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人也要知道点历史
23475800000005

第5章 勤劳务实,百折不挠(4)

苏德生说自己初中只念了两年,现在经常感到做生意时文化不够。在有些领域虽然看到了赚钱的希望,但不懂,不敢做。苏氏公司现在也在摸索引进各方面的人才,也考虑到让一些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来参与管理。企业大了,就要不断改变管理手段。公司准备在西安投资,就聘请了专业人员来作测算、分析,还准备搞电脑联网,都要请专业人员。企业目前需要升级,根据现代企业的操作规则来运营。

苏德生认为:人的欲望、追求没有满足的时候,人赚多少钱没个标准。但从他个人来说,赚了钱,就把钱投向社会,并不是追求个人享受,而是想为社会做点事情。人活一世,如果把想做的事都做了,就会觉得没有白活。他经常想到祖父当年的教诲:人一生要多做善事,做有意义的事,不管吃多少苦,也不能违背做人的根本。最起码,要在死时不能被人骂,要让子孙们知道,你这辈子没有白活,而且要让下一代知道,你这一生活得有意义。

人们常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分尊卑,就算你从事的是一份很普通很平凡的工作,只要你踏实守信,稳扎稳打,你就一定会有成功的希望!

秦和平是温州鹿城区人,现为沈阳亚泰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经理,沈阳温州商会仅有的两名女性理事之一。从外表看,秦和平身材瘦弱,是个地道的江南女子;但熟悉她的朋友都说,秦和平的性格很像北方人,豪爽、耿直。虽然是个商人,但她的朋友圈非常广,上至政府要员、下至出租车司机,朋友们都亲切地叫她“秦大姐”。

秦大姐在温州商圈里是有点儿名气的。这不仅因为她是位女商人,也因为她的直性子。一些温州商人对她的评价是:无论在生意场上,还是在生活当中,都勇于面对现实,事业中总有一股特别坚韧的劲头。

1995年,秦和平来到沈阳。当时南方人特别是温州人,在沈阳名声很不好,当地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处处为难温州商人。注册企业不让温州人当法人,只能聘用当地人担任企业法人;当地一些商人也不跟温州人合作,担心温州人中途跑掉。

刚来沈阳时,人生地不熟,一个弱女子在千里之外有着诸多不便。说起在外创业的艰苦,秦大姐直言外地温州人的团结和帮助给了她不少帮助。“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他们的信任。”秦和平说,有一次,一个北方人来买仪表,但他们公司有个员工将仪器销售价格报低了,但为了赢得诚信,他们只能按所报的低价销售。

刚到东北时没有固定的目标客户,秦和平便随时注意收集客户需求,一步步把销售网络建立起来了,客户量也不断增加。为了拓展东北市场,几年来,秦和平风尘仆仆,转辗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之间。肚子饿了就随便找家路边摊,啃两个馒头继续上路。

经过近10年的奋斗,秦大姐在沈阳一步步实现着她的人生梦想。“我们的理念是不恋家,只要有商机,就有勇气走出去。”秦大姐如是说,充分利用温州人网络资源更有利于温州轻工业的发展,先是不断地往外输出温州人,最后才会有温州产品的源源不断地输出。

目前,秦大姐已经拼下了东北仪表、仪器市场,她现在主管着东北三省的仪器销售,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努力的人终会得到回报,秦和平现在事业顺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她在沈阳不仅买了房子,还配了车子。

当我们提起汽摩配,都知道有座城市名叫温州,那里盛产汽车摩托配件,并被评为“中国汽摩配之都”。而在荆州,提起“神明汽配”,当地人也都知道,这是该市汽配行业的龙头老大,国内众多知名轿车、卡车的配件供应商。

神明汽配有限公司的厂房并不怎么起眼,旧旧的,矮矮的,但就在这不起眼的厂房里,汇聚了国内外最为先进的生产设备,从这里运出去的汽配件,年销售额接近一个亿,稳居当地汽配企业之首。这是一家很牛的汽配生产企业,一汽大众、神龙、吉利、东安、奇瑞等轿车是他的多年客户,大柴、锡柴、洛托、玉柴等卡车生产厂家称他为信得过的合作伙伴。

公司董事长郑存奎是乐清籍商人,来荆州之前,他曾是乐清一家航空制造业公司的经理,也是乐清最早投资房地产的一位房产商人。

2001年,他携巨资来到荆州涉足楼市,盖了当地最高的一座大厦,同年,成立“神明汽配有限公司”。后来,因与合伙人产生分歧,孤身一人离开拥有着1000多名员工的房产公司,另起炉灶,创办了“神明房产”,目前正在盖当地第二高的一座商住楼。

郑存奎称自己搏击商海多年,起起落落,但始终坚持着求实务实的原则,这也为他取得如今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9.独立自强,从不低头

