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心:青少年常见问题心里解析
23423200000010

第10章 性格:塑造孩子健全人格(3)

公平、友好的竞争,要依靠能力与智慧。小学生书画水平、书面表达能力和考试成绩的提高,都离不开勤学苦练。要创造机会让集体成员通过竞赛比谁学习勤奋,比谁考试优异,比谁有特长,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竞争并通过竞争得到提高。

3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不让其有事事不如人的感觉。自信心充足的孩子,确信自己在父母心中及周围人心中有牢固的位置,所以,他能够平心静气地与人分享成功的喜悦,正视与同伴之间的竞争。

4引导孩子广交朋友

让孩子更多、更充分地与集体在一起,和同伴一起游戏、绘画、跳舞、听音乐,使孩子接受友谊与集体意识的熏陶,了解在一个群体中,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能力。

5教育孩子承认差异,努力奋进

现实中的人必然是有差异的,不是表现在这方面,就是表现在那方面。一个人承认差异就是承认现实,要使自己在某方面突出,只有靠自己奋进努力,嫉妒于事无补,只会影响自己的奋斗精神。我们应该把“努力改变自己”作为指导思想。家长千万不可用贬低孩子所嫉妒对象的办法来减轻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样会导致孩子只看到别人的不足而放弃自己的努力。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副对联,叫做“欲无后悔须律己,各有前程莫妒人”。希望有嫉妒心的青少年读读此联,然后,不断地反思自己,并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人生在世,重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击倒他人。俗话说得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7我的东西你别碰

——改正自私的缺点

何斌是家里的独生子,深受父母、爷爷奶奶的疼爱。家里所有的人都会把好吃的、好用的留给何斌,何斌逐渐地变得很“独”。

有一次,何斌的父亲晚上要加班赶稿子,顺手拿起何斌的咖啡冲了一杯。这些咖啡是何斌的爷爷给何斌买的,因为何斌现在面临中考,经常熬夜,所以爷爷买来给他提神用的。

然而,何斌看到父亲动自己的咖啡后就不愿意了,说那是爷爷给自己买的,只有他才可以喝,甚至伸手要到父亲手里去抢。何斌的母亲跑过来,连劝带哄,表示第二天一定会给他买更多的咖啡,这样何斌才算作罢。

何斌不只是对吃的“独”,对于用的也一样。他的东西更是丝毫不让别人碰。何斌和同学到老师家里补习英语,同学看见何斌的“文曲星”非常好,便忍不住用手去摸摸,并且对何斌说:“你的‘文曲星’很不错呀!”说话时他的眼神中流露着对那个“文曲星”的喜爱。可是何斌却很小气地将“文曲星”收了起来,对同学说:“这个是我妈为了让我学好英语给我买的,你要想要的话,回家让你妈给你买呀!”

自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自私表现为凡事只为自己考虑,不顾及他人感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青少年通常过分关心自己,注意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一切以满足自己为主,一旦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长久的郁闷。自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但不利于青少年的长期健康成长,而且随时会让自私的青少年因心理失衡而感觉躁动不安。

人的性格是在一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目前城市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大人都以孩子为生活重心,长辈的疼爱也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中心,他们的任何要求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得到满足,以家长的妥协而告终。这种过分的溺爱、迁就,久而久之形成了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

自私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青少年有天生的利己倾向。在青少年心理发展未达到成熟阶段时,他们往往单纯地认为“我即世界”,在学习和生活中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公正、正确的意见。于是,青少年在衡量外界时便以是否有利于自己为唯一的标准,相应的行为也如此。另一方面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教育造成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总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对孩子过分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容忍、迁就他们的错误,这样使孩子自大,不关心他人利益,一切为自己的心理便产生了。

人类社会是在群体生活中发展起来的,它要求人们彼此之间必须相互协作、关心和帮助。如果一个人总想到自己,就容易发展成为一个自私、吝啬的人。当然,对已经形成自私倾向的青少年,家长不必十分恐慌,也不要感到束手无策。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大,只要家长认真对待,方法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创造分享的家庭气氛

