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是每一位做父母的最为关心的。但是,往往很多时候,孩子对于父母的“关心”并不领情,甚至会和父母对着干。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把握好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关键因素。其实很多时候,父母一句恰当的“说”就能让孩子喜欢学习,爱上学习。
“妈妈(爸爸)有问题请教你!”
放低姿态,适时地向孩子“请教”学习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孩子都是弱小的,他需要父母、教师来教育他,他需要从长辈们那里学习知识。这一点似乎已经在一些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父母是讲究权威的,“在孩子面前要有威严”恐怕是所有父母都认同的观点。而且,有的父母还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吃的盐比他走的路还多,我还用请教他?”
石先生的杂货店开在繁华的街道边,再加上他经营有道,小店生意一直都很红火。而且,经常有外国顾客来光顾他的生意。但石先生从未学过外语,就连和外国人的简单对话都做不到,在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经常造成误会,生意也做得不顺利。他开始犯了愁。
11岁的儿子看到了爸爸的难处,于是对他说:“要不我教您一些简单的对话吧?我们已经都学过了。”石先生一听,眼睛立刻瞪了起来:“你?你给我好好学习去!老子不用你教!你看你要是不好好学,将来就跟你爸我这样!小孩子凑什么热闹!”儿子撅了撅嘴,只得拿着书回了自己的房间。
后来,石先生因为和外国顾客交流困难,无法接待他们,许多生意自然也就无法做成。
其实想想,若是当初石先生虚心向儿子请教几句简单的交流语,那么他也许就能和外国顾客做成生意,他的苦恼也就随之解决了。看到这里,我们有没有也替石先生遗憾呢?
一位着名学者曾经这样说过:“如果你总是认为,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还多,那你是放弃了被孩子影响的权利。”父母最好都不要放弃这种权利。
因为和父母相比,尽管孩子的知识储备很少,但他有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望强烈,他可以用全新的眼光看世界。孩子的这种优秀品质,是已经成人的父母很少有的。和父母相比,孩子的确没什么阅历,但他率真、纯净,不拘泥于世俗,诚实得让成人惭愧。这样的孩子,难道不值得父母向他学习吗?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吧,过马路的时候,“红灯停、绿灯行”,这是大家不用思考就能说出来的交通守则。但你可以站到路边上去看,有几个成人能真正做到呢?父母一边说着“孩子你要遵守交通规则”,但一边自己却要么骑车载人,要么急切地闯过红灯。这样一来,父母还能教孩子什么呢?率真的孩子就会问了:“妈妈,您为什么还闯红灯?”他也会问:“爸爸,您不是说骑车不能载人吗?”父母又该如何回答呢?
而且,今天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新鲜的事物如潮涌一般地接踵而至。电脑、3G手机,等等,在父母还对其懵懂未知的时候,孩子早已经熟练掌握。他对这些事物的接受能力之强,接受速度之快,是脑袋里装了太多事情的父母所不能比及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谓教师,不就是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需要自己去虚心向其请教的人吗?既然孩子有比父母强的地方,父母为什么不能去向他请教呢?难道年龄小、阅历少能成为拒绝向他请教的理由吗?不!父母需要反思,需要放下思想的小包袱,需要以一颗诚恳的心去面对孩子。
放低姿态,向孩子学习,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父母可以参考下面的建议:
父母要还原自己的童心。
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什么是“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指具有婴儿一样的纯洁无瑕的心。孩子的心智尚未经历太多的岁月,他还未被世俗所扭曲,所以他拥有最宝贵的善良品质。
父母还原自己的童心,就是要让自己也回归那种纯净自然,就是要让自己蹲下身子来和孩子说话,就是要让自己能理解他的思想,并与他做最为亲近坦诚的交流。还原童心,就能重新激发起对知识的渴望;还原童心,还能让父母找回童年的快乐;还原童心,更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要向孩子学习,父母就是先要让自己变成孩子,放低姿态,让自己久已失去的童心重新复活。只有持这样的态度,父母才能真正从思想上愿意向孩子请教。
多多欣赏孩子的优点。
长久以来,有的父母都一直自我感觉良好,正是这种不知道哪里来的“超级自信”,才使他们看不到孩子的闪光之处,在他们眼中,孩子多是“错误一大堆,不教育不成器”的。但是,人总是会有优点的,孩子也不例外,他长于别人的地方就该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台湾着名女作家罗兰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算术不好,有些知识点老师无论怎样给她讲,她都听不懂。老师甚至还单独给她开小灶,她依然没什么长进,她觉得自己当时真的就是一个笨学生。
当她惴惴不安地将48分的算术成绩单拿给父亲看的时候,父亲却说:“你的理解力不行,但记忆力却很好,现在不要忙,等你长大一点,理解力会慢慢增强的。”
后来,父亲的话果然没错。等罗兰到了高中,她的几何代数已经都很优秀了。
相信这样一位能看得到女儿优点的父亲,也一定能够放下架子去向她学习的。
欣赏孩子的优点,就等同于认可他、信任他,这也会让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觉。
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在成长的孩子缺点自然也少不了,但父母若是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并且经常为此而训斥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向孩子学习简直就是不可能的。父母只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才有可能会去向他学习。
当然,这个“多多欣赏”也要有个限度,不能随便就夸大了孩子的某些优点,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应该是“实事求是”。
