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茶书:茶艺、茶道、茶经、茶圣讲读
23530500000027

第27章 附录(二) 不同的饮茶习俗(1)

茶树源于我国,所以中国人最懂得饮茶的真趣,也最讲究饮茶的艺术。记得三十年代时,林语堂先生在《我的祖国和人民》一书中曾谈到,“中国人最爱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壶,便可随遇而安。”这段描述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人民嗜茶之盛况。饮茶已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饮,从饮茶习俗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艺术和民族特性。

茶的饮用方式有“品”、“啜”、“饮”、“喝”和“吃”之别。凡以鉴别品质优劣和欣赏茶的艺术为目的,用茶匙吸啜,“啧啧”有声,似乎要从茶中吸出精华,或用小盅细品慢饮,先闻其香,后尝其味,啜而无声,重在意境。这种方式称之为“品”或“啜”。以自娱自赏为目的,用杯或碗冲泡茶叶,啜英咀华,细斟缓饮的谓之“饮”,以清凉解渴为目的,大碗急的,或不断冲泡连饮用咽的,应属“喝”,若在喝完茶汤之后,连茶渣一起咀嚼下去的就是“吃”茶了。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黄出毛峰、安溪铁观音等都十分讲究品饮艺术。北京的大碗茶只能称“喝”,从无称品饮大碗茶的,而湖南农村连茶叶一起入腹的方式,就是道道地地的“吃茶”了。

严格说来,茶水的“泡“、“沏”、“煮”、“烹”也是有区别的。所谓“唐煮宋点”,是指唐时风行煮饮方法,至宋改进为用开水冲调的点茶法.但当时茶叶均以团茶研末为主,并调以盐、葱姜、桔子、枣子、薄荷等佐料。元朝开始,茶叶制作改团茶为散茶炒青,出现了冲泡方法。明朝重科举,盛文风。文人“斗茶”茗战,以茶益思,蔚然成风。“斗茶”重茶之香、味之醇、形之美、色之活(但不同茶类色泽要求各异,宋时以白色的白茶为最佳),同时也讲究泡茶的水质、水温和茶炉、茶具,自此清饮雅尝之风日盛,至今经久不衰。

清饮雅尝,香真味实,自然洒脱,而具有中国风味的茶馆、茶室各地都有。人们常在工余闲暇,或往茶室一坐,或沙发上一躺,沏上一壶好茶,悠然自得地细啜慢斟。此时,饮者会感到香郁味醇,醒脑提神,忘却了一天烦躁,消除了身心疲劳。若同时赏玩壶艺,倾听乐曲,就会更加显得闲逸超脱、心旷神怡了。袁牧曾生动地记述过饮茶之趣:“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是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种无拘无束、潇洒自如的清饮雅尝,既不像欧洲人那样匆匆忙忙地一饮而尽,不加欣赏,纯系解渴;也没有日本茶道那样严谨的仪式,显得过分拘泥,而是更加趋向生活化、大众化,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国饮特点,是中国独特的饮茶之道吧。近几年来,英,美等国有些老年人也学中国传统的“清饮风尚”,反对在茶叶中加奶和糖等佐料。他们认为,只有清饮才能真正领略茶的香味和饮茶情趣,特别是在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于百忙之中,偷闲品尝,幽雅闲逸,洒脱自然,象琴棋书画一样,是生活上的一大享受。

茶的品类很多,分红茶、绿茶、青茶、黑茶、白茶和黄茶六大类,每一茶类中又可分十来种乃至几百种花色品种,每一花色品种又可分为很多级档.我国茶叶品类之丰富,制法之精巧,品质之优异,风味之特独,品饮之讲究,确实称得上繁花似锦、丰富多彩,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所以,我国人民的饮茶习俗也多种多样,各具一格。

茶是一种饮料,它和其他食品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以人们的爱好与习惯为转移。茶各具特色,人各有所好。不同地域、不问国家人民的饮茶习俗固然不同,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中不同地区,乃至同一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对茶的爱好也各有千秋。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却都有为大多数人爱好的具有代表性特色的饮茶风尚。就以我们单位来谈吧,有的喜欢绿茶,有的爱好红茶,有的崇尚乌龙,也有的认为花茶更有“花引茶香”之美,但多数人都喜欢喝绿茶,而且喜欢茶中不加任何佐料的“清饮”。一种风尚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所以,不同的饮茶习俗,可以说是各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饮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活享受上的一种创造,一大情趣,且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和文化艺术都有密叨关系。