从孩子最在乎的食物开始,如果孩子独占的话,家长就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配,不能放任不管。一开始,孩子可能会不满意,但家长绝不能让步,一定要坚持到底。偶尔的“旧病复发”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长坚持就一定能纠正过来。

2不要溺爱孩子

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是与父母的溺爱密切相关的。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父母分享,父母在感动之余却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下去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东西都据为己有。

3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

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能过分迁就。如果有一次妥协,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机可乘,所以,家长要有狠心、恒心和耐心及坚持到底的决心。

4让孩子懂得分享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让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吃的东西要分给别人吃,玩的东西要和别人一起玩。孩子在交往、玩耍时,爸爸妈妈最好让他和较大的孩子在一起,这样,不仅较大的孩子可以适当带领、照顾他,而且可以制止孩子的“独占”、“掠夺”行为,因为大一点的孩子有一定的自卫能力,而小一点的孩子则往往能服从较大的孩子。

总之,在生活中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他人才会处处为你着想,让我们用心用情去感受这个美丽的世界。

8坏了!完了——走出悲观

“马上就要高考了,可这孩子的情绪却越来越糟糕,成天垂头丧气的,该怎么办呀?”阳阳的母亲在与学校老师沟通时,显得很是着急。

阳阳平时学习成绩还算可以,而且在父母眼里,阳阳一直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可是现在,阳阳的母亲发现阳阳的情绪越来越低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而且经常长吁短叹,说什么高考的独木桥太难过了,自己肯定考不上大学。

阳阳的母亲也跟阳阳谈过话,可是对于母亲的开导,阳阳根本听不进去,只是一味地感叹自己考不上好的大学,或者即便是能考上好学校,也没什么好的前途,毕业后照样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根本没有未来,没有希望。

培养青少年乐观向上的性格非常重要,因为乐观向上的性格是他们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痛苦、失败的最有力武器。乐观向上是指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而又不断进取的个性特征。乐观向上,精神愉快,才能有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开拓新事业,开创新生活。不仅如此,乐观向上也有助于人的身体健康,使人精力充沛。反之,悲观失望、对前途丧失信心,不仅使人一事无成,而且有损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为什么一些青少年,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事情糟糕的一面,因而得出否定的结论?这种悲观的情感和处世态度,显然不是他们这个年纪所应当具有的。

负面的生活经验,诸如学习成绩差、失去朋友、父母离异等等,都会让孩子变得杞人忧天,凡事都往坏处想。

乐观是成功的催化剂,悲观是失败的孵化器。培养青少年的乐观精神就是在点燃孩子对未来、对成功的希望之火。乐观的人总是认为命运可以创造,即使遇到一些挫折,还是深信自己能够扭转颓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善现状,即使处于逆境还是认为自己能够克服不幸。这样的生活态度与童年的快乐经历有关,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爱有关。

根据专家的解释,乐观和悲观之间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快乐的事情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是普遍的。他们能努力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的事件发生了,他们也能将其视为暂时的,不具普遍性的,对其发生原因也能用乐观豁达的态度加以解释。

而悲观主义者考虑的恰恰相反: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好事只是靠碰运气,偶然发生的,坏事才是必然的。在解释坏事发生的原因时,他们也常常归结为宿命,或他们无力改变的原因。

悲观不仅仅是思考的负面方式,还是对孩子健康的最大威胁。塞利曼经过多次研究发现,今天的孩子与20世纪头30年的孩子相比,患抑郁症的危险要高出10倍。更可怕的是,患严重抑郁症的年龄提前了。他对3000多位9~14岁的儿童作过调查,发现有9%的孩子已经发展到抑郁症的后期。

有一位父亲对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的孩子,又把乐观的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

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的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新玩具呢?”

