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南怀瑾先生认为从政或做人,都要以这两句话做根据,随时随地要有深虑远见,不要短视,否则很快就会有忧患到来。小而言之,个人是如此,大而言之,国家也是如此。
在这句话里有两个重要的词,“远虑”和“近忧”。“远虑”就是长远的考虑,任何事物和活动的发展都有连贯性,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影响到其他环节。因此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必须有一个长远的打算。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然而在事情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取得一步的成功之后,就会陶醉于其中,而看不到前方所隐藏的危机,最终导致失败。这就和下棋是一样的,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走每一步棋都不仅要考虑能否开拓眼前的局势,还要考虑是否对将来的局势有影响。这就是高手下棋时的“走一步看十步”,要不然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近忧”就是眼前的危机。前面已经讲过,事物的发展具有连贯性,前后都是互相影响的。如果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只考虑是否会对眼前有好处,而不去考虑是否会对将来有影响,那么这件事情就有可能不符合整体活动的需要,甚至是偏离轨道的,这就有可能会给自己招来祸患。比如说一个护林工人,突然想抽烟,这本来是个人的需求,但是明显不是护林工作的需要,甚至还是应当避免的行为。如果他把烟头随手一扔,引起一场火灾,“近忧”就出现了。
远见卓识是成功必备的要素,一个有远见的人所进行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目标进行的,他每走一步会抬头望一眼是否正笔直地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进。这就像插秧一样,想要插得直,就必须不时地抬头望上一眼。
实现目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是按部就班进行,恐怕要很长时间,有时候出奇制胜才能更简单地完成既定的任务。然而出奇制胜必须要有远见卓识,否则提出来的方案很有可能会毁掉整个大局。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会从长远的需求出发,走一些别人想不到的路,结果却能出奇制胜,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一个懂得从长远考虑的人,既要能够见微知着,因势利导,未雨绸缪,引导事物向着有利于自己不断发展壮大的方向发展,又要防微杜渐,防患未然,以免不利因素发生连锁反应,导致局面无法收拾,全局毁于一旦。
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国力越来越强盛,慑服了周边的国家,诸侯们都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只有强大的楚国依然不奉号令。齐桓公准备讨伐楚国,齐国的大将们纷纷请战,只有宰相管仲反对。他认为齐国连年征战,已经疲惫不堪,不宜再长途远征。
管仲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好办法,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楚国衰败。管仲派人日夜抢铸铜币,等到差不多的时候,他派了数百名商人前去楚国收购鹿。楚国盛产鹿,鹿的价格很便宜,两枚铜币就可买到一头鹿。管仲派去的商人一面在楚国扬言说“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购买”,一面花大价钱买鹿,开始三枚铜币一头,后加价到五枚铜币一头。楚国人见鹿这么值钱,纷纷跑到山里猎鹿。就这样,一个月后,楚国的鹿的价钱已经涨到了四十枚铜币一头。高昂的利润吸引了楚国上上下下的人,农民不再耕田,士兵不再操练,都忙着猎鹿去了。
一年之后,楚国的铜币堆积成山,但田地荒芜,粮食断绝。这个时候,管仲又向其他诸侯国下令,不准他们与楚国通商。这一来,楚国的铜币都成了摆设,买不到任何粮食。楚国闹起了饥荒,人们纷纷逃难。同时楚国军队散乱,马不能行。这个时候,管仲集合八路诸侯进兵楚国,楚成王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只得向齐国求和,并保证尊奉齐国的号令。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买鹿之谋”。
管仲与楚成王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围绕着目标前进的,而楚成王完全看不出管仲的用意,任由楚国照着管仲的意图发展下去,结果大败亏输。
未雨绸缪是人生的智慧,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没有远见的人,不能预测“雨”是否会来临,因此不会作好准备,或者时时作准备,这两者对人生的发展都是没有好处的,一种会让自己时时处在危急中,一种会阻挡自己前行的脚步。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推测“雨”来临的大致时间,作出适当的安排,使得自己能从容应对。
