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时,鸡鸣,又叫荒鸡,二十四小时制里是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叫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二十四小时制里是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叫日始、破晓、旭日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叫早食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叫日禺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叫日正、中午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叫日跌、日央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叫日铺、夕食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叫日落、日沉、傍晚,二十四小时制里是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叫日夕、日暮、日晚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叫定昏等定,又叫定昏等,二十四小时制里是21时至23时。
与时间有关的词
秒:1967年,CIPM定义秒是铯133原子(Cs133)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这样秒定义一直维持至今。
分: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刻:时间单位,一小时的四分之一。
时:小时是法定计量单位中的时间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时辰是旧时的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
日:时间单位,也叫天,指二十四小时。
周:时间单位,每七天为一周。
旬:中国时间单位,每十天为一旬。
月:时间单位,平年二月有二十八天,润年二月有二十九天。一年中有七个大月(每个大月三十一天),四个小月(每个小月三十天)。
季:时间单位,三个月为一季。
年:时间单位,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年代:一个年代为十年,指连续的十年,通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
默冬章:即太阴周,采用十九年置七闰,其太阴月是一个整数,所以这个周期可以很方便地用来调整历法。
世纪: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
刹那:我们常说的“一刹那”是0.018秒。
更:古代把晚上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大时:古印度的时间单位,一时相应于现在的四个小时,所谓“昼夜六时”就是日三时、夜三时。在采用时辰的中国古代也称大时,一个大时有两个时辰。
时区: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
国际原子时:国际原子时是根据以上秒的定义的一种国际参照时标,属国际单位制(SI)。国际原子时标是一种连续性时标,由1958年1月1日0时0分0秒起,以日、时、分、秒计算。原子时标的准确度为每日数纳秒,而世界时的准确度则只为数毫秒。
UTC:UTC,即协调世界时,它是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的一种时间计量系统。
时间古称
岁:年
是年:这一年
迩年:近几年
期年:满一年
期月:一整年
积年:好几年
向:向年
曩:从前
久之;很久
良久:很久
旦旦:天天
日:一天
翼日:明天
翌日:明天
旦:早晨
夙:早晨
质明:天亮了
暮:夜晚
宵:晚上
夜分:半夜
中夜:半夜
夜阑:夜深
子时:半夜
失时:过时
迩来:从那时以来
素:一向
尝:曾经
既:已经
既望:阴历十六日
垂:将近
适:刚才
初:刚开始
寻:不久
旋:立刻、马上
巳而:不久
遽:立刻、马上
瞬息:一眨眼
俄而:一会儿
俄:一会儿
少顷:一会儿
俄顷:一会儿
顷之:一会儿
须臾:一会儿
食顷:一顿饭工夫
逾时:过了一会儿
卒:同“猝”,突然
亟:急切、赶快
倏儿:忽然
辄:常常。
异日:将来
亭午:正午
顷刻:一会儿
奄:突然
秋:时候
斯须:一会儿
未日:没多久
几:将近
暝::天黑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历法
历法
历法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对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这实际上就是历法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达形式。
历法的三大要素是年、月、日。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论上应当近似等于天然的时间单位——回归年、朔望月、真太阳日,称为历日、历月、历年。
理想的历法,应该使用方便,容易记忆,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历月的平均长度等于朔望月。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几种历法,没有哪一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因为在一定长的时间内,平均历年或平均历月都不可能与回归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总要有些零数。
历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继续改革。人们将把如何在精确、方便二者之间找到更好的结合点,作为历法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各国的日历并非统一
我们在表述年限时间时,一般会说“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公元”也叫公历纪元,相传耶稣基督诞生之年为公元第一年。这种计算年份的方法叫做公元纪年法。现在大多数我国都是采用这种日历。但是,有些国家,除了用公元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历法。
比如,阿拉伯国家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沿用回历。它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带领教徒迁往圣地麦地那建立政权算起,起始日相当于公元622年7月16日,回历是以354天作一年。
还有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信奉佛教,沿用佛历。佛历从佛祖释加牟尼逝世时算时,比公历早543年。
阴历的来历
阴历又叫农历,是起源于夏代的一种历法,所以又叫夏历,也叫旧历。
阴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周期来定历法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朔望月,农历把朔望月定为一个月,即一个朔望就是一个月。月亮全暗时的日期定为月首,即农历初一,这一天就是朔日。由于朔望月的周期平均等于26.5306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天,称为大月;有个月份是29天,称为小月。农历一年有12个月,共有354天或355天。
阴历要同时考虑朔望月和回归年这两个周期,并把这两个周期协调起来,这样又产生了闰月。
