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23473200000009

第9章 在风险中淘金:商人的投资哲学(1)

一个优秀的商人一定是一个有头脑、敢于冒险的人。敢冒最大风险的人,在人生战场上才能赚得最多的钱,在事业上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

1.财富险中求

在当今这个充满传奇的世界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商战总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各要素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在不确定的环境里,人的冒险精神是最稀有的资源。

风险源于我们不能控制特定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控制特定的事物,也就无所谓什么风险。经商赚钱好比是一种赌博,事实上,从一定意义上说,所有的人生决策也都是赌博。人生能有几次搏,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会有灿烂的明天。

张果喜出生于江西余江,在十三四岁时,才读了一年初中的张果喜便让父亲送进了余江农具修造厂当学徒,学做木匠,挣自己那碗饭吃。

张果喜头脑灵活,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一点就通,17岁那年就当上了车间主任。后来修造厂调整,张果喜带着二十多人,以1400元的资金办起了“余江工艺木雕厂”。

一次,张果喜到上海寻找商机时,看到了日本佛龛,张果喜一下子被佛龛吸引住了。因为那一只佛龛的标价在他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那只不过是一些木雕板组成的一种佛教用品,能值那么高的价,如果让自己做,那还不很快就发大财了吗?

当然,说是这么说,张果喜也不是没看到,佛龛的工艺要求非常高,只是几尺见方的那么大一块面积,由几千块雕龙画凤的雕板拼合,看起来既精致又高雅,的确算得上是上等的工艺精品了。日本的佛教很兴盛,一亿日本人中间,信佛教的占大多数,而且日本的众多佛教流派又多以居家修行为本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出家人也都呆在自己的家里开佛堂,念佛经,许多普通日本家庭内都很虔诚地供着一个佛龛,因此佛龛在日本的销量非常大。

在中国境内有能力做佛龛的也只有像木雕之乡东阳的那些技术力量强大的木雕厂,而张果喜创办的余江工艺木雕厂的那些工人只怕见都没见过这种特殊的雕刻图案。

张果喜揣摸着,这种佛龛销路那么好,如果我们厂里能做成功,以后既扩大了销路,又能打响牌子,但是也困难重重啊!

张果喜下决心,并与上海进出口公司签下了一份做50套佛龛的合同。回厂后,他自任攻关组长,亲自把好技术关口。他整天泡在车间里,有时长达20个小时。

张果喜很懂得质量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对手下工人制作的每一块雕花板都进行严格检查。有一回,他看到其中一块雕花板的质量不过关,有些粗糙马虎,就挑了出来,让众人过来,一问清楚,竟是技术较好的吴师傅做的。

张果喜更来气了,他也不管吴师傅资格老,年纪大,当即用斧头把那个做工粗糙的雕板劈成了两半,对全体职工说:“我们的厂没名气,也缺少各方面的优势,所以我要求大家做活一定要百分之百地讲究,百分之百地雕好每一块板。我们厂要生存,要打开销路,必须靠质量打天下。”

在场的职工看着张果喜那涨得通红的脸,又听了他那番话,心里都很明白,张果喜说得对,没有质量,他们余江工艺木雕厂就啥也不是了。吴师傅更觉得自己在这事上做得不好,以后就再不敢对质量放松一丝一毫。在两个星期后的全体职工技术质量评比中,吴师傅雕出来的部件被评为全厂第一名。

第一批50套佛龛就在这样的努力下完成了。因为质量过硬,运到日本后,很快就抢购一空。以后,日本方面就时常点名要余江工艺木雕厂的佛龛产品。一来一去,余江厂的名声也就在日本传开了,然后又返回国内,进出口公司的人听说余江做的佛龛在日本受欢迎,就直接向余江厂定货了。

余江厂的佛龛刚进入日本市场没几年,日本野村贸易公司奥村和夫同张果喜在南昌江西宾馆洽谈生意。快结束时,奥村突然从包里拿出6件佛龛部件图案,问道:“贵厂能不能试制出这种样品?我希望能带着样品回国去。”

精明的张果喜即刻想到,奥村第二天下午就要离开南昌返回日本,这时提出要求,肯定未与其他厂家签订合同,对方又摸不准余江厂的底细,这才投石问路,提出这一要求。他想:我决不能放过这个大好机会。但是他也有难处。因为此时到明天奥村离开仅有十几个小时,图样在南昌,余江远在一百多公里以外,如果答应下来,样品又来不及做出,那么什么也捞不到别说,可能余江厂的信誉也会受到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如推辞不干,日本公司也许会想到是余江厂的实力不行,就有可能掉转头去与别的厂家签约。

张果喜权衡利弊,当即应允下来:“这事容易,明天就送样品来。”话说出口后,他立即告别了奥村和夫,驾车飞速返回余江,当天夜里同设计人员一起,赶制样品。直到第二天中午才试制出符合图样质量要求的6件样品。然后他顾不得休息,急忙又驾车赶回南昌,终于提前一个小时将样品交到日本客商手中。

