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23579100000022

第22章 帮孩子跨越青春的坎(1)

青春期并不是父母想象中的“危险期”,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也未必个个叛逆,其实,叛逆是不正常的,不叛逆才是正常的。让孩子跨过青春期这道坎,关键是看父母怎样说,怎样引导孩子,怎样与孩子作最真诚的沟通。父母懂得怎样“说”,孩子自然就会过青春期了。

“妈妈(爸爸)理解你……”

正确对待孩子的叛逆

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当他将要迈进初中门槛的时候,许多父母都会发现,他正在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开始顶嘴,对父母说的话不再言听计从;开始烦躁,有时候很小一件事情都会让他发火;不再认真听父母的教导,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秘密,不愿意让父母了解得太多……父母将孩子的这些表现称为他的“叛逆期”到来了。

一位母亲是这样处理孩子的“叛逆”的:

儿子已经13岁了,这一阶段他开始变得叛逆,经常反抗父母,更是很容易就发火,只要看到他不顺眼的事物,他都会极力反对,要不就是极力逃避。母亲也曾经说过他几次,但是正处于叛逆期的儿子,显然听不进母亲的教导。

一天晚上,儿子放学回家,草草地扒完了饭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躺在床上,想着今天一天老师的训斥、同学间的争吵,他越发地心烦,顺手抄起了枕头想要发泄,但却意外地发现了一封信。

信是母亲写的,上面写道:“我了解你对目前的生活感到不顺心,我也知道你遇到了许多失败。当然,我和爸爸说的也不一定都对,我们也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但是,我们对你的爱却是全心全意的,无论你有什么想法,无论你要说什么、做什么,我们都会陪在你的身边,这一点是无论何时都不会改变的。所以,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找我或者爸爸谈谈。请记住,我们永远爱你,也永远以你为骄傲。爱你的妈妈。”

儿子看到这封信后,情绪忽然平静了许多。尽管他和母亲之间并没有点明什么,但母子二人已经心照不宣。后来,每当儿子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他总是能收到母亲的一封或长或短的信,一直到他长大成人。

这位母亲的处理是得当的,她理解儿子的心情,用冷静的心态和包容的爱避免了与儿子的“正面冲突”。而且,最为宝贵的是,她对自己的教育有反思。

其实现在的许多父母的确需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就当前看来,孩子的叛逆期是许多父母谈论最多的话题,同时也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面对才不过十二三岁的孩子,许多父母是打又心疼,不骂又生气,他们不得不连声叹气:“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啊?”

但他为什么会出现叛逆期呢?

归根到底,这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当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的时候,孩子就会因为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理解而产生厌烦的心理;当父母对孩子溺爱的时候,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也会对父母发脾气;当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出现专制的时候,孩子也会反抗这种“专制”,与父母作对;甚至有时候,孩子的叛逆也会来源于父母的不良“身教”……由此可见,父母只有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避免孩子的“叛逆”,父母只有找到孩子叛逆的真正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呢?

父母要保持自己的头脑冷静。

面对孩子的易怒、反抗,甚至躲避父母的问话等行为,父母首先要能压住内心的火气。不要一看到孩子的表现不如自己所想,就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冲他发脾气。否则,父母和孩子就都处在了气头上,尤其是父母,将不能好好地去思考。父母头脑不冷静,自然也就不能找到孩子态度大逆转的真正原因。

当孩子出现叛逆的时候,他不会控制情绪,若是此时父母也不会控制情绪的话,双方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也就不利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作为成年人,父母应该学会冷静,只有冷静的头脑才能找对问题的根源。

要适当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前面提到了,孩子叛逆的原因,主要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所以,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脾气秉性变得如龙卷风一样不可驾驭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去纠正或改变孩子,首先要先看看自己。

父母要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过于偏激,专制的方法使孩子不堪重负;要看看是不是对孩子的某些要求满足得太多,使他已经开始肆无忌惮;要看看是不是自身出现了什么缺点,让他“照猫画虎”搬了去,自己却反过来还要教育他……反思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所以,当孩子叛逆的时候,父母也要审视一下自己,尽快寻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帮助他解决内心的问题。

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倾心交谈。

曾经有位老师举了这样几个实例,来说明叛逆期的孩子的表现:

第一个孩子的父亲对他的管教一直很严厉,无论他做什么,父亲都能从中挑出错来,然后就说他不争气。孩子很不高兴地说:“我希望爸爸能相信我,不要总用怀疑的眼光来看我!”