一定要有真心实意的态度。
成人有时候总是有一些所谓的自尊,“开口求人”在有些人看来简直比登天都难,更何况是开口有求于自己的孩子。于是,有些人尽管知道要向孩子请教,但似乎总显得不那么诚心。父母要记住,向孩子求教,一定要有真心实意的态度。
若是父母能够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一句“我要向你请教”或者“我应该向你学习”,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或行为得到了肯定。连父母都要向自己学习,对于孩子来说,这将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他能从父母的态度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他会觉得“原来我也有值得大人学习的地方”。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建立并巩固自信心,这也有助于他自身的成长。
“向孩子学习”要有具体的内容。
“向孩子学习”,绝不能是父母一时兴起的泛泛而谈,父母要能从孩子的优点中,发现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并要有具体的学习内容。
父母切记不要只是口头表达,却没有实际行动;也不要只说学习,却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学习内容。比如,孩子在公车上为老人让座,父母可以表扬他:“你做得很对!很尊敬老人。我应该向你学习。”那么,孩子就能明白,尊敬老人是值得肯定的好行为,这种想法会一直留在他的心里。当然,虽然是明确向孩子学习的内容与目的,但父母也同样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育孩子,引导他向积极的方向成长与发展。
沟通箴言
着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老师说:“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不是成年人的幼稚,而是真正的成熟与睿智。”所以,父母要能有一双慧眼,多看到孩子的优点,通过向他学习来帮助他发扬长处,这将会使孩子成长得更快。
“不要老说自己笨!小心真的变笨哦!”
别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
妈妈这样说:“你笨死了!”
爸爸这样说:“你笨得无可救药了!”
那么孩子就有可能真会这样想:“嗯,是的。也许我真的就很笨。”
父母的话在孩子听来都是很权威的,有时候他会对这些话深信不疑。若是父母一直向他灌输一个“他很笨”的观念,那么无论他原来有多聪明,到头来他的聪明才智也有可能会直接被抹杀掉。
一位母亲带着9岁的女儿来到一家儿童心理咨询机构,母亲对咨询师说:“这孩子总是不认真学习,又贪玩,成绩又差,笨得要死。你给她测测智商看是多少,我也好心里有个数。”说着,母亲把身后的女儿推了过去。
咨询师测完后亲切地问:“告诉叔叔,为什么你不用心学习呢?”小女孩愣了一会儿才说:“我笨呗。”咨询师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你笨呢?”小女孩非常小声说:“妈妈总说我笨,还总当着别人的面说。”咨询师一下子就明白了原因。
等得焦急的母亲忍不住问道:“我的孩子到底有多笨啊?”咨询师却摇了摇头说:“您女儿的智商是130,若是再高点儿就成超常儿了。您总给她戴‘低能儿’
的帽子,她自然就觉得自己笨了。”这位母亲听后,惊讶地张大了嘴巴,久久没有说话……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会像故事里的小女孩那样,被父母制作的“笨”标签、“低能”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来。那些孩子也许和这个小女孩一样,智商根本不低,但父母却因为他学习不认真或其他什么原因就说他笨,这样父母也许会亲手毁掉人才。父母期望孩子能有出息、出人头地,这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的成长发展不尽相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神童,父母不要用又高而又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更何况,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与判断,一部分是来自于父母的态度的,而且这一部分在孩子的心目中还占有很大的分量。若是父母只因为孩子接受能力差一些,或者理解速度比别人慢一些,就直接一口断定孩子笨的话,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可能就真变笨了。
再来看一个相反的例子。
一个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数学差得出奇,一次考试得了29分,再一次考试是分。爸爸却并没有骂他,反而说:“你与上一次考试相比进步了11分啊!这是个了不起的飞跃,可见你还是很聪明的。只要你努力,一定没问题!”后来,这个孩子在爸爸的鼓励下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成绩也越来越好。
有个许多人都知道的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就是在讲这个简单的道理,不给孩子贴“笨”标签,多给予他希望,这就能让孩子积极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还有可能会激发出他的潜能。这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教子方法。
不说孩子笨,让孩子也不说自己笨,父母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要知道孩子的实力在哪里。
板凳宽,扁担长,各有优点。所以,孩子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孩子的实力到底有多少?这些都需要父母通过认真观察来全面掌握,并让孩子自己也要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
无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强还是弱,只要是能在自己的基础水平上有所进步,就是好样的,就该是值得表扬的。而且,清楚自己的实力,并能努力求取进步的人,我们也称他为“有自知之明”、“有进取心”。若是父母能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孩子,那何愁他不会努力学习呢?
