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国学,用国学
23495600000028

第28章 国学文化与执政能力(1)

一、从“上善治水”中看执政能力建设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表达了对水的深深热爱。老子不仅仅喜欢的是水,更重要的是喜欢水的美德。而在水的美德中,又孕育着值得我们思考的内涵。老子把水的这种美德与执政能力联系在了一起。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我们品读上面的一段话会发现,老子把水比作执政的主体,而“万物”和“众”都充当了执政的对象,文中的“善”则作为了执政的方法,最后的“无尤”则是执政的目标。

在短短的几句话中让我们看到了里面博大精深的执政思想,而这些执政思想的体现是和老子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和宽厚仁爱的爱民之心分不开的,正是由于老子具有这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看到水中蕴含着高深的执政力。

老子认为“善渊”是水的道德观。而水的这种道德观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是相一致的。两者都是在强调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就是要先学会尊重规律,尊重实际,在尊重的基础上再学会改变自己。换句话说就是要让我们的思想去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适应治理国家的需要,而不是让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来适应我们。这也就和达尔文进化论中所提到的观点相似,适者生存。我们只有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自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老子还认为水不仅是经常变化的,而且水是很懂得知足的,把自己看成是最卑微的,它始终把自己放在最底层的位置。其实,这也就是告诉我们领导者一定要懂得群众力量的伟大,我们应该经常地关心群众,做任何事情都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做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定要走群众路线。

其实作为一位领导者,他执政地位的高低不是取决于金钱、名利,而是与人民群众,老百姓密不可分的。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服务人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只有人民群众认可我们了,我们才是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

从古至今,有的领导者当权没有几天就是失去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可是有的领导人却可以当权大半辈子,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领导与人民的关系。如果一个领导者不重视执政能力的建设,长期的脱离人民群众,那么他的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失去政权。;而一个时时刻刻为老百姓着想的领导者,他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人民群众也就会紧紧地包围在他的身边,他的权力不仅不会失去,而且还被人民群众保护了起来。

就拿前苏联来说,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政权,为什么最后解体了呢?其实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苏联高层头脑们思想僵化,而且脱离群众,并且给自己很多特权,这样才导致了苏联一夜之间的轰然解体。

就连东欧的剧变,也是由于没有真正做好“处下”的工作。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时候就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新中国成立的前期,他又再一次的告诫全党,“夺取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今天仔细地来分析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话,里面的本质不也正是体现了老子的“居善地”思想吗?

在“上善之水”心目中是不存在等级观念的,它对待任何事物都是平等,兼爱。老子也正是看重了“上善之水”这个特点,从而来告诫我们,一个英明的领导者一定是勤政爱民、乐善好施的人,因为人民养育了我们,就像我们的父母养育了我们一样,没有人民就没有我我们的今天,所以我们也必须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来对象人民。

我们都知道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一个宗旨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的党一直以来都没有和人民脱离关系,我们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有着哥们兄弟一样的深厚感情。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其实很简单,根本不需要我们去苦于思考,我们只要对人民群众有着仁爱之心,爱人民,就一定能做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在领导干部中有很多榜样人物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焦裕禄冒着大雪看望孤寡老人,孔繁森把藏族老奶奶冻僵的双脚放在自己怀里等等这些都说明了领导者要对人民群众有真情、动真情、惜真情。

就拿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来说,他们也都清楚地认识到人民群众与领导干部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曾经把共产党人比作是一粒种子,而把人民群众比作是大地。邓小平也曾满怀豪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我的人民。江泽民也说过:“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胡锦涛更是强调:“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如果领导者对群众缺乏感情,脱离群众,严重一点地说这就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胡锦涛同志曾经告诫全党:“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的执政党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予的,是人民养育了执政党,所以我们必须真心实意地回报人民,对人民怀有赤子之心,把人民看成自己的父母。要发自内心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帮助人民。

在老子的“善治”思想里面其实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正善治”这是“善治”思想中的一个小方面,但是别看它小,但是却就讲了两层重要的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告诉我们,既然是领导者,就要起到模仿带头作用,当别人榜样;第二层意思是说作为一名领导者一定要要用公正廉明的法制来治理国家,并且要做到廉政爱民。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习惯用空洞的话语来给别人讲道理,可是我们发现这样取得的效果非常不好,作用更是微不足道,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力量在实际中是可以转化成真真切切,而且具有巨大威力的感召力,示范力和带动力的。我们还记得在那些革命的年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上”,前面就是有再大的困难都会挺身而出,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就说明共产党员是一面旗帜,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榜样。时间转眼又到了改革开放的时期,这一次又是广大的共产党员带领群众致富,摆脱了以前贫困落后的面貌,走上了小康的道路,而共产党员这一面鲜红的旗帜又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高高地树立起来,使我们党的凝聚力再一次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上面举了“正善治”的例子,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事善能”的品德。

“事善能”也是水的一个重要美德,当然,它对执政党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现在各项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善的今天,我们正在积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而在建立科学机制的之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把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一定要秉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这正体现了水“事能善”的美德。

我们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来做的。大家都知道的“三峡工程”,光是准备阶段就长达十余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专家们不断地进行论证,充分考虑各种利弊因素,广泛地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为的就是从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出发。还有北京的奥运工程。奥运会刚结束没有多长时间,奥运给中国人带来了太多的惊喜,但是在这些惊喜的背后我们是否知道奥运工程的方案曾经几经筛选,设计理念公开征集,并且通过各种渠道来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体现出科学民主决策,更体现出老子所倡导的“善治”思想。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老子语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实际是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也许是治水之人天天能与水打交道,无形之中被水影响,治水之人为水治,成为最能理解水流、理解世事的人。