阴历科学依据
阴历是单纯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制定的。它只顾月亮这一头,不管由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产生的气候冷热等季节变化。月亮又叫做“太阴”所以这一类历法叫做“太阴历”,简称为阴历。
当月亮和太阳正好分处于地球两边的时候,这个月亮最圆的时刻叫做“满月”,也叫做“望”,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简称为“望”;当月亮正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的那一天,人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点形象,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学则是指月亮的黄道经度和太阳的黄道经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间。
天文学家把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长度叫做“朔望月”,藏历中称之为tshes-zla,也可译为“太阴月”。多年的观测表明朔望月的长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即29.5306日,这是制定历法非常重要的一个数据,初步可暂时粗略地记为二十九天半。
阳历的来历
阳历计时是根据太阳运动周期性规律而制定的,它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基础的,因此叫做太阳历,简称为阳历。
阳历里虽然没有二十四节,但二十四节在阳历里有对应的月、日,因此不能说二十四节是阴历的特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计时法应该属于阴阳合历。
现在世界各国的公历就是阳历的一种,因此阳历是个类名,不是专名,不能反回来说阳历就是公历,“公历”只是我国古人取的名字。
阳历科学依据
阳历是以太阳的视运动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为基础的,因此叫做太阳历,简称为阳历。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为了协调历法年与回归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
阳历的每一个历年都近似于回归年,每一个历年中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点永远在3月21或22日,不会有大的出入。
由于一个回归年的十二等分约为三十天半(30.4368日)近似二个朔望月,所以阳历把一年也分为十二个月,实际上阳历里所谓的“月”,只是个与朔望月无关的空名而已,与月亮圆缺的变化周期根本没有什么关系。根据阳历的日期,我们无法知道月亮的朔望和上弦、下弦,但根据阳历的月份却可比阴阳合历更准确地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
闰月、闰年
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
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或阴历中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年,叫做闰年。阳历的平年只有365日,与回归年比较,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积成1日,加于2月成29日,这一天称为闰日,这一年称为闰年。
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365日5时48分46秒相差约10日21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为何有闰年
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所以每四年于2月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虽然是4的倍数,也是平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闰月的来历
农历中的闰月是为了调和农历年与回归年的矛盾而设置的。
回归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长度,时间为365.2422日,农历年是按照阴历计时的,时间长度为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了10.88天。我国古代人为了使月份的变化和季节变化吻合,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经天文观察和计算,提出了科学的闰月方法,即每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这样农历年和回归年的长度只差0.0892天。置于农历润哪一个月,这还跟二十四个节气有关。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也保证了公历和阴历都能运用,两全其美。
黄历与皇历
我国在西汉以前,使用过六种古历法。有皇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传说其中皇帝历最为古老,所以人们习惯把历书称为黄历。
后来的黄历,人们在里面掺杂了很多宣扬吉凶忌讳的内容,有着浓烈的迷信色彩,黄历成了旧历书的代名词。历代的皇帝都很重视历法,9世纪初的唐朝皇帝曾经下令,历书必须经过皇帝亲自审定后才能颁布,并且规定只能由官方印,不准私人印,故此,历书就成了“皇历”。关于“皇历”,据说还与宋太宗有关,宋太宗每年到了年底,都会给文武百官每位都送历书一本,历书里刻有农历日期节令,还有在耕种方面的普通知识。因为历书是皇帝所送,所以就叫它为“皇历”。
“皇历”中的历法,一般都是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如果用去年的皇历查看今年的历法,一定是不正确的,平常所说的“老黄历”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意思也就是从这里得来的。
沈括和《十二气历》
沈括(约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我国北宋科学技术鼎盛时期最博学的科学家。他在中国的天文学、声学、光学、地学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等名著都出自他的笔下。
《梦溪笔谈》是我国科技史上一份宝贵的遗产,它涉及的科学条目二百多条,包括了数学、天文、气象、地理、地图、物理、化学、冶金、水利、建筑、生物、农学和医药多个领域。
沈括在天文仪器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对浑仪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取消了浑仪上不能正确显示月球公转轨迹的月道环,放大窥管口径,同时又改变了一些球的位置,这样一来,通过浑仪能经常看到极星,也使浑仪大大简化了。
沈括在历法方面,推行了比较合理的“奉元历”,另外还设计了太阳历性质的《十二气历》。
《十二气历》虽然在当时传统的束缚下没能被采用,但它是一种纯太阳历的历法,既简单又便于生产活动。《十二气历》完全按照节气来定历,以12个节气定月,即立春为孟春(正月)初一,惊蛰为仲春(二月)初一等。大月31日,小月30日,一般大小月相间,一年最多有一次2个小月相连。月亮的圆缺虽与节气无关,但可在历中注明“朔”、“望”。
旧历与农历名称的来源
“旧历”是公元1911年以后才使用的名词。辛亥革命以后政府宣布采用公历的纪月纪日方法,相对于这种新的方法而言,人们就把清朝时所用的“时宪历”叫做旧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