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国学,用国学
23495600000027

第27章 国学文化与社会生活(4)

儒家还积极倡导夫妻之间应该互爱互敬、忠贞不二。儒家是高度重视夫妻之间和谐关系的,将它看作是“齐家、治国”的基础。儒家吸收了周代普通百姓“一夫一妻”的婚姻生活中积淀的情感因素,提倡夫妻之间互爱互敬、忠贞不二,共同构筑白头到老的美好、幸福婚姻。

严格来说,早期的儒家对男女双方的自由恋爱并不反对,在《诗经》中就有大量描述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的诗歌,甚至还有歌颂青年不顾家长反对而勇于追求爱情的内容。可见,早期儒家所认同的婚姻并不完全排斥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不过儒家还是认为应该以隆重的婚礼完成嫁娶,因为这样不仅有利于保障婚姻的合法性,而且也可以在婚礼过程中培养夫妻双方对彼此的尊重和怜惜,有利于婚后夫妻形成亲密融洽的关系,共同信守对彼此的承诺,同甘共苦,不离不弃。

最后,我们一起来发现儒家思想对现代和谐婚姻关系的启示。

儒家的夫妻观念为我们今天处理现代婚姻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建立夫妻之间平等相爱的伦理道德关系,提倡夫妻双方根据各自所长分工合作。“男尊女卑”的思想是封建纲常名教体系下对儒家夫妻观念的一种错误解读,在现代社会的婚姻关系中我们必须提倡男女平等、互敬互爱。当然,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农业社会生产力的束缚,因此在社会分工上已经不需要局限于“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夫妻双方可以发挥各自所长、精诚合作,互相体谅、照顾对方,协调一致,维护和谐。

第二,高度重视夫妻生活的幸福和谐对于促进家庭伦理有序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良好的夫妻关系有利于促进家庭伦理道德环境的提升,营造一种温馨祥和的德育氛围,这样不仅有利于促使家庭更好地发挥其社会职能,而且能有效推动家庭成员个人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

第三,现代婚姻离不开儒家的伦理道德。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双方一般都是由于志同道合而在一起,但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是很正常的。一份情感需要双方共同的呵护,儒家的“中和”观念以及“和而不同”的具体处事原则对夫妻感情的维系具有实际借鉴意义。当夫妻双方的意见不相吻合的时候,千万不要以自己主观、单方面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要注意进行换位思考,互相沟通、及时交流意见。同时,也要学会宽容和谅解对方,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四,在追求自由恋爱的时候更要忠贞专一,在废弃繁琐礼仪的同时强调婚姻的法律保障。现代的婚姻关系已经打破了传统观念的限制,倡导男女双方在自由恋爱基础上结合为夫妻,但是这种自由恋爱一旦进入了婚姻的殿堂,夫妻双方就必须明白要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应该共同经营、呵护彼此的婚姻承诺,而不应肆意背弃盟誓,毁坏夫妻和谐。同时,虽然现代婚姻已经不再强调古代传统婚礼的繁琐规范,但是仍然应该以符合礼法要求为前提,这也是体现夫妻双方互相尊重的需要。

总体来说,儒家的夫妻观对于现代社会和谐家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最大限度的继承和发扬。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当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肯要。孔子说:“不要推辞了,可以分给你的邻居和乡亲啊。”

在行政过程中,不要因为私人和个人的好恶就违反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应该把私情放在一边,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一点在当今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品故事,明心志】

无为大有为

有一次阳子臣问:“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断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摇摇头,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像个小官吏罢了!具有一些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自己身心俱乏。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官吏吗?”

阳子臣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官吏是什么样的呢?”

老子回答:“一个理想的官员功德普及众人,但在众人眼里一切功德都与他无关;其教化惠及周围事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到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对万物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这才是老子“无为而治”的至理名言。

六、道家追求的生活方式——返朴归真

返朴归真的意思就是学道者通过修炼性命,摒弃伪性,返归到纯朴的本性,就像刚出生的孩子一样,而与道同一,这是道家生活中追求的主要目标,这一思想主要来源于老子之道。

老子将道运用在了许多不同的方面,比如他的社会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他的人生观是“清静无为、返朴归真”;他的修炼方法是“深根固蒂、长短久视”。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以“道”作为准则,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修炼,就可以返本还原、返朴归真,和“道”融为一体,而成为神仙,所以老子说“谷神不死”。可见返朴归真不仅是一种修炼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老子返朴归真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

第一,清静无为。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就是说人如果想清静,就要正确地去立身处世,比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在老子《道德经》中“清静”、“无为”是两个很相似的词语,同时,它和“寡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道”的一种表现。

老子曾说过: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民之所忧则忧,和光同尘,没有什么区别。那么谁能除尽后天的七情六欲,荡尽尘俗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只有返回其先天的虚明体性,就如浊水慢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尘俗之中,其性顺物而自然,不染不着,不滞不留,相似浑浊一样,其性体常住。

这段话说的不仅是道家清静的功夫,而且更强调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人处在一个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如何才能避开尘世,达到清静,那就要做静功,当静功做到一定境界时,如果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就会见到光明。而老子认为这都是“道”的表现。