奥村和夫接到样品,简直有些不敢相信。他不禁为张果喜这个厂的工作效率所折服,也为他的一诺千金而深感敬佩。

不久,一张大额订货单就从日本寄到了余江工艺木雕厂。

毫无疑问,张果喜正是凭借自己的胆识抓住了佛龛在日本市场的缝隙,把握了转瞬即逝的机遇与财缘,将他的事业,他的人生推向了令人敬慕的境界,从而造就了中国第一个百万富翁。

很多人在创业之初,想得最多的是“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不少人裹足不前,到最后不了了之。他们怎么就不想一想:为什么不看见一万之中的“9999”,而只牢牢盯着那个“1”呢?温州人则不然,他们之所以能够赚钱,正在于他们既善于抓住机遇,又敢于果断出击。

温州人敢于冒险,不仅表现在关键时刻孤注一掷,还表现在只要能赚钱,什么地方都敢去,无论是战事正酣的伊拉克,还是内乱不断的阿富汗。

金向东与方圣平,在巴基斯坦经商已有几年。在阿富汗战火稍停之时,两人就从伊斯兰堡前往阿富汗,想在那里寻找商机。当时,阿富汗很混乱,经常有人趁乱打劫。金向东与方圣平通过关系,以每天每人相当于150元人民币的报酬,聘请了4个荷枪实弹的巴基斯坦民兵,一路护送。到达喀布尔后,塔利班的商业部、水电部等6个部的部长,先后与金向东、方圣平商谈生意。在数次接触中,他们看到这6个部的办公室使用的还是最老式的摇把电话。几个部长明确表示,非常需要他们提供的乐清低压电器,只是经济拮据没有外汇支付,希望通过以货易货的方式与他们做生意。听了他俩的报价后,部长们连连称赞中国的低压电器价格便宜,当场提出的订货单价值数百万美元。不过,在阿富汗赚钱并不一帆风顺。一次,金向东、方圣平因对准路人拍照而被塔利班士兵当场抓了起来,还扬言要严办他俩。按照塔利班的规定,在阿富汗对人拍照是不允许的。好在塔利班的水电部长闻讯后出面说明,三四个小时后他俩才顺利获释,虽是虚惊一场,但足够让人胆战心惊的了。

胆大包天的成都人王克,也是因为信奉“胆大走四方,危险出商机”的理念,才勇敢地冲出国门,把生意做到了动荡不安的柬埔寨,做到了炮火纷飞的伊拉克。

1999年,王克意识到:越是别人不去的地方,就越是蕴藏大的商机。于是,他想到了去柬埔寨做生意。虽然这招来亲朋好友的一致反对,但是王克还是抛下一句“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口头禅后,毅然走上了柬埔寨淘金之路。

当时的柬埔寨,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枪支,枪击事件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很多人听闻而退,王克却把目光锁定在生活用品的贸易上,而且生意越来越红火。有一次,在送货途中,他遇到了警察与偷车贼的枪战,一颗离他脑袋只有10厘米的子弹飞过来,差点要了他的命。尽管这次冒险让王克自己后怕了好几天,但他做生意超高的信誉度却因此出了名。后来,他发现柬埔寨的木材资源十分丰富,价格也很便宜,特别是废弃的橡胶木树枝完全可以加工成工艺木盘,而当时的中国已有了先进的木材加工技术。柬埔寨政府一直禁止外商涉足与木材有关的产业,但王克就是不信这个邪。首相洪森的夫人文拉妮是华裔,王克通过关系送给了洪夫人十来个工艺木盘。洪夫人看后,非常喜欢,洪森本人看到后,也觉得能把废弃的橡胶木树枝变成工艺木盘是件好事,于是王克的生意做成功了。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明白,过河的卒子永远没有退路,只有一往无前地冲杀才能赢得胜利;另外,他们也比别人更加明白: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胜在险中求”,“无限风光在险峰”。

人的冒险精神是最稀有的资源,胆量于经商理财尤为重要。希望每一个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多一些超人的胆略。

2.敢想敢干,胆大包天

现如今流行“胆商”的说法,认为胆商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它是继智商、情商、财商之后日益被人重视的第四种“商”。越来越多的实证表明,高智商并不一定能获得成功,智商高仅仅只是一种优势。然而,很多高智商者根本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取得应有的成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丘吉尔说过:“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首,因为这种德性保证了所有其余的德性。”这里所说的勇气,就是一个人的胆量、胆略、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力排众议、破釜沉舟的决断力。

科学实验表明,胆商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智商。一项对1064名经理人进行的能力测试发现,胆商指数的高低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参数,其次是情商,而智商在这个层面上已显得微不足道了!

