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23579100000010

第10章 这样做才能让孩子信服(3)

爸爸很诧异地问:“知道?

知道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悠然望着远处的海,平静地说:“有一天我找资料,无意中在书柜里看到了你们的离婚协议书。考虑到你们会怕我学习分心,担心我像其他孩子一样不能接受,所以我就成全了你们的苦心,就当做不知道吧。其实,离婚是你们的私事,我不会干涉的。”看到孩子如此沉得住气,爸爸不禁感到有些震惊,他想,也许是自己低估了孩子。

父母在离婚后,会因为怕孩子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而不敢告诉孩子自己的婚姻现状。事实上,孩子并不一定如父母想象的那般脆弱。

其实,父母可以让孩子明白,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三个关系:爸爸妈妈的关系,爸爸和孩子的关系,妈妈和孩子的关系,现在结束的只是爸爸妈妈的关系,而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并不会受到影响。爸爸和妈妈还会一如既往地爱他,甚至会因此而更爱他。

这样,父母婚姻的不幸就不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恐慌,他就能平静地接受父母离婚的事实了。

沟通箴言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双向的,当父母向孩子敞开心扉的时候,孩子也会时常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父母。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主动向父母询问,并向父母表述自己的感受。这样,父母就不会再觉得和孩子很难沟通,并能通过自己对孩子的了解而因材施教。

“妈妈(爸爸)说的也不一定对!”

父母谦虚,反而会让孩子更尊敬

当孩子有不懂的问题时总是喜欢去问父母:“爸爸,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阴天的时候太阳去哪了?”“风是从哪里吹来的?”孩子的问题总是千奇百怪,父母往往无法一一回答。这时该怎么办呢?告诉孩子自己不懂这个问题,会不会影响自己在孩子心里的形象?

虽然,在孩子看来父母懂很多知识,能教给自己各种各样的生活和学习技能,但父母却不是万能的,有时孩子的问题也会把父母难住。

有一位父亲很喜欢在孩子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多识。

一天,10岁的儿子在看百科知识问答时问父亲:“爸爸,有道题目是:蚊子会不会传播狂犬病?”父亲说:“会。”

“真的吗?蚊子也传播狂犬病啊?”儿子问。父亲说:“当然了,推理一下,蚊子先咬了狗然后再咬人不就传播狂犬病了吗?听你爸的没错。”第二天,儿子在网上查到答案:蚊子是不能传播狂犬病的。

后来,儿子在多次向父亲请教问题时发现,父亲常常把他想象的答案当做标准答案告诉自己。渐渐地,儿子不喜欢向父亲请教问题了。

这位父亲本来不知道蚊子是否能传播狂犬病,但为了维持面子就将自己“推理”出来的答案告诉了儿子。当儿子发现父亲常常这样做以后,也就失去了对父亲的信任,而不再向他请教问题。可见,父母以不懂装懂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威信,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试想,父亲如果没有这样回答孩子,而是坦白地告诉他:“我不知道蚊子能否传播狂犬病,要不你自己再查一下资料?”这样,孩子就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但下次当他遇到问题时却还会去问父亲,因为他知道父亲只会将对的答案告诉自己。

有一位母亲,她从小生长在山区没读过多少书。当有一天儿子问她:“妈妈,你知道吗?”母亲说:“UFO是什么?我从没听说过。”孩子撇撇嘴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啊,就是外星飞碟啊!”

“哦,原来是这个意思。

妈妈小时候没好好学习,所以现在才懂得少。你要好好学习,要不然,就会像妈妈这样。”母亲说道。“哦,好的。我会好好学习的。”儿子说。

从那以后儿子读书更加努力了,而且他没有再嘲笑过自己的母亲什么都不懂,而是经常将自己学到的、听到的有趣的事情讲给母亲听。

父母博学不一定会让孩子更加听自己的话,相反,父母若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以此为例教育孩子,反而更能启发孩子努力地学习。

要知道,父母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比答案更重要的是对待问题的态度。孔子曾教导后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求学的正确态度。若父母常常为了一时的面子而将不准确的答案告诉孩子,便会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当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时,即使父母教他正确的事情,他也会怀疑:“爸爸(妈妈)说的真对吗?我真的应该这样做吗?”这样无形中就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带来了阻力。所以,父母不知道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时,不妨直接告诉孩子:

“这个问题我还不了解,等我知道了再告诉你好吗?”或者是“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当然爸爸(妈妈)说的也不一定对,你可以自己再求证一下。”

父母对待问题严谨而求实的态度同样会影响到孩子,他会因此而懂得在面对问题时不要轻易作答,而是努力寻求正确的答案。

那么,当孩子向父母请教问题时,父母应该注意什么呢?

要谦虚而耐心地为孩子解答疑问。

“爸爸,这个题怎么做?”9岁的小辉问道。爸爸还没有看题目,先瞪了儿子一眼:“怎么做?你小子上课又没好好听是吧?拿过来,我瞧瞧!”

