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什么都不了解
——消除亲子间的代沟
小区里最近出了件热闹事,电视台跑到燕子的家里去采访了。原来燕子和父母闹得很僵,成了亲子沟通节目寻找的典型。在面对电视台的记者时,燕子说,父母要求自己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跟自己说话的时候就只有吃饭、穿衣、学习这三样话题,父母关心的只有自己饿不饿、冷不冷,从来没有问过自己累不累,至于自己有什么心事,父母更是连想都没想过,自己真是烦透了。事实上,燕子是一个品学兼优、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好学生,家境也十分不错。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眼中无可挑剔的家庭,实际的气氛已经达到“冰点”。“别看我表面上什么也不缺,但我真正想要的父母却不给我,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我需要什么,他们不屑于了解。”而燕子的父母又有另一番说辞,“孩子整天都是什么‘粉丝’、‘玉米’的,光听着就犯晕,哪知道这些孩子都在想些什么!”燕子的母亲在面对记者的时候如此回答。
代沟就是两代人之间因年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而在认识和行为上产生的差异、摩擦或冲突,也是指由于两代人彼此间意见不一致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相互排斥的现象。在现实中,“代沟”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大多数家长也承认代沟的存在。很多时候家长坐在一起谈到孩子的时候会达成一种共识,就是认为青少年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听不进劝解,最终导致双方缺乏共同语言。从理论上分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不理解是产生“代沟”的主要原因。
代沟的确是由两代人共同造成的,但是其最初的成因却并非如家长所分析的那样——问题全出在孩子身上,家长也要负一半的责任。大多数家长都有共同的想法:孩子是自己生的,做的一切自然都是为了孩子好,在各方面的经验也比孩子多,所以孩子要无条件地听自己的话。没有了交流,才出现了孩子“不理解”家长的情况。
青少年事实上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有了主见和对未来的想法,但家长还总觉得他们还是孩子,对社会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怕他们会受到伤害。于是,总是放不开手,什么事都给他们安排好,忽视青少年的意愿,通常在此时,他们会因受到摆布而大力反抗。由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而青少年却怨恨父母管得太多。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与孩子的自我发展不同步,从而导致两代人之间产生比较激烈的冲突。
父母望子成龙,这本身没有什么错。所有的父母都会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自己的孩子,就是希望他们能超越自己。在父母心里,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地长大、能够考入理想的学府、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自己就是再苦、再累、再艰难也毫无怨言。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而父母却没有想到,时代的演变使得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较从前有着颠覆性的变化。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爱误解为不自由和束缚,把父母的教诲说成是唠叨,有时还认为父母根本不疼爱自己,青少年的这种想法和做法让很多父母感到迷惑和不解,于是出现了代沟。
此外,在思想观念上,青少年比较开放,喜欢追求新事物,易于接纳新观念,但稳定性较差,易变且多变;而家长则较为保守,讲求实际,不喜欢追求时髦,倾向于保持传统习惯。在行为方式上,年轻人会突破传统习惯,灵活性强,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往往冲动而急躁;而家长做事则谨慎、沉稳,讲求踏实、注重质量、不愿冒险,不喜欢做没有把握的事。由于这些差异,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以致“代沟”就形成了。
家长在面对与孩子间的代沟时,应该做到:
1承认代沟的存在
家长面对代沟,不要回避,要迎难而上。生活中的代沟,其实可以不必计较,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思想上的代沟,需要在沟通中进行碰撞,在碰撞中取得个性的共振。两代人之间不能伤感情,不然不但无法沟通,而且会加深隔阂。
2要与孩子及时沟通
交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方式,父母应主动创造谈话情境、营造交流氛围,多与孩子“以心换心”。但请注意这种交谈应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父母以朋友的身份参与交流,切忌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3要尊重孩子
家长要给孩子一片“情感自留地”。青春期的少年渴望独立,对事物具有一定的鉴别、评价能力,因而不愿事事受大人干涉,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尊重,承认其独立意识和人格尊严。过多的保护会使孩子内心烦躁,产生抵触情绪,报复和逆反心理也会日趋严重。
4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想法
家长应学会在接纳孩子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态度和意见。这种接纳不是被动的,而是在真正弄清对方的意见和态度是否合理之后,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见解而接纳对方。或者,将双方的意见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2不让我这么做,我偏这么做