(一)藏族的酥油茶

喝酥油茶是藏族同胞一种独特的风尚。

西藏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干燥。那里的居民以肉食为主,果菜甚少,因此,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主要靠茶叶来补充。他们对茶的需要量特别大,按藏族同胞的话来说,“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目前全自治区平均每年人均消费茶叶约15公斤,是全国的茶叶高消费区。

西藏人民的饮茶方法是千篇一律的。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还有清饮的,而喝酥油茶是其中最讲究的饮茶方式。喝酥油茶要有酥油,茶、茶具和佐料。据传,唐代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以后,不但提倡饮茶,而且亲制奶酪和酥油,创制“酥油茶”赏赐大臣。自此,酥油茶成为赐臣敬客的最隆重礼节。喝酥油茶的茶具是颇为讲究的,有一个专打酥油茶的长筒和一套精美的茶具。茶具多为金饰或银饰的金属制品,有银壶,铜壶、铝壶、瓷铁彩花壶等。壶的颈腹部多有彩色民族图案,壶嘴、壶把造型别致。茶碗用瓷质或木质制成,并用银或铜镶嵌。这些茶具几乎都是工艺品。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营养价值很高,常预先制成长方形、方形或圆珠形,以便备用。藏胞喝的茶不喜欢沏泡,而崇尚熬煮,所以偏爱汤浓味醇的紧压茶类,诸如普洱茶,金尖茶、紧茶和砖茶等。根据各家的不同爱好,一般用胡桃泥、芝麻粉、花生仁、瓜子仁,松子仁和盐巴作佐料。制作时先把茶叶放在茶壶中煮沸,约半小时后把茶汁倒入已放好各种佐料和酥油的打茶筒中,用手上下舂打。打时开始发出“伊啊、伊啊’之声,继续舂打,声音慢慢变成“嚓伊、嚓伊”,表示茶、油、佐料已充分混匀,即可取饮。

喝酥油茶也有一定的礼节。主妇先把装有糌粑(即炒熟的青稞粉和茶汁捏成的粉团子)的精美竹盒放在桌子中间,每人前面放好茶碗,然后主人边依次倒酥油茶,边热情地喊着“甲桶!甲桶!”(藏语,请喝茶)。客人一边喝酥油茶,一边用手指尖拈起糌粑丢入口中。酥油茶浓色带咸味,油滋滋、香喷喷,非常好吃。笔者有幸曾尝饮过,至今回忆起来似乎仍感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如果你有机会的话,一定得喝上两碗酥油茶,一饱口福!不过,喝酥油茶时,千万别迫不及待地一饮而尽。因为按照当地的风俗,这是不礼貌的举动,会得罪主人的。喝第一碗酥油茶时,你应该在碗中留下一些,表示主人手艺不凡,做得好吃,还想再吃一碗。于是,主人又会把你的碗斟满。喝第二碗或第三碗后,你如果不想再喝,可以喝完茶汤,将茶渣泼在地上,表示已经喝足。主人见状,也就不再向你敬茶了。据说,过去有位同志,不了解藏胞的风俗习惯,茶渣总是不倒掉,好客的主人就一直给他加茶,喝了一碗又一碗,一、两小时下来,肚皮喝得胀鼓鼓的,接连跑厕所,至今仍被人们作为笑谈的资料。

一般藏族同胞每人每天饮茶约20碗,相当于4000毫升茶汤。有的富裕家庭干脆把茶壶放在炭炉上,终日熬煎,随时取喝。西藏的喇嘛寺备有特大茶锅,口径达1.5米以上,每锅可盛茶水数担,终日烧煮,茶香味浓,专供朝拜香客取饮,也算是喇嘛给“众生”的施舍。

(二)维吾尔族的奶茶和香茶

居住在新疆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同胞,虽然是同一民族,又住在同一区域,但饮茶习惯和煮茶方法却截然不同。住在南疆的维吾尔族同胞爱饮香茶,而不喝奶茶,住在北疆的维吾尔族人却酷爱奶茶,而不喜欢香茶。

