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这对孩子的学习会起到指导作用。如果孩子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学,而不是被动的,被父母、老师逼着学,那么孩子自然会有学习劲头。
2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习兴趣
家长应该学会使用方法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适当地夸赞孩子,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避免总拿成绩优秀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不要让孩子养成依靠父母解决困难的习惯。
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如果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作用,那么自然可以引导孩子主动去学习。
10快考试了,赶紧学吧
——改掉临时抱佛脚的坏习惯
小伟很聪明,可就是喜欢在学习中偷懒。因为知道自己聪明,别人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学明白的问题,自己很快就能弄通,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并不是很用功,到考期临近的时候再进行强化突击。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一开始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因此,小伟的考试成绩虽算不上是突出,但也还说得过去。
可时间一长,弊端就露出来了。由于小伟平时学习并不认真,考前突击学到的知识并没有真正的、扎实的掌握,考试一结束,基本上就全都忘记了。可是,学习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之前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后面的知识就会很困难。到后来,小伟果然发现考前需要突击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忙得自己焦头烂额,到最后终于撑不住了,考试考得一塌糊涂。
现在的青少年在学习过程当中普遍存在这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错误心理。很多青少年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并不认真,投机取巧、得过且过。而一到考期临近的时候才开始担心,为了能取得一个说得过去的成绩,通宵达旦,突击复习。这样的学习态度并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且“临时抱佛脚”可能一时有效,但绝不是万试万灵的,随着知识的累积,终有佛脚抱不动的时候,到那时就只能干着急了。
青少年出现这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对待学习缺少责任心。在这些青少年的眼里,学习并不是在给自己学,而只是在例行公事。在他们心里,学习就是为了给父母、老师一个交代,而这种交代最终只体现在期末考试的那一张卷子上面。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把期末考试考好了就可以了。至于平时的学习,只要能在家长、老师面前糊弄过去就可以了。由于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积累不够,只能在考试前手忙脚乱,这样就出现了这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此外,这种现象的出现还与一些青少年养成的散漫习惯有关。一些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了障碍,但是由于习惯懒散或是害怕面对困难,就不去理会。这样一来,明日复明日,知识上的缺漏就会越积攒越多。当时间在蹉跎中一天天过去,到考试临近,才发现自己不会的太多,开始着急、太搞突击,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不是靠考前突击一下子就可以的。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改掉考试临时抱佛脚的不良习惯。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家长要让孩子在日常的学习中明白,学习不是只求一个考试的结果,重要的是日常积累的过程。学习只有平时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只有让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孩子才能意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
2家长要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家长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这对改变孩子“临时抱佛脚”的坏习惯有很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教会孩子对自己负责,就是让孩子明白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不仅仅关系到考试成绩,还关系到同学、家长、老师对他的看法。同时,还要注意让孩子承担一些任务,让他守时守信、不折不扣地完成,训练他的责任感。
3让孩子做到当日事当日毕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当日事当日毕”的道理,并有计划、持之以恒地监督,与孩子订立协议:要求孩子必须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家长在最初的阶段要时刻关注孩子有哪些问题不懂,哪些作业没有及时完成并督促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违反规定时,就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11我真的学不好
——摆脱“失败综合征”
小明的小学阶段由于成绩好一直是在父母及周围人的称赞、期许中度过的。可是在上初中后,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一瞬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初中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对于学习方法的要求与小学阶段是截然不同的,尽管小明在小学的时候成绩突出,但是对中学课程的适应能力似乎较差,开学不久后的小测验就考砸了,这种挫败感是他以前从未体验过的,从此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随后在学习中他也曾积极努力过,可是收效甚微。
自此以后,小明每次考完试都会担心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偏偏自己越是这么想,事情越是往坏的方向发展。小明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也从父母和老师的眼神中看到了失望。他在挫败中丢掉了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学习热情也因此提不起来了。
同学们指出了小明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学习能力较低,也就是说小明的学习方法有问题。老师多次帮助过他,可小明的学习成绩仍旧没有起色,小明也认为自己不行,觉得自己成绩差是天生的能力问题,所以即使努力也赶不上其他同学,也不可能获得理想成绩。他感到非常沮丧,也很郁闷。他以前心中一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考上重点高中,然后跨进大学之门,然而现在这一切似乎变得遥远了,成为一个实现不了的梦想。
对于小明的这种由于连续的失败导致对自身失去信心的现象,一般被称为“失败综合征”。所谓“失败综合征”,即失败并不是由于自己缺乏能力,而是方法不当,或者根本没有努力而遭受失败。通常来说,青少年出现这种“失败综合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失败。大多数青少年在进入新的学习阶段的时候,都会对自身的能力充满信心,定下很高的目标。但是,一次又一次没有达到目标,就会使他们受到挫折,感到对生活环境和学业的无能为力,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久而久之,就会体验到无助感,并放弃努力。
