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明代大戏剧家李渔,因不满清朝统治,回到浙江兰溪夏李村老家,做了一名布衣。在他村前有一条大路,来往客商,络绎不绝。为方便行人,李渔倡议在路旁建一凉亭。村人赞许,亭遂造成。
同村有一个弃明投清的州官名叫李不脸,人人骂之,一心要给凉亭取名并亲书匾额,借以扬名,留芳百代,但遭到众人反对。
司建凉亭的人一致公推李渔取名。州官仍不死心,于是赖着脸皮找到李渔说:“笠翁(李渔的字)兄,亭名取好了吗?”李渔回答:“没有。”
州官说:“你我即兴各取一个,如何?”李渔说:“且停停。”州官说:“还要停什么,我已想出好几个佳名来了,随你挑用一个吧。”说罢就在手掌上写起字来。
看到李不脸这种急于沽名钓誉的丑态,李渔想,决不能违背乡民之托,而让小人得志。于是他灵机一动,立即接口说:“我不是说过了吗——‘且停亭’!”
州官喜形于色地说:“到现在还要且停停,即兴比才,你输了,那就用我取的亭名吧!”李渔冷笑着说:“怎么,你还没听明白?我早已取好了,叫作‘且停亭’!”
州官还没有领悟过来,李渔已在一旁即兴吟出一副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亭。
时过300多年,李渔亲笔书写的门楣上的“且停亭”与这一副楹联至今仍存。