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这对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家长与老师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步调一致、有的放矢地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合理的需要,并施以有效的教育,使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中体会受教育的愉快。
同时,要让孩子懂得,对老师的尊重并不等于认为老师做的都对,对老师有意见就应该向老师提出来,只是需要讲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后找老师谈心,说明实情,消除误会。
3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即人的心理具有的识别他人的情绪,并对其做出适当响应的一种能力,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创造情景让孩子亲身体会老师的难处,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减轻或避免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切忌在没搞清事实真相之前就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或对老师表示不满。应教导孩子:一方面要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根本不可能存在没有缺点的人。
4培养孩子养成勤学好问,虚心求教的好习惯
老师的学问、阅历、专业水平都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教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生受益,还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教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间交往的第一步。
师生交往是一门艺术。要想把握好师生交往的艺术,就必须审时度势,见微知著,这样才能促使师生关系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4你不帮我,咱们就不是朋友了
——友谊不是迁就
小云和小丽从儿时就是很要好的伙伴,一起上学放学,形影不离。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她们经常吵架,这让小云怀疑她们的友谊是否还稳固,更严重的是小丽经常以补课为由出去玩,还再三叮嘱小云不要告诉任何人,这让小云感到很不安,为了保住友谊,她甚至不敢把小丽在学校的一些不良品行告诉她的妈妈。
一天放学的路上,小丽对小云说:“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上体育课是最没劲的了,咱俩翘课怎么样呀?你陪我去买那天我看上的那双球鞋吧?”小云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小丽非常生气地说:“还是不是朋友了?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到。”小云只好胆怯地答应了。
真正的朋友不仅能看到和欣赏你的优点,更能客观地指出和真诚地帮你改正你的不足;不仅能在你享受幸福的时候锦上添花,更能在你遭遇困苦的时候雪中送炭。真正的友谊以相互信任和相互负责为前提,不仅能在快乐时光里分享愉悦,更能在危难的日子里相扶相持。两个人对待友情的共同责任心能坚持多久,这份感情就能延续多久,友谊的长存需要两个人的步调一致。
对于青少年来说,为了友谊,有时总会让自己委曲求全。不懂得怎样去拒绝,对朋友的无理要求都一味地接受、认同,结果迫使自己去做不愿意做或者是做不到的事情,这让自己的心理受到不小的打击,也会危及到人际关系。所以对于朋友不合理的要求,要大胆地说“不”,不要勉强自己,友情不可靠迁就。分析青少年迁就朋友的心理原因,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原因:
1害怕孤独
当一个人特别害怕孤独时,他就迫切地需要别人的陪伴,需要朋友,所以这一类青少年平时跟伙伴或者是朋友说话都是很小心的,人家要什么东西或者是办什么事,自己都会去努力帮朋友完成。因为他们害怕失去朋友后的孤独,有时他们也会想做这些事情是不好的,但是孤独更让他们感觉到害怕。
2好面子
有些青少年生怕别人说自己“不懂世故”。因此为了照顾自己的面子,常常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比如在学校上课,明明不敢忤逆老师,但为了证明自己和朋友有多“铁”,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而做一些违心的事。
3性格胆小
有些青少年胆小怕事、顾虑重重,生怕惹哪位朋友或同学不高兴,即使对别人提的要求明明心里不同意,也不说出来。
4缺乏拒绝技巧
许多青少年并不是不想拒绝别人,而是缺乏拒绝别人的技巧,觉得直接说“不”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也怕危及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因此就只好自己忍耐。
5认识错误
青少年由于缺乏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往往会把朋友之间的友谊神圣化。他们单纯地认为友谊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们认为没有办好朋友交代的事情,就是不讲“哥们义气”,就会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他们会把小集团中的一些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常常为了所谓的“义气”而包庇同伴,或者为对方打抱不平,也不考虑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冲动地做出一些不计后果的行动。
青少年要首先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真正的好朋友不仅仅是讲“义气”,好朋友更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青少年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要敢于接纳与自己不同的合理观点,保留自己的正确观点,最好能够采用一切合理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青少年要知道,迁就的友情不是真正的友情,而且会让自己很累。那么青少年要怎样去面对朋友的不合理要求呢?
