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国学,用国学
23495600000021

第21章 国学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3)

要实现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就要求社会各个要素之间必须是均衡协调的。孟子认为这是“天下之通义”,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他认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要各行各业协调发展,而一旦做到协调平衡发展,才有各行各业人们的安居乐业,才能满足整个社会不同群体的生活需求,才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生存。

(一)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社会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中,才能前进和发展。孟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有权的原则及方法,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要不断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处于和谐状态。

(二)家庭的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孝文化是构成家庭和谐的重要内容,子女孝顺父母是家庭伦理的核心,这样家庭才会和谐。有了每一个家庭的和谐,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就能够顺利实现。

(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制约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取于民有制”和薄收赋税的财政赋税制度、优先照顾穷困的抚恤制度,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四、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够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如果我们只知道对自然进行索取,破坏自然而为了经济的增长,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孟子认为“仁民爱物”,不但人与人之间应以“仁”相待,人与万物之间也应以“仁”相待,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的和谐发展,达到“天人合一”。因此,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要有爱护自然的意识。孟子指出:君子应“仁民而爱物”。他强调人类要有广阔的胸怀和宽厚的道德,把爱人推广、扩充到爱一切人及自然万物。

(二)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我们知道,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向自然界的索取也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否则,人类就会使生态失去平衡,这将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孟子曾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的这一主张告诉我们,在生产活动中人们的捕捞、采伐要有利于鱼类、草木的生息繁殖,向自然界索取一定要有度。否则,竭泽而渔和违时采伐,都会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

(三)要遵循自然规律,加强对环境破坏现象的整治。孟子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和谐整体。认为自然万物的生息变化都是与自然分不开的,而且还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类如果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应借鉴孟子“天人合一”的思想,从自然界索取了什么,就要给自然界添补什么。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孟子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传承、弘扬、借鉴孟子思想的优秀部分,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增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传述前人留下的知识和经验,不进行创新,相信并喜欢前人留下的知识和经验,私下里我自比于老彭。”

我们应当重视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宝贵文化。没有丰富的历史经验,一个社会是很难发展好的。其实信古和好古就是相信前人实践的经验,将这些经验作为现在人实践的指引和参考。我们处理当前事务,首先就是要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懂得事情的历史发展趋势。

【品故事,明心志】

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古时候,有一个方丈经常带着一个小和尚到寺外的山坡上散步。时间一长,山坡的草地上就踩出了一条明晃晃的小路。

有一天,方丈忽然问小和尚:“你经常跟我出来散步,有什么发现没有?”

小和尚迷惘地摇摇头。

方丈便又开导说:“你看看我们的脚下和身后。”

小和尚低头看了看,又回头看了看,惊喜地说:“我们踩出了一条路!”

方丈就意味深长地说:“你想想看,如果我们在原有的山道上散步,还会有自己踩出的路吗?”

五、儒家的和谐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思想观念

在《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的运用,最为可贵的地方就是能够保持和谐。孔子提出“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也是为了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主张“和为贵”,孔子所主张的“仁”,其基本的思想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一定是“亲密”甚至达到“亲”爱,这也就是孔子所主张的抽象或者基本的人性,是人之所以称为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

当今的社会,由于对利益和权力的争夺,造成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不和谐,甚至发生了战争;对金钱的过分追求,就造成了人们物质欲望的不断膨胀,这使得人与人之间总是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这样就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我们一定要学会爱,要学会爱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爱身边的每个人,爱地球上的每个人,只有学会爱,我们才能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温暖,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正是孔子对当时“和谐”社会的一种构想以及他对“和谐”理念的无限期盼。我们知道,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我们要建设一个永远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这也是社会各阶层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认识和理解和谐的重要性,也更加需要和谐这一思想,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共识和正义的呼唤。

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社会中有不同种族的人,不同国籍的人,还有性别、贫弱及文化的差别,即使是同一个种族与同一个国家的人群,也会存在着某些“不同”。孔子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构想,不仅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而且还具有当代的现实意义。孔子对世界和平的展望,希望能够建设一个永远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团结起来,一起努力,所以,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有着光明而现实的发展前景。我们只有建设和谐世界,人类才能够避免社会的混乱和独裁的威胁,每一个人才能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是,这个“和谐”是充满矛盾、瞬息万变、是变化发展着的“和谐”,它需要当代人的聪明才智,勤奋认真地观察人类社会和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化;又根据变化发展了的社会和世界的客观形势,适时地把握住客观,给出恰当的解决方案,重新实现社会与世界的和谐。由于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所以必须坚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念。

