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国学,用国学
23495600000025

第25章 国学文化与社会生活(2)

老子是反对“益生”、“厚生”、“贵生”的,在他看来,人的生命也是一个自然体,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对待生命也应该遵循自然的原则,我们不能妄加增益,否则不仅不能够增加人的寿命,反而会损害我们的生命。我们现在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而老子的某些思想就可以从哲学的高度引导我们对自己的生命采取一种符合自然的态度。

现代的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个人能够更好发展的机会,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合理的社会需要,但是这也无疑会大大刺激人们之间的争名夺利。我们每天都会看到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为了名利而不惜牺牲一切,可是却很少有人好好反思过,这样做到底值得不值得?其实现在我们所承受的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更为轻松的生活方式。如果不把名利和社会地位看得过重,我们就会像老子这样,懂得知足,懂得放弃,从而让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进步,鼓励人们的竞争意识,这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难道真的是竞争越厉害越好吗?其实不是的,如果一味地崇尚竞争,就容易让人生缺乏必要的韧性,单纯的竞争不但容易让人际关系变得紧张,而且还会诱发各种社会矛盾,也使得我们很多人都处于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常常感到心力交瘁的主要原因。

我们投身到社会激烈的竞争中,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因此,老子所倡导的守柔、谦下、处顺、不争的古老的生活智慧并没有过时。在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时候,如果能够采取顺其自然的超脱态度,主动的后退一步,我们就会得到如释重负的感觉,这种淡泊自然的生活艺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它的新鲜感,特别是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社会。

我们处于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为了保护自己,并且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常常不得不学会为人处事的心机,甚至做一些违背我们良心的事情。有的人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为此而感到内心不安。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流动着高尚的、道德的精神需求,潜藏着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的渴望。这又不得不让我们想到老子关于返璞归真的古老信条,它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现代喧嚣的社会中求得内心的安宁,这也是一种极其高难度的要求,但是这也成为了我们所要追求的一种精神归宿。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道自己已经快步入老年了,如此而已。”

孔子一生没有看到理想的实现,但是他还在不懈的努力,保持乐观的态度,如果行政人员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能够法发愤工作,废寝忘食,对工作、对生活、对健康都会有好处。我们要像孔子那样,在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乐观主义者,做一个乐观的奋斗不息者。

【品故事,明心志】

突破思维定势

西汉文帝时,大臣袁盎正直能干,忠言敢谏,因而招致了掌权宦官赵谭的嫉恨,常用自己在文帝身边侍奉的机会诋毁袁盎。袁盎为此很是苦恼,他的侄子袁种给他出了一个“假象惑乱之计”,袁盎照计而行。

有一天,文帝到东宫拜见皇太后,赵谭陪坐在车上侍奉。袁盎见状,马上跪在车前拦住,说:“臣闻可以与天子同车的,都是天下豪杰之士。如今我大汉朝虽缺人才,陛下也不应和宦官贱臣同车啊!”文帝一听,哈哈大笑,于是叫赵谭下车。赵谭当众受此大辱,哭着下车去了。自此,凡赵谭再说袁盎的坏话,文帝都认为是报复,便不再那么听信了。

三、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具备哪些功能

我们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冲击,科学进步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共同话题。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我们直到现在也能感受到它的芬芳。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使我们树立远大理想,激扬爱国之志,陶冶情操。

从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辩”,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而为一”理论的提出,再到宋明理学家“万物一体”论的形成,就像一条线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这种主流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百花齐放的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先进的文化传统得到繁荣,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和紧迫。

儒家思想的传承,除去其中的糟粕外,还有许多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精华。在儒家思想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于人生价值的内涵、类型、层次、标准等问题,都做了充分而精辟的论述,这些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的人生价值观包含着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观点,包含着怎样做人,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看法。由于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自然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样就是说人与自然也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怎样做人,实质上就是说怎样对待自己,以及怎样对待与自己有关系的事物。特别是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个人人生的价值正是通过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而实现的。

第一,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人人格塑造的问题。什么是具有崇高人格的人?怎样才能达到和保持崇高的人格?这是古代思想家们喜欢讨论的一个问题,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其实就是在强调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每个人都要有独立的人格。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所谓大丈夫的崇高人格,就是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因为坚持原则受到一点失败就开始动摇,庄子也提倡崇高人格,他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认为一个人要有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独立精神和自主精神。庄子还提倡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主张从万物之间平等无差别的特征,也就是没有价值区别的理念出发,从而达到超越自我,能够与天地同在的目标。

儒家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人格价值相比较,生命价值是最不重要的,而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则极为关键,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就是儒家为了保全仁义道德价值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典型表述,这些论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通过这么多的理论观点我们不难看出要正确对待自己,塑造崇高人格,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对待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才是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人格尊严是超过了生命价值的。

第二,人与他人的关系

古代的思想家们,特别是儒学思想家提倡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爱,以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对人伦的准则与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荀子论述人类合群的必要性时提出“群道”的概念,他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生活在一起,在于有职责和道义;而合群也是人类能够战胜万物的保证。荀子非常重视合群之道,强调对待他人的方法一定要得当,这就为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休的关系提供了社会学的依据。