第二,青少年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得出了错误结论,形成了认识上的偏差。有“失败综合征”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有一个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成功有一种“宿命”的观点,感到成功与失败不是自己能够决定和改变的,而是由外部的、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的。
第三,家长、老师对青少年的不良评价也会导致他们的“失败综合征”。诸如以下情况,家长这样的语言都会对孩子的内心产生极大的影响:“连这个都不会,你真笨!”“我看你是无可救药了!”“你这种成绩,真把老子的脸都丢尽了!”“你看隔壁家的朱力,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他一样?”毫无疑问,这些令人泄气的话对孩子的自信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父母说他笨,孩子可能就会信以为真,认为自己肯定就是不聪明。
总之,父母、老师的消极评价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对自己丧失信心,使他们怀疑自己的价值。
面对有“失败综合征”的孩子,父母应努力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感觉,走出失败的阴影:
1对孩子采取小步子前进的策略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家长将孩子提高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较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每达到一个小目标就是一次胜利,从而让孩子一直带着喜悦去攻克最终的目标。
2帮孩子有效利用其最擅长的科目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一门他比较擅长的学科,以此为突破口,将这门课的学习心得应用到其他科目中,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相信自身的能力。
3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很多青少年认为价值完全取决于行为表现,他们会认为只有成功的人、学习成绩好的人才是有价值的。而一旦自己的成绩不佳,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对此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这对孩子的成长无疑至关重要。
4保持对孩子的高期望
很多父母会降低对成绩一直不理想的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事实上,这种做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信和其对成功的期望。父母的低要求和低期望是不相信孩子能力的表现,相反,父母的高期望只要不是不切实际的,就能使孩子感受到信任,增强他们的信心,从而使他们今后更加努力。
12千万别叫到我
——摆脱对回答问题的畏惧
萧寒是一名初中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平时,萧寒学习很努力,成绩也还不错。可是最近萧寒遇到了些麻烦。有一次在语文课上,老师提问萧寒,由于萧寒当时没有思想准备,所以站起来一紧张,便答非所问了,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使萧寒感到很丢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自从那件事以后,萧寒开始变得非常抵触老师的提问。每当老师提出问题,萧寒总是把脑袋压得很低,而且心里会默默地念叨着:“可千万别问到我,我再答错,全班都会笑话我,那还不丢死人了。”
但是萧寒的老师又偏偏喜欢提问,所以萧寒就经常处于一种惶恐不安中,上课根本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听讲,成绩也开始下滑了。
学生害怕老师提问,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理作用,是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
上课时,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内容一般事先并不知情,一旦认为自己的知识结婚存在漏洞,就会对能否回答这个问题失去自信。所以,一遇到老师提问,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这个问题我能回答上来吗”、“真怕人,要是回答不上来可怎么办啊”、“这个问题我没准备啊,我可能答不出来”、“如果说错了的话,老师和同学又要笑我了”。
而一旦这种畏惧心理出现,伴随而来的就是紧张情绪。虽然学生对此会做出一定的自我调整,比如说深吸气,或者进行自我暗示“不要害怕”、“不要紧张”,但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往往并不会一下子就消失。而且,你越告诫自己不要紧张、害怕,紧张、害怕的情绪反而会越强烈。在这种情绪下,很多学生会感到发懵,很多本来会的问题也答不上来。这样一两次的失败,或许并不可怕,但随着次数的增多,有些自尊心强、意志力弱的学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行,我肯定答不上来”、“我没出息,老师一问我就不会了”、“千万别叫我回答,肯定出丑的”。
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学生就会陷入恶性循环,难以自拔。进而自我怀疑,最终形成自卑心理。
面对自己的孩子害怕老师提问这一问题,家长应该做到:
1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老师的提问
家长要帮助孩子明确老师提问的目的。老师的课堂提问,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师不会因为学生回答错误就去批评和嘲笑学生。因此,家长要告诉学生不要去畏惧老师的提问,不要害怕出错,更不能由于一两次回答错误就否定自己的能力,给自己戴上精神枷锁,背上思想包袱,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老师的提问,并且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自己的失败,这样才能走出心理阴影,勇敢面对老师的提问。
2帮助孩子和老师沟通
如果自己的孩子出现害怕老师提问的现象。家长最好和老师沟通一下:老师在提问之前,最好能够先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考问题和调整心理的时间,让他们有所准备,树立起“这个问题我会答”的信心,形成一种“这个问题我来答”的心理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紧张情绪产生。这样一来学生认识到回答老师的提问,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不是一次磨难。
3帮助孩子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孩子害怕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关键是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不自信。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那么在面对老师的提问时,由于有牢固的知识基础做保障,就不会害怕自己答不上来。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注重积累,加强训练,帮孩子树立挑战问题、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这样孩子才能游刃有余地去面对老师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