1用正当理由婉言拒绝
拒绝别人也是一门艺术,当你拒绝别人时,通常要以最委婉、最温和、最坦诚的语气向对方详细解释不能答应其要求的理由,而不是生硬、冷淡的拒绝,因为那样会伤害并有可能失去朋友。所以,面对这种“难题”,相信如果是真朋友,他也会因为你委婉的方式而理解你。
2巧妙转移话题
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当朋友拜托的事情不能办到时,要学会巧妙转移话题,主要是善于利用语气的转折——温和而坚持——别人往往会接受,而不会弄僵关系。
3学会拖延
这里所说的拖延法,并不是让青少年对自己已经承诺给别人的事进行拖延。而是当别人想让你帮忙时,可以暂不给予答复。当对方提出要求而你迟迟没有答应,只是表示要研究或考虑,那么聪明的对方马上就能了解你是不太愿意答应的。
4找恰当的借口来拒绝
虽然找借口来谢绝对方是不礼貌的。但是,恰当的借口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许多情况下,要拒绝对方的某一要求而又不便说明理由,也不便向对方说什么道理。不妨寻找恰当的借口(或称托词),以正当的、不至于被对方责怪的理由来回避对方的要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维护了自己的人际关系。
5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
直接开口拒绝对方对很多青少年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们往往必须在心中演练多次。所以,巧妙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拒绝就容易多了。一般而言,摇头代表否定,别人一看你摇头,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之后你就不用再多说了。另外,微笑中断也是一种肢体的暗示。类似的肢体语言包括,采取身体倾斜的姿势,目光游移不定、频频看表,心不在焉……但切忌伤对方自尊心,使自己失去一个朋友,多一个敌人。
在这个世界上人不可能没有朋友。希望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与朋友结伴而行,收获真正的友谊!
5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
上完晚自习回到宿舍,李同学开始给家里打电话,时间打得比较长。其他三位同学也想给家里打电话,看到李同学那慢条斯理的样子,他们有点不高兴。而李同学在电话里谈得很起劲,好像忘了周围有人等着用电话,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李同学终于打完电话了。这时王同学开始给家里打电话,同样说了很长的时间,他还没说完呢,宿舍的灯就熄灭了,后面的两位同学纷纷指责王同学,而王又指责李同学,李同学不服气,四个人开始争吵起来。
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达成理解不可或缺的条件。它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的思想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彼此间的友谊奠定基础。
上例中,很显然,李、王两位同学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他们心里只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而没有为别人考虑。以王同学为例,李同学在打电话时他很着急,他抱怨李同学不考虑别人,而当他开始打电话时,他又只顾自己,不为后面的同学考虑,如果稍微为别人着想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了。
青少年在人际交流上通常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总是立足于自我的立场,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却总是很少关心他人的需要,更别说是从别人的立场来看问题了。这样就造成了人际沟通中的障碍和阻塞。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换位思考,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或衡量别人,还要积极地换位思考,这样就会减少矛盾和摩擦,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养成多为他人着想的好习惯,凡事多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理解和信任,为此,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若常常表现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爱用怀疑的眼光看对方,这样往往会误解别人。
一位智者说过:“把自己当做别人,把别人当做自己;把别人当做别人,把自己当做自己”。当你跟别人有摩擦的时候,多想想这位智者的话,我想结果肯定是美好的。
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理应学会换位思考,用一颗包容的心,站在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相信你会变得很快乐。那么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1让孩子学会在理解中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要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但是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却缺少了一个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这种换位思考并不是真的换位思考,而是以本位主义来了解别人的想法及感受,并非真正地为别人着想,因为它忽略了“对方”真正的想法及感受。另外,这种做法缺少对别人的尊重,一旦你能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就会发现互相理解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在交往中换位思考
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任何两个人的想法、意见、看待事情的态度都会有所不同,这就是人际关系可能存在的障碍。当你的朋友和家长因某事让你生气时,请不妨先站在他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怨气都可能烟消云散了。让你的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尝试着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他就会多交很多的朋友。
6我为什么没有朋友
——走出孤独的忧郁
融融是个文静、内向的小女孩,从小不爱说话,自从上学以来就没什么朋友。前两天,班主任老师打电话到家里,说融融在学校里跟同学们相处得不是很融洽,经常独来独往,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老师发现融融心情好像很不好,下课后,同学们三五成群,可是融融却总是望着其他同学玩耍。妈妈接到老师的电话后,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星期六的晚上,吃完饭,妈妈就来到融融的小房间,拉着融融的手问她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融融告诉妈妈:“我很苦恼,大家都不喜欢我,我没有朋友,难道我真的那么令人讨厌吗?”
很多粗心的家长不能及早发现孩子的交往问题,孩子没有朋友,容易使他们变得忧郁、封闭、自卑。孩子交不到朋友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于主动结识别人,因此朋友很少,甚至没有朋友;有的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我表现,爱捣乱、爱逞能、总想指挥别人,这样就会引起别的孩子对他产生厌恶,不爱跟他交朋友;有的孩子攻击性太强,老是欺侮别的孩子,这样孩子也不会交到朋友;有的孩子独立意识过强,认为靠自己的个人力量足以处理好一切事务,不需要他人的友谊和援助,这类孩子也不容易交到朋友;还有少数孩子对友谊持怀疑态度,怀疑朋友之间不会有真正的友情,不信任朋友,因此,他们自己也没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