温州人不但精明,更具备一种可贵的独立品质。温商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是做大买卖还是做小生意,都不觉得自己在人格上低人三分。这也是温商较早进入那些历来被认为低人一等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商业服务领域,从而率先致富的原因之一。

温州每年有好几万下岗职工,但下岗的温州人从来不找政府。一方面,是因为温州的市场发育较早,各种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了一部分人。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温州人自主意识强,从来就没有找政府的习惯。温州人说:“自己的事情,干嘛找政府?找市长不如找市场。”在温州人的脑子里,从来没有遇到困难就去寻求别人帮助的依赖思想,他们总是认为要想创造幸福,只有依靠自己。

“洁厕精”的发明人王麟权就是一个下岗职工。

对于下岗,王麟权没有怨言,勤奋自立的意识他自然是有的,他所愁的只是自己找不到创业的门径。有一天,他家的坐便器堵了,怎么也弄不通。心情本来有些烦躁的王麟权就和坐便器较上了劲,非要把它弄通了不可。开始时他乱捅一气,忙活半天也不起作用。王麟权便开始琢磨这坐便器的事:自己为坐便器阻塞所苦,天下有多少人没准也有同样的烦恼,若是鼓捣出个什么专门疏通坐便器堵塞的东西来,岂不是救了大家的急?

刚这么一想,王麟权立即意识到这里面的商机,于是便开始研究起来。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长期在陶瓷厂工作,天天和卫生洁具打交道,有过接触化学试剂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激励着他锲而不舍。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研制出了专门用于便池除垢、下水道疏通的化学制剂“洁厕精”与“塞通”两种产品。

“洁厕精”和“塞通”研制成功后,王麟权一边挂出公司的牌子加紧生产,一边申报专利保护。由于产品对路,需求甚大,自然也就销路大开。而当时还没有其他厂家生产同类产品,王麟权的产品迅速行销国内市场,尽管公司规模一再扩大,有时还是供不应求,订单堆满抽屉,都来不及生产。自强自立的精神使王麟权最终成为温州商界巨子。

不等、不靠、不要,立足于自身的努力,坚信创业是一种仰赖于个人奋斗的行为——作为创业个体的温商就是这么做的。也正因为从不依附于别人,立足于个人创业,温州商人才有着一种似乎是天生的自由的心境、自由的意志、自由的精神,这种素质正是创业所必备的。

温州青年尚虎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小兄妹三个,父亲多病,家中重担压在柔弱的母亲身上。为此小尚虎很小就懂得了要自立自强,靠自己双手来养活自己的道理。1997年,尚虎高考落榜,他考虑到家中的生活艰难,没有听从父亲去学校复读的意见,而是随在北京某酒店当保安的表哥来到了北京。可是他发现,像他这样没文凭、没技术的外来打工者在北京找工作是很难的。但他并不想就这样灰溜溜地离开北京。于是,他就到处寻找财路。这一天,他看到一位老人把一盆花扔进了垃圾桶里。“好好的花为什么扔掉呢?”他走过去问。老人无奈地说:“养久了,花盆中的泥土越来越少,只能扔啊!”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尚虎一想,既然城里人养花缺少泥土,那何不从自己居住的郊区给他们弄些泥土来卖呢?也许,这样也能赚到钱!于是他试探着说:“您这花扔了多可惜,我住的地方有泥土,我给你送点泥土来。”老人听了很欣喜,忙说:“真的?”

第二天早上,那位老人果然在原处等尚虎。见他真带去了泥土,连声道谢,并且付给了他15块钱。

北京的泥土竟这样值钱!尚虎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于是,每天一大早他就装上一大袋泥土,到大街上或居民小区叫卖。但几天以后,他失望了:根本没有一个买主。他想了好几天,终于弄懂了一件事:只有养花的人才会买泥土,而他们一般都把花放在阳台上,如果先在楼下观察谁家的阳台上摆了花,再向这户人家推销泥土,不就省劲了吗?有了这个主意,他又提着泥土出发了。

这招也并没有改变现状,他奔波了整整一天,只卖了四块钱。此外,许多小区的保安见他穿着破旧,而且四处张望,总不等他把话说完,就将他驱赶出来。

那一晚,他久久无法入睡。他终于明白,不管卖什么,让人家接受自己才是最关键的。于是,他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买了一个旧手机,还印了一盒名片。他心想:喜欢养花的人多半也会志趣相投、互相来往,只要认识一小部分养花的人,就可以通过他们去认识另外的一大部分人。这一招还真管用,不到半个月,他每天至少要接十几个业务。一天下来,就有几十元钱进账。

然而,这样的日子过了两个多月,他接到的业务慢慢地少了。他百思不得其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此,他特意询问了一个以前买过他泥土的老人。老人说:“小伙子,你卖给我们的泥土里没有什么养分,时间一长,花就又枯了。你说大家还会买吗?”他这才明白泥土里还有学问呢。