看过题,爸爸三下五除二写出解题方案:“看看,知道为什么这样解吗?”

小辉低着头支吾着说:“哦。”

“‘哦’是知道还是不知道?”爸爸问。“不知道……”小辉说。“不知道?听着!”爸爸给儿子解释了一遍,又问:“听懂没?”“听懂了。”

每当小辉向爸爸请教时,爸爸都会很“权威”地将他教训一下,之后再帮他解题。久而久之,每当小辉问爸爸题时心里就会紧张,甚至有时不会也不敢问了。

其实,孩子有问题并不一定就是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题的难度不一,所以孩子常常会有做不出题的时候。这时,父母一定要耐心地为他解答,告诉他解题的思路和最终答案。千万不要在此时训斥孩子,否则就会导致孩子有问题也不敢问,从而严重影响他的求知欲。

同时,父母在解题时一定要谦虚,不要一副“我说的答案就是对的”的口气,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这样解好不好?还有其他思路吗?”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感到紧张,还能引导他动脑去想。帮孩子解题并不是要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要引导他学会正确的解题思路。所以,父母在为孩子解答问题时一定要谦虚而有耐心,千万不要急躁。

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父母告诉孩子答案也许可以让他省力很多,但却容易养成孩子的惰性,让他懒得自己思考。所以,当父母对某些问题的答案也拿捏不准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甚至可以各找各的,比赛看谁能先找到正确答案。

一天,11岁的大宇在报纸上发现一道题,他问爸爸:“爸爸,有道题:‘假如每3个空啤酒瓶可以换一瓶啤酒,某人买了10瓶啤酒,那么他最多可以喝到多少瓶啤酒?’我想不出来。”

“这个问题,我一时也想不出来。不如我们都算一下吧,看谁能先得出正确答案。”爸爸说。

过了一会儿,爸爸说:“他能喝到14瓶。”“为什么是瓶?”大宇问。“我是这样想的,他喝完10瓶后用9个空瓶换来3瓶,然后喝完这3瓶再换到一瓶。这样他就可以喝到10+3+1=14瓶。”爸爸说。

“可是我不这样认为,因为问题问的是最多能喝到几瓶。所以,他可以用10个空瓶中的9个换到3瓶啤酒,这时他有4个空瓶,然后拿其中的3瓶再换一瓶,喝完后他有2个空瓶。如果这时他能向老板借一个空瓶,就凑够了个空瓶并换到一瓶啤酒,把这瓶喝完后将空瓶还给老板就可以了。这样他就能喝到10+3+1+1=15瓶。”

大宇说。

后来,他们在第二天的报纸上找到了公布的答案,正确答案果然是15瓶。爸爸夸大宇说:“你可真行,果真被你说对了。”

在爸爸的引导下,大宇越来越爱动脑思考,他不再一遇到问题就问爸爸,而是更喜欢和爸爸一起探讨。在学校遇到难题时,他也往往能最先得出答案,同学们说:“大宇,你的脑筋怎么转得这么快?”大宇自豪地说:“多亏了我有个好爸爸,他总是和我一起探讨问题。”

父母不要以为只要孩子向自己提问,自己就有责任和义务帮他找出正确答案。如果父母能和孩子一起去寻找解题的思路,会让他的思维得到锻炼。同时,也会拉近亲子间的感情,孩子会因此而更喜欢和父母交流。

父母也可以向孩子学习。

孩子往往更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比如在电脑方面,有的父母也许就不如孩子精通。当发现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孩子时,父母不妨放下架子去向孩子学习。不要不好意思,如果父母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孩子反而会更加尊重父母,并且觉得父母很顺应时代,从而会消除两代人之间所谓的“代沟”。

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

随着孩子知识的增加,他的问题也会越来越难回答,当父母觉得自己真的已经不能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就可以鼓励他亲自去探索、寻求问题答案。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也能锻炼他在生活或学习中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

沟通箴言

父母最需要传授给孩子的并非知识,而是求知的态度和方法。若父母能够谦虚地为孩子解答问题,并不断学习新知,在无形中也给孩子作出了好榜样。孩子会因此明白,即使博学也不应该骄傲,即使年龄不断增长也不应停止学习,因为父母求知的精神早已映在了他心里。

“这次是妈妈(爸爸)错了!”

