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23663000000028

第28章 成语、俗语(16)

汉族传统的历法中有二十四节,而来源于西方的公历里没有完整的二十四节的全套名称,只有其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几个。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汉族古代,而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又常把旧历叫做“农历”,是民间习惯形成的名称。

世界历法体系

世界历法体系按历法的性质可分为三大类:西方(主要是欧洲)体系,主要以平太阳历为主;东方体系(分为中华分系和印缅分系),是以阴阳历为主;中亚伊斯兰体系,主要以平太阴历为主。

其中,中华分系以定阴阳历为主的分系,是中华文化圈内的历法体系;

农历中的候

候是在24节气之后,是我国农历中的更小的阳历单位。候是节气的必要补充,它和24节气一起构成了我国农历中阳历成分,是我国农历中的特殊的太阳历系统。

最早,从立春开始以5天为一候,一年共有73候(最后一候为6天或7天)是一种简单的平候(类似平气);后来它和24节气相结合便去掉1候就成了从立春开始的72候即“一(节)气管3候”,成为节气的细化单位,这样平气对应平候;以定气对应的平候为半定候;古代历法家刘焯提出了定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黄道上每隔黄经5度就是1候,而不一定是5天了。各种候虽然不一定都是5天,但“候”作为时间单位就是5天。

历法中的“三正”

我国古代的“三正”实际上是我国周代各诸候国使用的三种历法。“三正”指的是夏正(建寅的农历月份,就是现行农历的正月),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殷正(建丑,即现行农历的十二月),殷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正(建子,即现行农历的十一月),周正以十一月为岁首。

还有一种说法在历算上有:天正(农历11月,冬至月),是太阳光照量的“最少极点”(冬至点)月,从这个月起,白天增长;地正(农历12月,大寒月),是气温的“寒极点”,从这个月起,气候就要转暖;人正(农历的正月,雨水月),太阳光照量达到冬至和春分的一半,是气温开始转暖,标志春天的开始。

天干地支

干者犹如树干,天干有十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犹如树枝,地支有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

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

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就也,万物成熟。

戌:灭也,万物灭尽。

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干支计年法

根据干支计年法可以推算我国历史年代,如“咸丰庚申”即指咸丰皇帝几几年,我国古代只有康熙和乾隆两帝执政超过一个甲子年,即60年,然后可按干支法计年再循环。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2007年为农历丁亥年,60年后的2067年同为农历甲子年。

需要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开始,而非农历正月初一。

天干地支次序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己卯53.丙辰54.丙辰55.丁巳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月食的过程

月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初亏时,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标志月食开始;食既时,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食甚时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生光时,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复圆时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

月球同步自转

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相同的自转现象叫同步自转,月球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都是27。32天,也就月球总有相同的一面面对着我们,另一面是见不到的。

月球质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地球的引力的大小都是决定月球同步自转的因素。

月球质量的中心和月球的几何中心(球心)不重合,而地球的质量又足够大,拉住月球的质心而不使其围绕自已轴心自由旋转,所以形成了同步性。但由于月球惯性和月球公转的不稳定性,所以月球还出现“天平动”,我们看到的月球表面不是50%而是59%左右。

虚岁与周岁的互换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到“虚岁”和“周岁”。其实,中华虚岁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民俗,它是以农历新年为分界点的,而周岁以本人的生日为分界点的。

虚岁和周岁的具体换算方法是:虚岁换算成周岁: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周岁=虚岁-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周岁=虚岁-1;周岁换算成虚岁: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虚岁=周岁+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虚岁=周岁+1。

古书上的“元旦”

按照现在的说法,元旦和春节并不是一回事,但在古书上的元旦就是今天的春节,即农历新年的通称。

之所以有如此一说,是由于1912年改用现行公历(格里历)把格里历新年称为“元旦”,而把传统的元旦称为“春节”了,这是一种移花接木的方法,很容易造成不知真相的人们所误解,认为古书上的元旦就是现今的格里历“元旦”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此“元旦”非彼“元旦”,古元旦即今天的春节是我国的传统的年节,而格里历元旦(民间俗称阳历年)是从西方传来的,并不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二月只有二十八天的原由