第二个孩子的妈妈对他说的话从来都抱不认可的态度,她要求孩子必须按照她说的去做。孩子曾经生气地告诉妈妈:“不要以为你们大人的话都是对的,我说的也不全是错的!”

第三个孩子的父母每次在他面前都会大加夸奖邻居的孩子,然后转过头就说自己孩子哪里哪里做得不尽如人意。孩子委屈地说:“要是你听见别人说你们笨,你们怎么想呢?”

其实说到底,孩子的这些看似叛逆的想法,并不是他真的就要去与父母作对了。这些全都是因为父母是站在“权威”的高度去看待孩子的问题,所以他们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若是父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蹲下身子多与他进行沟通,多与他倾心交谈,了解他内心真正的想法,恐怕他的叛逆也会少许多。

所以,父母应该要尊重孩子,不要总盯着他的弱点,也要看得到他的长处,多赏识他的优点。同时,父母也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体会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多对他说“我理解你”。在与孩子交谈的时候,不要总是一开口就是学习,从别的事情开始入手,反而容易让孩子的情绪更快平静下来。当然了,父母平静温和的态度也是非常关键的。

避免两极教育,尽量理智地引导孩子。

面对孩子的叛逆,有的父母却也“叛逆”起来,走入了教育的极端。

要么是“严厉打击”,对孩子的叛逆行为直接以打骂、命令、逼迫等行为态度强压下去,表面看来孩子是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之下变得“老实”了,但他内心真正的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加深了。

而有的父母则是完全相反的做法,他们顺从了孩子。孩子不喜欢,那好,换成他喜欢的就好了;孩子不愿意,可以,顺着他的意愿就行。或者是有的父母一看管教无门,那就干脆放任自流好了。还是那句话,表面看来,似乎是在平复孩子叛逆的表现,但实际上,他的行为、思想却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内心的困惑也得不到有效排解。孩子一旦在这个时候受到不良影响,他就有可能会走上歪路。

所以,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理智的态度去引导孩子,让他的想法归于正途,让他的问题得到解决。

尊重孩子成长中的各项权利。

当孩子慢慢长大,拥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他就开始渴望被外界认可,更是希望能得到包括父母在内的许多人的尊重。这时候,父母不要总用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孩子,“你必须”、“你不能”之类的不能被孩子认可与接受的话最好少说。

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他自己的某些见解正是他思想成长的表现,父母应该认真倾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天地,不要总想看护似地死死盯着他的一举一动,要能让他自己去安排时间,遇到不合理的地方,父母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同时,父母也要能听进去孩子的意见,家中的一些事情,孩子也应该有发言的权利。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一位13岁的女孩喜欢写日记,但她却准备了两个日记本,一个记录她的“空话”,专门讲一些爱学习之类的心情,这本就放在外面;而另一个则上了锁,钥匙她随身带,这里面的话才是她的真实想法。女孩说:“外面的那个是给妈妈看的,之前她总是想偷看我的日记。”

这不能说孩子奸诈,也不能说她在耍什么小聪明。其实,如果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或是想办法与之加强沟通。若是孩子实在不愿意,父母也不应该勉强。更不应该去偷窥孩子的隐私。父母只有尊重孩子,才能赢得他的尊重。

沟通箴言

叛逆的存在,除了是因为孩子成长道路上会遇到问题外,父母的教育在这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身教”。而且,父母自身的品德好坏与否也不容忽视。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叛逆”,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及时与他沟通,并注意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妈妈(爸爸)给你自由的空间!”

把“笼子”打开,让孩子自由飞翔

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无不是厚重而深刻的。父母之爱,将孩子包裹在安全、温暖的环境中,他不用经受任何风雨,但他也同样看不到父母包裹之外的美丽风景。

表面看去,父母在向孩子提供最为全面的保护,但有的孩子却这样说:“爸爸妈妈给我做了个笼子,我看得到外面的风景,却触摸不到,我渴望外面的世界。”

父母在听到孩子这样的话的时候,也许会觉得很伤心,但是仔细想一想,孩子说的似乎也是正确的。

有一位父亲在自家屋后的地里栽种了十几棵苹果树。12岁的女儿看见父亲在果树之间挖了许多土坑,就好奇地问道:“爸爸,您挖这么多坑是干什么用的?”父亲一边干活一边说:“把之前我积攒的猪粪、牛粪等肥料埋进去。小树正在长身体,这样可以帮助它们补充营养。”

