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饶人处且饶人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论语·子张》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询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如果我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南怀瑾先生推崇子张的见解,他认为做人就应该如此,对于不及我们的人,不必讨厌他,要同情他,能够帮助的就尽量帮助,即使不能帮助也要能包容他。
我们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总有品行的高下,对于那些大贤者,我们尊重敬仰;对于那些有缺陷的人,我们也不应该排斥。有容人之量,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缺陷,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能够大度包容,必然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做人大度是一种豁达的风范,也许只有拥有大度的胸怀,才能直面自己的人生。我们“饶恕”别人,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从而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有一次,他的一匹爱马跑到了岐山脚下。村民们并不知道这就是国君的爱马,便把它杀了,全村人都来吃马肉。官差到处搜寻发现后,便把老百姓都抓了起来,准备严惩。秦穆公却说:“一个真正的君子绝不会为一匹马去杀人的。”他不但原谅了村民,还送好酒给他们喝,说:“吃好的马肉,必须喝上等的酒。”村民们都很感激他。后来,秦晋两国韩原大战,秦穆公差点当了俘虏。正在危难之际,那些受过恩惠的村民自动组成敢死队,为秦穆公解了围。秦穆公失去一匹心爱的马,得到的却是人民的拥戴。
一般身居高位者总是习惯于颐指气使,很容易忘记包容别人,结果为了一些小事闹得天翻地覆。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旁人发生摩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与其撕破脸皮,闹得人仰马翻,自己心里也不痛快,不如退让一步,大度包容,用包容之心化解矛盾,消释前嫌。
在安徽桐城有一个着名的六尺巷。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文华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因祖宅问题发生了矛盾。两家的宅子都年代久远,难以厘清到底谁是谁非,两家人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服谁。由于涉及重臣,当地官府也不愿沾惹,结果事情越闹越大。
张家人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在京城的张英,想让他出面摆平这件事情。张英接到书信后,写了回信,信中写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接到书信后,就将墙拆让了三尺。邻居见到张家如此大度,心中有愧,也主动退让了三尺。就这样在两家之间形成了着名的六尺巷。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各种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想要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时,不妨多想一想。一旦我们硬碰硬地去解决问题,仇恨的种子就会扎根在心里,会毁了我们的生活。与其硬碰硬使双方都受到伤害,不如我们主动退让。这样就像一个铁锤砸到棉花上一样无声无息,矛盾就可顺利化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一种宽恕,也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我们在这纷扰的世界里,要活得潇洒,就必须学会宽容。宽容,将使我们活得更加轻松,更加有意义。
能包容才能成大事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卦》
《周易》晦涩难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南怀瑾先生用自己的思想解释了这句话。他认为要懂得坤卦这个符号是大地的代表,做人要效法大地,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要效法大地之厚,尤其当领袖的人要包容,要能担当,别人的痛苦也要能承担起来。“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最高的学问。
容人就是一门做人的艺术,宽容是一种了不起的行为。古语有“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治国之道,在于猛宽得中”的宽容之说,古人就以此作为治国之道。纵观历史,但凡成就大事者都有容人之量。成就大事,必然要一路披荆斩棘,“过五关斩六将”才有可能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会遇到多少大风大浪,若是没有容人之量,导致身边的人离心离德,怎么可能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春秋时期,楚庄王在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庄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自己的爱妃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一位官员斗胆调戏了楚庄王的爱妃,拉扯中,妃子情急之下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并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务要与诸位尽欢而散。现在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
席散回宫,爱妃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杀风景?”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绝缨宴”。
七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下。
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唐狡表示不要赏赐,坦承当年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当年不究之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成就大事,对于别人犯下的错误就应该能够包容。一个斤斤计较、毫无雅量的人怎么能够让众人真心相随呢?帮助无容人之量的人做事,始终都要战战兢兢,深恐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世上没有人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与这样的人共事。纵观历史,那些成就霸业的人,哪一个不是海量汪涵: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若是没有容人之量,将管仲杀死,就不会有他后来的霸业;唐太宗若不是有容人之量,就不会有“贞观之治”的盛世,更不会赢得“天可汗”的称号。
