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地里万千
23446000000030

第30章 地球资源与灾害(5)

旱灾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围-些国家的大旱是其中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为严重的-次旱灾。有34个国家都遭受了严重灾情,面临饥饿威胁的人口有近一亿人。

旱灾的形成主要受气候的影响。一般而言,干旱地区指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半干旱地区为年降水量为250~500毫米的地区。在全球陆地总面积中,干旱地区约占25%,大都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以及中国的西北部。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水分蒸发量大,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来自上游地区的水发展农业。若融雪量或来水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

雪崩

在积雪的山坡上,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无法抗拒它所受到的重力牵引之时,就会向下滑动,造成大量雪体崩塌。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称为雪崩,也有的地方称其为“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

雪崩常常始于宁静的、白雪覆盖的山坡,勉强能够听到的突然间的咋嚓一声,告诉人们这里的雪层断裂了。先是有一条裂缝出现,随后巨大的雪体开始滑动。雪体在下滑过程中,速度可以迅速获得,瞬间雪崩体就会犹如一条白色雪龙,几乎直泻而下,腾云驾雾,呼啸着声势凌厉地冲下山去。

实际上,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从山体高处不停地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速度可以达20~30米/秒。速度随着雪体的不断下降会突飞猛涨,一般12级的风速度为20米/秒,而雪崩的速度可达到97米/秒。

雪崩的特点是具有突然性、运动速度快、破坏力大,可以将附近的大片森林予以摧毁,将房舍、交通线路、通讯设施和车辆掩埋,甚至能将河流堵截,发生临时性的涨水。同时,它还能造成山体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灾害。因此,人们将雪崩列为积雪山区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

泥石流

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叫做泥石流。

泥石流的暴发往往很突然,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涌,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仿佛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大量的泥砂、石块就可被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堆积漫流,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重大危害。

2006年2月17日上午9时,由于暴雨成灾,菲律宾东部莱特岛南部山区发生了特大泥石流,瞬间吞没了500余间房屋和一所正在上课的小学。据统计,在这次灾难中丧生的有200多人,失踪的1500人。此次菲律宾遭遇的灭顶之灾,足以让我们在承受灾难的同时,进一步关注、了解、预防泥石流。

除了上述自然灾害外,还有许多其他自然灾害比如冻害、风暴、龙卷风、酸雨等也正时刻对人类构成威胁。这些自然灾害仿佛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保护环境,预防灾害,已经成一项重要工作容不得半点忽视。

相关链接——飓风是怎样形成的

台风和飓风均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因其在不同的海域产生,故不同国家的人对其采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在北半球,生成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到格林尼治子午线的海洋洋面上的气旋被叫做飓风;而生成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洋上的热带气旋,就被称为台风。一般而言,生成于大西洋上的热带气旋都被称作飓风,而生成于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被称作台风。

飓风形成通常来说需要3个条件,即温暖的水域、潮湿的大气和海洋洋面上可将空气变成向内旋转流动的风。在多数风暴结构中,空气会愈发变暖且越升越高,最后流向外界大气。若是在这些较高层次中的风较轻的话,那么这种风暴结构就会得以维持且发展。相对来说,在飓风眼(即飓风中心)中,天空较为平静。在靠近飓风眼的周围大气中,我们称之为(飓风)眼墙,容易出现最猛烈的天气现象。大多数空气在眼墙的高层流向外面,从而使大气的上升运动加剧。

飓风是一股风暴,巨大而强劲,旋转的风速每小时可达120千米,气象学家常称之为热带风暴的飓风一般可达每小时20千米的风速,并沿着通常的风向掠过海面,带来滂沱大雨或狂风巨浪。当飓风在陆地登临时,会造成很大破坏,导致陆地建筑毁坏或给当地造成大水灾。

酸雨为何而“降”

酸雨,也被称为“空中死神”,一般是指酸碱度指数的Ph值低于5.6的酸性降水,也是现今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其实,酸雨正式的名称应该是“酸性沉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湿沉降”,一类叫做“干沉降”。“湿沉降”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冰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的;“干沉降”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时候,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附带的酸性物质。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酸雨的成因比较复杂,通常认为是一种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多数都是硫酸和硝酸。

通常认为,酸雨是随着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如今由于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这些燃料在燃烧后就会产生大量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而这些产物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就会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者被云层、雨、雪、雾等捕捉吸收,再降到地面。这就是酸雨。

如果化学反应后形成酸性物质时没有遇到云雨,那么这些酸性物质就会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渐降落在地面上,这就是我们说到的“干性沉降”。它以区别于酸雨、酸雪等湿性沉降。不过,这种干性沉降物在地面遇到水时也会复合成酸。由于酸云和酸雾中的酸性没有得到直径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释,因此,这些降落到地面的酸性物质实际要比酸雨的酸性强得多。

酸雨带来的巨大危害

酸雨的危害涵盖许多,比如对农作物、土壤、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等,都有直接或潜在的危害。

首先,酸雨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地出现减产,尤其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34%。此外,大豆、蔬菜等也很容易受到酸雨的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

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如钾、钠、钙、磷、镁等,也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因此,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流失,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严重不足,变得贫瘠。而且,酸雨还能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的状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然而,土壤中的活性铝增加后,植物长期和过量地吸收这些活性铝,就会出现中毒现象,甚至死亡。

其次,酸雨还会抑制某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降低土壤的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等,都会不同程度低受到酸雨的抑制和破坏,使得土壤变得贫瘠干枯,不适于植物生长。

不仅如此,酸雨还可使森林中的病虫害明显增加。在我国的四川地区,酸雨严重地区的马尾松林病情指数为无酸雨区的2.5倍。

酸雨还会危害水生的生物,使得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导致河内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湖泊也因此而失去生态机能,最后变成死湖。而且,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此外,酸雨还会严重影响人和动物的身体健康。因为酸雨中的酸性对人和动物的眼、咽喉和皮肤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刺激,导致结膜炎、咽喉炎、皮炎等病症。而且酸雨还能使存在于土壤、岩石中的金属元素溶解,随之流入河川或湖泊,最终通过食物链而进入人体,破坏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