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读者并不陌生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一般,再叙说个别现象。这种写法宜先写性质特征,后写状态,人们可先获得事物或事理的总体认识,然后具体理解。如《苏州园林》,一般读者都知园林这一事物,但苏州园林与其他园林有所不同,因此,写作时宜先说出它与其他园林不同的性质特征,然后具体说它的形态。这种结构安排有利于读者尽快地认识事物。
说明文的结尾一般是自然结束,说明清楚了,文章就结束了。有的说明文最后再次归结特征,有利于读者区别事物。如《故宫博物院》最后写道:“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惊叹。”结尾直接点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宏伟、和谐、统一。有的说明文,结尾作一些补充性的说明,或开拓读者的视野,或增强说明的准确、严密程度。如《看云识天气》结尾是这样写的:“在某些情况下,看云识天气往往要受到限制,因而,还是要依靠天气预报。”这一补充,比较全面地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
3.讲究结构安排,做到条理分明
文章的条理性是客观事物、事理本身特点、规律在文章结构上的反映。说明文解说事物、阐述事理就要按这些关系来安排说明次序,使之层次清楚、主次分明。例如,四川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中的“收租院”里,有若干泥塑人物像,……这些画面相对独立,是并列关系。地主收租时设有四道关口,依次是验谷关、风谷关、过斗关、算账关。每个交租农民都要过四关。从第一关到第四关,是先后关系,这些个别的实例共同揭露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的罪恶,这就是“收租院”的总体概貌。这个总体概貌与各体实例成为总分关系。《收租院解说词》一文就把握了这些关系。采取先总后分的写法,开头扼要地介绍了地主刘文彩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的罪恶,接着按照泥塑画面排列顺序,分别介绍,突出了有压迫和剥削就必然有革命和反抗的基本思想。
并列关系的事物,还要注意方位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等,只有按照这些顺序去写才能条理清楚。例如《故宫博物院》全文是介绍一座古建筑群,作者按照先总后分的办法,条理明了地介绍了这座雄伟的建筑群。写建筑物局部时,层次也十分清楚。如写太和殿的一段,先从外后到内,介绍大殿外面时又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由天空到殿顶直到台基。介绍其内部时又按从中间到两旁,从前到后,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依次说明,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介绍生产过程的说明文,应按生产的时间顺序说明;介绍植物生长的说明文应考虑其生长顺序,依次说明,当然不管哪类说明文都应注意主次分明。
美丽的小花园
在南开大学校园的马蹄湖对面,有一座美丽的小花园。那里清静安宁,一年四季都散发着浓郁的花香,是一处格外令人向往的地方。
小花园大约有两三个足球场那么大。走进去,你会发现里面有很多造型别致的石门,月牙形的、拱形的、圆形的、菱形的……显得那么活泼风趣。园内种植了许许多多的花草果木,还造有凉亭、水池、假山、“瀑布”等。每天早晨和傍晚,这里便聚集起许多练气功的老人和高声念外语的大、中学生,我们小朋友更把它作为自己课外游玩的乐园。
初春,小花园内的各种花草树木都披上了新装。迎春花开得金灿灿的,它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桃花和杏花开满了枝头,像一片片红艳艳的朝霞相互辉映;那一树树洁白的梨花,又使人宛如看到了严冬季节漫天飞舞的雪花。春天的小花园,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真好像展开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春光图!
进入夏季,淡黄色的米兰花开了,空中充溢着一股浓郁的馨香。雪白的兰花就像冬天的积雪。最好看的还属开满架顶的紫罗藤,它挡住了强烈的阳光,使我们抬头可见一片紫色的“天空”。一阵微风吹来,飘落几片花瓣,时间一长,地上就好像铺上了一层紫色地毯。
到了秋天,许多花草枯萎了,地上尽是干黄的落叶。而菊花正是在这个时候,不畏风霜,开放出各种美丽的花朵,为萧瑟的秋季增添了色彩。小花园里每年都要举办“金秋菊展”,让人们观赏和领略菊花的娇艳与高洁。
隆冬季节,几场寒流袭过,辽阔的北国雪花飘飘,分不清哪是白杨,哪是梧桐。此时此刻,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红梅却一枝独放,俏立风雪中,我真佩服红梅这种敢于傲霜斗雪的品格。还有那在白雪中越发显得碧绿青翠的松柏,像一个个身着军装的士兵,英姿飒爽。
我爱你,美丽的小花园。
文章按照四季变化来说明小花园的美丽,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
请选择你熟悉的一处景点或自然景观,写一篇说明文。字数要求不少于600字。
5.写说明文要注意语言艺术
在日常生活中,说明文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而要写好说明文,除了精选材料,巧妙安排结构之外,就是要正确地运用语言,有效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等。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分述如下:
1.简洁性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请看《中国石拱桥》中的一句话:“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弓”、“陡坡”两个词形象地反映出赵州桥桥洞的形状和大拱上面的平坦的道路。用词简洁明晰,平实贴切,使读者容易领会。又如“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持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这里,只用了两个句子,就把赵州桥大拱的创造性设计简洁明了地摆在读者面前了。
2.准确性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下面是初中课文《向沙漠进军》中的一段话:“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当风速达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时候,沙丘迎风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随风移动,从沙丘的底部移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这段文字从客观条件、沙丘部位、沙粒数量、移地方向、发展变化、移动结果等多方面,精确地说明了“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本质特征。
3.科学性
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例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对食物作这样的解释:“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本句中,“食物”不能用“食品”代替。因为“食物”是从生物生存需要出发采用的科学意义的概念,与我们平时在商店里买到的、经过一定加工制作的“食品”不同。句中的“躯体”也不能用“身体”代替。“身体”,一般指人或动物的生理组织的整体,这句话里所用的“躯体”一词,不仅包括人与动物,也包括植物在内。这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特点。
4.严密性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有这么一段话:“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中午变成淡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这段文字说明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深浅的变化。加点的修饰性词语用得准确、恰切。有了这些必要的修饰限制,就能表达准确严密,达到了解说明事物、剖析事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