第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思想观念

孔子在《中庸》中指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也就是说环境和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只要能协调万物与环境的关系,就会形成“万物育也”的有利形势,所谓“中和”孔子认为就是和谐与协调。万物虽然各有各自的规律性,但这些规律都是可以相互兼容的,也就是能够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因为众多规律性的相互协调必然会导致客观世界的和谐,从而达到“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由于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更要尊重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并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所以人类既要改造自然,又应该顺应自然,既不能屈从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

孔子在古代就已经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联系,这在今天也是十分先进的思想,但是它却出现在两千多年前,不能不认为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世纪,可以说它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纪,是一个对人类的财富有巨大积累的世纪;但是,它同时又是一个使人类遭受到深重苦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使得几千万人甚至可能是上亿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方便了人类,但是同样也对自然造成了破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如果我们能够合理的利用自然,一定会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与资源危机找到正确的道路。我们经常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实最重要的在于我们怎么使用它。剑既可用来为真理与正义而战,也可作为行凶与犯罪的凶器。人不能没有火,但火也能烧毁财产与夺走生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些都告诉我们运用科技一定是要遵守自然规律。

科学必须在已经取得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追求进一步的发展,而这一过程中需要保持万物之间的和谐与平衡状态。如今的科学已经面临从分散走向综合,从技术走向规划的巨大转变,而要实现这个转变,就需要建立协调平衡的指导思想,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今社会,弊端丛生,人类一方面对大自然索取无度,另一方面又奉行科学万能、科学至上主义,肆无忌惮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其实我们应该知道,人类仅仅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最终我们要达到的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第三,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思想观念

《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句话,不但给我们讲明了“中”的思想源远流长,而且进一步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尧传舜,舜传禹的时候都只是交代了一句话,就是“允执其中”,并认为如此便可“天禄永终”,可见这个“中”是多么的重要。很多人都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为什么说舜有大智慧呢?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舜能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也进一步说明“中”的重要以及“中”的难能可贵。

关于“中”的含义,孔子的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在处理他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允中”、“执中”。“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方法和一种修养的境界。所谓“中”,就是指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适当的“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没有达到一定的“度”,就是“不及”,只有掌握好这个“度”,才能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结构不断调整,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日益多元化,选择性、自主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我们要懂得善待自己,让自我处在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健康状态,坚持“允中”、“执中”,做事不能偏激、不走极端,着力维护整体利益,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有着积极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长治久安的太平盛世虽然很多,但是周期性的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也屡见不鲜,社会不和谐与社会动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既要从正面弘扬孔子文化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还要认真地从反面探讨中国历史上社会出现不和谐的原因。弘扬孔子的儒家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用孔子伟大的思想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增强民族的团结,确认民族的尊贵,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颜渊说:“能被起用,就能干出成绩,实现主张;不能被起用,就可以退而归隐,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一点吧!”子路说:“如果您要统帅三军,那让谁跟从您呢?”孔子说:“徒手搏虎,徒步过河,到死都不知道后悔的人,我是不会让他跟从的。一定是遇到事情能够谨慎处理,善于谋划,敢于决断的人。”

对于权力和职位超然一些是比较好的,这对自己、别人、社会和国家都有好处,相信别人不一定会比自己差。当然要做到超然也不容易,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建立第二个职业兴奋点,比如除了正常的行政工作外,能不能在别的方面有所造诣,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品故事,明心志】

爱人者必爱之

范仲淹在睢阳当学官时,经常以自己的薪俸资助穷苦的读书人。

曾有个孙秀才,特意来请求他接见,范仲淹很关心他,见过以后送给他十千铜钱。第二年,这位孙秀才又来了,范仲淹又赠给了十千铜钱。范仲淹问他:“你这样辛苦地来回跑,究竟为什么?”孙秀才悲伤地回答:“因为我没有办法养活老母亲,只好这样奔波,来求得一些帮助。我每天只要能有一百铜钱的收入,就足够维持生活了。”范仲淹说:“这样辛苦奔波能得到多少资助?我帮你补一个职位,每月有三千的薪俸可供衣食之需。但有这安排以后,你能安心在学习上下功夫吗?”孙秀才特别高兴,立刻答应能做到。

于是,范仲淹安排他研习《春秋》。10年之后,天下人都知道在泰山之下有一位教授《春秋》的学者。

六、儒家思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源泉

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以来,特别是经过了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以及中央政治局集体的两次学习,让中国人民对和谐社会这一理念有了广泛的认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中国开展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那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呢?胡锦涛同志概括了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也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实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民的思想理念、道德素质。我们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也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来传统的、积极的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