维吾尔族同胞饮奶茶的方法与蒙族同胞的奶予茶雷同。一般是先将砖茶敲碎,抓一把投入铁锅或铝茶壶内,加清水煮沸,待茶汁熬出,再兑入新鲜牛奶或奶疙瘩(用牛、羊奶浓缩而成的奶团子),然后再加少许食盐,继续煮沸。数分钟后用茶杓分别盛入碗中,全家人即着地盘坐于矮桌旁,一边吃着抓饭或用酥油、蜂蜜涂抹的馕,一边慢慢喝着咸滋滋、热乎乎的奶茶,也可算是天伦之乐。据住过帐篷,尝过奶茶滋味的同志说,开始感到不大习惯,一星期后,却染上了“瘾”,这才真正体会到喝奶茶的乐处,直到今天,还真想喝两碗解瘾呢!难怪维吾尔族老乡说:“三天不喝奶茶,浑身无力,起不了床。一日三餐奶茶,精神特爽,劳动有劲。”

南疆维吾尔族同胞的煮茶方法则别具一格。他们习惯用长颈的铜茶壶煮茶,没有铜质的就用陶瓷或搪瓷的长颈壶。煮茶时,把茯砖敲碎,抓一些放入壶中,同时加入一些香料末(常用的香料有胡椒、桂皮、丁香等,这些香料事先都碾成细末,装在瓦罐中),然后,徐徐加入清水,再移到炉上去煮,沸腾4~6分钟后,茶汁已浓,即可取饮。倒茶时,为防止茶渣和香料一起倒入杯中,常在长颈壶嘴上套一网兜,起过滤作用。喝茶时,也习惯吃些米饭或馕。通常,每天早、中、晚各喝一次。这种边吃边饮的方式,实质上是以茶代汤。由此可见,茶在维吾尔族人生活中的地位了。

不过,一日数次煮饮茶叶很费时间。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今天,已显得繁琐了。为此,新疆寨口乳品厂从1983年开始,主要用茯砖茶,同时配以鲜奶、奶油、碘盐等,熬煎成浓汁,经高温杀菌、真空浓缩、离心喷雾,试制成,“奶茶粉”。浙江农业大学张堂恒教授也研制生产了茶乳精。它们都具有冲饮方便、香味浓郁、携带方便等特点,是内蒙古、新疆、云南等省(区)兄弟民族和所有奶茶爱好者的一大福音。

(三)云南的盐巴茶和龙虎斗

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省有八个民族自治州,十五个民族自治县。各族人民虽都爱好饮茶,但饮茶习惯不尽一致。除汉族的清饮雅赏外,兄弟民族多饮盐巴茶、酥油茶、烤茶、烧茶、雷响茶、油茶、龙虎斗茶等,其中以盐巴茶流传最广,龙虎斗最为奇特。

盐巴茶是当地纳西族、傈僳族,普米族、彝族、怒族,苗族等兄弟民族最喜爱的一种日常饮料。茶叶原料为当地生产的紧茶或饼茶,再加上少量盐巴即可。烧茶的茶具是一个特制的小瓦罐,再加上几只瓷杯。制作方法较为简便:先掰下一块紧茶或饼茶,砸碎放入小瓦罐内,当即把瓦罐移向火塘,当茶叶烤烘到“噼啪”作响,并发散出茶叶焦香味时,向罐内缓缓冲入开水,再煨煮五分钟;然后把用线扎紧的盐巴块(井盐)投入茶汤中抖动几下后移去,使茶汤略有成味,即可将瓦罐移出火塘,把罐内浓茶汁分别倒于瓷杯中,最后加开水冲淡即可饮用。冲水多少视各人爱好而定,一般是边喝盐巴茶,边吃玉米粑粑(玉米饼)。若问其味如何,当地老乡会笑呵呵地说:“乐拉米”《意即非常舒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

居住在云南深山密林中的兄弟民族,还有一种治疗感冒的饮茶秘方,称之为龙虎斗。这是将经熬煎的浓涩热茶,冲入有酒的杯中(不能将酒反过来倒入热茶中),即成龙虎斗。一旦感冒,病人喝下“龙虎斗”后,浑身散发热汗,若再美美地睡上一觉,就会觉得全身轻快,感冒全消。据说龙虎斗比速效感冒丸还顶用,究竟效果如何?笔者未曾尝试过,无可奉告,君若有兴,不妨一试。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根据茶叶的化学成分和特性,喝龙虎斗对人体健康是有益无害的。

