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的自卑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要帮助他们摆脱自卑的阴影,父母首先必须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重树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我肯定。以下是几种消除青少年自卑心理的方法:
1降低要求
有的孩子之所以越来越自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的要求过高,使得孩子得不到肯定。长此以往,每做一件事,他在潜意识中就总会对自己做出否定:“我的脑筋不好使”,“这个事情我干不好”,“别人就是不大喜欢我”,等等。
让这类自卑的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他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不要奢求孩子完美地做好每一件事,而应该首先鼓励孩子去做,然后努力发现孩子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值得肯定的方面,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要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努力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
2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积极的人际关系能让青少年更开朗,也更具包容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纠正青少年的偏执心理,也能慢慢引导他逐渐敞开自己的内心,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3努力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许多自卑的孩子对自我的肯定往往是脆弱、飘摇不定的,因而极其需要得到外界的强化。强化孩子自我肯定的方法很多,比如,要求孩子为自家记一本“功劳簿”,让他每周至少一次写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他,所谓“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很大的成绩,任何一点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也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奖品,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一件令他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资格获奖;你还可以教孩子学会以“自言自语”的方法不断对自己做出赞扬——当孩子遇到困难踌躇畏缩时,不妨让他自己鼓励自己:“我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来吧,让我再作一次努力吧!”
4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环境。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并将小伙伴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当然,对于自卑情结,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在教育青少年的过程中,要避免因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或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以免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10惹我?要你好看
——摒除孩子的报复心
李某和张某是高中同学。不久前,李某新买了个MP3,爱不释手,甚至在上课的时候听偷偷地听起歌来。张某看到后,对李某进行劝阻,但是李某不听,结果张某向老师打了小报告,老师没收了李某的MP3。对此,李某心怀记恨,扬言要张某“好看”。
一个月后,学校举行运动会,李某和张某都报名参加百米跑,而且都进入了决赛。
在决赛的时候,李某和张某的跑道相邻。比赛开始,在起跑的时候,李某故意伸出腿绊倒了张某,结果张某在决赛跑了个倒数第一。赛后,李某走到张某身旁,得意扬扬地说:“叫你当初向老师打报告,这回摔倒,你活该。告诉你,咱俩的事还没完。”
之后,李某几次三番找张某的麻烦。张某没办法,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后来在家长会的时候,张某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了李某的父亲。李某的父亲皱着眉,心想:“我家孩子平时表现不错啊,怎么会有这么强的报复心理呢?”
报复心理是一种以攻击方式对待那些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的人,从而发泄怨恨及心中不满的情绪。报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这种心理的青少年通常是对自己不认可,或曾经历过他人的耻笑,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于是内心变得自卑、敏感,容易误解别人的意思,对别人经常有戒备防范心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父母的优点也好缺点也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或许,有些不在意的言行也往往成了孩子模仿和参照的对象。
青少年报复性行为的形成,大都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有关。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自出生以后就受到百倍的呵护和关爱,过分的娇宠无意间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凡事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如果家长听之任之,或者一味地妥协、迁就,那就大错特错了。
每一个生活细节都能成为蕴涵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孩子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因此家长需要更加敏感,更加用心,让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为教育孩子形成好习惯的教材。
青少年有报复心理一般可由以下几种原因导致:一是没有亲情和关怀。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大了,不需要像对待小孩子似的了,加之有些家长忙于工作而疏忽了孩子。其实青春期的孩子特别需要呵护,特别是感情交流,在亲情和关怀没有得到满足时,经常会通过报复把坏心情宣泄出来。二是缺乏尊重和交流。孩子在课堂受挫时或没有被理解时,会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就会产生对抗的心理。三是没有表扬和认可。如果所有美好的愿望和积极的举动都不被家长和老师重视,特长没有展示的机会,那么就会使孩子产生因积怨而心态失衡。
青少年之所以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行为”,从主观因素看,由于孩子年龄尚小,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周边事物的判断还非常片面和稚嫩,严重存在独生子女“以我为主”和“自私任性”的心理。从客观因素看,家长在家庭氛围的构筑和家庭教育的方式上存在缺失,孩子的家庭地位被抹杀,孩子的思想意识被遗忘,孩子的人格自尊被忽视,孩子的情感抒怀被封闭;老师在教育过程突出主观意识,缺乏对学生深入了解、细致观察、耐心倾听、平等交流,疏忽了对学生健康个性的培育和失衡心态的矫正,诱发了不良心理和不满情绪的爆发。
青少年时期人生观发育还不成熟,认知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作为家长,对于孩子过强的报复心理,不能听之任之,应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纠正孩子出现的心理、行为偏差,使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按正常轨道前行。
1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孩子报复性行为的形成,大都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有关。在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首要的一点就是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2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当孩子第一次出现报复倾向和行为时,要及时予以纠正。因为初次的问题纠正起来比较容易,一旦错过这个时机,以后解决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有时甚至于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也未必能解决好。
3引导孩子变挫折为动力
当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成人应引导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当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成人应鼓励、肯定。这样,孩子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独自克服不了困难,成人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造成孩子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4帮助孩子加强社交的目的性、计划性