多一些包容之心,少一些睚眦必报,是一个成功之人必备的修养与品德。即使身居高位,也不可经常对下属大声斥责。人都是有尊严的,当你的颐指气使伤害了别人的尊严的时候,就在别人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样一来,围绕在你身边的就是一颗又一颗的定时炸弹,只要有机会,随时都有可能将你炸得粉身碎骨。
战国时,齐国有个叫夷射的大臣,经常为齐王出谋划策整治别人,被齐王视为近臣。一次齐王宴请他,由于不胜酒力,他便到宫门后吹吹风。守门人曾经坐过牢,是个无聊之人,欲向夷射讨杯酒吃,夷射对他很鄙夷,便大声斥责,叫他滚到一边去,说他不过是个囚犯,不配向他自己酒吃。守门人想分辩时,夷射已转身离去。从此这个守门人对夷射十分愤恨。这时因天下雨,宫门前刚好积了一摊水,状如便溺之物,守门人便萌生报复心理。正巧,次日清晨齐王出宫,看见门前那摊不雅的水迹心生不悦,问守门人是谁放肆,在宫门前便溺。守门人故作惶恐道:“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昨晚看到大臣夷射曾经站在这里一段时间。”齐王果然以欺君之罪,赐夷射死。
待人刻薄是取祸之道,不能包容别人,只会四处树敌,导致自己危机四伏,随时都可能有祸患降临到自己头上。只有用包容之心,原谅别人的错误,才能为自己赢得和谐圆融的人际关系,为成就事业奠定基础。
“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要给人动辄得咎的感觉,这样只会使自己孤军奋战,很难取得成功。要做一个“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人,使自己置身于一个和谐的环境中,为成功赢得良好的人脉资源。
善纳雅言,兼听则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
施惠于民和治理国家,能够顺其自然、不事造作吗?洞察宇宙的巨大变化,神妙莫测的天机,能够安守宁静、顺服天道吗?大智大慧通玄彻悟,能够保持平常心而忘形无知吗?使天下万物生长壮大,滋生了它而不去占有它,施了德行而不以之居功,引导着天下万物的自然发展而并不要主宰的地位,这才叫深远玄妙的德行。
这一段话晦涩难懂,用南怀瑾先生的话来解释就比较清楚了。南怀瑾先生认为,这一段话意在说明即使是天纵睿智的人,也决不轻用自己的智慧来处理天下大事,而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然后有所取裁。所谓知者恰如不知者,才能领导各方,完成大业。这里所说的“知不知”,与作为老子思想学术中心的“为无为”是同一道理。真能用世而成不朽功业的人,都是能善于运用众智而成其大智的人。
古来成就大事者不一定就有超世之才,但必然是善纳雅言的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再高,总是会有所疏漏,只有集思广益,多听别人的意见才能作出最正确的判断。
“兼听则明”,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其多面性,我们不一定能很全面地考虑到所有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倾听他人的意见。无论他人的意见是否合适,我们都要耐心地听下去,集思广益总是有好处的。最终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意见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最正确的结论。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朝代更迭、群雄争霸的戏码不断上演,那些最终成就千古霸业者都从善如流,那些称雄一时、最终消亡的人必定是刚愎自用者,更不用提那些亡国之君。善纳雅言可以使自己改过迁善,万民影从;不听逆耳忠言者,最终众叛亲离。
出身世家、英雄盖世的项羽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而地痞出身的刘邦,不学无术却最终成就帝业,开创大汉天下。这其中的奥秘就是刘邦善纳雅言,而项羽刚愎自用。
刘邦本身没有太大的能力,但是他手下谋士成群,而刘邦对这些人言听计从。刘邦大军攻入咸阳之后,进入皇宫,看到了数不尽的财宝、酒肉和女人。出身寒微的刘邦看到这些东西,立刻眼睛发亮,一连几天留宿在宫中。眼看刘邦的志向就要被磨尽的时候,张良出来劝阻,让他离开皇宫,并且主动退出咸阳,将咸阳让给项羽。张良认为,项羽几十万大军,刘邦只有十万,如果此时称王自立,势必会惹得项羽来攻,到时候恐怕会全军覆没;只有向项羽示弱,才可能赢得时间,壮大自己。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立刻撤出咸阳,逃脱项羽的掌控。四年之后,又按照张良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卷土重来,最终击败了项羽。
项羽勇冠三军,破釜沉舟一举击垮秦朝军队,攻入咸阳,自称西楚霸王。项羽手下有一个谋士范增看出刘邦其志不小,劝项羽将刘邦除去,以绝后患。然而在“鸿门宴”上项羽其志不坚,最终让刘邦逃脱,气得范增大呼“竖子不足与谋”。项羽大军开进咸阳后,大肆抢夺三个月后,项羽打算离开咸阳,回归故土。当时有人建议项羽定都咸阳,但是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建议者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到后,立刻抓到那人,把他杀了。
“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会刺痛我们神经的意见不一定对我们不利,那些阿谀奉承的甜言蜜语也不一定就对我们有利。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意见,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要因为言语激烈而怒火中烧,不听劝谏,也不要因为言语动听而飘飘欲仙,肆意而为。善纳雅言是一种极高的修养,因为很多人会受到情绪的左右而做不到这一点。就连一向以善纳谏言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多次被魏征激烈的言语激怒,想要杀了他。因此,我们要努力在这方面训练自己,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在倾听别人的意见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正确地判断别人的意见是否正确。
刘备的成功要归功于手下的文臣武将。刘备自知能力有限,因此从来不擅作主张,每次遇到大事都会召集手下的人来商议。刘备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正是他成功的保证。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刘备一步一步地完成了自己的事业。然而,他最后的失败偏偏又是因为他的偏执。
关羽死后,刘备悲愤万分,决定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诸葛亮与赵云二人苦劝无果。此时的刘备不仅被怒火冲昏了头脑,而且刚愎自用,自以为天下无敌,因此出兵的时候不带上诸葛亮,坚持自己领兵。结果被东吴都督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逃,死于白帝城。
为了不受病痛的折磨,再苦的药我们都会吃下去;同样,为了不让自己后悔,再难听的忠言我们也要耐心听下去。古语说:“闻过则喜。”这是一种气度,一种风范,一种胸襟。若是善于接受和采纳别人好的意见,吸取他人的教训,借鉴他人的经验,会使你人生“如流”,事业“如流”,蒸蒸日上。而那些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人终会四处碰壁,一事无成。
婆娑世界,万事有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