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
23476100000027

第27章 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1)

“德”是为人处世之根本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孔子说:“治理国家以德行教化,就像北极星处在中央位置,其他星辰都会环绕它。”

南怀瑾先生认为,“为政以德”,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譬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风,以道德感化,你本身不用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辰,都会跟着你的方向动。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之所以推崇德政思想,就是因为当时社会变乱频仍,大家热衷于权力斗争,社会秩序很乱,文化衰败,孔子面对动乱,非常担忧,因此他说为政,权力是没有用的,唯“德”而已。

南怀瑾先生进一步阐释了“德政”思想。他说,孔子为什么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人?第一,有道德思想,没有德业的成果,只能说他有道,不见得有德;有道德的思想,又有德业的成果,道与德配合,才叫“道德”。历史上,道家、儒家都提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因为那时谈到“为政”,讲究“德”字,到春秋战国以后,只讲事功,即所谓“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霸之不同在于此。那些等而下之的,连霸业都谈不上,连事功都没有的,就光是拿偷鸡摸狗的手段窃国而已了。

从南怀瑾先生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唯有以“德”为中心的人,所开创的事业才是最高层次的。“德”是为人处世之根本。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身的修养是完成一系列人生活动的基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发端于社会的道德规范,当我们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到自身的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我国历代名家都曾经提出过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标准,形成了一套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严密的理论体系。

在我国上演了几千年的权力争夺,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各种势力一直在强调“得人心者得天下”。如何才能赢得人心,靠的就是自身的道德修养。当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言谈举止就会具有一种吸引力,使众人依附。在世袭制以前,选择领导者的时候都是选择德行最高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被众人认可。

道德的力量在三国时期的刘备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人们依然没有把道德抛诸脑后。有德之人依然具有难以言传的人格魅力。刘备是虽有大志,却无大才的人。他一个织席贩履之人想要在群雄割据的年代占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但是刘备找准了方向,他将道德作为资本,招揽人才,为己所用。因而刘备将自己扮成一个仁义道德之士,四处活动,先后招揽了关、张、赵三员猛将,又招揽了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再后来黄忠、马超等人无不是因他的道德感召力而投到他的麾下的。刘备也依靠这些文臣武将,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了蜀汉政权。

然而当一个王朝的国君道德沦丧,败坏纲常,倒行逆施,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时候,这个王朝也就离覆灭不远了。没有道德的人会使人人对他敬而远之,成为一个众叛亲离的独夫。当年商纣王不修德行,三纲尽丧,五常尽失,残害忠良,荼毒百姓,结果搞得天怒人怨。周武王兴仁义之师,以有道伐无道,以有德代无德,八百诸侯纷纷响应,天下百姓尽皆追随,最终在牧野之战,商军纷纷倒戈,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靠暴力手段征服四方的人,虽然一样可以让众人拜服,然而这种拜服不是发自内心的。人们只是在表面上拜服,内心却对这种人恨之入骨,只要有机会,就会起来反抗。然而有德之人却能够让人真心拜服,愿意为他做事。

社会道德规范是约束大多数人行为的。然而当这种约束力小于人的私欲的时候,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就会表现出来。为了弥补道德规范的不足,遏制人们的不良行为,出现了以强制力为主的法律。然而法律毕竟是以外在的强制力压制人们的各种不良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根除人们心中的恶念。只有加强道德修养,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信仰,才能彻底根除人们的各种贪婪的欲望,消除人们的不良行为。由此可以说明,一切外在的力量都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只有发自内心的“德”才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想要身后留名,必须身前立德

象传: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周易·蒙卦》

蒙卦的卦象是山下有泉,山下的泉水流出来了,是那样的果断,毫不犹豫,毫不停息,真是昼夜不舍、奔流不息啊,这样才能流入大江大河,并最终成为浩瀚大海中永不干涸的一分子。君子应该效法这一精神,果断地行动,勇敢地前进,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人格,实现人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在社会的大天地中显示自己的生命创造力,成就一番事业。

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第二十二章中指出,所谓“果行”就是行为要有好的成果,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读书人经常说“救国救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只讲理论不行,要问有没有做,有没有事功,没有则不算果行。“果行”的结果就是育德、教育、养育。对于人,对于万物,要施给,养育得到成果。上古时“德者得也”,德字的意思也是好的成果。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大概都存着流芳百世的愿望,然而大多数的人在岁月的打磨之下,终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才能名垂千古。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生前立德,我们之所以这么长久地怀念、尊崇他们,就是因为他们的德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积累功德,而这些功德就是他们青史留名的保证。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有诗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能够长存的只有精神。文天祥力抗元军,最终为国捐躯,虽寿不过五十,但他的一片丹心却流传千古,永垂不朽。人的精神之所以能够长存,是因为它是刻印在人们的心里的,经过一代代地传递,永久地存在下去。那些生前不立德,却想通过其他办法长存不朽的人,即使能够为人们所知,留下的也是万年臭名,遗祸子孙。

秦桧随徽、钦二宗被俘之后,就投降了金国。南归之后,耍尽阴谋手段窃取了南宋的丞相位置。当时南宋正在与金国作战,着名抗金将领岳飞等人在前线将金军打得节节败退,而秦桧却在后方谋划与金国议和。在秦桧的一力撺掇之下,南宋与金国达成了屈辱的求和协议。

为了阻止岳飞继续进攻金国,他怂恿宋高宗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临安,同时找人状告岳飞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将岳飞害死。

秦桧虽然权倾一时,但是终究难免一死。天下之人,在纪念岳飞的同时,都在憎恨秦桧。明朝时期,人们在岳飞墓前,铸造了秦桧等人的跪像,让他们永远跪在岳飞墓前。

那些生前不立德的人,即使能够风光一世,也不可能留美名于后世。在历史的悠悠岁月里,有多少生前没有闻达于诸侯,死后却为人们所敬重的人啊!这些人活着的时候虽然不能享受到丰富的物质,死后却能得到万民的敬仰。以卑鄙险恶的行径换取一时的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做法是最愚蠢的行为。

德行是通过做事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口头上说说就有的。儒家讲济世救民,这也是我国古代大多数有德之人所做的事情。那些以天下为己任,背负拯救万民理想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留给后世人的就是关于德行的思考。南怀瑾先生讲“德”是“行”的结果意思就是立德就是要做事,做出有利于天下的事情来,自然就是有德之人。

清朝道光年间的林则徐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涌现出的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一生最大的功德就是“虎门销烟”。就凭这一点,他就值得人们尊敬。

道光年间,吸食鸦片成了一种风气,到处都是烟馆。吸食鸦片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引起了很多士大夫的注意。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也曾经上书道光帝,请求全面禁烟。不等道光帝批复,林则徐就在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内开始禁烟,并不断上书道光帝,力陈吸食鸦片的害处:“法当从严,若犹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帝终于意识到吸食鸦片的危害,下定决心禁烟。

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督办禁烟事宜。林则徐到达广东后,立即统计所有烟馆,并谕令那些外国鸦片贩子限期交出鸦片,并永远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经过林则徐的严查督办,共收缴鸦片近两万箱,二百三十多万斤,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二十二日起,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