公历平年2月只有28天,并且公历月份不规则,其实是十分不合理的,这种不合理都是由古罗马的两个皇帝造成的。

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从儒略历变来的。公元前46年,罗马的统帅叫儒略·恺撒,据说他的生日在7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于是他决定:将7月叫“儒略月”,连同所有单月都定为31天,双日定为30天,只有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因为2月是行刑的月份,所以减少一天;恺撒的继承人叫奥古斯都,他的生日在8月。伟大人物生日的那个月只有30天那怎么行·他决定将8月叫"奥古斯都月",并且将8、10、12月都改为31天,9、11月都改为30天。这一来就少了一天,于是又从2月里拿出一天来。从此2月平年就只有28天了。

中国古代历法知多少

有名称可考的中国古代历法,据记载,包括已颁行的和未颁行的,共有以下115种:

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历术甲子历、太初历、三统历、四分历、七曜术、乾象历、黄初历、太和历、景初历、泰始历、刘智历、乾度历、通历、永和历、三纪甲子历、玄始历、永初历、三宣元历、既往七曜历、元嘉历、建元历、大明历、景明历、神龟历、正光历、兴和历、大同历、九宫行答历、七曜律历、天保历、北周历、灵宪历、天和历、刘孝孙历、甲寅元历、孟宾历、大象历、开皇历、七曜新术、张胄玄历、皇极历、大业历、戊寅元历、符天历、麟德历、经纬历、光宅历、神龙历、九执历、大衍历、千岁历、七曜历、至德历、五纪历、正元历、观象历、宣明历、崇元历、万分历、永昌历、正象历、调元历、中正历、齐政历、明元历、钦天历、应天历、乾元历、至道历、辽大明历、仪天历、乾兴历、崇天历、明天历、奉元历、十二气历、观天历、占天历、纪元历、大明历、大明历、统元历、乾道历、淳熙历、知微历、乙未元历、五星再聚历、会元历、统天历、开禧历、西征戊午元历、淳祐历、会天历、万元历、成天历、本天历、授时历、宝鉴历、回回历、大统历、圣寿万年历、黄钟历、西域历、新法历、晓庵历、顺治历、时宪历、癸卯元历、天历

端午节别称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农历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也有许多的别称。

五月正是仲夏,仲夏登高,顺阳在上,所以又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午属于十二地支之一,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和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端午节又称“重五节”或者“重午节”;

古代人认为,农历五月五日时,太阳重入中天,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为“天中节”;

端午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代人用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所以又称为“浴兰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一种比较个人解下粽叶的长度并且长者为胜的游戏,所以又称为“解粽节”;

古人认为“重五”时五毒尽出,所以端午节风俗多为驱邪避毒,比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所以又称为“菖蒲节”。

农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时;

四月: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

七月: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穷秋、抄秋;

十月:阴月、良月、正阴月、小阳春、初冬、开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畅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蜡月、腊月、季冬、暮冬、残冬、末冬、嘉平月。

中国农历中的“九”与“伏”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天干(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的一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

“三伏”、“三九”

常言说:“冬炼三伏,夏炼三九。”这是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力的,不管严寒酷暑都坚持做一件事,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三伏的炎热,三九的寒冷。

“三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又分为指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三伏天里,地面吸收的热量少于散发的热量,故天气也就最热了。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这也是一年中最冷的几天,有“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说法。

夏九九歌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夏九九”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如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万年历的由来

万年历,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具体阳历与阴历日期的年历,是为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万年”只是一种象征,表示时间跨度大。

相传,西周时期有位叫做万年的樵夫,非常爱观察和思考,除了做工之外就是思索怎样精确确定时间。他最开始是根据太阳在一天中的移动变化设计了一个“日晷仪”,刚开始日晷仪确实能方便计时,但是一到阴雨天,日晷仪就失去了作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后来万年终于利用滴水的方法成功实现每天计时。

以后万年更细心地研究节令变化,经过了数十个寒暑,终于归纳出节令变化的规律并命名为“太阳历”。当万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给皇帝祖乙时,他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祖乙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改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这就是“万年历”的由来。

埃及太阳历

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涨落期的规律制定的太阳历是对人类历法的重大贡献。

古埃及人发现三角洲地区尼罗河涨水与太阳、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升起同时发生,他们把同样现象两次发生的时间间隔定为一年,共365天。把全年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余下的5天作为节日之用;同时还根据尼罗河潮涨规律把一年分为“泛滥季”、“长出五谷季”、“收割季”3季,每季4个月。

埃及人的历法是古代较科学的历法,罗马的儒略历也只是恺撒在太阳历的基础上加闰年而成,中世纪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对儒略历稍加修改便成了今日世界公认的公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