对此,《清静经》则说得更直截了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明确指出“清”和“浊”是“道”表现出来的两个不同侧面。所以,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大自然最根本的形态;在人生观中,“清静”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

就清与浊这两个方面来说,后者是必须服从于前者的,因为老子是本着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宗旨来阐述大道的,所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须与自然相协调,这样才能以万物养育群生。所以在《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而这里所说的“无形”、“无情”、“无名”都是说明“道”的“清静”。《老子河上公章句》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可见“无为”既是修身处世的原则,又是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

从修身处世方面来看,“无为”是道教人生哲学的主要原则,也是做到返朴归真的主要方法。《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为者,因物之所为。”而《淮南子·诠言训》又说:“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仁者不以位为患,可谓无为矣。”《淮南子·本经训》中说:“三皇治理天下的时候,和顺处下不逆天道,寂寞平静不挠民众,朴质无华而情真意切,悠闲自得而不骄不躁,人事转移而没有变故;在内在修养上合乎于道,在外在表现方面符合于道义;变化而顺成于道理,行动而有利于万物;说话言简意赅而遵循于事理,行动敏捷而合乎于情理;心情愉快而不虚伪,待人接物朴实而不爱慕虚荣;所以做事时不去选择时间,不去占卦预卜,不去猜想开始,不去考虑结束;恬淡平安就心满意足,动荡不安就努力改变:身体力行均以天地为准则,以阴阳为标准;同和于四时,明照于日月,与造化天地相和顺。”

第二,少私寡欲。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同时他还说过一些“无欲”、“不欲”等和“寡欲”相类似的词语。在老子思想中,对于“人欲”的节制是很重视的。《道德经》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的这一认识,是从他的“道”中体现出来的。老子认为“道”的本来面目就是“无欲”,“无欲”的后果是成就了“道”的伟大,所以他主张寡欲,“少私寡欲”是“返朴归真”最根本的要求。而且老子还提出了“返朴归真”的修炼方法,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并将之奉为三宝,身体力行。他任周守藏室史其间,为官清廉,衣着朴素,不求华饰;后见周室衰微,于是就弃官西行出函谷关,留下了一部流传千古的伟大着作——《道德经》。

列子和庄子也都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对于清静无为,庄子认为:无所追求天下就会富足,无所作为万物就会自行变化发展,从而宁静的人心就会安定,顺应事物的自然而没有半点个人的偏私,天下也就会治理得好。

列子在《黄帝》中描写了一个华胥之国,他说:华胥氏之国,不知道距离中国有几千几万里;不是船车和步行所能够到达的,神游才能达到。这个国家没有首领、官位,听其自然而已;这里的百姓没有嗜好和愿望,听其自然而已。可见华胥氏之国是顺其自然而治的,他所说的“自然”,事实上也就是指“无为而无不为”。

关于见素抱朴,《庄子》和《列子》中称之为“复朴”。庄子说:“明白入素,无为复朴。”列子则说:“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针对当时人欲横流的社会,庄子提出了返朴归真的具体措施。从原则上讲,也就是“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见《庄子·秋水》)即不要用人事去毁灭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毁灭性命,不要因贪得去求声名。这样“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关于少私寡欲,庄子在《庄子·在宥》中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这就是告诉我们人心只有清静了,思想才会纯洁,这样才会去追求素朴的生活。

上面所说的就是道家、道教人生观的重要内容。道家、道教追求返朴归真,“朴”、“真”是大道本质的反映,是圣人德性的最高境界。《道德经》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可见把“赤子”当成了“朴”的典范。并在描述“真朴”之士时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涣兮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庄子和列子也都是主张返朴归真,遵循无为的原则,而以后的各朝各代都以返朴归真作为修身的重要原则和理想,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所以,在今天,我们更应该继续继承和发扬这一伟大的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国学小讲堂,人生大智慧】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竞争的,如果一定要说有竞争的话,射箭这样的比赛就算是竞争吧。比赛双方作揖后开始登堂比赛,比赛结束后又互相作揖退下,然后在一起饮酒。如果说这也是竞争,那就是君子之间的竞争。”

首先我们要正确面对竞争。现在都在搞“竞争上岗”,干部升迁竞争是行政领域的常事,我们不应该回避,要争取正大光明,合乎情理。第二,要靠真才实学去竞争。从行政的实际中来看,不好好工作,整天琢磨别人心思的人,或者也有一些人有成就,但是从总体来看,从长远看,靠真才实学得到的东西更长久、更牢靠。

【品故事,明心志】

学会绕过困难

一位老和尚在先后两天里,分别安排慧能和慧一两个小和尚去另一座寺院取一本经书。他对两个小和尚说到:“那座寺院,在我们的正南方,你去的路上千万别走错了,要一直走。”

第一天清晨慧一去了,不到中午就回来了,可他没取来经书,他对老和尚说:“你指的道根本不对,一直往前走,有一个悬崖,根本过不去。”

于是老和尚什么话也没有说,就让他先休息去了。

第二天清晨慧能又去了,直到天黑才回来,他终于取回了老和尚要的经书。

那本经书的扉页上赫然印着:所有的目的地都是正前方,但并不说明走向目的地的路线没有任何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