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黑龙江省像只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飞翔的老鹰,吉林省大致呈三角形,辽宁省像个大逗号,山东省像攥起右手伸开拇指的拳头,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福建省像相思鸟,安徽像张兔子皮,台湾省似纺锤,海南省似菠萝,广东省似象头,广西似树叶,青海省像兔子,西藏像蹬山鞋,新疆像朝西的牛头,甘肃像哑铃,陕西省像跪俑,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湖北省像警察的大盖帽,湖南、江西像一对亲密无间的伴侣……形象记忆不仅使呆板的政区轮廓图变得生动有趣,也提高了记忆的效果。
记忆时,也可以把部分地区想像成不同的形状。例如一个机器人,如将肚子部分看做湖南,脑袋看做湖北,两条腿的左边和右边便分别为广东、广西了。又如非洲大陆轮廓便像是一个梯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意大利版图则像一只穿了高跟鞋的靴子在踢足球。青海省轮廓则像是一兔子,西宁则似它的眼睛。黑龙江省轮廓亦像一只天鹅。江西省版图则像是一幅束了发髻的女人头像。长江则呈“W”形。黄河则呈“几”字形。上海浦东像是长江这条巨龙的头,江、浙、皖则是龙颈。
历史
灵活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的发展顺序是用时间来表示的。时间,是构成历史事件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学习历史,就自然要记住重要的历史时间,而这正是令不少同学头疼的事。要记住历史时间还真得讲究学习方法才行。
首先,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不至于把历史事件的前后顺序颠倒。比如,有一个同学回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之一,是中国无产阶级壮大和成熟,具体表现是“二七”大罢工。“二七”大罢工发生在建党之后,他为什么放到建党之前去了呢?因为他没弄明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着手领导工人运动,中国才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这个高潮的顶点,就是“二七”大罢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之一--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成熟,应当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来说明。弄清楚“五四”“建党”“二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至于颠倒顺序了。
其次,对于同类事物,通过列表的形式把不同的历史年代进行对比,是记历史年代的好方法。就中国古代史来说,可以列中国古代朝代顺序表,中国古代农民战争表,中国古代文化表等。哪里感到头绪多容易乱,就列哪里的表。比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化多,时间容易记错,那就用列图表来解决。图表中,用方形代表整个中国,在方块中,结合大概的地理位置写上政权名称。要想记住历史时间,一定要自己动手列表。目前各种历史复习资料使人眼花缭乱,可以参考,但不能代替自己列表。
不同类事物的历史年代,也可以通过比较帮助记忆。例如,公元前594年,中国的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的瓦解;同年,希腊雅典进行梭伦改革,巩固了那里的奴隶制。公元前476年,中国春秋时期结束,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结束,封建制开始。这一段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比西欧早将近一千年。
最后,要记好历史时间,必须弄清楚公元前、公元世纪等记录历史时间的方法。人们把传说中基督耶稣降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这以后的年代都称公元,这以前的年代都称公元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用这种方法纪年。为了取得一致,我国从近代开始,也逐渐采用这种方法纪年。
史学家把100年称为1个世纪。称世纪时,在绝对数字的百位数上要加1。例如398年称4世纪末,512年称6世纪初,1982年称20世纪。同一个世纪中的几十年代,则和绝对数字的十位数相同,例如1982年是20世纪80年代,1924年是20世纪20年代。
图表记忆法化繁为简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庞杂,同学们掌握起来比较困难。通过列表,可以提炼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帮助同学们从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中,认识历史纵向的发展规律和横向的普遍联系。具体有以下几种图表法:
一、数轴图。比如,从左到右按时间的进展,把各个历史朝代的起迄年代、特点标到数轴上,可以从宏观上获得对该段历史的整体认识,掌握历史过程的总趋势和运动脉胳。
二、曲线图。比如,按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画出一条线路图,然后对照线路图,回忆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对各个史实进行学习记忆。
三、专题表。把历史中相似的知识点,如古代坚持唯物或唯心的思想家,古代对外交通的发展,世界之最,中共会议等归纳起来列成表格。
比如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可以归纳出下表:
名称颁布时间主要内容结果和意义初税亩前6世纪初按亩收税。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编户制度西汉时期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征税项目有田租、人口税和更赋。加重了农民负担,养肥了统治阶级。租庸调制始于北魏,发展于隋,兴盛于唐每年交纳一定谷物叫租;交纳定量绢、布,叫调;不服徭役的可纳绢、布代役叫庸(唐起)。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国家强盛,但未触及地主阶级的利益。
两税法唐朝(780年)
每户按资产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和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使唐朝收入有所增加,农民负担相对减轻。
方田均税法北宋(1069年)
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增加国家田赋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条鞭法明朝(1581年)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起来,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分担。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摊丁入亩
(地丁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1712年,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隐蔽人口现象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再比如这样一道题:“试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历程。”它看起来是一道普通的问答题,实际上它的答案在帮你纵向地拉一个体系: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开始--秦统一中国是中央集权的正式确立--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完善--隋唐是中央集权发展的鼎盛时期--宋元时期则是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明清是走向极端并开始没落。
就这样,本题的答案把我们从战国商鞅变法一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整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发展线索说清楚了。对于这样一道题,你就不能说做了完事,还应该真正把它参考答案中的线索提炼出来,把这条线索弄清楚,甚至要把答案背下来。因为这种纵向的线索在目录中无法体现出来,自己看历史书,根据“唐宋元明清”这么一溜看下来,也理不出线索来,所以要借助“体系”把它弄清楚。
这道题的答案为:
1.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变法,推行县制,是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开始。2.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度量衡、文字、钱币、法令,实行郡县制,标志着我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3.汉朝削弱并最后废除封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4.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兴科举完善全国官吏任选方式等一系列措施,是我国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成熟时期。5.宋元实行的一系列措施(略)标志着其进一步强化。6.明废除宰相、权均六部,清设立军机处等措施,标志着我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并开始腐朽衰落。
知识体系整理法
对于那些目录中不能完全体现,也没有碰到体系题的知识,就只能自己动手整理了。目录中反映的东西非常有限、非常笼统,要真正系统梳理全书体系,就要以目录为框架,自己用笔记本把每章、每节的体系列出来。
以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5课为例。翻开第15课,发现有这样一些小标题:
王莽改制、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这就是东汉部分的基本线索,但很明显这还不够细致,我们再把相应的知识点附在小标题后面,即得:
第15课东汉的统治
王莽改制:a.公元8年,改国号为新
b.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
光武中兴: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
外戚和宦官专权:a.外戚梁冀
b.宦官“五侯”
党锢之祸:a.太学生3万多人
b.名士范滂
黄巾起义:a.公元184年,张角,太平道。
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这样就比单纯地看目录和看小标题清楚多了,而且更重要的是经过自己动笔,思路在脑子里边认真捋了一遍,印象必然深刻得多。
我们平时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其中有这样一些题,它们看起来是一道很普通的问答题、分析题、解答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的解题思路或参考答案实际上是在帮你拉知识体系。这就比单纯地看答案、背答案要好得多。
对于那些没有在目录或体系题中得到体现的,更应该自己动手整理了。特别对于理科生,高考各种题型对知识的考察主要通过具体的计算来体现,没有像文科中“请对某一问题进行阐述”的问答题,尤其注意自己整理。
浓缩记忆法
死记硬背不是好方法,不妨试一下分段浓缩记忆法。具体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