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大众健康心理咨询
23429100000013

第13章 长寿抗衰老心理咨询(5)

为什么善恶会影响寿命呢?从心理角度来看,乐于助人、常常行善的人,可以得到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从中获得的内心温暖缓解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常存的焦虑。美国一些“大款”都深深懂得这一点,他们常常给慈善机构慷慨解囊,他们赢得社会(特别是穷人)的广泛赞誉。这种赞誉常常填补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孤独,从而深感人间温暖。不管他是真善还是伪善,单从免疫系统角度看来,乐于助人、常常行善的人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在哈佛大学一次实验中,学生们被要求看一部纪录片,其影片记录了一位美国妇女终生在加尔各答救助穷人和残废者,学生们被她的生动事迹感动了,随后对这些学生的唾液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他们免疫球蛋白A的数量比看纪录片前增加了。这种抗体功能可防止呼吸道感染。这位以善著称的妇女的事迹感动了他们,增强了他们的免疫系统。

相反,一个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寿命就比较短。一个心脏病常常发作,又对他人怀着敌意的人,其心脏冠状动脉堵塞的程度就会越大。视邻人为敌的人,往往一触即发,暴跳如雷,这就非常容易使血压升高,甚至酿成任何药物都难以治愈的高血压。

所以,一个人要想长寿,首先还是要做个好人,要多行善事,不做恶事,惟此才能与周围群众相处融洽,才能得到别人的赞誉,从而使自己终生处于良性心理状态,才能赢得长寿。

74.宽恕与健康有何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怨恨是一种被动性的和侵袭性的心理,它像一个不断长大的肿瘤一样,会使怨恨者失去欢乐,情绪低落,甚至痛苦万分,从而危害身心健康。

如何才能消除怨恨,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呢?著名哲学家汉纳克认为:堵住痛苦回忆激流的惟一办法就是宽恕。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宽恕别人,既是爱心的体现,也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药”。

在人生的旅途中,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受到不公正待遇和心灵被刺伤的情况是难免的。与人相处,只有不断地相互宽恕,才能获得生活的安宁和事业的成功。众所周知,中华儿女有多少人是在受到挫折和不公正的待遇后而发奋图强,干出了一番伟大的事业的。所以,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有的学者经过研究还发现,不肯宽恕别人的人,往往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他们会因此而发生失眠、焦虑、胃肠不适,以及产生心血管疾病等等。当然,要劝人们立即宽恕和“忘记一切”是不可能的,受到伤害者应当有一定的时间处理自己的愤怒,认清自己拒绝宽恕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宽恕就会给事业和健康带来益处。

75.道德与健康有何关系

涵养德行,是获取健康长寿的重要举措之一。自古以来,我国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养身必须养德”、“大德必得其寿”、“日思担忧,人心易衰,养生之戒”、“忧伤损寿,豁达延年”、“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还需心药医”,等等。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道德高尚的人,多健康长寿;损人、缺德者,多多病或早夭。

这是因为,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人体健康。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养生学家葛洪曾说过:“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求,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曾说过:“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一个人若不重视道德的修养,追逐名利的枷锁不解除,脑子就不会安宁,整天就会胡思乱想,即使经常服食琼浆灵丹,对于延年益寿也是无济于事的,仍然会加速其机体的衰老。现代医学经过研究证实,经常做坏事的人,其身心健康必然会受到损害。据美国科研人员对2700多人进行14年的调查研究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处理得好,随时随地都乐于为人做好事的人,比那些为人固执、性格孤僻、自感寂寞的人要健康得多,而且寿命也长。

为什么损人利己、缺乏道德修养的人会损害自身健康呢?其原因是:由于这些人遇事常常以自己为圆心,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惟恐别人会算计自己,因而时常使自己陷入紧张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绪影响下,体内各系统的功能活动出现失调,机体抗病能力大大减弱,从而极易引起疾病的发生。此外,缺乏道德修养的人,总是心身不宁、多疑猜忌,很容易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冲突,而且很难摆脱这种心理上的困扰,从而极易引起负面的心理反应,这自然就会损害身心健康。

健康与长寿,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长寿是人生的第一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长寿是人生的最大需要,健康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为了获得健康与长寿,切莫忘了从养德着手。

76.精神状态与健康有何关系

许多医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心脏病、中风、癌症等疾病,都与患者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其关系比吸烟、不良饮食或缺少运动更为密切。据对1260名老年人调查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况,归纳出四种类型。这四种精神状态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如下:

(1)对亲人的依赖性很大,在生活上和感情上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当他们的亲人去世或失去这种“精神支柱”后,便会长期出现忧郁情绪,这种人多患胃癌。

(2)对家人有依赖性,但感情上不融洽,常对他们不满,但又不能分离,这种人常患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

(3)介乎上述两种人之间,在日常生活中与配偶貌合神离,在感情上若即若离。这种人长期存在着恐惧心理,对自己或他人常有侵犯的倾向。

(4)与配偶、同事和亲友相处融洽,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较强。统计数字表明此类人无一患心脏病、中风和癌症。

77.表情与健康有何关系

表情是人体内部机能状态的一种反应,无论是喜怒哀乐的心理活动,还是酸甜苦辣的生理感受,都会有相应的脸部表情。人的生老病死每个阶段,都不可抗拒地在表情上留下痕迹。

表情属于非语言的交际工具,而且比语言更具有真实性。它不单是内部机能的简单表达,而且是心灵深处发出的共鸣。它既可以作为建立友谊的桥梁,又可以成为播种仇恨的种子;既可以作为馈赠他人的精神补品,又可成为危害健康的毒药。因此,对表情的研究,已引起现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