在寻常生活中,人的欲望就如河水,制度约束就如河床,如果不遵守河床的约束,脱离制度的控制,那么人的欲望之水就会如河水之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也许不是结果,结果每个人都一样。重要的也许是享受生命的一个过程,不断追求,不但为自己的追求付出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点点滴滴的积累。

【品故事,明心志】

百善孝为先

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十分生动感人。

“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三年哺乳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关。七岁八岁送学馆,教儿发愤读圣贤。衣帽鞋袜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倘若逃学不发愤,先生打儿娘心酸。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妆奁。为儿为女把帐欠,力出尽来汗流干。倘若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儿身边。千辛万苦都受遍,你看养儿难不难。”

正是因为父母对儿女这般牵肠挂肚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亲爱的情感,长大懂事以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

二、道教“经国理身”理论中的执政能力

今天,我们国家的发展开始了新的征程,如何才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顺应时代的要求,建造和构建符合现代人精神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一,从表面上来看,道教是一种以得道成仙为根本信仰的宗教,它的理想目标就是在世俗社会之外寻找到另外一种神仙般的世界。所以,有人认为,道教是以得道成仙为最高的理想目标,追求个体生命的长存,而并不关注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道教早在创立的时候,就既关注人的长生成仙,又关注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经国理身”就是道教这两个理想目标的最好概述。

道教所强调的“理身”主要是围绕着人如何修身养性才能达到得道升仙而展开的,“经国”则主要是针对一个人如何才能治理好社会而言的。内以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外以治国安民以求天下太平,这就是“经国理身”的主要内容。

我们从历史上看,“经国理身”、“身国同构”这是道教一直以来一贯主张的思想,如果追根溯源,那么这种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就已经初露端倪。

《道德经》在第十章提出了“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第五十七章写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静,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四十九章写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等都体现了“经国理身”的精神。以至于后来唐末五代的着名学者杜光庭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之时,就认为:“夫此道德二字者,宣道德生畜之源,经国理身之妙,莫不尽此也。”他不仅把“经国理身”看成了《道德经》的根本要旨,而且将随后列出的《道德经》的38条大纲都认为是围绕着“经国理身”而展开的,从而将“经国理身”的内容更加系统化。

如果说,老子对“经国理身”的论述还不够,那么,创作于两汉时期的《河上公章句》则明确提出了:“用道治国则国富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强调“圣人治国与治身同也”的道理。这种“身国一理”的思想无疑对道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由于道教起于民间,所以它对最终理想的设计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和人生的不完美以及局限性基础上的,特别是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因此,早期道教所关注的不仅是人的生命能否长久,而且还有还特别关注社会是否太平,因为只有社会太平了,人的生存才有保障。所以我们应该明白,道教创立的最初原因,不只是单纯的为了拜神仙,求长生,而是希望能够在人间建立一个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现存最早的一部道教经典《太平经》就以“道”为中心来展开经国理身,一方面从人体内部寻找长生成仙的根据,通过“爱气尊神重精”的形神双修以求个体生命的无限延长;另一方面,又大力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反对统治阶级聚敛财富,强调“治国之道,以民为本”,提出自食其力、救穷周急等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方案。因此明代的白云霁在《道藏目录详注》中评价《太平经》写到:“皆以修身养性,保精爱神,内则治身长生,外则治国太平”。

虽然不同的时代,会出现不同的道教人物,对“经国理身”的诠释也不完全相同,但是都没有改变道教将“经国理身”作为最终理想这一基本事实。即使像葛洪这样一位对长生成仙痴迷追求的神仙道教的代表人物,也主张“内以治身,外以治国”。他的代表作《抱朴子》的《外篇》中详细论述了“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可见,神仙道教在追求个体生命能够长久,以得道成仙为最高理想目标的同时,并没有漠视对社会政治的关注。

道教的“经国理身”是以老子的“无为之道”为立论根本的。杜光庭曾明确指出:“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经国理身”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清静无为,而恢复事物和人的自然本性。“理国执无为之道,民复朴而还淳,理身执无为之行,则神全而气王,气王者延年,神全者升玄,理国修身之要也。”

“经国理身”还包含着道教“身国同构”的理念,这一理念体现在道教遇到问题应该从宇宙、社会和人相互联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这一基本特点。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葛洪所认为的是,人的身体就好比一个国家,因此,治身之道,也能用于治国。

道教“经国理身”的核心就是重视生命。重视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求肉体生命的长存,而更强调通过“理心”来培养一个人高尚的精神境界。道教认为,道为万物之本,人禀道而来,所以人性本来是清静的,无杂无染。但人的生命形成之后,就必须生活于世俗的世界之中,人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而往往偏离清静的本心。当人起贪心的时候,物欲膨胀,就会随外界的种种诱惑而生情。当情欲制约人心时,人也就迷失了真道,丧失了善的本性,从而万恶丛生,行为失道,身心健康受损。

因此,在道教中,为善去恶的道德修养一向是与生命的长短相联系的,“善自命长,恶自命短”更是成为了道教的一个不容质疑的真理。道教不仅从人心的角度向我们阐释了善与恶的根源,而且将如何促使人为善去恶,从而消除后天之情对先天本性的遮蔽,作为“理心”的主要内容,以促使人在生活中能够排除杂念,回归真道,延寿益年,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