有长处和短处,有的方面自己擅长,有的方面自己不擅长。但是现行的考试体制却要求我们成为各门功课齐头并进的全才,于是也就出现了“偏科”这个说法。

当然,除了上面能力结构问题的客观因素,学生们的一些主观心理因素强化了“偏科”这种现象。有的青少年从小就喜欢阅读,语言能力较强,加上上学时写作训练的强化,因此对语文情有独钟;有的青少年头脑反应迅速,对理科问题解决起来轻松自如,对需要大量背诵、书写的文科则感到枯燥无味。还有的青少年由于对任课教师有意见,进而影响到听课态度,从而反映到学习上,产生偏科。有的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某个科目总是学不好,久而久之会在头脑里把困难放大,认为这个困难是不可克服、不可逾越的。而且越是觉得困难,越是不敢去尝试、去行动,让问题越积越多,可当问题积攒到一定的程度时,父母就坐不住了,这时候他们就会来检查、指责甚至辱骂孩子,使得孩子更加对不喜欢、没有感觉的课程产生心理阻抗。于是孩子便开始逃避学这门课,以自己不擅长为借口,放弃对这门课的学习。当然,这样一来,结果只会越来越糟糕,最终使自己成为知识上的“跛脚者”。

其实,很多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偏科这一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孩子的学习、发展都是很不利的,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和引导。引导的基本原则,就是激发孩子对所有学科的热爱,但是,允许孩子对某些学科有特别的兴趣。

在解决孩子偏科的具体问题上,家长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青少年时期,孩子接受的是基础阶段的教育,目的是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年级开设的各门学科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而设立的,偏废任何一门课程,都犹如修建高楼大厦时地基缺了几个关键的部分,其后果是很严重的。从未来的工作需要看,同一个职位都要用到许多领域的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共识。

2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家长首先要承认每个孩子的智力结构都具有特异性,同时,家长在帮助孩子弥补弱项的同时,不能顾此失彼,放弃对孩子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培养。一般来说,孩子并不一定会自发地将自己的强项的学习科目与弱项的学习科目联系起来,并自觉地将强项的思维特点“迁移”到弱项领域中。因此,家长和老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5急什么,玩会儿再学也不迟

——赶走懒散的作风

小林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学习不积极,很懒散。每天放学回家后,小林从来不主动温习功课,只有在父母开口责问的时候才慢慢悠悠的拿出书本。对于上课时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小林也懒懒散散,满不在乎,没人盯着的时候根本就不动笔。平时上课,只要是老师不看着,他就绝对不会主动去学习。

可是,说他不喜欢读书也不对,只要一到超市或书店他就会一个人找个角落安安静静地看书。为他懒散的坏习惯,父母打也打过,骂也骂过,现在觉得那么大了给他讲道理应该听得懂,而且小林自己也一个劲地点头说改,可是刚讲过,第二天就忘了。

有些青少年在学习中作风懒散,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被动心理的形成。明明一件事本应该此刻做完,可是一些学生的心里却会想,反正又没有什么人催促自己,何必那么主动积极,结果往往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比如说,作风懒散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边玩边学,只要家长或老师不督促,那么肯定不会主动完成。

其次,依赖别人的心理。课堂上经常会发生一种现象: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同学,这就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思维惰性。他们会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散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心理上形成懒散的习惯必然导致青少年行动上的被动。结果就是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去做,甚至应该马上做,但是没有人逼着自己,就懒得去做;或者做事时无精打采、死气沉沉;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

再次,缺乏上进心。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质量,常抱着“应付”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散现象的产生。

最后,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散心理的因素。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会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特别是对于如今的独生子女,都有着严重的依赖性。他们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缺少独立性,导致了懒散的形成。

懒散是成功的绊脚石。有懒散习惯的孩子,做事情喜欢等、靠、要,从来不想去主动争取,这样下去,最终只能一事无成。相反,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的孩子,才会达到目标、实现梦想。所以,父母一定要纠正孩子身上懒散的恶习,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好习惯。

1帮助孩子改掉懒散拖拉的习惯要从自身开始

家长做到言行一致是极其重要的。父母想在孩子身上培养某种品质,首先应从自身开始,让孩子看到父母努力工作的情景,这对培养孩子的勤奋品质会非常有利。

2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让孩子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碗、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也磨炼孩子的耐力。

3为孩子制订严格的学习计划

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扭转被动的思想。

4指出勤奋努力是孩子获得成功的因素

尊重孩子,看到孩子的优点,而不是根据成绩去比较他们。每个孩子能力各异,最重要的是使每个孩子都取得进步,这些进步就要依靠每个孩子自身的努力。这也就意味着作为父母,应当对成绩报告单上的分数所隐含的努力予以更多的注意,并且承担起培养孩子坚韧品质的职责。