(四)蒙族的奶子茶

蒙族同胞以游牧为生,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汉族有很大不同:汉族人一日三餐饭是不能少的,蒙族同胞却习惯于每天“三茶一饭”,即每天早,中,晚要喝三次茶,只在收工回家的晚上,一家人才欢聚一起吃一顿饭。如果晚餐吃牛羊肉,那么饭后还要喝一次茶,才能睡觉。所以那里茶的消费量很大,据调查,牧民每人每月需要0.75公斤,全年需要9公斤紧压茶。茶,终究不是粮食,一日“三茶”不要饿坏吗?不会的,因为蒙胞喝茶时都要同时吃些点心,诸如炒米、奶饼、油炸果或手扒肉等,而且茶也与众不同,不是清茶一杯,而是香喷喷的奶子茶。

所谓奶子茶,就是把蒙胞喜爱的青砖或黑砖等紧压茶掰开砸碎,抓一些放入铝质或铜质茶壶中熬煎,待茶水煮沸时,兑入牛奶或羊奶,然后再加些盐巴;这样喝起来又热又香又解渴,别有一种风味。蒙族同胞爱饮热茶,往往一早起来,就煮好一大壶奶茶,早餐后外出放牧,奶茶壶就放在微火上,以便回到蒙古包时随时取饮。一壶茶一般只煮饮一次,但经济较困难的家庭,也有连续煮饮2~3次的。如果客人进入蒙古包,主人就会献上鼻烟,用热气腾腾的奶子茶,炒米等款待客人,客来敬奶子茶早已成为蒙族同胞的文明风尚。

(五)桂北的打油茶

居住在广西北部的瑶、侗、壮、苗,汉等许多民族,虽然风土人情各不相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喝打油茶。

“打油茶”也称“煮油茶”。通常像烹调菜一样,把茶叶先放在锅里炒,然后加少量茶子油,炒到略有炙香,就加入清水煮沸,直到茶汤滋味浓郁时,再放入食盐,生姜之类的佐料,于是油茶就算打好了。把打好的油茶放在各种食品中,这样吃起来别有风味。至于叫什么油茶,那要看放什么食品而言,正像汤中放牛肉粉丝,就叫牛肉粉丝汤,放入肉丸、蛋卷等就叫三鲜汤一样,他们把油茶放在糯米、艾叶粑,虾子,鱼仔等食品中,就分别称为糯米水圆油茶、艾叶粑油茶,虾子油茶,鱼仔油茶等等。油茶成了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几乎家家打油茶,餐餐吃油茶。而且说来也怪,当地人民认为,开水喝多了肚子会感到胀鼓鼓的,而油茶喝多了却没有难受之感,反觉得精神倍增。

打油茶也是当地人民待客的一种礼遇。如有贵宾光临,他们就请打油茶巧手亲自烹调。这种打油茶就比较讲究了,事先要准备好丰盛的食品,如油炸花生米、油炸排散、猪肉碎、猪肝末、鸡块、爆米花等;然后“打”油茶。主人把各种美味香脆的食品分装在一只只茶碗中,把碗在桌上摆成一个圆圈,然后把打好的滚烫油茶注入碗中,此时主人就恭恭敬敬地把一双双筷子和一碗碗打油茶呈献客人,并说声“记协、记协(即侗语请吃油茶)”,于是,客人就起身双手接茶。茶汤浓郁,香脆可口,客人就“喷喷”称赞主人心灵手巧,“打”茶得法。一碗吃完,主人再添加食品,再斟油茶。按照当地习惯,茶行三遍,就算是看得起主人,所以每人至少喝三大碗,这叫做“三碗不见外”。这种边喝打油茶,边谈笑叙情,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打油茶用的茶叶,既非条茶,也不是砖茶,而是抹茶。抹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茶叶花色,它与目前日本茶道所用的茶叶相似。为此,广西三江市还曾选派两位姑娘到天津市,专为日本朋友表演侗族打油茶的制作方法。日本朋友颇感兴趣,希望有机会到该县考察茶道的起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