知道了问题的所在后,他立刻就去书店买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学习。他这才知道,原来花盆里的土是要加一定比例的肥料的。看了好几天,他慢慢摸索出用肥的门道了。之后,他特地买了一些包装纸将泥土包装好,注明“高肥花盆土”的字样,然后再去兜售。这样一来,他所卖泥土的价格相对于以前提高了几倍,买泥土的人却比以前多了很多。到了月底,除去肥料、生活费等一切开支,他净赚了3000多块钱。

3个月后,尚虎接到的订单又多了起来,有时候一天能挣500多元。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和稳住顾客,他就租了一间民房作为自己卖泥土的基地,并在泥土的配方上下足了功夫。他先后推出了甲类、甲类A级花盆土等多种品种,分别标明富含钾、磷、氮等元素,适用于种植月季、菊花等不同的花卉。他还聘请了一位农科院的技师做顾问,为养花人解决实际问题。后来,办起了自己经营“花盆土”的公司,将泥土推销到了京城各处,总资产竟然超过1000万元。

正是凭着一种独立自强、敢于创业的精神,才使许多像王麟权、尚虎这样一度挣扎在贫困之中的人们,找到了自己的生财之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面对贫困,温商从来不会灰心丧气,放弃努力,而是积极地想方设法行动起来,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那些胸无斗志,怕苦畏难的人,受穷是必然的。一个充满着强烈求富欲的人必须明白这一点,贫穷与富裕都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固定不变的。

穷不可怕,穷就要思变,就要竭尽全力去改变贫穷的状况。这里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去创富,去不懈追求。

只要永远保持一种不安于现状的心,即使面对贫困的处境,凭借自己的能力,努力去做,也能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勤劳吃苦的温商有许多是靠“一身薄技”,诸如补鞋、裁缝。温州一位普通的城镇妇女就是凭借一手做菜的“绝活”走出了贫困。

陈兰是一位普通的温州家庭妇女,她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仅靠老实的丈夫在一家工厂做工,所得工资并不丰厚,一家4口的生活甚是拮据。陈兰决定自己动手,改善目前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一个偶然的机会撞上门来。这天傍晚,丈夫邀了几位朋友,说是到家里来玩玩,陈兰便去准备晚餐。其实,朋友来玩是丈夫虚晃一枪,请朋友品尝陈兰做的菜肴才是真。陈兰有一手很好的烹饪技术,但这么匆忙,丈夫事先又没交代,有朋友来吃饭,也没做什么准备,陈兰只好随便做了几道家常菜。但就是这几道家常菜,令丈夫的朋友吃得赞不绝口。有个朋友心直口快,对陈兰说:“你的烹饪技术最低都可拿个二级厨师职称,开家餐馆,顾客一定会很多。”

另一个朋友也附和说:“我走南闯北,跑东窜西,吃到这么好口味的菜并不多。”陈兰听了朋友们的夸奖,心里自然高兴。但她觉得马上就去开家餐馆,从自己的技术方面考虑,条件是具备了,而要租铺面,添设备,资金就一时难于解决。想到开餐馆的这两个条件,她认为时机还未成熟。这时,她看到朋友们酒兴正浓,便想去做一些点心送上桌再给朋友助酒兴,于是又下厨房去了。

不久,当陈兰再端着点心上桌,朋友们先闻着香味,再品尝到味道,又是一阵叫好。于是又有朋友说,你开家食品店,就卖这种点心,保证能赚。陈兰说:“我是想开个食品店卖点心,就在家里做,只要早晨在门口租个摊位就行了。”

这样,陈兰便每天早晨出摊卖起自制的点心了。她规定,一次做10斤面粉。由于她做出的点心色香味俱全,早上摆出去,采取薄利出卖,很快就卖完了。到后来,一些顾客熟了,来迟了见没有了点心,还会到她家里来寻找,往往把留下给自家人吃的点心都一起拿走。有的顾客要她多做一些。陈兰不多做,说是留下一些市场余额,创造第二天快卖的机会。

陈兰卖点心,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所赚的钱比丈夫的工资要高出3倍多。陈兰觉得,卖这种点心虽然赚钱,但仅仅只能帮助一些人解决早餐的问题,若是作为一种商品向社会行销,没有品牌的名分,这就有困难了。于是,她开始琢磨创办起自己的点心专卖店,取名就叫“兰心糕点屋”。

从此陈兰走上了致富之路。

贫困有时像一顶帽子,压得人抬不起头,透不过气。但是成功的商人却不畏惧贫困,他们总是将贫困视为一种激发自己改变现状,努力寻求赚钱机遇的外在因素,于是他们能从贫困中奋起,从贫困中创富。因为要强自尊的商人不想因贫困被自己的乡亲们视为懒惰、无能,他们觉得那是一种羞辱,只有铆足了劲由贫困走向富有,才能成为大家崇拜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