——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
张强今年17岁了,上高中二年级。在高一的时候,张强的成绩很优秀,可是进入高二后,张强的成绩大幅退步,上课不好好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上学变成了应付差事,对学习好像忽然之间再也提不起兴趣了。当他因为不按时完成作业或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受到老师的批评时,总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常常和老师顶撞,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有一次物理老师对他说了一些比较过激的话,张强从此再也不听物理课了,一上课就睡觉,也不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了。张强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他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工作较忙,对张强要求特别严格,说一不二,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理解。现在张强一听到母亲唠叨就发脾气,甚至一回家直接把自己关进房间,连个招呼都不打。问他问题,他要么装听不见,要么就随口敷衍,多问几句学习上的情况,他就不高兴地大声嚷嚷:“没完没了的,烦不烦啊!”不仅仅是老师和母亲,谁的话他都听不进去。总之,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向西。
许多孩子的父母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你说不,他偏说要;你说要,他偏说不;有时他明明做不到的事情,还坚持要自己做,拒绝父母的帮助;而另一些时候却每一件事情都要父母包办。其实,孩子的“反抗”不过是建立自我的方式。为了要弄清自己是谁、要的是什么,孩子必然要经过一段否定成人要求的时期。其实,孩子这种不稳定的表现,正是他要进入一个稳定时期的前奏。换句话说,青少年的反抗是他进一步成长的信号。
一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容易激动、爱发脾气、与大人唱反调,正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才产生的这些行为。如果大人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
孩子对大人的对抗,有的表现为外向型的对抗,如用言语顶撞,或破坏东西;有的则表现为内向型的对抗,如阳奉阴违、心口不一,表面乖巧,内心抵触。孩子的对抗行为大都发生在十几岁,这时候孩子的自主性逐渐增强,对问题有了自己的主见,因而对成人的一些行为采取排斥的态度,尤其是成人的干预行为,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对抗情绪。
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视野更开阔了、自主意识更强了,他们已经有了自己评判事物的标准和看待问题的特有角度,不再像以往那样时时处处听从家长的命令。这些特有的标准和角度在同龄人之间心领神会,形成了青少年的西文化,却让家长不得其门而入。一些家长渴望明白个究竟,随时随地都想监控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随时随地又想摆脱家长的监控。在监控与反监控的较量中,家长的权威和地位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
孩子有了逆反心理,经常让家长很恼火,越恼火就越发训斥孩子,但家长的训斥反而更增加他们的反感情绪。
逆反心理会导致孩子无法正确判断事物,盲目地否定一切。这不仅影响到他们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造成青少年的不合群及被边缘化,这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那么,如果孩子有了逆反倾向,家长应该怎样纠正他们呢?
1以正确的方法关心和爱护子女
家长疼爱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应以孩子的正确发展为目的来关心和爱护他们。对孩子的关爱,不应只局限于物质方面,还要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以正确的观念教育孩子。父母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提高社交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品格。父母也应当让孩子去接触社会,参与劳动,打破家庭封闭之门,让孩子了解事情并不是他所想的那么简单,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2平等地跟他们沟通
交谈可以使双方相互沟通,只有沟通才能促进相互理解。但是,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平行交谈”。家长用“平行交谈”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回应。“平行交谈”的意思是家长与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看着对方。这种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家长与孩子的谈话内容,最好是多谈一些如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在交谈中,还要注意从事情到关系、从事情到感情、从一般到特殊等原则,从而使孩子与家长之间能够交心。
3要有理解之心
一定要认识到这是孩子人生中一个必经的阶段,不要那么担心和难过。其实家长在那时完全可以回想一下十五六岁时候的自己,没准也有与父母起冲突的时候,或者在日记中表达思想的时候,即使那些思想现在看来十分幼稚可笑。所以,要以理解的态度来看待这个时期的孩子,看待逆反这件事情。
