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李爱珍开创和发展了至今仍为中国惟一的可生长台砷、含磷量子结构的压力控制气态源分子束外延技术(GSMBE)和GSMBE材料和器件方向。199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单板型量子级联激光器(QCL)之后,李爱珍带领课题组开拓了中远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全新领域。因为她知道,工作于中远红外波段的激光器和探测器对于国家和国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激光器可以灵敏地检测包括有毒有害气体在内的各种气体,在环境监测和医学检测以及反恐等领域都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所以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刻不容缓。1998年,李爱珍用气态源分子束外延(GSMBE)和技术,研制出亚洲首批中红外5微米和8微米亚纳米量级400层的量子级联激光器(QCL)材料,并经器件验证,发表了亚洲首篇量子级联激光器SCI论文,使中国进入了掌握此类激光器研制技术的国家行列。这也是李爱珍自己最引以为傲的事,因为在贝尔实验室挂有一张世界地图,上面用红笔标出国际上谁有量子级联激光器,除了美国和欧洲以外,地图上亚洲用红笔标注的只有中国的李爱珍小姐。这是中国的骄傲。卓以和说过,量子级联激光器的材料制造相当困难,“世界上没有几个实验室可以做到,而且这些实验室的人员大多有过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经历。李爱珍能够独立地做出来,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功劳。”
美国国家科学院是一个学术界熟悉的名字,美国是全球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全球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国家,院士荣誉是一个国家对各个领域里最有学识、最有才华和最有成就的科学家所能给予的最高礼遇。美国国家科学院评选院士,其中一条核心标准就是“在某一科研领域中长期的、源源不断地作出卓越、原创性的贡献”。李爱珍的研究水平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准。在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选举标准不会低于本土院士……在一定程度上,当选外籍院士更不容易。李爱珍在获奖致谢时是这样表示的:“成为这个顶尖群体中的一员,是我一生科研生涯的荣誉,以及与我共同奋斗的群体的荣誉。”熟悉李爱珍的同行们深知她在分子束外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李爱珍虽然在几次的国内院士评选中落选,但她始终对祖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李爱珍经常对学生讲:“任何人都会从地球上消亡,也很快会被人们忘记,但是‘中国’这两个字会永远在地球上存在下去。与国家的需要相比,自己的得失实在微不足道,国家给我们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我今天能够当上外籍院士,如果没有国家给我那么多平台、项目研究经费、科研环境等支持,没有恩师邹元燨院士不顾个人政治风险,极力举荐出身于华侨世家的我为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学习、研究分子束外延,就不会有我李爱珍的今天,对国家的恩情、对恩师的恩情我是不能忘本的。”
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研究所,只要提起李爱珍,无论同事还是学生,她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就是“拼命搞科研”。“人家是勤奋,她是拼命”,李爱珍的学生这样形容她。李爱珍曾说过:“我不是把科研看成一种职业,如果是职业,那就上班来下班走,挣一份工资。我把科研看成我生命中的绝大部分。”2008年5月,在纪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院三十周年之际,李爱珍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授予“杰出贡献教师”。2008年7月被科学中国人评选为“科学中国人2007年年度人物”。如今,李爱珍在分子束外延国际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磷化锢及相关化合物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等多个重要序列国际会议任职,为我国在这些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出重大贡献。
李爱珍的成就来源于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怀着感恩的心将科研视为自己的生命。不遗余力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着研究,为国家争取了光辉的荣耀。
7.“慈善”是一项事业