人生路上时时有陷阱,我们稍不小心就会陷进去,因此,我们在赶路是时候,一定要注意脚下是否有陷阱。在注意脚下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抬头看看前面,否则,当我们为避过一个陷阱而高兴的时候,可能会踏入另一个陷阱。
放眼长远,莫重眼前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周易·系辞上》
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在讲哲学问题,我们人类认为的吉凶,好的或坏的,以哲学来说,没有绝对的,而是根据人类本身利害的需要来划分的;我们得到,便觉得是吉,失去便觉得凶,但这并非绝对。譬如说得病,这个得就不是吉,而且人生得意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失意也不一定是坏事。
人们总是希望拥有,所以才会得之则喜,失之则忧,烦恼的根源多来源于此。然而从长远来看,得与失总是在互相转换,现在得到,将来就可能失去,现在失去,将来就可能得到。因此,我们在追求得到的过程中,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长远地打算,权衡比较,该舍弃眼前的利益时要果断舍弃。苏格拉底让学生挑选最大的麦穗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然而,如果我们看到前面有更大的“麦穗”存在,就应该果断丢掉手里的,以便取得更大的那一穗。
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眼前利益就是那障目的一叶,它让人们失去理智的判断能力,结果大多既丢了西瓜,又丢了芝麻。眼前利益之所以具有那么大的诱惑力,是因为眼前利益是具体可知的,随时可以抓到手里的,这种摆在眼前的诱惑让很多人难以把持。只有那些眼光独到的人才能看到眼前利益背后的祸害,才能克制自己。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上有很多人因为贪图眼前利益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旁边有两个小国家,虞国和虢国。晋国为了扩大地盘,一直想要灭掉这两个国家。有一回,晋国进攻虢国,需要借道虞国。晋国大夫旬息知道虞国国君是一个贪财的人,于是向晋献公献计,用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之类作为借道的交换条件,虞国国君必然会答应。
果然,目光短浅的虞国国君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爽快地答应了借道的要求。结果晋国消灭虢国之后,回军的路上就顺便把虞国也灭掉了。
眼前利益虽然很诱人,但是有时是烫手的山芋,一个不小心,就会伤到自己。因此,面对利益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权衡利弊之后,再作决定。我们要搞清楚拿了眼前的利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要知道色彩越鲜艳的蘑菇,毒性可能越大,吃得越多,对自己越没有好处。如果得到眼前利益之后,会失掉长远利益,一定要果断放弃,不能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
宓子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担任鲁国单父这个地方的地方官。有一年齐国攻打鲁国,而单父首当其冲,是齐国进军的必经之路。这个时候正好是粮食成熟的季节,于是有人向宓子建议:“齐军马上就要打过来了,地里的麦子刚熟,还没有收,不如让大家任意收割吧。这样老百姓可以增加些粮食,总比留给齐军要好。”
但是宓子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没过多久,齐国的军队就打了过来,把麦子全部抢走了。鲁国执政的季孙氏对宓子非常不满,派人前来斥责他。宓子答道:“今年没有收到麦子,明年还可以再种,但是,如果让那些没有耕种的人不劳而获的话,他们就会盼望齐国的军队打来。单父一地的粮食被抢走并不影响大局,如果老百姓存了侥幸心理,那么世风就会败坏,这样的祸患,几代人也无法根除,这才是最大的危险。”
想要不被眼前利益迷惑,就要记住,轻易得到的,往往也会很容易失去,在失去的同时,还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培养高明的眼光是拒绝眼前利益最好的办法。一个人只有眼界高明,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眼前利益背后的真相,这样才不至于受眼前利益所累,而破坏全局。
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这一点。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长,而成功就在遥远的远方,只有沿着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前进才能撷取成功。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命运不仅会给我们安排很多困难和障碍,还会给我们安排更多的诱惑。这些诱惑会让人们裹足不前,甚至向着与成功相反的方向行进。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学会坚守。学会判断,才能鉴别那些诱惑自己的利益是否应该接受;学会坚守,才能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
认识透彻方可行动
不知常,妄作凶。
——《道德经》