女儿一看来了兴趣,于是也找了个小铲子,学着父亲的样子在果树之间挖了个小坑。但父亲却摇了摇头说:“这样不行,你挖的坑离树太近了。应该至少保持半个锄头把那么长的距离才可以。”女儿疑惑地说:“近一些小树不是能吸收到更多的养分?”父亲笑了笑:“如果太近了,小树一下子消化不了这么多的肥料,这会让它‘肥’死的。只有保持合适的距离,这才有利于小树吸收养分。而它要吸收养分,就要将树根拼命地往有肥料的地方钻,这也同时帮助了它根须的生长。这样,小树才能长得又高又壮啊!”

女儿听后若有所思,父亲看着她的目光也颇具深意。后来,父亲的这番话对她的一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最终事业有成。

肥料离得太近,会让果树的营养吸收过剩,反而造成“营养不良”。同样道理,父母对孩子看得太紧,也有可能会让这种看护变了味道,反而使孩子越发“叛逆”。

父母疼爱孩子,希望他能成才,这本是天经地义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更是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他的身上,生怕自己的照顾有不周到的地方,生怕自己的管教有不得当的地方。

但我们是不是真的知道应该如何去爱孩子、教育孩子呢?有的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在孩子耳边千叮咛万嘱咐,不准他这样生怕他那样,自己却美其名曰“管教有方”;有的父母又对孩子百依百顺,看似是在给他“自由”,但这样的孩子骄纵得厉害,自由过了头,最终他一样得不到健康成长,可父母却还说“不是已经给了他自由”。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倡:“对孩子要解放头脑、双手、眼、嘴、空间、时间。”这就是要多给孩子一点自由,让他能够自由自在地成长。但陶先生的这个“自由”却并不是要求父母放给孩子完全的自由。这个自由也是有条件的。

其实,父母让孩子自由发展,并不等同于对他放手不管,而是应该要根据他的意愿,顺应他的天性,尊重他的兴趣,再对他加以合理的引导,使其自由地发展。这个自由,应该是既让孩子能施展他自身的各种才能,但又不为所欲为。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去自由发展,这样他才能更加愉快、健康、自由。

打开关闭孩子太紧的“笼子”,父母可以这样做:

要让孩子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有的父母对孩子“太不放心”了,他们为他安排好了一切。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睡觉,甚至什么时候喝水、上厕所。看上去,孩子的生活开始变得规律有序,但他付出的却是“自由”。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孩子哪里还有什么快乐生活可言?

其实,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情况下,给他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安排一些事情,这也是在培养他的独立自主能力,也能提高他生活的独立决断能力。给孩子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将能使他学会独立思考,也可以培养他的创造能力。

给他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

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作为独立存在的孩子,也同样有这样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这个时候的他就更需要有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

所以,父母应该允许他在自己的空间里活动。孩子的这个自由空间,应该是不伤害他自己,也不伤害他人,同时又不会对环境造成什么破坏性的影响。父母要让他在安全健康的小空间里,充分地享受自由。父母要切记,既然已经对孩子说了“我给你自由的空间”,那么就不要擅自去进行干预,若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分享他的喜怒哀乐,父母也不要强求,更不要偷窥。

在适当条件下,允许孩子个性自由。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其实心理特征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而每个人又都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个性具有社会意义,它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都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也有着直接的作用。

个性自由,不仅是成人的希望,也同样是孩子的希望。父母不能将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设计好,毕竟他也会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见解。若是父母对他的事情干涉过多,这对他的个性培养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但是,允许个性自由也不是放任孩子随便发展,有些事情也不能完全按照他的思路去办。父母要不断培养孩子的道德素养,让他具备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有有利于他健康发展的个性,父母才能允许他自由发展,否则,父母就要通过教育帮助他转变。

某些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判断与选择。

自由还有一个鲜明的表现就是:可以自己判断、选择,并作出决定。

初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对一位父亲说:“你的儿子很有主见,思路也开阔,总是有很多想法和主意。他拥有创造的天赋,我相信他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

父亲听后很是欣慰,他知道自己之前的教育没有白费。

其实他也并没有对儿子有什么特别的教育,只是将自我判断、选择、决定的权利“下放”

给了儿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亲都让他自己拿主意,并且还要说出理由,父亲在一旁只是给出适当的意见。不仅如此,父亲还引导儿子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让他可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