4鼓励孩子诉说原因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述说唱反调的原因,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孩子整理自己的思绪,给孩子一个反省的机会,二来家长听了原因后也加深了对孩子的理解。有时,孩子“唱反调”只是为了博取更多的关怀和重视罢了。所以,家长可以听听他们怎么说,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
5转移话题
当家长和孩子陷入争执中,双方都很冲动时,不妨先转移注意力。如果双方在过激时都说了伤害对方的话,尤其若家长在极度的愤怒和失望之下,说出孩子不能接受的话,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很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须冷静处理。
3我跟你们没话说
——面对孩子的沉默
蒙蒙自打上了初中以后,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就变得越来越少。每天放学之后,蒙蒙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到吃饭的时间不出来,吃完饭后又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以前,蒙蒙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都会和父母说;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难题,也都会和父母去商量,可是现在,蒙蒙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了,弄得父母不明所以。有时候,蒙蒙做错事了,父母说蒙蒙两句,蒙蒙也不顶撞,默默地听过之后,随口敷衍两句,扭身就回屋了。父母有时候误解了蒙蒙,蒙蒙也不像过去那样据理力争,同样是把门一关,保持沉默。
蒙蒙的父母对此越发着急,但是又找不到好的解决途径。无意中,蒙蒙的母亲看到了蒙蒙的日记,日记里写着:“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我,更谈不上什么理解了,平日里就为了那么一件小事唠唠叨叨那么长时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每天还在那说什么现在的孩子多幸福,要吃有吃、要穿有穿的风凉话,他们知道我现在一天活得有多累吗?要是他们不再逼着我今天学这个,明天补那个,我宁愿去挨冻受饿。在他们心里只有考试成绩,根本就没有我,他们只是希望我考试成绩排在前面,好让他们在和同事聊天的时候,有东西可以用来吹嘘……”
蒙蒙的母亲看完后感到十分惊讶,没想到蒙蒙的小脑袋里竟然积蓄了这么多的不满,可是蒙蒙的妈妈又不敢去问蒙蒙,害怕让女儿知道自己偷看了日记,关系会越闹越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多数家长都同意这个说法。但很多父母以“师者”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地对孩子进行说教。这种做法实际上拉开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造成孩子对家长的漠视,现代青少年产生的对家长的敌视与对抗心理,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例子中蒙蒙的父母就是这样,在蒙蒙的心里,父母就是另一个老师,只逼着自己学习、逼着自己出成绩,而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在,父母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也无法与父母进行对话,只能用一种沉默的方式对父母的这种管教方式表示对抗。
其实,相对于“师者”的身份,家长更应该扮演的角色是“朋友”。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对青少年的教育有四种策略:一种是独裁策略,这种家长对孩子进行独裁式的教育与管理,完全控制和支配孩子的日常行为,完全漠视孩子的个人意见和心理需求,只按照自己的构想去培养孩子;一种是监护策略,这种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强调满足孩子一切的需要,对孩子宠溺过度;一种是和平共处策略,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与孩子互不交流也各不相干,亲子关系相对淡漠;最后一种是民主合作策略,这样的家庭充满民主气氛,孩子在家长面前可以畅所欲言,家长与孩子能够很好地沟通交流,彼此互相关心、互相信赖。
这四种策略中,前三种的教育策略都是不妥当的。过分的溺爱会使孩子从小养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乏心理上的耐受性;过分的严酷、简单粗暴又会养成孩子执拗的不良性格,对家长产生冷漠的态度。
此外,父母离异导致家庭分裂也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使孩子产生屈辱感和怨恨情绪,这种情绪一旦形成,他会仇视父母、仇视生活群体中的所有人,不相信任何人,产生一种对抗心理。
除了家长的种种问题外,致使青少年对父母采取无声对抗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出自于青少年自身。
一方面,青少年的认识水平还处在相对低下的状态,在遭受外部刺激产生矛盾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敌对与反抗心理。另一方面,青少年本身在被拿来与人比较时,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因此,就会产生一种敌对心理。最终,这些敌视、反抗、创伤都会形成一种沉默的结果。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正是在这个时期打下的。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如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能成为青少年发展的财富。相反,如果由于沟通的疏忽和失误,造成青少年性格发展等方面的缺陷,那就会给他们的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