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肯定比三年做东、五年做西的人更容易成功。
——牛根生
盯紧你的“土拨鼠”
对于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哈伯特(美国地质学家、经济学家)
清朝有个秀才为自己的表兄写过这样一篇墓志铭:
吾表兄,年四十余。始从文,连考三年而不中。遂习武,练武场上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改学医,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翻译过来就是说:我的表哥,活了四十多岁。一开始是从文的,连续考了三年都不中。于是就改行习武,考试那天在练武场上射了一箭,射中了敲鼓的人,被赶了出来。表哥又改行学医,还未学成,自己写了一个药方子,吃过以后,死了。
常言道,“人挪活,树挪死”,我们并不推崇雷打不动的人生,但是像上述故事中的老兄那样,即使他没有“吃错药”,他又能做成什么事呢?所谓“无雄心者常立志”,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就在于他们静不下心,耐不住寂寞,经常改变自己的志向,到头来一事无成。
有些人的失败源于内心的软弱,有些人的失败则源于内心的贪婪。很多人都感慨,机会难得啊!其实当今社会,机会并不是什么稀缺资源。对很多人来说,机会其实很多,只是机会一多,人们要么无从选择,要么是这个也想干,那个也想做,一辈子都在追寻,一辈子都在选择,总是觉得已经到手的不是最好的,结果到最后往往连最不好的也把握不住。机会,对于一个是机会都想抓住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种祸害。
《哈佛家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三只猎狗共同追赶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小猪。小猪飞快地向前奔跑,并爬上一棵大树。小猪躲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观望的三只猎狗。终于,小猪逃脱了。
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小猪不会爬树;还有,一只小猪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况且,小猪怎么能跑得过猎狗?”
“还有呢?”老师继续问。
直到学生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儿去了?”
是啊!土拨鼠哪儿去了?老师的话一下子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猎狗追逐的目标上——土拨鼠。是小猪的突然出现,让大家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中打了岔,土拨鼠竟然在头脑中消失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一个人不仅要有目标,还要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试图鱼与熊掌兼得,到最后往往是鱼与熊掌皆不可得。所以每个人不仅应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也必须明白自己不应该做什么。
叶鹏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以后,他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打天下,寻找自己的创业途径。然而,十年时光一晃而过,除了几次失败的经历外,他一文不名,找不到一点值得称道的东西。
十年来,他先后做过国有大型企业的职工,做过记者,做过销售,开过小超市,经营过文化公司,甚至还搞过传销。但他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停地跳槽转行,很多原本很有希望的事业都在他手里一一断送。
三年前,叶鹏看准了一块“好地儿”,开了一家小超市。按他的估计,此处人流穿梭,每天的售货量肯定少不了,好好干几年,必定是财源滚滚。但事情并非他想像的那样,由于超市不上规模,又没有什么名气,人们一时之间并不买账。因此他每天的营业额并不多,除去成本后,他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很快,他便开始后悔自己盲目地选择了经营超市,为了更好地寻求挣大钱的机会,他很快便以低价将超市盘给了自己的朋友。
不久,一位做图书的朋友告诉他,文化市场非常火爆,一本畅销书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销量,书商们都是成百万成百万的赚!叶鹏想,我可是名牌大学中文系的才子啊,文笔和眼光绝对不比别人差,为什么不做这一行呢?弄不好还能名利双收!于是,他又投资文化产业,组建了一家小型文化公司。谁知他刚刚进入,文化行业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苦心经营半年后,他的文化梦再次以草草收场而告终。而此时,他转让出去的超市却开始逐渐红火,每天的营业额都超出原先的10倍!看到这些,叶鹏只得再一次感叹自己时运不济……
很多人都犯过类似的低级错误——这山看着那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致富美梦打水漂。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只要坚持做好,努力做好,都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李白一生只写诗,徐霞客一生只行路,比尔·盖茨只搞软件,但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无可置疑。只不过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适应期,任何成功都需要一个过程。一个人真正遭遇“此路不通”的情况并不多见,“爱拼才会赢”,只有盯紧你的“土拨鼠”,远离诱惑,修炼恒心,这样我们前进的步伐才能更坚定,才能避免遍地开花无处结果的悲哀。
修炼自己的“一技之长”
做企业就好比烧开水,你把这壶水烧到99℃,只差1℃就开了,却突然心血来潮,觉得那壶水更好,把这边搁下不烧了,跑到那边另起炉灶,结果新的一壶没烧开,原来那壶也凉了。
——南存辉(正泰集团总裁)
李强老师是中国培训领域大名鼎鼎的人物,人称“中国启智教育第一人”,他讲课幽默风趣且不失哲理,引人深思。记得有一次,李老师在讲课时与同学们互动说:“请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的同学举起手来”,不少同学纷纷举起手。李老师走到一位女同学面前问她:“你认为自己在哪方面有一技之长?”那位女同学说:“我做了十多年美容事业,也算有所建树。”李老师问:“你认为全国美容业你的业绩最突出吗?”女同学答:“不是”。李老师又问:“你认为全国美容师都需要向你学习吗?”女同学答:“也不是”。李老师随即说:“那你充其量有一技,而算不得一技之长。一个理发师理一个头收10元的叫‘一技’,收1000元的叫‘一技之长’,一个画家的作品卖200元的叫‘一技’,卖200万元的叫‘一技之长’。”
仔细想来,此言极是。在过去,只要有一门手艺,一门技能,哪怕是修盆箍碗、刮脸修脚等等,都可以称得上一技之长,所谓“荒年饿不死手艺人”,那些握有一技之长的人,往往比普通百姓过得滋润一些。但如今,掌握“一技”的比比皆是,拥有“一技之长”的却凤毛麟角。用李强老师的话说,“一技”只能让你养家,“一技之长”方可让你致富。我们需要拥有“一技”,更要努力追求“一技之长”。
有一次,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工业电机发生故障,各方人士检查了三个月,竟然束手无策,于是请来了德国专家斯坦门茨。斯坦门茨围着电机转了几圈,听了听声音,最后用粉笔在电机上划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把划线处的线圈减去16圈”,技术工人立即照做,电机马上恢复正常,福特公司的负责人问斯坦门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门茨张嘴便要一万美元。福特公司的负责人嘟囔着说:“画一条线,竟要这么高的价钱!”斯坦门茨听了微微一笑,解释说:“画一条线当然不值一万美元。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却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客观地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非每个人都能把“一技”做到“一技之长”,成为斯坦门茨那样的专家,而且对于致富来说,也不一定都需要“一技之长”,我们强调的只是这种把“一技”修炼成“一技之长”的精神,即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