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道歉,孩子会感觉父母更伟大

美国着名儿童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说是这么说,但真要让父母放下架子去向孩子承认错误,并还要说上一句“对不起”,恐怕也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许多父母都将自己放在权威的位置上,无论对错,权威是不能被动摇的。

在这样的父母的认知中,自己即使错了也不能低头,也要借题对孩子进行一番教育,以显示父母的威严。

8岁的女儿在母亲的影响下也十分喜欢看书。有一天,母亲下班回到家,就发现原来放在书房的书都被搬到了客厅里,而且书摊得很乱,女儿正坐在书堆里看得津津有味。

母亲一下子生气了,因为之前她告诉过女儿,看完的书要放回原处,不要一次拿许多本,更不能把书乱堆。但很显然,女儿这几条哪条都没做到。母亲生气地吼道:“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把书堆成这个样子,我平常怎么教你的?”女儿先是一愣,她刚要反驳,母亲却下了个命令:“半个小时内你给我收拾好,不然看我怎么收拾你!”女儿听到这里忽然也生起气来,她大声说:“不是我弄的,我回来的时候书就在这里了。”但气头上的母亲却认为女儿在撒谎,于是她更生气了,狠狠地训斥了女儿一顿,女儿委屈地哭了起来。

后来,女儿的外公回来了,他对自己的女儿说:“今天新做好的书柜运来了,我和你妈帮你把书都拿到客厅了。书柜刚擦完土,等晾干了我再把你的书搬回去。”这位母亲这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她开始后悔自己刚才的行为。于是,她连忙跑到女儿的房间去道歉:“我错怪你了,书是你外公搬出去的。不过,我回家的时候只看见你了,你外公又没在,所以我才以为是你弄的。”哪知道,女儿听到母亲这样说,竟然没有接受她的道歉。

母亲知道是自己的面子在作怪,她放不下身为母亲的威严。但她转念又一想,平时教育孩子都要勇于认错,知错就改,到了自己这里怎么能光说不做呢?

于是,母亲重新对女儿说道:“妈妈不了解情况就批评你是不对的,我向你道歉。我接受教训,以后一定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看着女儿的脸开始阴转晴,母亲趁势说:“那你现在要不要帮着妈妈一起整理书籍?”女儿想了想,点了点头……试想,若是母亲不去向女儿承认错误,那么女儿也许会从母亲那里学会这种对待错误的态度。以后当她犯了错误的时候,她恐怕也不会去承认了。

《论语》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思是说,君子所犯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犯了过错,天下人都看得清楚;改正了,人人都心存敬仰。

父母勇敢地向孩子承认错误,并积极努力地改正错误,这在孩子看来,也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这恰能让他看到父母诚实的好品德,他将会以父母为榜样,并最终学会知错就改。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父母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伟大呢?

放下架子,敢于自我反省。

其实,自我反省本来是一个让自己能得到进步的过程,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反省这件事放在一些父母身上,却显得很困难。因为,向孩子承认错误,对孩子道歉,父母很难放下架子,他会觉得这是件很丢脸的事情。而且,认为也没那个必要。一个小孩子,向他道歉又有什么意义呢?

说得直白一些,这样的父母其实就是太顾及面子,而且还是虚无的面子。要知道,父母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并进行自我反省,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赏识和尊重。

向孩子道歉也要主旨明确。

为什么犯错?错在哪里了?在父母向孩子道歉的时候,这些问题都要能说得清楚明白。否则,父母对孩子含糊其辞,日久天长,他也会学会父母的这种道歉方式,再面对其他人,他也就不可能真诚对待了。

一位父亲骑车接上小学的孩子放学回家,路过十字路口的时候,虽然是红灯,但父亲依然骑车闯了过去。孩子在车后座上说:“爸爸,红灯停,绿灯才能行呢!我们老师都教我们了,你不也这样教我的吗?”父亲一下子觉得羞愧不已。

在下一个路口的时候,依然是一个红灯,父亲下了车子,转头对孩子说:“你说的对!我刚才没遵守交通规则,没听从你的劝告,我向你道歉!”孩子听后调皮地拍了拍父亲的胳膊说:“下次要注意啊!”父子二人都笑了……道歉的主旨明确,这会让孩子对一些错误行为记忆深刻。当他看到连父母都能承认错误的时候,他也就同时记住了什么是不该做的。这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

要以郑重的态度承认错误。

孩子有时候会很在意父母承认错误的态度,如果父母表现不出真诚来,他可能不会轻易原谅父母,而他也有可能向父母“学习”,也变得不真诚起来。

其实,父母向孩子道歉不应该是简单而生硬的形式,这反而可能会加深误解。父母要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自我反省,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这样大大方方的态度,恐怕要比轻描淡写地来一句“抱歉”,或者想方设法地为自己找个理由,效果要好得多。所以,父母要抱有一种郑重的态度,不要觉得承认错误不符合身份,对孩子勇敢且真诚地道歉,才是最有面子的事情。

不要借题发挥,反而批评孩子。

家里来了客人,寒暄过后,客人起身道别。妈妈和7岁的儿子一起把客人送到门外。儿子手趴在门框上探着头对客人说:“阿姨再见!”妈妈与客人道完别,随手就关上了房门。结果儿子的手还没收回来,一下子被挤到了,儿子立刻疼得大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