孩子在同别人交往时常常是无目的、无计划的。成人可在孩子交往前有意识地提醒他,设想交往的过程及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适当教给他一些应对的技巧。这样,孩子对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千万别让报复成为成长道路上的“包袱”。
11没有人跟我玩
——消除孤独感
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349%的青少年对“孤独”感到担心、忧虑。在调查中,很多青少年经常提及“孤独”。其中一位名叫王蕴的孩子的说法就很有代表性。
“你孤独吗?你害怕孤独吗?”16岁的王蕴几乎每天都要上网,在她的网络圈子里,这句话已成为朋友间的暗号和彼此的问候语。“孤独是我的烙印。”王蕴摊开手掌看了看,随即又攥紧了拳头。
王蕴性格开朗,是家里的独生女,在旁人看来她应该特别幸福才对。“别看我老和一大帮人一起唱歌、聚会,可我还是找不到可以交心的朋友,没有人可以真的理解我的感受。”王蕴告诉调查员,她最好的“朋友”就是博客和日记。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感的形成,主要与人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城市空间拥挤,城市中人们之间的冷漠,网络繁荣造成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减少,学校里课程的紧张等,都是导致现在的青少年整日与电脑、电视为伍,朋友越来越少的原因。一些孩子有孤独感,还可能缘于自己错误地看待人际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情可言,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没人能理解自己,从此孤芳自赏,任由孤独折磨。还有的孩子有孤独感,缘于自己的性格内向,习惯于独处,因此不善或不愿去关心、帮助别人,因而也常常得不到别人的温情和理解,从而形成孤独感。最后,有些孩子由于遭受了一些意外事件的打击,所以心理受创,一时难以恢复,从而逐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孩子性格孤僻肯定不利于自身成长,家长首先要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排解孩子的不良情绪,让他变得合群。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建造了一个实验室。他设置了一张舒适的床并准备了许多美味佳肴,人在实验室里可以随意吃、喝、玩、睡,生活是完全“自由”、“舒服”的,唯一的缺陷是完全与世隔绝。他提出,“谁进去生活就可以获得一大笔酬金”。进去的实验者竟无一人睡稳吃香过,不到两天就神经质地敲打墙壁要求“释放”。当他们出来时一个个神情呆痴,动作愚笨,不协调,许多天不能恢复常态。这个实验说明孤独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对人体的摧残很严重。
孤独会给人的身体、个性、心理、社会活动等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家长应努力帮助孩子摆脱孤独带来的痛苦,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下面就给家长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对于青少年来说,与人交往需要自信心作为基础。自我封闭的人就如同作茧自缚,要想冲出孤独的包围,必须首先冲破自卑心理织成的茧,树立起自信心。只要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再与人接触时,就会行为自然、表现得体,进而获得别人肯定性的评价,得到别人的友谊,逐渐消除孤独感。所以说,作为家长,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2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家长应该适当地将自己的孩子“赶出家门”,让他们去参加集体活动。青少年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结识许多伙伴,还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了解自己,学会用集体交往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学会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家长也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跳舞、打球、朗诵、游泳、溜冰等。共同的爱好是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桥梁。相信当孩子在进行这样的活动时,孤独感也会悄然离去,就能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的快乐。
3培养孩子的爱心
我爱人人,人人爱我。要知道,爱别人,关心别人,这是赢得友谊的关键,所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引导孩子关心别人,爱护别人,那么他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从此远离孤独。
4让孩子有所追求
如果孩子能够为了一个理想而努力拼搏、奋斗的话,那么他将会过得非常充实,不会感到空虚寂寞,孤独也就无从谈起。
5让孩子生活在温馨的环境中
家长有义务让孩子生活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出来的孩子,身心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父母要积极改善与孩子的关系,不要用尖刻或消极的语言批评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每天抽时间与孩子游戏、散步、交谈,使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心中得到爱的满足,建立安全感。
13我不管,我就要这么做
——矫正孩子的任性
小雨今年上高一,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小雨多数时间由爷爷奶奶带。小雨乖巧的时候真的是很惹人喜爱,能歌善舞,表达能力也很强,爷爷奶奶对她也是格外宠爱。小雨也非常争气,凡事只要老师讲过一遍就能记住,而且做得非常好,因此成绩也很突出。
可小雨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太任性,什么事情都要依着她,不如她意,她就会生气,甚至发脾气。在家里全家凡事都要让她三分,对了能夸,错了不能罚,否则脾气一上来,最后还得是大人让步。她爷爷经常说,这孩子好起来特别好,闹起来的时候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真的是太任性了!
任性在青少年群体中相当普遍,同时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通常,青少年会用任性来要挟父母或其他亲人,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对于青少年的任性,很多父母束手无策。
事实上,孩子的任性心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父母不加约束,过于放纵的结果。父母对孩子的正当要求,比如要求自己吃饭,主动做作业等,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对他进行训练,对于不正当的要求要予以制止。假如孩子一闹家长就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认为这是达到目的的好方法,以后就会常用这种方法满足自己的愿望。因此家长经常无原则的依从、迁就,无意中就培养了孩子任性的坏习惯。任性的孩子往往没有一颗平和的心,因为父母经常迁就他,他就希望自己的一切要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任性是独生子女的通病,主要表现为固执、抗拒、不服从父母管教、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等。孩子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就会对孩子不满,就容易出现不理智的表现。有的会采用打骂的方式对孩子严加管教;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则对孩子的要求妥协,天长日久更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此外,青少年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如果从青少年的心理角度来分析,任性就是孩子的性格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而且周围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孩子的性格、意志的约束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任性是青少年的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当孩子随着生理发育开始接触更多的事物时,他们对这些事物的认识,不是像成年人那样进行分析后再做出的,而是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决定的,即使这些事物对自己不利,他们也往往会固执己见。一般任性的孩子自尊心都比较强,因此可以采取对比诱导法,用一些他所知道的榜样的事例与他自己的任性行为进行对比,使他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受到一点打击,进而,使他从其他角度去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来改变自己任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