如果说人生啊、事业啊、财富啊像一座座大山,那么高胆商人士就会不畏艰苦,不断攀登,把每一个困难都当成一次挑战,把每一次挑战都当成一次机遇,并最后傲立于巅峰之上!而缺乏行动力的高智商者,则只能对别人叹为观止。

在浙商群体中,除了商人的身份之外,或许,李书福还可以称为一名诗人,因为只有诗人才能像他那样理想化地去对待自己的事业。他还可以说是一个赌徒,因为只有赌徒才会像他那样痴迷。他还可以说是一个冒险家,因为只有冒险家才会像他那么不计后果。他还可以说是一个策略家,因为只有策略家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胆大包天的李书福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他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整个学生时代,李书福都是在台州度过的。李书福高中未毕业就辍学了,到照相馆做学徒。在照相馆的几个月,李书福就学会了取景、冲洗、扩印等技术,并且手法超群。

第二年,李书福就从父亲那里借了2000元钱,自己办起了照相馆,由于照相馆有特色,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所以生意异常兴隆,李书福也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李书福不为暂时的小成功所迷惑,他决定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这样他选择了电冰箱。李书福的“北极花”冰箱厂取得了成功,经济效益非常好,一年的营业额可达四五千万元。冰箱为李书福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他的事业可以起步了。可是由于国家改革的调整,李书福不得不放弃电冰箱的生产。于是李书福就把电冰箱厂无私地捐给了当地的政府。

后来,李书福成立了装潢材料厂,主要生产镁、铝曲板,年产值5亿元,利润超过5000万元,可以说这时李书福的事业才开始腾飞。就在这时,海南的房地产热引起了李书福的注意,但是这次海南的投资让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一年就损失了五六千万元,可倔强的李书福并不服输,他说:“这只是暂时的失败,我还会慢慢的发展起来的,没什么。”

李书福抓住摩托车市场疲软的时机,进军摩托车市场,开发出国产豪华型踏板摩托车,取得了成功。

有了装潢材料和摩托车带来的丰厚利润作为坚强的后盾,李书福决定进入家庭轿车领域。李书福制造轿车的想法一提出,马上招来身边所有人的反对,包括一起创业亲兄弟的坚决反对。他们无法接受李书福的提议,他们甚至认为李书福已经让成功冲昏了头脑。

李书福有自己的理由:“世界汽车工业已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只要有钱,就可买来技术和零配件,请专家,设计出好的产品。我心意已决,我负全权责任,哪怕倾家荡产,头破血流,我也要干!”

李书福到省里找到相关部门,要求生产汽车,主管官员立刻瞪大了眼睛,好像遇到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疯子”。主管官员不同意。李书福打着生产摩托车的旗号,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如果最终拿不到汽车生产权,数亿的投资都会付之东流。

为了得到轿车的生产权,李书福一次又一次的北上。在祖国的首都北京,他四处奔走呼号,可仍没得到批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判了“死刑”的李书福柳暗花明,司法部下属的一家四川小客车厂濒临倒闭,李书福经过多方的努力,终于合作成功。李书福终于拿到了小客车和面包车的生产权。

李书福的汽车终于生产出了第一辆车——“吉利豪情”。李书福把“吉利豪情”的市场价格定在了47900元,吉利豪情成了中国汽车市场上最便宜的车。

李书福又在宁波北仑投资7亿多元,征地1000亩,筹建吉利美日工业园区,这样,李书福的吉利拥有两个大型的工业园区,两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20万辆的生产能力。

正当李书福以为吉利的前途充满光明时,国家改革变动,从2001年5月起,只有那些上了公告的企业和车型才允许生产。显然吉利以后都不能生产车了。要想继续生存下去,惟一的办法就是获得生产轿车的资格。

时间推到2001年10月30日,在第六批公告中李书福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吉利6360型车,一直被当作野孩子的吉利终于有了自己的名份,成为国家汽车定点的生产基地之一。

李书福一激动,吉利的全线产品全部降价10%,其中价格最低的轿车,跌破了4万元!吉利豪情出现了排队抢购的壮观景象。然而不到4万元的车价却让过惯了舒坦日子的国企轿车巨头们头痛不已。于是,有人开了头一炮:“他李书福有什么能耐?3万元能造出什么轿车?肯定是用废铜烂铁打的。”一时天下闻檄而动,纷纷讨伐吉利车,石块纷纷砸向吉利、砸向李书福。一个大型国有汽车集团的老总,还在人民大会堂这样戏谑:“没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就别开吉利车。”这让李书福很难过。有人说他快疯了,他逢人就说自己是怎样用了3万元造出车来的,没有人信它,后来他沉默了。让市场来检验一切,各种流言才逐渐平息下来。

到了2001年底,吉利车的销售才开始火起来,豪情和美日在北京市场里可以每月卖到200多辆,全年吉利的销售量可达3万辆,这对一个民营企业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

李书福终于可以开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