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自我形象。
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还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多给他一些正面的评价。同时,父母也不要忽略或否定孩子的消极情绪,否则就会影响他的自我判断。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父母能挖掘出孩子的特质,看得到他学习上的优点,并鼓励他继续发扬优点,还可以让他以优点带动缺点。而且,父母也不要帮助孩子下结论,否则孩子依然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孩子只有能建立起一个正确的自我形象,他才能有信心去继续努力,他才有可能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给孩子一种积极的期望。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福德一起来到了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中选出3个班,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然后,他们将一份名单交给了教师,并用赞美的口吻说:“这些学生将有可能有良好的发展。”
8个月后,两位心理学家再一次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学生的成绩都有了显着的进步,而且他们的性格也都非常开朗,都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老师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其实,心理学家提供给老师的名单只是随机抽取的,但面对这份名单的老师却对这些学生有了积极的期待,学生受到了老师的影响,因此也就变得更加自信,他们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这就是心理学上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效应告诉我们:
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所以,父母要能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期望孩子,给予孩子最起码的信任,相信他可以尽自己的努力去学习,并能学有所成。那么孩子在父母的积极期望下,就非常有可能如那名单上的学生那样,获得长足的进步。
多在学习方面真诚地鼓励孩子。
鼓励会让人坚定信念,鼓励会让人有被肯定的感觉。一个人若是生活在鼓励当中,那么他的内心会充满无限希望,他也能更快地接近成功,并创造更多的奇迹。
所以,父母要多鼓励孩子,鼓励他摆脱自卑心理,鼓励他勇敢战胜学习上的困难。
但是,父母在鼓励孩子的时候要慎用“虚假鼓励”。所谓虚假鼓励,是指父母说的话,听起来好像是鼓励但实际却并不是鼓励,比如“你看你只要努力你就能成功,知道你以前的错误了吧”、“如果你再加把劲,你还能进步更多,千万别再像以前那样了”、“你终于进步了,我还以为你一直笨下去呢”,等等。这类话语并不是父母完全的鼓励,里面或多或少都会包含有责备的成分。在孩子看来,这就好比是父母送了他一份礼物,但最终却又将礼物收了回去,孩子的心情就会变得沮丧,这将不利于他未来的学习。
别让孩子因期望而产生压力。
尽管父母的积极期望与鼓励,有可能会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自我形象,从而使他能继续努力。但是,有时候父母的这些期望也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压力,尤其是当这些期望过于殷切的时候。
所以,父母的积极期望要给得恰到好处,不要总是去提醒孩子,说“我们非常信任你”、“对你有很高的期待”、“相信你一定能成功”之类的话,这样的话若是说得太多,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开始焦虑,他会强迫自己必须去达到父母的目标,若是达不到,他就会变得悲观失望。这样将使他变得更为焦虑,如此循环往复,就会恶性循环,孩子最终也许会因为期望而失败。
沟通箴言
“笨”标签贴上了就不好揭下来,所以父母不要轻易去给孩子贴这个标签。鼓励、积极的期望、适当的期待,这才是让孩子能建立信心,并不断努力的因素。学习需要过程,父母要让孩子相信,他的勤奋一定可以换来好成绩,世界上并没有“笨”孩子。
“妈妈(爸爸)的奖励很特别哦!”
不对孩子进行金钱和物质“诱惑”,换种方式奖励孩子
如果去动物园或海洋馆参观,许多人都会去看动物表演。比如说海豚表演,当海豚按照驯养员的要求做好一个动作之后,驯养员都会从随身的小桶里摸出食物给它,以示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