6今天做不完就明天做吧

——改掉学习拖拉的毛病

马丽丽是一个慢性子的姑娘,无论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不紧不慢。全班一起做功课,做完的就可以出去玩,可是常常同学们玩够了回来发现马丽丽依然没有做完功课。课堂练习的时候,马丽丽也时常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晚上放学回家以后,做作业也是不紧不慢,别的孩子半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她常常要拖上两个小时。时间一长,成绩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学习拖拉是一个很糟糕的习惯,往往是青少年在学龄前就养成了,长大后又延续到学习和校园活动中。有这种不良习惯的孩子由于不能及时、按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逐渐跟不上学习的进度,结果导致自信心逐步弱化,以至于产生自卑心理,逐渐形成人际关系障碍。由此可见,由于学习拖拉,会产生一连串的负面效应。

通常情况下,有完美主义倾向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学习上的拖拉现象。这样的孩子,不管做什么事都希望做到自己满意。为了要一次做到最好,这样的孩子在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愿意仓促开始,非要等到万事俱备才行,因此导致了学习拖拉。

造成青少年学习拖拉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青少年本身对学习有抵制与厌恶的情绪。如果本身就不喜欢学习,那么自然对学习就没有热情和动力,最终在学习中只能是拖拖拉拉的了。

还有一些青少年认为自己面临的学习任务太过艰巨了,自己根本就完成不了,因而产生了消极的逃避心理,开始应付差事;或者为自己完不成任务找借口——别人都不需要做我干嘛要做,或者在重压之下不能继续下去,心里总想着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里还是不愿意做,又继续往后推。

最后一种情况是青少年自我贬低,缺乏自信。部分青少年由于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导致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估计会越来越低,即使以后完成了,也认为是运气好。久而久之,信心丧失,做起事情来没有底气,因此形成了拖拉的习惯。

学习拖拉是在许多孩子身上都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孩子众多拖拉行为中最典型、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一种。孩子在学习上的这种拖拉,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久而久之,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会变成一种自然的行为,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而且可能还会导致孩子最终形成拖拉的性格,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对此,家长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学习上的拖拉。

1以身作则

言教不如身教,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做事情能够定时、守时、按时完成,那么对孩子会形成一种榜样的作用。

2让孩子在固定的时间里学习

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可以要求孩子在放学后写完作业再玩,或者在晚饭后稍稍休息一下,再做功课。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学习时间表,让孩子每天按时开始、按时结束学习,并坚持形成习惯。

3改变学习的单一模式,及时更换学习科目

如果孩子作业时间太长,且有一定难度,孩子自然会产生急躁和厌烦心理,不愿意动手去做。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可以把孩子每天要学习的科目都梳理一遍,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给孩子合理地安排学习的次序和科目。比如,先让孩子做比较简单的写大字练习,完成一科后再做下一科,如果孩子感到疲劳了,就及时休息。

4要求孩子做一项简单的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可以放松紧张的大脑,调节过度集中的情绪,比如做俯卧撑、仰卧起坐、举哑铃,以做10个为起点,每天增加1个,坚持1个月,然后保持或适时增加。

7平时都会,一考就错

——避免马虎的现象

王刚马虎的毛病让他的父母和老师都感到很无奈。平日里,王刚不可谓不用功,上课该听的都听了,该记的也都记了,课后该复习的都复习了,该练的也都练了,老师提问他时,也都能准确的回答出来,可是偏偏一到考试测验的时候就会出错。每次考试的时候,他总会因为马虎而丢分。每一次考完,他都很有信心,说没有什么不会的,可卷子一发下来就傻眼了。不是漏了一个数字,就是把答案写错了地方,老师马上再考他时,他还是会做。你说他是因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吧,但是很多错的地方王刚用口算都能弄明白。对于这个“马大哈”,父母和老师都很头痛,实在拿他没办法。

马虎这一问题是青少年学习上的通病,家长们普遍对此感到头痛。通常,在孩子马虎的时候家长都会反复强调:再仔细一些。而孩子也认为自己都学会了,就是避免不了马虎。家长在陪孩子学习时总是站在旁边反复提醒要专心、要认真,特别是在每次考试前、孩子走出家门时,家长都会千叮咛万嘱咐:考试时一定要仔细、别马虎,然而每次考试孩子仍然会因马虎而失分。由此可见,孩子马虎大意不仅仅是粗心的问题,其中还包含着很多其他的因素。

1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马虎

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比较普遍,如果青少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那么马虎就容易频繁地出现。在整个思维过程中,注意力是开启思维的门户。注意力集中,通过这个大门的信息就多,并不受阻;相反,注意力不集中,信息就不能进入思维过程,或信息不能全部进入思维过程,导致出错。这种马虎就是我们说的心不在焉或三心二意。注意力是智力的一部分,只有提高注意力,才能进一步发展智力,克服马虎。提高注意力的方法除了主观努力外,还要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想办法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新鲜感。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强,注意力就强,思维过程就顺畅高效。所以,老师讲授知识时注意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克服马虎的重要方法。

2存在思维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