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尽人皆知。说到马谡,很多人都觉得他不过是纸上谈兵,没什么真本事。其实不然,事实证明,纸上谈兵也不是一般人谈得了的。况且史书上说,马谡才气过人,好谈论军事,诸葛亮有时都说不过他,因此诸葛亮非常器重马谡在军事谋略方面的才能,常常跟他从白天谈到深夜。想想吧,能和诸葛亮这样的中国古代第一智者谈得很投机,并让诸葛亮能将刘备说过的话(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置若罔闻的人物,即使不是万里挑一的人才,至少也具备相当的水平。
史书还记载,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时,马谡曾献计:“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按现代的话说,马谡提出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具有相当高的战略眼光。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主张,“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对其信任和器重是有一定道理的。再者,我们从马谡被杀后“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这一事实也可以看出,马谡在蜀汉军队中还是颇有声望的。蒋琬也对诸葛亮说:“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
总之,马谡是个人才,甚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正是因为他是个人才,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前,才舍弃名将魏延、吴壹不用,反用马谡镇守街亭,结果马谡辜负了他,不在水边扎营,而到山上安寨,行动失当,终于被魏军击败,自己也因此一命呜呼。马谡不听军令,兵败被杀当然是罪有应得,但他的死究竟是由谁造成的呢?答案是诸葛亮。马谡是人才不假,但他长于军事谋略而缺乏现场指挥的经验,而诸葛亮没有正确的掌握人才的局限性和使用人才的方向性,以至于到最后事与愿违,不得不来个挥泪斩马谡。诸葛亮的眼泪,与其说是为自己最信任的部下做错事情而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流下的,还不如说是意识到了自己对马谡的认识不够、使用不当而痛心疾首,是为自己间接害了马谡而自责!
古代战争是这样,企业家管理企业更应该是人尽其才,让合适之人做合适之事。因为一个企业与强大的国家相比起来,更禁不起折腾,一旦在人才管理上出现闪失,就会给企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甚至物尽人散,破产倒闭。
如何才能做到人尽其才呢?首先是识才。每个人能力特点不同,所能从事的工作也就不同。只有当其特点与工作相匹配时,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及潜能,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而如何才能明确地鉴别出不同人才之间的差别,找出其特点呢?笔者认为,可根据人的不同性格,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外向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善于社交、言谈,适合于做外事方面的工作;二是随和型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和他人愉快合作,给人信任的感觉,适合做协调方面的工作;三是责任心强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可靠性强,适合单独负责一个项目,委以重任;四是自控性强的人才,这样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够冷静处事,善于分析判断,是统揽全局的决策者;五是开放型人才,这样的人聪明、敏锐,适合做开拓创新的工作。
要人才,还是要钱财
一切竞争都可以归纳为人的竞争。但人才是有人价的,人才供求是遵循价值规律的。
——牛根生(蒙牛创始人)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占据了竞争的制高点。应该说,当今社会,不知道这一点的老板好像没几个,但为什么有那么多老板,总是一天到晚的为人才发愁呢?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要人才,还是要钱财的简单问题。
人才是什么?人才不是菜市场的土豆、大萝卜,要多少有多少,人才是有技能、有智慧,而且是有相当技能、智慧的人,有人才你就能赚钱,多赚钱,没人才你就只能赚小钱,或者干赔不赚。但在考虑利用人才赚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人才也是需要赚钱的,人才往往也是钱堆出来的,人家“吃得苦中苦”,又花了大把学费,最终成为了人才,赚得却与普通员工相差无几,他若肯伺候你,那就不叫人才,而是蠢才了!
有很多还未得道的企业家,他们总是抱怨员工没良心,自己费尽心思培养了半天,到最后却把他培养到了竞争对手那里。必须承认,此类小人到处都是,但我们也应认识到,并非跳槽者都是小人。任何一个有理想的人,都会不断地寻求更好的发展,自由社会的优越性,就是允许并鼓励人们充分发展自己,能否留住人才,很大程度上在于你个人和你的企业的魅力,不能用所谓的“忠诚”,来简单地衡量一个人的职业道德水准。
人才需要什么?人才需要与人才相符的利益,需要相匹配的空间或地位。
我们都听说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其实韩信开小差远不止一次。韩信生于乱世,先跟项梁,未得重用,再随项羽,仍未获施展。于是他转投刘邦,初次见面,韩信这样描述自己的前任老板项羽:“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念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这段话翻译成现代人的语言就是:刘老板,让我告诉你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吧。他个人能力非常强,但他不具备团队精神,勇则勇矣,但却是匹夫之勇。平时见到员工们,他总是一脸慈祥,笑呵呵地,员工有个头疼脑热的,他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嘘寒问暖,流着泪把自己的营养品分给员工补身子。但是到了年底,哪怕公司赚了一座金山,他也舍不得拿出一两金子来。有一回他想提拔一个员工作总经理,可直到他把那印章上的字儿都快摩挲平了,还舍不得给人家……”
同样在项羽手下效过力,后来转投了刘邦的陈平也说过:“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立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原先自己带过起义队伍、后来被项羽逼得投奔了刘邦的王陵,则把项羽与刘邦作了个比较:“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意思是说,陛下您是个粗人,喜欢骂人,项羽比较斯文,但他嫉贤妒能,员工拉来订单他总是收归已有,谁找他要提成他就开谁……”
遗憾的是,刘邦虽然对韩信和陈平的说法表示赞同,但一开始,依然没有重用二人。韩信刚投刘邦时,做的也不过是个管理仓库的小官,不仅依然不被人所知,还犯了死罪,好在韩信鬼头刀临头之前叫了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不仅死罪被免,还升到了管理粮饷的官。但这离韩信的抱负差得太远,因此不久韩信又开了小差,幸亏萧何知道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仅把他追了回来,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说服了刘邦,韩信才得以坐上了直升飞机,直接升任主帅,此后他为刘邦左杀右挡,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人称“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再说陈平,那么大的本事和抱负,在魏王咎那里只能做个太仆,专管皇帝的车辆和马匹,还不如孙悟空的“弼马温”;项羽虽然给了个不大不小的官,但一不高兴就要杀人,陈平不跑岂不成了傻瓜?跑到刘邦处,经过交谈,刘邦觉得他很有谋略,便任命他为都尉。但刘邦的大将周勃和灌罂听说后,对刘邦重用陈平感到不满,他们便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坏话,说他素来品行不端,欺兄盗嫂,虚有其表,也无忠心,而且刚来不久就接受贿赂。刘邦便把陈平召来,说:“听说先生刚刚上任就接受贿赂,廉洁正直的人也不会如此吧?”陈平一听,坦率地回答:“听说您重视贤才,任贤使能,所以我才来投奔。离开项羽时,我把他赏赐的钱财全部送还了他,现在我两手空空,不接受别人的钱财就无法生活,这难道是我的错吗?如果大王认为我有可取之处,就把我留下。如果大王听信别人的传言,请大王准许我回家。那些钱财还未用掉,我原封交回好了。”刘邦听后,赶紧向陈平道歉,并拜他为护军中尉,专门负责监督和考察大小将官,当然也给了一定的办公费用供他使用。表面看来,陈平的话像是在狡辩,但事情若真的像陈平所说,“我两手空空,不接受别人的钱财就无法生括”,那就真的是作为领导者的刘邦的失职。人才在你手底下都无法生活了,你还能指望他什么?从刘邦赶紧向陈平道歉一事看来,至少刘邦是认可这种说法的。
说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大家:人才需要发展空间,人才需要钱财。把本该属于人才的那一块蛋糕在第一时间“赏”给他们,你让他们走,他们也舍不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