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大都习惯于胡思乱想或是异想天开,容易轻举妄动。他们一旦轻举妄动,往往就招来灾殃了。
南怀瑾先生认为我们生命的本源,不生不灭,对这不生不灭的本源,要把握得住,认识得透彻。“不知常,妄作凶”,醉生梦死,盲目人生,那是没有好结果的。
“妄作凶”是很有道理的,所谓“妄作”说白了就是鲁莽的意思。做任何事情都不加思考,想起来就做,这样很有可能会做错事。凡事有因必有果,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再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动。
《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就是要我们做事谨慎。那么我们做事应该怎样谨慎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来判断,一定要依据客观事实来确定自己的行为。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不成,被董卓通缉,幸被陈宫所救,两人结伴出逃。这一天逃到了曹操父亲的旧友吕伯奢家,吕伯奢对他们热情招待,让两人休息,自己出去买酒。两人休息的时候,听到隔壁的房间有人在磨刀。已经是惊弓之鸟的二人怀疑是吕伯奢要杀他们请功,于是把吕伯奢一家八口都杀死了。杀完之后才发现房间里有一头猪被捆在那里,原来吕伯奢的家人磨刀是要杀猪招待他们。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有的时候,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因此,我们在采取行动之前,一定要多动脑子思考一下事情是否合情合理。很多时候,我们见到的事情并不符合情理,但只因是我们亲眼所见,因此就不加思考,妄下决断,最终铸成大错。所以,思考很多时候比眼睛更有用。
古时候有一个年轻人出门做生意,把漂亮的妻子留在了家里。他嘱咐妻子一定要等他回来,然后就义无反顾地出去了。年轻人在外面吃尽了苦头,但是一想到妻子正在翘首等待自己回家,就又有了劲头。经过了二十年的打拼,他终于事业有成。然而当他回家的时候居然看到妻子正抱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小伙子。这一下他气得要死,恨不得杀了这一对狗男女。但是在外面闯荡的经历使他明白,凡事不能看表面,于是他决定观察一个晚上。第二天他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个小伙子是自己的儿子。笑逐颜开的他和妻子儿子团聚到了一起。
我们看到的事情都只是表面现象,必须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不会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而做出错事。同样,人们在很多情况下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很多人就是在冲动之下做出了遗憾终身的事。
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多思考,事情的发生和发展都涉及很多问题,理清其中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拨开云雾见月明”,我们必须学会通过现象剖析整个事件,理清事情发展的脉络,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尤其是在很多大事上更要如此,如果对事情没有透彻的认识,就鲁莽地作出决定,那么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赤壁之战后,曹操率军败退回北方。就在东吴忙着追击曹操的时候,刘备的人马已经占领了荆州。这让孙权非常恼火,自己千辛万苦打败了曹操,却让刘备占了便宜,于是派鲁肃前去讨要荆州。刘备抬出了原荆州之主刘表的儿子刘琦,说自己只是替他掌管,这让鲁肃无话可说。没过多久,刘琦去世,东吴再次遣人讨要荆州,且大都督周瑜调兵遣将要夺回荆州,但是刘备以无立身之地为由,向东吴借荆州。东吴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借口,但是也不能强要,否则两家必然要交战。
鲁肃为孙权分析了局势。他认为,刘备虽弱,但是也有几万人马,即使东吴能够把荆州拿下,也要损兵折将,元气大伤。最重要的是雄踞北方的曹操还在虎视眈眈,无时无刻不想报赤壁之战的大仇。若是孙刘两家交恶,曹操必然兴兵来犯,那个时候恐怕难以抵挡。因此孙刘联盟不能破,只能答应刘备借荆州的要求。
鲁肃看清楚了天下大势,围绕荆州事件展开了深刻的分析,这使得东吴作出了理智而正确的决定。
任何事情都有其多面性,并且与很多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大局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不慎重对待每一件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我们都要围绕它进行分析,将所有可能牵扯到的事情都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下一步自己应该怎么办。自古就有“智胜于力”的说法,能够透彻地认识事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比之横冲直撞的确要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