儒家思想的“仁、礼、和、义、信”,就是关于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仁”,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其含义是“爱人”、“泛爱众”。孔子解释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虽然提倡爱人,但是还是承认等级差别的。墨子主张“兼爱”,他说:“爱人若爱其身”,“视人之室若其室”,认为应当不分远近亲疏地爱一切人。孔子的爱人和墨子的兼爱都表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礼”是古代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孔子重视礼,说:“不知礼,无以立。”认为必须知礼才能自立,自立以后才能立人。他又说:“克己复礼为仁”,主张克制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法,以达到仁的境界。

第三,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一定人们组成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汇合而成的统一体。国家既指政权,也指该政权治理范围内的国土和人民。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以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和扞卫中华民族利益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传统,以爱国主义为人生的崇高价值。中国古代还提倡“忠”,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到了汉代以后“忠”的含义上升了一个层次,升华为对国君尽忠,强调对君主要绝对服从,从而维护君主专制。

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废除了君主,尽管我们对儒家思想的“忠”还一度存在偏见,但是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的“忠”。

第四,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应当怎样对待自然?这也是历来中国哲学所探讨的一个根本问题。

古代所说的“天人之际”的“天”有很多种意思,一般是指自然界,“人”指人类,“天人之际”主要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孟子最早提出“知性则知天”的天人统一思想,认为人性是天赋的,天与性相通,知性也就能知天。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说,倡导人体组成的结构在本质上是与天体结构相一致的“天人相类”的观点。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强调天道与人性的统一。

至于“天人之分”学说,主要有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说法,这就含有了人类要征服自然的思想。再就是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说,认为天与人各自都有着各自特殊的功能,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是不同的。

应当明确指出的是,“天人合一”学说,侧重于宣扬天人统一的思想,但是也不排斥天人之间的区别,而这一学说认为承认区别正是强调统一的前提。

此外,在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儒家还有“因任自然说”,也就是说自然界是和谐美好的,人类不能做任何一点行动,以免破坏自然状态。而“控制自然说”则主张治理自然,利用自然资源来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相互协调说”强调既要重视自然变化及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掌握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调节自然的变化,协助万物获得完满的成就。其实这一学说才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视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作为最高理想。

我们现在总体看这四个方面,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观点,已经构成了互相联系的、统一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对待自己是正确对待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基础,而一个人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又是通过正确处理与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体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实现自身价值的真正实现与服务人民、国家是分不开的。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力、乱、神的事情。

一个社会充满怪、力、乱、神,将会影响到这个社会正常的价值观体系的建立以及作用的发挥,这就是为政者要清醒认识的。一个社会讲“力”,而不讲“理”,这样的社会怎么可能发展的好?

【品故事,明心志】

懂得随机应变

汉灵帝死后,宰相董卓专断朝政,引起了满朝文武的愤恨。当时任骁骑校尉的曹操从司徒王允那里借来一把七星宝刀,前去刺杀董卓。当曹操身佩宝刀来到相府时,见董卓坐在床上,吕布在旁侍卫。不一会儿,吕布出去牵马,曹操感觉时机已到,于是拿出宝刀正要行刺,不想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后面拔刀,他急忙问道:“你要干什么?”这时曹操见大势不妙,急中生智,持刀跪下说:“我有一口宝刀,想献给丞相。”献刀之后,曹操就出门逃之夭夭了。

四、把儒家诚信观转换为现代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

儒家诚信观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分析儒家诚信观的丰富内涵和评判儒家诚信观重要价值,提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儒家诚信观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中国人向来强调以诚信为本。但在当代中国违背诚信的事情却是越来越多,以假冒伪劣产品冒充“名牌产品”、“优质产品”、借款不还还理直气壮、交通肇事后逃避责任、学生考试作弊巍然成风等。虽然上述事件的发生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足以说明中国人的诚信观在当代受到了巨大冲击,所以把儒家诚信观转换为现代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已经显得极为重要。

第一,儒家诚信观的内涵

孔子关于诚信的思想非常丰富,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挽,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这是孔子在谈论为政时,特别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并且指出无信不足以为政。

(二)治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里孔子将诚信提升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认为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要务,“民无信不立”,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人民的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很快就会灭亡。

(三)做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矣,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孔子论述了诚信做人的重要性,仁人应具有的五种品德中就有诚信,诚信是得到别人信任的重要条件。

(四)做事。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里孔子把诚信看作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

(五)交友。孔子主张结交朋友,对待朋友都要讲信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通过以上这五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诚信观是儒家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包含着孔孟之道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以及仁人志士治国、为政、修身的重要标准,是个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的基本准则,也是评价一个社会风气好坏的重要标准。

第二,儒家诚信观的价值体现

儒家的诚信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半部《论语》即能治天下,”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儒家诚信观的重要性。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风行着一股“儒学热”,借鉴儒学思想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已成为国内外德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在这股儒学热潮中儒家的诚信观的地位就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