在当今慈善界,闽商可谓是独领风骚。不仅所捐善款总额冠绝全国,涌现了一批批“慈善大亨”,更勇于开拓进取,倡领中国慈善新潮流:2002年12月,晋江成立全国第一个县级慈善总会,其理事多为本土企业家,七年筹资八亿,惠民八万,被视为民间慈善机构典范。
闽商行善,心系桑梓,使慈善之花在八闽大地处处绽放。亦能抛弃地域隔阂,虽身在异国他乡,也心系故土,积极参与故乡的公益活动,行善不倦,成为“仁爱”象征。乐善好施的闽商早已把“慈善”当作一项事业。
闽商的慈善事业始于明朝。明崇祯元年(1628年),福建大旱,赤野千里,民不聊生,海商领袖郑芝龙毅然捐资,“招饥民数万,一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芟舍开垦荒土。”不仅使人民免遭旱魔荼毒,更促进宝岛开发。清代迄始,福建慈善蔚然成风,善堂善会林立,如义仓、义塾、义渡此类的民间慈善机构多由闽商独力捐资设立,并受其管理。即使是官办色彩浓厚的育婴堂、普济堂,虽由官绅出资设立,但“商捐”却是其日常经费的重要来源,商人势力强大与否往往决定当地慈善机构规模。
翻阅史料,闽商“敦亲睦族”、“捐施贫乏”的记录随处可见,甚至还涌现了一批在全国颇具声望的慈善家。如晋江商人林瑞冈,早年曾参与上海“果育堂”创办,后又捐银五千两在家乡倡办“明善堂”,使“合镇贫乏家,孤寡有月资,病有医药,死亡有棺槽,行李困乏者助,济急扶危,遂以开一郡未有之善举。”除此之外,他还多次赈济灾民,名闻京师,被朝廷授予“乐善好施”匾额,并被赏戴花翎。
近代之后,由于地狭人多,许多福建人出海谋生,历尽艰辛,创业有成,成为侨商,他们虽有千万身家、却恋爱家乡、努力回馈桑梓,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人物,像陈嘉庚、胡文虎等,使侨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在抗战的烽火岁月,许多闽商不惜毁家纾难,捐款捐物,救济难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今日闽商彪炳善界,是历史的传承与发扬。
《2010胡润闽商慈善榜》中也特别提及陈发树和曹德旺两位企业家在近两年都提出了将自己公司价值数十亿元的股份捐献给慈善事业的计划。2009年2月,曹德旺公开宣布将捐出自己所持福耀玻璃股票的60%——当时市值38亿元,成立以他父亲名字命名的“河仁慈善基金会”,以在中国范围内进行助学、救灾、救困、救急、宗教等慈善公益事业。8个月后的10月份,陈发树对外承诺捐赠当时价值83亿元的有价证券,有意效仿“盖茨基金会”的形式发起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会”。
计划成立慈善基金会的不仅有陈发树和曹德旺,2010年5月1日,正值恒安集团成立25周年之际,恒安向晋江慈善总会捐赠1亿元,设立“恒安慈善基金”;2009年10月,安踏体育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及其家族成员以每股10港元的价格配售了8000万股安踏股份,约占安踏全部已发行股本的3.2%,共套现8亿港元,其中的部分资产将被丁世忠家族用于成立慈善基金会;2007年6月,中国龙工董事局主席李新炎成立了“李新炎慈善基金会”,基金会注册资金1000万元,注入资金3000万元重点开展扶贫助学项目。与此同时,还有闽商直接担任了慈善组织的领导,如恒安集团董事长许连捷、圣农集团董事长傅光明分别担任了晋江市慈善总会和南平市慈善总会的会长。
闽商之所以积极成立基金会,是出于把慈善公益事业做得更规范、更有效益的考虑。对此,福耀集团曹德旺的儿子——曹晖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现金捐赠好比吃面包,吃了就没有了,而成立基金会好像挖一口井,水能源源不断,才能更稳健、更持久地做慈善。”事实上,闽商的善举不仅在于回报乡里,远在他乡创业生活的闽商,也同样热心投入当地的慈善公益事业。以西南重镇云南为例,据云南省福建商会秘书长吴世界介绍,早在上世纪70年代起就有福建人跋山涉水到云南经商,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云南全省范围内经商生活的福建人近30万,投资总金额达千亿元。在云南,闽商和浙商、粤商是名列前三位的重要商帮,而在公益慈善捐赠榜上,闽商则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据吴介绍,截至目前,云南省福建商会会员企业已经向云南当地慈善机构捐赠总计超过8亿元的善款,用于扶贫济困和帮助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爱是人类共同语言,是成功的真谛,是人性的无私体现。正是因为大爱,闽商才能广受欢迎与信任,在千年岁月中屹立不倒,成为国际商界的璀璨之星。虽有极少数恶徒打着慈善旗号,招摇撞骗,但最终不为闽商群体所容,身败名裂,备受唾弃。在新的历史时期,闽商不仅能秉承大爱本性,竞仿先辈,更能推陈出新,成为时代弄潮儿。相信在未来,闽商还将继续扬帆善界,为和谐社会构建、海西建设发挥更大贡献,开创中国慈善新时代。
8.桃李满天下,发展教育事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程,国家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教育,科教可以兴国。“凯旋归来”的福建商人更加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回馈桑梓,回报祖国,他们毅然的兴办起教育事业,孕育的英才遍及祖国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