在人际交往中,表情可以自我影响,也可以影响别人,高兴时“喜形于色”、“喜上眉梢”;懊恼时“愁眉苦脸”、“孤影自怜”。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和愁两种不同的表情,给自我保健竟会带来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同样,表情对周围的人的健康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一个小孩在面带微笑的母亲面前,会毫无顾忌地进食或玩耍,这种安详的微笑,就是增进孩子身心健康的精神营养;相反,如果孩子面临的是一位过于严厉的母亲,那么孩子的心理一定是紧张的,易形成呆滞性格缺陷而危害身心健康。在医生和病人的交往中,医生的表情尤其重要。医生看病时如果和蔼可亲、聚精会神,必定会取得病人的信赖和合作,而且有助于病人的康复。假如医生在接诊时心神不定或者威严自恃,显然对治病是不利的。

那么,表情是怎样影响健康的呢?这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表情和环境中的其他刺激一样,是一种信息,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在下丘脑和垂体的参与下,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也就是说,人的健康取决于内外环境的平衡,人在交往中的表情,可以帮助维持这种平衡,也可以破坏这种平衡。

因此,人在交际中要提倡友善、信任、亲切等有益于健康的表情,反对唉声叹气、挤眉弄眼、惊慌失措等不利于健康的表情。

然而,一个人的表情不是天生不变的,也不是能够用伪装所能掩盖得了的,它是一定的心理社会基础和文化教养、道德修养的体现。因此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树立同心同德、互敬互助的社会风貌,这样,才能以良好的表情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78.遗忘为何有益健康

几乎人人都对如何增强记忆力的问题感兴趣,而对遗忘则不屑一顾。然而,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遗忘,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绝对必需的,它对人体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生理学研究证明:进入脑内的信息,95%以上被排斥在大脑皮层以外,未进入意识领域;而真正进入记忆库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然而正是由于这样,才保证了该记住的能记得住。

遗忘可以减轻大脑的负担,降低脑组织的消耗。正常情况下,每天大约死亡10万个脑细胞。但是在激烈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大脑每天死亡的神经细胞比平常要增加数10倍。这种刺激如果持续下去,大脑是难以承受的。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刺激可以减轻和消除,这就是“遗忘”在起作用。有时我们为了减轻一些同志因某些事情、事故给他们造成的思想上的痛苦,常采取安慰或分散他们注意力的方法,这就是自觉地运用了“遗忘”规律为大脑的健康服务。

可见,“遗忘”在人们的思想活动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遗忘规律:该记住的牢牢记住;无需记住的,就迅速忘掉它。这也是促进健康、防止衰老(特别是防止大脑衰老)的有效方法之一。

79.梦与长寿有何关系

梦是人的第二精神世界。做梦,不仅对脑功能的恢复有益,有助于脑中枢神经的发育,而且可以为大脑神经提供一种经常性有益的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到一种准备状态,以防止大脑神经在夜间停止活动而丧失了功能,并使大脑里的信息得到重新清理。

梦对人们的利害关系,如同爱情和健康一样重要。当它存在时,人们似乎还不以为然,可是梦一旦被剥夺了,人体就会出现许多不适的反应。

芝加哥大学生理学家盘托说:“每夜做一定数量的梦是必需的。”否则,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异常反应,还会引起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如紧张、焦虑、易怒、记忆障碍,甚至会出现幻觉和定向障碍等症状。

生理学家们发现,人的大脑中存在着催无梦睡眠肽和催有梦睡眠肽。在对猫和猴子的实验中发现,催有梦的睡眠肽,大大提高了猴子和猫的平均寿命。因此,科学家们认为,睡眠时梦多的人大脑中催有梦睡眠肽的含量大大超过催无梦睡眠肽。所以,催有梦睡眠肽多的人,寿命会更长一些。

梦,是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继续。人们做梦无不与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境遇等有密切联系。这些色彩鲜明的影像、光怪陆离的景况,把人们带到了一个几乎摆脱了严格的逻辑规律所制约的奇异世界里,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此亦可使我们认识到,充实的思想、崇高的情操、愉快的心情、有规律的生活,则会让人们做一些既有意义而又有利于健康的梦;而思想的空虚、情感的贫乏、精神的颓废、生活的混乱,则会让人们做一些毫无意义又有害于健康的梦。

生命本身是一种有节奏的物质运动形式,梦也是遵循着有组织的次序和节律的。近年来,科学家们根据睡眠时的脑电图变化,把睡眠分为非眼快动型睡眠和眼快动型睡眠。前者深沉,时有鼾声;后者表浅,每多做梦。二者交替进行,平均90分钟为一个睡眠周期,每夜反复4~5次。在正常情况下,第一个梦最短,通常涉及当前的事,是整个梦的序曲,常常围绕入睡前所想的问题而展开。接着的梦虽然与眼前的感觉相混杂,但往往涉及过去的事或未来的事。既然梦是有节律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按照事物的本身规律去促进它的发展,而不要人为地去破坏或干扰这种节律。例如熬夜或不规律的睡眠,随便唤醒或乱用安眠药等,都是搅乱做梦周期、有害身体健康的。如果正常的睡眠规律被打乱,快速眼动阶段持续时间过长,甚至整夜都处于快速眼动阶段,那就会出现睡眠不安,造成噩梦不断,醒来时就会感到头痛、脑胀、疲倦、乏力,长此下去能使人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