“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什么。

“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扬扬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父亲送给两个孩子每人半瓶饮料,悲观的孩子没有喝,因为他看到只剩下半瓶了。乐观孩子拿起来高兴地说:“太好了,还有半瓶呢!”

可以看到,即使是在同样的境遇、同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人,也有人幸福,有人沮丧。

当然,没有人是能够每分每秒都快乐着。不过,调查数据显示,性格悲观的孩子,相对于乐观开朗的孩子而言,更容易在学业上遭受失败,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但是,作为父母,完全有能力改变这一点,帮助孩子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

乐观向上的性格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很大。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悲观、孤僻、懦弱或冲动的不良性格,应该怎么办呢?父母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确立塑造孩子乐观性格的信心

孩子现有的性格是否属于悲观性格,父母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且双方认识应该一致。既然都认为已有的性格存在缺陷,就应当改塑,不必灰心丧气,更不能破罐子破摔,明白“性格是可以重塑的”道理,确立起建立乐观向上性格的信心。

2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自我分析能力也会随之产生。但是,孩子年龄毕竟还小,自我分析很难做到全面。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一点困难,又会垂头丧气。沾沾自喜一多,容易产生自负的性格;垂头丧气一多,又会养成悲观的性格。

3调整成人与孩子间的关系

孩子与老师、家长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应检查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孩子感到老师、父母喜欢他、尊重他,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变强。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训斥多,粗暴,态度冷淡,孩子就情绪低沉,对周围的事物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4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

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容易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因此,作为老师、家长,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用别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不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而丧失自信心。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5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节,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

在家庭中,父母随时注意指导孩子排除心理障碍,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悲观情绪、不良情感及时得到化解,也就不会导致悲观性格的形成。比如,孩子有了苦闷,要让他尽量诉说,发泄其情绪,不要让他的委屈长期压在心头,更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斥责;还可以回避孩子敏感、忌讳的话题;或者转移孩子的思路,减轻心理负担,诸如此类。因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孩子乐观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生活中多给孩子一点爱,爱是孩子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源泉。父母对孩子的爱奠定了孩子最初对生活、对未来的信任基础。在生活中如拥抱孩子、抚摸孩子,经常说“孩子,我为你的进步而高兴”,“孩子,你是家里的重要成员”之类充满爱意的话,都会让青春期的孩子们感觉到很有安全感,让他们在充满爱的阳光下快乐地成长。

9我不如别人——摆脱自卑心理

黄娟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她总是觉得自己长得很难看,加上小时候因烫伤在胳膊上留下的一小片伤疤,使她感觉非常自卑,在学校里她从不和同学们玩耍,自己总是在窗户旁静静的发呆,好心的同学想和她一起玩耍时,她也总是躲着,上课时,即使是自己会的问题,她也从来不站起来发言。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经过一家饰品店,同学们硬是把她拉了进去,她顿时羞红了脸,很着急地说:“我长得这么难看,戴什么饰品都不好看。”便哭着跑回家了。

自卑是一种消极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由于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个体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

具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孤立、离群、自信心和荣誉感受到压抑,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被大大加强。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愿望的巨大障碍。

自卑使人变得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青少年产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很多,有专项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笨,不聪明;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坏习惯太多,如马虎、懒惰、自制力差等。自卑心理像厚厚的迷雾,遮住了青少年的双眼,让他们看不到光明。自卑的青少年遇事常常会这样想:“这件事我无论如何也干不了,我不是这块料。”“我对这件事太没有把握了。”一件事在没做之前,就不抱成功的希望,没有追求的勇气,一开始就从心理上自己打击自己,这种自卑心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能破坏他们的生活。自卑的青少年,总哀叹事事不如意,老拿自己的弱点比别人的优点,越比越气馁。

有的青少年在旁人面前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有的青少年认为大家都欺负自己因而厌恶他人。因此,若对自卑感处置不妥,无法解脱,将会使青春期的孩子们消沉,无法在生活、学习上体现真正的自我价值,发挥应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